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南方的初步开发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南方的开发
学生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分析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吴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表现)有哪些?
3、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表现)有哪些?
重点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尤其是农业的发展)
难点1、史实较多,容易混淆。
2、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新”发展。
学习方法学习“经济发展”,1、基本思路是“经济发展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是?”
2、“经济发展”一般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方面。
预习
展示阅读课文,把下列知识要点在书上找到并做上记号。
写上考点提示词
知识链接:
1、三国以前,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
南方地区则是地广人稀,生产落后,少数民族众多,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河湖众多,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落后原因是:缺乏劳动力。
2、自三国时期开始,南方经济开始发展起来。
这在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自此,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到两宋时期,南方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示意图
北朝
魏十六国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
东汉→→西晋→→→→→隋220)蜀吴(280)东晋→宋→齐→梁→陈(589)
南朝
特别注意:由此产生的一些“时间名词”。
注意它们所在的朝代的时间位置和地理位置。
如:三国时期、吴蜀时期、东晋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以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融合。
六朝古都的“六朝”时期。
预习课本
1、孙吴政权重视生产,表现⑴军民屯田;⑵推广牛耕。
(勾画书上!)
成就:⑴水稻种植;
⑵手工业:①纺织:“越布”出产于“会稽”;②瓷器技术;
③三大造船中心是:、、。
(大陆与台湾的最早联系是?)
2、蜀国开发西南⑴主要开发平原和地区。
⑵南中地区开发成功,最主要是实行“”策略,妥善地处理了关系。
(勾书!)
3、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发展成就:农业(农作物、土地开垦、兴修水利、农业技术)
手工业:4个部门;炼钢采用“法”。
用作燃料。
商业城市:政治经济中心、最大都会是哪里?
下列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决定答案。
组长指定发言人,参与竞争。
探究展示提升1、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对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2、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练习
基础过关检测
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南方地区经济开始走出低谷是在()
A.东汉末期
B.三国时期
C.西晋
D. 东晋
2、六朝时期南方经济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工具改进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政府实行仁政
3、下列属于三国时期孙吴政权治理吴国内容的是()
①发展成都平原经济;②组织军队和百姓屯田;③派卫温、诸葛直乘舰船到夷洲;④推
广牛耕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4、以下是对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三国时期二者都控制着南方
B.吴国的造船业不发达
C.蜀国不注重妥善处理民族关系
D. 蜀国也派人去过夷洲
5、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产生的作用不包括()
A.改变了南方地少人稀的局面
B.改变了南方的自然地理情况
C.刺激了南方经济的增长
D. 提供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
6、下列不属于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表现的是()
A.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作物
B.织锦、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
C.健康是政治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D.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7、“(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秦朝 B.西汉C.东晋南朝 D.宋朝
能力提升训练8、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有的人。
——《史记》译文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1、《宋书》里描述的南朝时期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请你说出出现这样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3、三国吴蜀时期,哪些人为江南的初步开发做出了贡献?
课后反思1、改正错误:
2、总结本课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