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科学化”历史路径与轨迹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6
西方“教育科学化”历史路径与轨迹探析
洪 明 李安琪
【摘要】“教育科学化”是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并使之发生变化的过程,反映了科学技术
的突破和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变化。
它主要通过教育科学化思想的确立、学校及课程的
变革、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改进、学习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四条基本路径展现出来,
并在上述四个方面留下了既相互关联又各有特色的发展轨迹。
教育科学化的历程是随
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推动教育发生着全局性、整体性的
变化,是塑造教育理论和推动教育实践的强大动力。
教育科学化既是一个历史话题,
也是一个与人类教育发展相始终的永恒话题。
【关键词】西方;教育科学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6-6660(2020)01-0126-11
本文所指的“教育科学化”描述的是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并使教育发生变化的过程。
科学与技术从它产生之日起便对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推进,这种影响总的趋势是不断加深变广。
尤其是自19世纪后半期以来,“教育科学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富有生命力的要素。
在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究竟是如何影响教育的?它促使教育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我们如何看待这种变化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四方。
一、教育科学化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教育科学化的进程是教育科学化思想引领的结果,而教育科学化思想的产生则来自有关“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直接推动。
西方“教育科学化”的首要路径就是教育科学化思想的出现。
“科学”这一概念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在古希腊时期,科学与哲学一样,都被视为是对事物普遍原理和原因进行探究的一种方法或学问体系。
只是到了近代,才产生了实证意义的科学概念。
欧洲社会自然科学革命始于16
世纪左右,17 世纪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Educational History Studies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国家一般课题“美国实践取向教师教育历史演进研究”(BOA180045)。
作者简介:洪明,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研究;李安琪,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2020年第1期/总第5期
Vol.2,No.1,2020
| 西方“教育科学化”历史路径与轨迹探析 |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巴黎科学院(Paris Academy of Sciences)、德国柏林科学院(Academy of Sciences of Berlin)等科研机构在这一时期的创建,都足以说明这一时期的科研活跃度。
因此,17世纪也被誉为欧洲历史上“科学的世纪”。
英国哲学家罗素(William Russell)就曾指出:“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世纪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能归源于科学,科学在十七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
”a
在人类历史上,西方17世纪科学的大发展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的。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对推动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地位,使西方社会对事物普遍原理和原因的探究摆脱了以往宗教神学的束缚。
一种新的注重人的经验、主张从对所研究事物的直接观察中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开始崭露头角,并取得了科学发现上的突破。
人类在确证性知识的把握上,不再依照神学的演绎,而是依靠经验的归纳与证实。
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成为科学家认识世界、把握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重要手段。
培根(Francis Bacon)无疑是这一时期倡导经验科学的代言人。
作为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对近代科学创立和发展的实验方法在理论上进行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以实验—归纳法为基础的科学方法论,极大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激发了同时代及后世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去开展教育改革实验。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就是深受培根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教育家。
他在培根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感觉论”,强调直观教学在教育中的意义。
夸美纽斯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倡导和实施,耦合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极大地改善了儿童的学习状况,使儿童摆脱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历史上,教育科学化的首位倡导者当属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他指出:“教育必须提高到科学的水平,教育科学应该起源于并建立于对人类天性最深入的认识的基础上。
”b“教育艺术的各部分都应该升华为一种科学,而这种科学是在深刻认识人的本性的基础上产生的。
”c 可见,裴斯泰洛齐极为关注教育中的科学的力量,他把这种科学理解为是对人性的探索和认识,而对人性的探索和认识当时主要是借助正在形成发展中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化”因而成为裴斯泰洛齐的标志性主张之一。
d
有学者认为:“裴斯泰洛齐是教育科学化的最早倡导者和奠基者,他对教育科学化的范型的确立,对教育科学化理念的建构,对教育科学化路径的探索,奠定了他在西方教育科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e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进一步将教育学朝科学化的方向加以推进。
与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和实践相比,赫尔巴特对教育科学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教育学的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建构了包含儿童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在内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且被后世教育家广泛效仿。
赫尔巴特在推动教育理论科学化方面贡献极
a [英]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3页。
b [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39—340页。
c [瑞士]裴斯泰洛齐著,阿图尔·布律迈尔主编,尹德新等组译:《裴斯泰洛齐选集》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6页。
d 李明德:《论西方“教育心理学化”思潮》,《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10期。
e 刘黎明:《教育科学化的最早倡导者和奠基者》,《教育文化论坛》2014年第3期。
127
| 教育史研究 | 2020/1
大,因而也享有“科学的教育学之父”的尊称。
a
19世纪科学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深深地影响了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欧美教育改革的三大运动——儿童研究运动、学校调查运动和教育科学研究运动无不体现了自然科学思维及方法的影响,并造就了诸如德国梅伊曼(Ernst Meumann)和拉伊(W. A. Lay)、法国比奈(Alfred Binet)、美国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等一批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家。
他们都主张应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并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来发现和陈述事实。
梅伊曼强调教育学应该作为一门科学而发展,主张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来改造、取代以往的教育研究。
拉伊主张把有实际经验的教师作为实验教育的主角,桑代克则强调在教育研究中应用现代数理统计的方法,强调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直接干预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育实证研究。
b 实证主义是反映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自然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体系。
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乃在于研究现象间的确定性关系,科学所揭示的知识是确定性的知识,是可以重复和被检验的。
其背后的基本逻辑是归纳逻辑,即确定性是可以在人类经验的意义上被证实或证明的。
实证主义虽然在后期不再那么强调证实或证明,而是走向逻辑实证主义,关注语言和逻辑问题,同时波普(Karl Popper)的证伪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科学上归纳逻辑,但总的来说,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的证伪主义仍是实证主义路线的发展和延续。
当人类进入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问世,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相继兴起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学、分形理论等复杂科学,为人类开启了一个真实而多彩的世界,揭示出“复杂性和非线性是物质、生命和人类社会进化中的显著特征”,成为“我们重新考察科学的目的、方法、认识论、世界观的一个杠杆”。
c
在科学发展的这个新时代里,科学家和思想家开始意识到“确定性的终结”问题,人们不再相信宇宙是由确定性、决定论的定律所支配的。
海森堡(Karl Heisenberg)的测不准原理、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的耗散理论的“不平衡是有序之源”学说、混沌学的保守的不可积系统中的内在随机性等等现代科学发现,证明偶然性、随机性不仅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其作用在系统的进化中越来越大,有时甚至起支配作用。
正如普里高津曾宣布的,“人类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正处于一种新理性的开端。
在这种新理性中,科学不再等同于确定性,概率不再等同于无知”d。
由于自然科学本身出现了上述变化,这就需要有新的哲学来反映和概括这种新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科学哲学体现的就是这种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并对传统的实证主义哲学提出了挑战。
科学哲学以库恩(Thomas Sammual Kuhn)、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等人为代表。
库恩提出了著名的科学范式理论,认为科学知识并不像实证主义所强调的是确证的知识,科学知识不过是科学家集团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自然现象所持有的一种共同认识;费耶阿本德则更进一步否定了科学知识的确定性,认为科学知识的发现“怎么都行”(anything goes)。
后现代科学观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现的。
后现代科学观是后现代主义看待科学地位和作用的一种反
a 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b 周红安:《美国学校调查运动兴起的原因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11年第3 期。
c [德]克劳斯·迈因策尔著,曾国屏译:《复杂性中的思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中文版序言第1页。
d [俄]普利高津著,湛敏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128
| 西方“教育科学化”历史路径与轨迹探析 |
映。
科学哲学的科学观注重以人为中心,关注科学的文化背景,关注人创造科学知识的过程,要求凸显科学的人文蕴涵。
同时,它坚持多元有机整体观或多元动态整体观,强调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统一、精确性与非精确性的统一、必然与偶然的统一等等。
在后现代科学观的影响下,人们注重把科学、技术与人文、道德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发展,在科学与教育的关系上,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人道主义精神和科技应用的社会责任感。
a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中审慎把握教育和教育研究的定位成为当前西方教育科学化的重要走向。
随着量子力学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新的科学观将给教育科学化思想带来新的认识,在新唯物主义和后人类主义的影响下,人类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将得到重新审思,教育科学化的思想也必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获得新的内涵。
二、教育科学化影响下的学校及课程变革
在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教育科学化思想的推动下,西方教育首先在课程然后在学校层面的改革被不断深入地推行下去。
从16、17世纪开始,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自然科学取得的上述成果本身就表现为人类知识的增生,这些知识本身也是需要通过教育加以传承发展的。
由此,部分学校在继续开设当时社会流行的古典主义学科的同时,也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承,将科学知识引入学校课程。
从现有史料看,德国是最早在中学里开设自然科学的国家。
早在16世纪,梅兰克顿(Phlilp Melanchthon)就建立了新型中等学校,除开设人文、古典语言和宗教学科外,还在规模较大的学校,面向高年级学生,设置了诸如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自然科学性质的课程。
17世纪后半期德国建立的哈勒学园(The Harler School)也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
该校以贵族学校为基础,招收高年级寄宿学生,注重把贵族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开设的科学课程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
在哈勒学园的影响下,德国大多较有地位的学校都在课程中增加了现代语言和数学等自然科学。
与哈勒学园一样,许多学校并没有将科学课程作为主要课程和必修课程规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括哈勒学园在内的这类学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科学校,但它们为实科学校的产生进行了探索和铺垫。
甚至发端于16世纪末的德国骑士学院也设置了自然科学的课程。
骑士学院继承了中世纪骑士教育的传统,除对贵族子弟实施骑马、舞蹈、角力、击剑等骑士技艺的训练外,也十分重视语言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
其所设置的课程不仅包括了各类现代语,如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等,而且开设了数学、物理、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机械学等学科。
虽然欧洲部分学校顺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开设了科学方面的课程,但从整体而言,这类学校的数量还是十分有限的。
大部分学校依然恪守着古典教育的传统,并与倡导科学教育的先行者发生了争执。
学校到底应当传授科学知识还是实施古典教育,自科学兴起以来,尤其是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就处于各不相让的拉锯式的争论状态。
斯宾塞(Herbert Spence)在19世纪
a 李太平主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历史考察· 理论探讨· 实践探索》,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129
| 教育史研究 | 2020/1
中叶发起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讨论就源于此。
作为实证主义第二代重要代表人物,斯宾塞对教育科学化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针对19世纪中叶英国依然有大量的学校只重视古典知识、不重视科学知识的现状,斯宾塞旗帜鲜明地提出:科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
他极为注重“科学在学校课程中的作用和地位”a,认为科学应当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主导课程。
斯宾塞不仅在将科学知识进一步引进学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对19世纪的科学教育运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家们对科学教育的探索和大力倡导,为适应自然科学知识迅猛发展和传递的需要,同时,也是为解决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开始尝试建立一批新型的中等学校。
这意味着教育的科学化不再局限于传统原有学校的局部课程调整上,而是通过新型学校的建立,直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从哈勒学园开始,实科学校这种新的教育机构就开始在欧洲教育中萌芽。
在哈勒学园的影响下,1708年虔敬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学校”(Solche Aus der Mathematik, Mechanik und o..konomie)。
这所学校以数学、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研究为中心,讲授数学、物理、机械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绘画和制图等实用科目。
1747年赫克尔(Ernst Hackel)又在柏林创办经济—数学实科学校,也设有类似的课程。
此后这样的实科中学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德国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7世纪的法国,政府对工商业的发展采取了支持与扶助的政策,这种干预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法国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法国巨大的科学技术复兴。
17世纪中叶,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法国建立了各种类别的专门学校,包括贸易学校、建筑学校、土木工程学校、绘图学校、商业学校、军事学校、航海学校等。
这些学校的课程直接与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有关,如采矿学校开设的课程包括化学、矿物学、金属、物理、输水和矿井通风等。
可以说,这一时期,法国在科学技术教育方面远远走在了欧洲其他国家前面。
实科型的中等学校也在18世纪的英国、美国、俄国流行。
如纽因顿·格林(N. Green)于1675年在伦敦创办的学园,瓦特(James Watt)于1715年在伦敦创办的实科中学。
美国也于18世纪中叶仿照英国建立了类似的学校。
富兰克林(B. Franklin)在费城创办了文实中学(Philadelphia Academy),教给学生最具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知识,课程包括修辞学、书写、商业算术、几何、代数、测量术、计量法、航海术、天文学、绘画、物理学、机械原理等。
这类学校在19世纪的美国较为流行,成为美国中等学校的主要形式。
b
俄国更是在1701年建立了炮兵学校,随后又创办数学和航海学校。
该校开设数学及与航海有关的各类学科,包括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测量学、航海学等,学生毕业后通常担任舰队军官。
c18世纪初的俄国实科学校的类别较多,除炮兵学校、数学和航海学校外,还设立了医科学校、工程学校、外国语学校、计算学校、矿业学校等,这些学校为科学技术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a 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51页。
b 易红郡:《从科学教育到教育科学化:近代自然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c 滕大春主编:《外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版,第38页。
130
| 西方“教育科学化”历史路径与轨迹探析 |
实科性质学校的建立是科学技术发展到特定阶段对教育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对实科人才需求的层级也在不断提高并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世界各国从中等到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正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下完成的,这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下,教育科学化在学校体系和教育内容方面的体现。
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下半叶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加之国际间激烈的科学技术的竞争,上述格局客观上要求提高学生在数学、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水平,科学教育被当作一项新兴的内容而成为西方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教育也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
这一时期一些比较著名的课程项目研究在世界各国纷纷展开,如美国的“小学科学研究”(ESS)、“改进科学课程研究”(SCIS)、“科学:过程的研究”(SAPA),英国的“科学 5—13”、“苏格兰综合科学课程”、“牛津初等科学”(OPSP)、“纳菲尔德初等科学”(NPSP)。
a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发达国家为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纷纷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科学课程标准,如英国于1991 年初率先大范围推行《国家科学课程(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b,澳大利亚于1994年制定了《科学:澳大利亚学校课程纲要》,美国于1995 年出台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美国学校的科学教育必须是为全体学生的教育,要确保所有的人都能获得科学教育的机会并为获得教育的人确定应该达到的理解科学的水平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c此外,加拿大也于1997年颁发了科学教育标准。
20世纪下半期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呈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从注重知识转向注重能力和素养,从独立学科转向综合性知识体系,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突出学生的体验与探究,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
进入21世纪,在美国的首倡下,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创新、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能力的STEAM教育异军崛起。
这种聚焦于现实世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强调通过工程设计流程来制订解决方案,倡导通过协作学习开展开放式探索,鼓励答案的多样化且认可失败是学习的必要部分的做法,已被不少国家视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如美国不仅构建了一体化的STEAM 教育体系,而且还对开展 STEAM 教育的学校进行认证。
d
三、教育科学化影响下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自然科学的知识性质决定了它不仅在知识内容上不同于传统学科,而且在学习方法上也与传统的文科有着很多的不同。
科学知识的发现离不开严密的观测工具和观测方法。
在17世纪,至少发明和使用了六种非常重要的科学仪器,如显微镜、望远镜、温度计、气压计、抽气机和钟摆等。
近代自然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于使用科学仪器。
科学仪器是人类观察世界的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不仅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帮助,而且科学地观测本身也是科学教育所传授的内容。
因此,在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型学校中,由于学科知识
a 张红霞、郁波:《国际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
b DES. Science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89.
c 李大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简介》,/course1/tj1/ckwx/book7/ book7_5_1.htm。
d 范文翔、赵瑞斌、张一春:《美国STEAM教育的发展脉络、特点与主要经验》,《比较教育研究》2018 年第 6期。
131
| 教育史研究 | 2020/1
性质使然,使得学校中科目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与科学发现相关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如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观察、实验、实习等也得到广泛运用。
这些教学方法进而又影响到了其他性质科目的学习与教学。
以德国的哈勒学园为例,该学园十分注重实物教学和知识的实际应用。
几何课尽可能增加野外实习,数学中的分数要以实物来讲解;夏季应到乡村或田野讲授生物学,冬季要利用雕刻或动物尸体讲解解剖学。
此外,哈勒学园还要求教师带学生参观手工艺人的实地操作,为学生提供实地练习车削工艺、磨镜片工艺和锯木工作等机会。
历史和地理教学则通过图画和地图来帮助学生记忆。
德国哈勒的“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学校”在教学法上就注重使用绘画、图表、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
英国18世纪早期建立的实科中学,有的就具有较为完备的实验仪器,并设有科学实验室,注重采用演示和验证等教学方法。
19世纪科学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深深地影响了教育。
如果说20世纪之前的教育科学化主要还停留在思想和教育家的个体实践中,那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启动的欧美教育改革运动则是一种以联盟的、教育改革者团体实践的方式推动的教育科学化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欧美教育改革的三大运动——儿童研究运动、学校调查运动和教育科学研究运动在推动教学和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儿童研究中,一些教育家或科学家开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系统的观察。
所采用的方法和获得的数据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教育许多领域的看法,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验、心理卫生学以及儿童福利工作无不受之影响。
在学校调查运动中,调查成为研究的基本手段,从学校里教师的单词拼写教法,到全国范围的对中等教育、学校财政、学校建筑等问题的研究,都使用调查的方法,甚至流行这样的口号: “有怀疑,就调查。
”(When in doubt,survey.)a在教育科学运动中,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都借用自然科学的手段和工具来研究教育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方法就是实验、统计和测量。
实验是自然科学获得或确证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这一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如德国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奈、美国桑代克等都主张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并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来发现和陈述事实。
拉伊主张把有实际经验的教师作为实验教育的主角,尽可能使教育实验的情况符合教室中的情境,“教育家必须发扬实验的教育研究方法,使教育学能够独立,借此将它的地位提高到成为一种科学”b。
与此同时,统计和测量的方法也开始在教育研究领域日益盛行。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统计和测量技术被认为是“科学”的而成为分析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不掌握统计和测量的技术,就不能迈进教育科学实验室的大门了。
”c欧美教育科学研究运动另一个富有代表性的人物——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贾德(Charles Hubbard Judd)也认为教育可以成为一门科学,因为它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
统计、测量、实验等方法的采用以促进教育学向成为一门科学的方向发展。
“教育科学化”就是指使用“科学方法”(如统计、测量、实验等方法)促进教育向一门科
a Walter D. Cocking. The School Survey and Its Social Implications. Ohio State: Educational Research Bulletin, 1951, 30(7), pp.169-178.
b [德]赖伊著,金澍荣、黄觉民译:《实验教育学》,商务印书馆1938 年版,第159页。
“赖伊”,今通译为“拉伊”。
c 滕大春著:《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591页。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