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吴江市平望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列传》“三段式”课堂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通过朗读、分析,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从管仲看司马迁。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分析,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风云变幻,人才辈出,其中涌现了一批卓越的政治家,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治国能臣,学习《管仲列传》。
(二)第一阶段:学情检测
1、出示幻灯片,检测学生文言基础预习情况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游、交往)
鲍叔牙终善遇.之:(对待)
已而鲍叔牙事.公子小白:(侍奉)
鲍叔遂进.管仲:(推荐)
尝与鲍叔贾.:(做生意)
管仲因而信.之:(使……守信用)
2、检测学生对文本的层次划分及大意概括
第一部分(1--2)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的友情。
第二部分(3--4)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业绩。
第三部分(5 )司马迁的赞词。
作者直接评价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3、、出示本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A、从这篇传记看,管仲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课文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论赞,表达了司马迁对管仲怎样的评价?
B、课文第二段是管仲的一段话,内容上从哪些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理解,感情表达上有什么特色?从传记写作的角度看,这样写有好处吗?
(三)第二阶段:师生互动
1、分组讨论,解决A问题,后教师进行总结
(1)管仲成功的原因:有才干;令顺民心、与俗同好恶;施政原则:“以民为本”;鲍叔牙对他的帮助;时代背景:齐桓公对他不计前嫌。
教师总结:客观原因:鲍叔牙的无私推荐
主观原因:“令顺民心”的指导思想;“因祸为福”的施政才能
(2)最后一段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表达了对他治国方略的肯定,通过世俗人中的看法;“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既是司马迁对孔子小视管仲之意的揣摩;又是对管仲成功原因的推断。
司马迁借孔子而言己意,认为以管仲的才能,应有更大的作为,实际上是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对管仲未能“平天下”的遗憾。
2、学生讨论,解决B问题,后教师进行总结
(1)、疏通文章第二段的段意,明确鲍叔牙从哪几方面写对管仲的理解:
经商、谋事、从政、作战、事君
(2)、感情表达特色:引用社会流行语来概括管仲的施政特点,十分精到又耐人寻味,表达了司马迁对管仲治国方略的高度赞赏推崇。
(3)、解读此写作角度
司马迁为何要借用孔子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何不直抒己见?
教师总结:不盲从权威,全面客观了解人物形象。
(四)第三阶段:以教导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合:会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赞美。
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次:次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故论卑而易行
顷襄王怒而迁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是()
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
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
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
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
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
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
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
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恰当处理了君臣关系
5、课后请阅读《管晏列传》全文以及《齐太公世家》,并进一步由文本出发进行思考,以“管仲之为人及其现实意义”为题写一篇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