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煎法与服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煎法与服法
(一)煎药器具的选择:首选陶瓷或砂锅,搪瓷、不锈钢也可以用,严禁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
(二)浸泡: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
(按饮片质地和煎药季节浸泡约30~60分钟,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
煎药用水量以药量的大小而定,一般头煎以水面浸过药面约3~5cm为宜,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草药可适当增加水量,浸泡20-60分钟为宜;花、叶、草类20分钟以内;根茎、杆枝40分钟以内;坚实的块根、矿石等60分钟,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第二煎,加水量可酌减,小儿怕苦味,应少加水。
(三)煎煮方法:①煎药火候应根据药性而定,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第一煎。
煎时最好加盖, 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②煎熬时间: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且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
一般药物(花、叶、草)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坚实的块根、矿石等)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左右;感冒药及清热、芳香、泻下类药不宜久煎,第一煎煮沸后再煮15~20分钟;第二煎5-10分钟;滋补药及味厚质腻药沸后再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煎药时防止药液溢出、煎干、烧焦,也勿反复揭盖,
药煎好后应及时趁热过滤。
中药一般煎两次,第二煎最好用热水适量,煎药时间略短,
(四)煎药量: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儿童每汁50~150毫升,成人每汁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①先煎药:先将该药煮沸20~30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②后下药:在一般药快煎好前5-10分钟,投入该药同煎;
③包煎药:先用纱布袋包扎后再与其它药共同浸泡入煎;
④冲(吞)服药:将冲(吞)服药用煎好的药汁或温开水吞服;
⑤烊化药:将药物放在煎好滤过的药汁中,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
⑥煎汤代水:将该类药物先煎15~25分钟滤过取汁,再与它药同煎。
(六)服用方法和服用量:汤剂一般都宜温服,煎好后在一天内服完。
发散风寒药最好是热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眠药物,则应在睡前服;普通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饭后服。
一般每天煎一帖,每帖煎二汁;早、晚或上、下午各服一汁;(也可以一次性将二汁中药煎好混匀后再分二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
当天煎的药当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
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
(七)服药时饮食禁忌(忌口):服中药时一般宜少食豆类、肉类、生冷、粘腻、腥类等不宜消化和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高烧患者,还应忌油。
此外,古籍医书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罗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蜜反生葱等记载。
(八)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
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