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农村英语教学障碍分析及对策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 3 期下教育生态学视域下
农村英语教学障碍分析及对策探索徐明昊 范梓幸 杨其澎 段佳南 沈鑫
当前,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文章结合农村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对农村英语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优化农村资源投入,加强师生群体交流,建立链式反馈机制,坚持实践育人主体,创新语言教学方式,是优化农村英语教学成效,促进农村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推进,中小学英语基础教学的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对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具有战略意义。
在改革进程中,农村英语教学仍面临严重困境。
在农村传统环境的限制下,教育资金严重短缺,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教师教学水平低下等因素,致使农村英语教学发展举步维艰。
因此,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生态模式的平衡发展,面临着极大挑战。
通过科学运用生态学的主要原理,教育生态学能够准确有效地分析研究教育中的相关现象及问题。
一、教育生态学概述
教育生态学是打破传统教育学简单化、固有化、局限化思维模式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抽象出教育生态系统相应结构模型的,一种现代化新兴教育边缘学科。
“教育生态学”一词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Cremin(1976)年提出,他把教育学比作一个生态系统,以更广阔的视野在教育生态环境的背景下,系统分析其中限制因子对生态发展的不稳定性,即以环境与人群为出发点,关注现代教育生态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以从生态学中寻求教育学的优化模式。
在教
育生态系统内,各个主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
联系、相互影响,这使得教育生态系统自身
具有发展动态性,环境多层次性和系统功能
性的性质。
当今时代的教育背景及农村教学环境,
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以及
语言创新思维能力,如何突破传统农村英语
教学模式下单一化、纯理论化的教学成了关
键性的问题。
因此,必须正确运用教育生态
学理论,极力开辟新的农村英语教学道路,
努力形成新的农村英语教学体系,主动确立
新的农村英语教育发展方向。
二、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生态模式问题
现状
(一)城乡资源不均衡导致的乡村英语
课堂生态主体地位失衡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主要指在
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某个群落之中的每个
物种,在时间空间所占据的位置,并通过
其功能作用等各种各样的抽象形式所表现
出来的状态。
在生态教学系统中,任何个
体都应有与其特性相对应的角色形象及作
用功能。
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更应聚焦
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生态系统中的
主体作用。
城市学生占有充分的英语课堂教学资
源,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培训方案、资
金设备中占有着较强的优势。
基于此,城市
学生在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几乎处于活跃、
积极的合理生态阈值。
然而,在农村英语教
学之中,受资源匮乏及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之下,施教者往往处于主动的核心地位,他
们承担着知识输出的绝对任务,始终引领着
课堂的全局走向。
农村英语课堂主要以固定化地教学、机
械地问答进行;学生通常以应试的惯性思维
来面对学习,运用集体思考的方式来解决问
题。
长此以往,农村受教者呈现出被动、机
械的知识吸收状态,逐渐丧失对英语学习的
兴趣。
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出现了“生态位
重叠”的学习状况,即在有限资源的教学环
境限制下,多个农村学生互相争夺并占有现
有的资源,反而造成教学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的状况。
在缺乏有效的生态调节机制的农村英语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二者的主客体生态位缺
乏清晰的界限,以至于往往处于生态位失衡
状态。
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之中,应充分
给予学生展现自我、发挥特长的机会,着重
培养学生独立判断、实际运用的能力。
受生
态型规律的影响,学生由于趋于适应在面对
农村长期固化的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接
受状态及学习成效。
然而,在农村英语程序化教学与传统惯
性思维的影响下,缺乏变化的传统教学环境
使得受教者们习惯于应试状态,缺乏对学科
自身的认知和思维的创造力,其学习生态圈
也将逐步变窄,导致缺乏学科基础的农村地
区英语课堂受教者,在其它外部环境中无法
实践其所学内容、更加缺乏自我认同,渐而
加剧农村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失衡。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分析农村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打破传统教育思维在乡村英语教学上的困境。
当今,农村英语教育面临着课堂生态主体地位失衡,师生群体受边缘效应影响,教学系统功能性失衡等问题。
由此,本文剖析了当前农村英语课堂生态模式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模式改进策略,以促进未来的农村英语教育格局向生态多样性的方向。
76
SHI JIAN TAN SUO/实践探索
(二)边缘效应对师生群体间交互作用的影响
教学生态的边缘效应(Edge effect),即教学生态的交错带内相邻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
在两个乃至多个生态系统于边缘互相影响的地带,教学生态环境会呈现出梯度变化,如:学习水平或提高或降低,学习活跃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等不同程度改变的复杂现象。
同时,其效应可分为正效应与负效应。
而在农村英语教育的课堂内外,存在着种种受边缘效应影响的现象。
在农村英语教学生态体系中,存在很多不同于周围教学背景且相对均质、并具有其系统内部独特相似性的教学生态斑块(Ecological patch)。
如角色定位下所产生的农村教师群体和其相对应的学生群体,或学业水平均等条件下所产生的优等生群体与后进生群体,甚至会有干扰性质群体,如性格顽劣的学生群体等。
他们彼此的系统间拥有明显的差异性,而在边缘的教学生态交错带内,又会呈现不同的效应。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科,学习时需要大量的实践交流。
但是,农村英语教学却受到了农村基础硬件条件与传统教学资源的限制。
作为主要英语知识来源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接触尤为重要,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各版块间的边缘效应。
例如,在农村英语课堂上,课堂参与度较低的后进生群体,会对与其存在接触的优等生群体造成相应的影响。
比如,分散优等生的注意力,扰乱其课堂中的纪律,降低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
同时,其课堂内容的接受程度也与系统中间不受影响的学生之间产生较大差距,产生边缘劣势,这便是农村英语课堂内的边缘效应负效应的一种。
课下,主动与教师频繁沟通的学生便与教师之间自主地创造出了一片全新的教学生态交错带,受教学影响下的有关学习方式、学习问题等促进个人英语学习的交流,会极大地提高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在农村环境中,这样的边缘群体便会显著出现学习能力增强、知识错漏点减少等积极现象,产生边缘优势,这属于农村英语课堂外的边缘正效应的一种。
在这种处于边缘地带的学生,在正向“应力”的积极交互作用下,可以获得更大的语言学习信息量。
个人的英语学习系统会变得更加复杂、完善,生态学习环境弹性也会增加,可激发、鼓励处于学习子系统中信
息要求较高的学生。
甚至处于外系统的、未
受教师影响的学生群体,也会向受教师影响
的学生边缘区集结,形成生态学中的“集
肤作用”(Skin effect)。
因此,在课堂内
外,农村英语教师群体需要更多地关注种种
边缘效应现象,强化正效应,消减负效应,
以优化整个乡村英语教育系统中不同生态成
分之间的影响。
(三)生态因子不平衡导致的农村英语
教学系统功能性失衡
从微观生态学角度剖析,生态环境中包
含着各种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而生态因子是指对该生态环境中生物的生存
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要素。
微观教育
生态学中的农村英语教学,作为一个微观的
生态环境,囊括英语学习可使用的资源、英
语教师师资能力、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
性与习惯等因子的概念。
从基础的英语课堂
与课外学习中固有的资源方面分析,相比于
已经做到普及的英语课堂多媒体英语教学方
式、视频动画模拟、聘请外教实践教学等方
面的城市英语教学,农村英语教学仍无法完
整地从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译五个
基本方面能力展开教学。
较于城市,农村学生在课外学习过程中
可运用的书籍、词典、查询英语学习资料的
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劣势。
基于此,
农村英语教学生态环境中部分生态因子的缺
失,会促使各因子之间的不平衡,其结果
必然是整个农村英语教学生态环境的系统功
能性失衡。
农村英语教学师资能力匮乏与学
生自身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低下,是造成
农村英语教学系统功能性失衡的两个主要原
因。
就教师群体而言,农村教师总体呈现低
迷趋势,而对于能够专业地教授细致具体学
科的教师更是稀缺。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发音、
句法分析等方面的要求尤其重要。
但由于农
村专业英语教师稀缺,必定出现跨学科授
课的现象,其结果是无法满足农村学生对于
英语学科的良性需求。
在部分农村英语教学
实践中发现,农村学生的英语读音与国际音
标拼读发音差距较大,究其缘由是,农村英
语教师授课过程中非标准发音导致的错误引
导。
从英语基础发音造成的巨大偏差,势必
会对学生在未来学习英语听力与口语方面形
成巨大的阻力。
农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主
动性低下这一因子,也形成了学生与老师学
习信息交互过程中的障碍。
教师不能及时从
学生得到教学效果反馈,学生也不能根据通
过教师的讲解,弥补本身英语学习过程中的
短板。
长期以往,师生英语学习信息交互反
馈的模式出现断裂,便会进一步地促使农村
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功能上的失衡。
三、农村英语课堂生态模式改进策略
(一)推进教育资源投入,全面助农增
强活力
受限于农村自身环境,农村英语教育在
教育生态系统中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必须
持续加大推进农村资源投入。
农村资源投入
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政府,同时家庭、社会
也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在农村资源投入中,
从决策者的角度调节各方面因素,以保障教
育政策能够有力推进、教育环境能够稳固发
展;而家庭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有着“社会
性”与“个体性”的双重性质。
家庭是监督
学校教育、政府政策的主体,在教育生态系
统中有着沟通链接的效用。
家庭在农村家庭教育生态环境有着主
导者的角色,其对英语教育的重视度直接影
响着农村学生的英语成效。
社会是农村教育
生态系统的调节器。
长久以来,农村英语教
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密不可分。
实
现农村英语教育的突破不仅需要主体的多元
化,同时也需要资源的多样化。
当地政府要以教育生态发展的战略眼
光,加强教育质量的管理工作,优化区域间教
育资源,着眼于农村学子的未来成长与国际化
视野。
其要以专项计划的方式为农村英语教育
引资引智,建设好农村英语教育的基础设施
与人才梯队,为农村学子打下坚实的英语学习
基础与全球化的思维。
相关专家学者、媒体舆
论、企业机构、公益组织,应主动走入农村英
语教育课堂,精准分析农村英语教育短板,将
其核心问题系统地展现在大众面前,为农村教
育开辟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渠道。
比如:开辟网络英语云课堂、引入品牌
志愿教学团队、专业机构定期对农村教师培
训等,大力开展帮扶工作,对相关问题进行
良好的互动反馈。
家庭必须充分重视英语学
习在农村学子升学、就业中的作用,鼓励、
支持农村学子进行英语学习,主动参与学校
等有关单位组织的“家长”培训课程,以与
时俱进的新教育观念促进农村学子更好地进
行英语学习,增强农村英语教育生态活力。
77
2020年第 3 期下
78
2020年第 3 期下
(二)强化课后边缘优势,建立链式反馈机制
微观教育生态学中,生物间因子相互作用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环节。
农村英语教学环境趋向于构成传统单链式开环作用系统,即以教师为源节点,通过授课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进而应用于实际。
开环教学的单向性、固定性,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主观能动的发挥,教师与学生生态群体间思维不同、交流不足、目标差异,致使二者关系失衡,负效应加强。
为改善群体失衡现象,农村英语教学应引入闭环反馈的理念:在单链式信息传递的模式上加入反馈机制,形成一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教学应用——信息反馈——交流调整——教师反哺式再教学的生态链式结构。
反馈促使生态群体间维持动态平衡,将有创新想法、课下愿意与教师多交流的个别学生群体优势最大化,充分发挥正反馈下的边缘优势,扩大农村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的交错地带。
此反馈机制可分为“先教学、再反馈”与“先反馈、再教学”两种机制。
前者适用于优化以农村为代表的长期实行单链英语教学形式的系统,例如,学生群体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可用模拟情景训练的模式展现,一方面缩小农村地域英语教学口语弱化的劣势,另一方面改善单调化的传统教学,注入课堂活力的同时也加大了英语教学效果反馈的实时性。
后者则适用于教育理念先进、教育环境良好、追求模式新颖化的英语教学系统,将课堂的主体从授课者的权威化教学,转换为接受者与授课者之间的无障碍沟通,由接受者先行对教育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反馈,授课者对其反馈进行再反哺式教学。
近年来兴起的翻转课堂形式便是一例。
在翻转课堂中,课堂变为教学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反馈环节,核心理念在于将学习主动权从教师转移至学生,主要围绕师生群体之间的互听互动、答疑解惑、授课内容延伸开展。
这种反馈机制将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有针对性,代表地显示出链式反馈机制对于边缘优势的正效应现象。
(三)突出实践教学地位, 坚持育人主体导向
农村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书本的理论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英语教学过程基础
实践基础技能的训练,导致了农村学生英语水平与城市学生的差距。
以英语口语训练角度为例,多数城市学校通过聘请外教来让学生英语口语的情境训练中提升能力,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处于规划性、目标性的状态之中;对于教授英语学科的老师都较为缺乏的农村,更不必谈及聘请外教,学生不能得到有效的口语实践教学的训练,在英语教学生态环境体系中缺乏了重要的一环。
因此,必须促进优化教育可使用英语教学生态资源的相对均衡。
各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推动农村英语教学可利用资源的平衡;同时也必须采取农村与城市学校教师的互助互换计划,进一步提高乡村英语教师的文化素质与基础教学能力。
此外,在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农村英语教师应增强农村学生英语听力、口语、翻译这三块农村学生较为短板的实践训练力度;英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改变只停留在单词背诵、语法理论背诵的传统思维模式,要鼓励其在写作中熟练运用学习的词汇与语法、在阅读中善于复述已掌握的表达方式、在翻译中自觉结合中英文的文化差别等方面进行实践训练。
(四)扩展教学信息交互,提升主观能动效应
农村师生英语学习信息交互的断裂,使农村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功能性失衡加剧,解决这一问题要着重加强农村师生沟通。
农村英语教师需要定期与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对英语学习有厌恶抵触情绪的学生进行沟通,整体上把握班级学生英语学习的状况,评估整个班级英语的平均水平,并从农村学生的角度反思总结英语学习的问题及经验;同时针对分析得出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不同的农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不同方面的弱点,这需要农村教师引导并开展班级内学习帮扶的活动,相互帮助弥补短板、共同进步,促进农村英语教育环境和谐。
农村英语教师可以对每位学生的英语学业水平,从多方面进行动态追踪,如:发音情况、听力情况、卷面分数等,获取有效的反馈以分析出学生的近期学习状态以及弱势板块,促进改善农村英语教育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此外,教师可以开展情境教学,对学生实施小组学习制,以组别为单位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每个小组学生在农村英语教学生态系
统中的优势,不断激发更多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传统型、单一性、理论型的英语学科课堂易降低农村英语课堂生态的活力。
农村英语教师应以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持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
比如:开展英语话剧、英语演讲、主题汇报等形式来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与表达能力,通过观看与收听国际的英语新闻播报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与文化涵养。
唯有让农村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增强农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对于英语学习的求知欲。
这样的“同伴支架”型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农村学子的文化感知意识、语言解读能力与主动学习意愿。
当前,我国正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
教育生态学的运用对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失衡现象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生态模式不能脱离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一系列子系统孤立地发展。
探求农村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需综合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地域教学的客观条件、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等限制因素的作用,系统化地分析以加强农村英语教学研究的针对性,精准探索新型教育模式,推动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基金项目:
教育部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跨地域视角下西部农村英语教学障碍分析及对策探索 ”(201910294087) 。
作者简介:
徐明昊(2000—),男,江苏镇江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范梓幸(1999—),女,安徽马鞍山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杨其澎(1998—),男,云南保山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段佳南(1999—),女,江苏镇江人,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学生;
沈鑫(1999-),男,重庆人,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生。
(通联:1.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2.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
3.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责任编辑:王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