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步训练)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步训练(答案在后
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自东向西
B. 自南向北
C. 自西向东
D. 自北向南
2、如果地球自转速度突然加快,下列哪个现象不会发生?
A. 昼夜更替周期变短
B. 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略微减少
C. 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加速
D. 潮汐的时间间隔变短
3、题干: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以下哪项不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A. 昼夜更替
B. 时差
C. 潮汐
D. 黄金分割比
4、题干: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以下哪项不属于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A. 四季变化
B. 昼夜长短变化
C. 气候类型差异
D.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
5、关于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年,导致季节变化。
B、地球自转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C、地球自转轴倾斜,使得极地地区昼夜更替周期长于赤道。
D、地球自转导致同一地点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
6、地球公转对气候影响的描述准确的是()。
A、地球公转周期为24小时,每小时通过恒星背景的角度是15°。
B、地球公转使各地在一年中都经历四季变化,且四季现象在赤道附近表现最为明显。
C、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在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导致极端季节温差较大。
D、地球公转轨道倾角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导致不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进而影响气候。
7、经线指示的方向为:
A. 向东方向
B. 向南方向
C. 向西方向
D. 向北方向
8、地球上树叶的影子长度不会出现下列情况:
A. 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变短
B.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C.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D. 随着地理位置的南北变化而变化
9、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最慢
B. 两极地区的自转角速度为零
C. 北纬30°处的自转线速度大于南纬30°处
D. 地球各纬度的自转角速度相同 10、下列现象中,主要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是:
A. 昼夜更替
B. 四季变化
C. 潮汐现象
D. 极光出现
11、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不包括以下哪项?
A. 时间差异
B. 海洋潮汐
C. 昼夜更替
D.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2、关于地球公转的描述,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B.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C.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更替
D.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在一年中保持不变
13、关于地球公转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速度最慢
B、地球公转速度是均匀的
C、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时速度最快
D、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和远日点不同
14、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A、昼夜交替
B、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C、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D、四季更替
15、地球自转过程中,下列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 晨昏线与地轴的交点分别在南北两极
B. 地球自转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
C. 自转角速度在赤道上的地方为零
D. 自转一天形成的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16、以下哪个地理现象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A. 潮汐现象
B. 极昼极夜现象
C. 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
D. 气候带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背景: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接近圆形的椭圆,地轴相对于公转轨道面有一个约23.5°的倾斜角。
这一倾斜导致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在一年中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有显著差异,进而影响了季节的变化。
此外,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
这些地球运动的特点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题目内容:
(1)请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并解释它们如何影响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现象。
(8分)
(2)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特性,说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天文含义,并指出这四个节气分别发生在每年的哪一天?(8分)
第二题
题目: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以下地理现象的影响,并解释其地理意义。
1.某地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变化明显。
2.某地形成丰富的农业资源,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
3.某地河流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第三题
题目:
结合地球公转的特点,解释地球上四季变化的原因,并进一步说明地球上的特定地理位置在不同季节中所受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情况。
答案和解析:
《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自东向西
B. 自南向北
C. 自西向东
D. 自北向南
答案:C
解析: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从西向东,这导致了地球上昼夜更替的现象。
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
2、如果地球自转速度突然加快,下列哪个现象不会发生?
A. 昼夜更替周期变短
B. 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略微减少
C. 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加速
D. 潮汐的时间间隔变短
答案:C
解析: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会导致昼夜更替周期变短,赤道上的物体因为离心力增加而感受到的重力略微减少,以及潮汐的时间间隔变短。
然而,极地地区冰川融化主要与全球气温上升有关,而非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故选项C是正确的答案。
3、题干: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以下哪项不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A. 昼夜更替
C. 潮汐
D. 黄金分割比
答案:D
解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这种运动产生了昼夜更替(A)、时差(B)以及地方时等现象。
潮汐(C)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引起的海洋水位周期性升降,与地球自转无直接关系。
黄金分割比(D)是一个数学概念,与地球自转无关。
因此,正确答案是D。
4、题干: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以下哪项不属于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A. 四季变化
B. 昼夜长短变化
C. 气候类型差异
D.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
答案:D
解析: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这种运动导致了四季变化(A)、昼夜长短变化(B)以及不同纬度的气候类型差异(C)。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D)实际上与地球自转本身的特性有关,而不是地球公转的结果。
因此,正确答案是D。
5、关于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年,导致季节变化。
B、地球自转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C、地球自转轴倾斜,使得极地地区昼夜更替周期长于赤道。
D、地球自转导致同一地点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
解析: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导致同一地点经历昼和夜的交替,这是最常见的关于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作用的理解,因此选项 D 正确。
选项 A 和 B 描述的是地球公转及其带来的季节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现象,与题干要求的自转作用无关;选项 C 中提到的极地区昼夜更替周期的特点是因为极地地区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与地球自转轴倾斜有关,并非自转直接导致,故排除 C。
6、地球公转对气候影响的描述准确的是()。
A、地球公转周期为24小时,每小时通过恒星背景的角度是15°。
B、地球公转使各地在一年中都经历四季变化,且四季现象在赤道附近表现最为明显。
C、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在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导致极端季节温差较大。
D、地球公转轨道倾角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导致不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进而影响气候。
答案:D
解析:选项 D 正确,因为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约23.5°)决定了太阳辐射在地球不同纬度的分布情况,导致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这是气候类型形成的基础。
选项 A 讲述的是地球自转周期及其对恒星周年视运动的影响,而非公转作用;选项 B 错误,四季现象主要在中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赤道附近太阳高度角变化不大,季节变化不显著;选项 C 说法错误,实际上是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相反,因此选项 D 是正确的解答。
7、经线指示的方向为:
A. 向东方向
B. 向南方向
C. 向西方向
D. 向北方向
答案:B
解析:经线是地球表面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圆弧,指示南北方向,故选项B正确。
8、地球上树叶的影子长度不会出现下列情况:
A. 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变短
B.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C.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D. 随着地理位置的南北变化而变化
答案:C
解析:树叶的影子长度主要受太阳高度角影响,太阳高度角会随着季节和地理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故选项C正确。
9、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最慢
B. 两极地区的自转角速度为零
C. 北纬30°处的自转线速度大于南纬30°处
D. 地球各纬度的自转角速度相同
答案:D
解析:地球自转时,所有纬度的自转角速度基本相同(除了两极点外,因为它们实际上没有移动),而自转线速度则随纬度增加而减小,赤道处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少。
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而其他选项描述的情况与实际不符。
10、下列现象中,主要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是:
A. 昼夜更替
B. 四季变化
C. 潮汐现象
D. 极光出现
答案:B
解析: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这是因为地球轴心相对于公转轨道面有倾斜角度,不同时间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角度和强度不同,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昼夜更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造成的;极光则是由于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在高纬度地区大气层中产生的发光现象。
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
11、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不包括以下哪项?
A. 时间差异
B. 海洋潮汐
C. 昼夜更替
D.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答案:D
解析:地球自转的周期确实是一天,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时间差异、昼夜更替等。
海洋潮汐是由月球的引力作用和地球自转引起的,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主要受地球公转的影响,因此选项D不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2、关于地球公转的描述,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B.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C.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更替
D.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在一年中保持不变
答案:A
解析:地球公转的周期确实是一年,因此选项A正确。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选项B错误。
昼夜更替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而非地球公转,因此选项C错误。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在一年中并不是保持不变的,而是在近日点附近角速度较大,在远日点附近角速度较小,因此选项D错误。
13、关于地球公转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速度最慢
B、地球公转速度是均匀的
C、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时速度最快
D、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和远日点不同
答案:D
解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其速度并非恒定。
在距离太阳较近的近日点,公转速度快,而在距离太阳较远的远日点,公转速度慢。
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14、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A、昼夜交替
B、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C、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D、四季更替
答案:D
解析:四季更替是由地球公转轨道的斜率引起,而与地球自转没有直接关系。
昼夜交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如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太阳东升西落都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15、地球自转过程中,下列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 晨昏线与地轴的交点分别在南北两极
B. 地球自转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
C. 自转角速度在赤道上的地方为零
D. 自转一天形成的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答案:C
解析:地球自转过程中,自转角速度在赤道上的地方是最大值,不是零。
A选项描述的晨昏线与地轴的交点分别在南北两极正确;B选项描述的地球自转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正确;D选项描述的自转一天形成的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正确。
C选项描述错误,为本题正确答案。
16、以下哪个地理现象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A. 潮汐现象
B. 极昼极夜现象
C. 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
D. 气候带的形成
答案:B
解析:地球公转会引起的地理现象有很多,如地球五带的划分、四季的更替等。
B 选项描述的极昼极夜现象是由地球公转造成的,因此是正确答案。
A选项描述的潮汐现
象是由地球与月球、太阳的引力相互作用产生的,不属于由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C选项描述的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的现象,与公转无关;D选项描述的气候带的形成与地球公转有关,但表述不够准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背景: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接近圆形的椭圆,地轴相对于公转轨道面有一个约23.5°的倾斜角。
这一倾斜导致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在一年中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有显著差异,进而影响了季节的变化。
此外,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
这些地球运动的特点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题目内容:
(1)请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并解释它们如何影响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现象。
(8分)
(2)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特性,说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天文含义,并指出这四个节气分别发生在每年的哪一天?(8分)
答案:
(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过程,自转方向是从西向东,周期约为24小时,这是产生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
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迹,公转轨道近似为椭圆形,周期约为365.25天,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存在大约23.5°的倾角,这是造成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当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移动时,不同时间段内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
量有所不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
(2)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反映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规律的重要节气。
•春分通常发生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几乎等长。
•夏至一般出现在每年的6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秋分则在每年9月23日前后发生,再次出现太阳直射赤道的情况,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再次等长。
•冬至通常发生在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进入昼短夜长的时期。
解析:
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它们对地球自然现象影响的认识。
回答时需注意准确描述两个运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自然现象,同时要能够清晰地阐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天文意义和具体日期,体现出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深入理解。
第二题
题目: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以下地理现象的影响,并解释其地理意义。
1.某地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变化明显。
2.某地形成丰富的农业资源,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
3.某地河流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答案:
1.影响分析:
•地球自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使得地球不同纬度的地区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同。
•地球公转导致地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气候和光照条件。
地理意义:
•某地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变化明显,有利于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如北方地区在夏季昼长夜短时,有利于喜光作物的生长。
2.影响分析:
•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气候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地球公转导致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影响地表温度分布。
地理意义:
•某地形成丰富的农业资源,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有利于发展多元化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影响分析: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地球形状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
•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使得某些河流在流向中形成河曲。
地理意义:
•某地河流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有利于发展水力发电,为当地提供清洁能源。
解析:
本题考查了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及地理意义。
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进而影响气候和光照条件,这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2.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气候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有利于发展多元化农业。
3.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地球形状、地转偏向力和科里奥利力,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使得某些河流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有利于发展水力发电。
第三题
题目:
结合地球公转的特点,解释地球上四季变化的原因,并进一步说明地球上的特定地理位置在不同季节中所受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情况。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地球公转的特点和四季形成的原理:
地球沿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有一定的夹角,约为23.5°,这个角度也被称为黄赤交角。
当地球在其轨道上运行到不同的位置时,
由于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不同半球的太阳光直射点在一年中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季节的形成。
•春分和秋分:地轴的倾斜方向与其公转轨道平面平行,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夏至:地球运行到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的一端(近日点),且此时北半球(或南半球)的地轴指向太阳,使得北半球(或南半球)获得较多的太阳直射光,此时
北半球(或南半球)为夏季。
•冬至:地轴的倾斜方向与公转轨道平面成直角,此时南半球(或北半球)的地轴指向太阳,使得南半球(或北半球)获得较少的太阳直射光,此时南半球(或
北半球)为冬季。
2.不同地理区域在不同季节中的太阳辐射量变化:
•赤道地区:因为全年太阳直射角度接近垂直,所以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量相对稳定,一年四季温差不大。
•热带地区(南北纬23.5°之间):根据地球的倾斜角度,夏季时太阳高度角较大,光线垂直照射的面积较集中,从而使得热带地区在夏季接收的太阳辐射量较多;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光线垂直照射的面积分散,太阳辐射量减少。
•温带地区(南北纬23.5°至66.5°之间):这些地区四季的变化更为显著,夏季阳光垂直照射的时间较长,地面得到的热量多;冬季太阳高度角小,照射时间短,地面得到的热量少。
•寒带地区(南北纬66.5°之外):在冬季时,这些地区可能会长时间无太阳光直射,甚至出现极夜现象,而在夏季时,可能会长时间存在极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四季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不同地理位置由于太阳辐射量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四季特点的差异。
解析:
•本题旨在考核学生对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和季节交替关系的理解。
•考察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解题思路需清晰地列出地球公转的位置分析,以明确不同季节太阳光照的差异情况。
•在答案的构建上,需要详细解释四季形成的物理原理,包括地轴倾斜、地球公转轨道变化等;还要结合地理区域特征分析其实现的气候差异,提升逻辑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