二年级数学《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复习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复习课》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巩固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2. 熟练掌握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 难点: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 知识回顾
提问:什么是乘法?乘法和加法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复习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如3×5 读作三乘五。
回顾乘法口诀,全班齐背乘法口诀表。
2. 基础练习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4+4+4+4=()×()
7+7+7=()×()
根据乘法口诀写出乘法算式。
四五二十:()×()=(),()×()=()。
三七二十一:()×()=(),()×()=()。
直接写出得数。
3×4=(),5×6=(),2×7=()。
3. 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小明买了4 个笔记本,每个笔记本3 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求一共花了多少钱就是求4 个3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解答:4×3=12(元)。
出示问题:有6 组小朋友在做游戏,每组有5 人,一共有多少人在做游戏?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解答:6×5=30(人)。
4. 拓展提升
出示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乘法规律,并写出乘法算式。
例如:一个三角形有3 条边,4 个三角形有多少条边?可以写成4×3=12(条)。
5. 课堂总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6.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中的拓展题。
《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
2. 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
2. 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操作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两支长短不同的铅笔,问学生哪支长哪支短。
引出问题: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来测量。
2. 探索新知
认识厘米。
展示尺子,介绍尺子上的刻度、数字和单位。
指出尺子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 厘米的长度可以用一个大格的长度来表示。
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 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指比划一下。
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一些长度大约是1 厘米的物品,如手指的宽度、田字格的边长等,让学生感受1 厘米的实际长度。
用厘米量。
教师示范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尺子的0 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学生动手量一量铅笔、课本等物品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
3. 巩固练习
填一填。
尺子上从0 到1 是()厘米,从2 到3 是()厘米。
量一量。
量出自己的铅笔、橡皮、文具盒等物品的长度。
判断对错。
小明的身高是130 厘米。
()
一支铅笔长20 米。
()
4.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5. 布置作业
回家量一量自己房间里一些物品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