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宝绘堂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宝绘堂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苏轼《宝绘堂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

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

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

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

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

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

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

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

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

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①锻炼:打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可以寓.意于物寓:寄托
B.亦聊.以寓意焉耳聊:姑且
C.然至其留意而不释.释:解释
D.然去.而不复念也去:消失
【参考答案】C(释:舍弃、放弃。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皆以.儿戏害其国以.有尺寸之地B.轻死生而.重于画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然为.人取去为.天下笑D.譬之烟云之.过眼始臣之.解牛时
【参考答案】A(A.以:连词,因为/才;B.而:表转折;C.为:表被动;D.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一组是()(3分)
A.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函.梁君臣之首
B.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忧劳可以兴.国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以无厚.入有间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参考答案】C(C.形意动,认为....薄、轻视/形作名,没有厚度的刀;A.名作动,涂蜡/用木匣子装;B.形使动,使....高兴/使....兴盛;D.形作动,远离/保全。

)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

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

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C.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

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D.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参考答案】B(原文中是说老子认为这四者都是有害的;而圣人却并未废此四者,还暂且用来寄托心意。

该项的阐述与本文不符。

) 6.把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6分)
(1)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3分)
答: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会成为乐趣,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成为祸害。

(虽:即使,1分;尤物:特别的事物、珍奇的事物,1分;病:祸害,1分。

)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3分)
答: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

(惟:只、只是,1分;恐:担心,1分;“不吾予”,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1分。

)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3分)解释加点词:虽然..:难为.:视为.止:答:即使这样;下刀或处理;因为。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分)
答: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害。

(以....为:把....当作,1分;始:才,1分;速:招致,1分。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
答: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这样吗?(“忽微”,形容词作名词,1分;状语后置句,1分;“于”表被动,1分;“岂独....哉”:难道只是吗,1分。

)
【参考译文】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沉溺在事物中。

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会让人感到很快乐,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成为祸害。

如果沉溺在事物中,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让人感到快乐。

老子说:“五色使人的眼睛看不清东西,五音使人的耳朵听不清声音,五味使人的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

”但是圣人未曾因
此而废除这四种东西,只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

刘备有雄才大略,却喜欢编织毛羽。

嵇康为人旷达却喜爱打铁。

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给鞋子涂蜡。

这难道有什么美好的声音、颜色和气味吗?但他们以之为乐并且终身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值得喜爱、足以使人高兴而不足以改变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

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这些都好比是因为小孩子玩的把戏而害了自己的国家,给自身招来祸患。

这就是沉溺于外物所带来的祸害。

当初我年少时,也曾经喜爱这两样东西。

自己家里收藏的书画,(我)只怕失去它们;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怕他们不肯给我。

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轻视富贵而看重书,轻视生死而看重画,岂不是颠倒错乱,丧失了自己的本心吗?从那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书画)了。

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当时也想收藏它,然而被人拿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

就像烟云从眼前飘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为什么不愉快地接受呢?然而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

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给我造成祸害。

驸马都尉王晋卿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信奉礼义,学习和问难诗书,经常与贫苦的读书人较量。

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摒弃、远离歌舞和女色,而致力于书画。

又在私宅的东边建了宝绘堂,用来收藏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

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爱好书画那样,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但愿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