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生活”
作者:许传霞
来源:《北方文学·上旬》2014年第12期
文学最该是一个个性、自由、开放,最终成就其多样性的精神领地,过多的藩篱反而会禁锢它的发展。

但文学也是特定时代的文学,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其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

尤其中国当代文学命运同国家社会的发展一直都是休戚与共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习近平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无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北京文艺座谈会也呈现出一个新特色即文学性的突显,文学话语大大超过了政治话语,体现为更多的文学性追求与文学性表达。

现代经济社会,文艺以更自由、更多元的状态发展,但却始终没有形成真正的健全的多元化格局,而是更多地体现为浮浅的某一类型的畸形膨胀,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跟风类型化严重。

如影视界抗日题材偶像化、娱乐化;一个“斗”字涵纳当今电视剧主题:宫斗、婆媳斗、闺蜜斗、夫妻斗……网络文学或风情或魔幻或穿越,题材到情节都趋于模式化套路化……缺乏对现实生活深入的体悟,更多的是主观臆想式激情的偏狭,既缺乏事实依托,又缺乏情感理性,带来一片天雷滚滚,造就了一个雷剧雷作盛行的时代。

由于迎合大众消遣娱乐快餐式消费心理,这类思想性艺术性皆不足的作品却在目前市场上大行其道,相较于严肃的“正”文艺反而实现了经济利益最大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大众文化品位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在铜臭气大行其道的现在,更应该发挥纯文学的积极引导作用,在良性的文学市场形成之前,纯文学更不应该被完全市场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指出了当今文艺创作存在的问题,“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现实性的匮乏尤其是当世文学创作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现状,即缺乏思想艺术俱佳足够表现当世品格的反映现实的厚重之作。

余华《第七天》与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最近直面现实的突出作品,《第七天》鲜明锐利的笔锋几乎囊括了当今各种突出的社会问题,《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展现草根族的生存困境,都表现出当世作家的社会责任与勇气,但艺术效果上,尖锐的故事冲突给人切肤之痛的同时,是生活质感与人格丰富性的缺失所带来的艺术上的单薄。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很容易让人想起20世纪80年代路遥的《人生》,同是描写农村青年挣扎奋斗题材,但路遥不仅写出了高加林的生存困境,更写出了高加林的精神困境,高加林的人生困境更是精神困境同生存困境相冲突的结果。

路遥本身便是出身于农村的知识青年,有着切身的实际生活体验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深厚的情感积淀,因此也成就了作品细节的生动细腻与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传达给读者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人生景况,而更多的是深切的人文关怀。

扎根生活才有可能实现作品的丰厚性,生活素材升华为文学作品也总是体现着作家的艺术个性及关照生活的角度。

“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生活”,浪漫主义于19世纪初兴盛于欧洲,不同国家不同流派具体内涵各有不同,在以后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也在深化,究其本质,除了艺术手段之外,它强调作家的个性与理想,包括作家个性与理想对外在现实的期望与冲突。

作品的艺术深度取决于作家的灵魂深度。

托尔斯泰、鲁迅作品的艺术深度就取决于这种灵魂深度——托尔斯泰的人道理想与鲁迅的社会理想。

鲁迅小说的艺术深度来源于其三重审视模式——主人公、大众、“我”或作者,《药》中的革命者夏瑜一心启蒙大众、通过革命改良社会,而大众眼中的夏瑜却是滑稽可笑的,被砍头后的血用来蘸馒头治病,二者背后寓含的是作者对当时病态社会的审视。

《孔乙己》、《祝福》等作品都呈现了这种三重审视模式,主人公、大众、“我”或作者眼中的彼此相互冲突,三重审视的对立多角度诠释出社会全貌,增加作品的立体性与丰厚性的同时也开拓了作品的思想厚度。

“文学是人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人文关怀才是文学的崇高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描写人,刻画人性的丰富与复杂,展现人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中的挣扎与蜕变才是永恒的文学魅力,人性的普遍性可以赋予作品普世价值,永不过时。

西方文学史上,各种文学思潮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表面上看似最无理性的现代派、后现代派、荒诞派,实质上反映的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迫,有着西方现代哲学与心理学积淀,人性是其合理内核,形式服务于内容。

否则,文学只会沦为一种形式游戏,单纯追求故事性或没有内容依托的技巧沉迷,最终经不住时间的淘洗。

扎根现实是一个发现文学素材、实现作品丰厚性的过程,也是作家进行情感积淀、拓宽灵魂深度的过程,“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生活”,抒写人性,才能避免主观臆想式激情的偏狭,真正创作出思想艺术俱佳足够表现当世人格的时代之音。

责任编辑韦健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