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测试题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测试题一
第一篇:园林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测试题一
《园林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植物组织培养按培养对象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种类型。
2.糖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不但作为离体组织赖以生长的_________。
而且还能___________
3.无病毒植物的鉴定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法、___________法、__________法。
4.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具有该植物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能力。
5.7.6-BA / NAA的高低决定了外植体的发育方向,比值低时促进__________的生长,这时__________占主导地位;比值高促进__________的生长,这时__________占主导地位。
6.植物组织培养按培养的方式分为_______培养和_______培养。
7.在通过微茎尖培养脱毒时,外植体的大小应以成苗率和脱毒率综合确定,一般以__________mm、带__________个叶原基为好
8.在无毒苗的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大小与其成活率成__________,而与脱毒效果成__________。
9.去除植物病毒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和_______两种方法,当把二者结合起来脱毒效果最好。
10.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
11.植物组织培养按培养过程中是否需要光,可分为_______培养和_______培养。
12.在组织培养中,不耐热的物质用__________法灭菌,而培养基常用__________法灭菌。
13.大多数植物组织培养的适宜温度范围是_______℃,培养基的PH值范围是_______。
14.病毒在植物体中的分布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1.培养室里的度一般保持在_________
A 30~40%;
B 50~60%;
C 70~80%;
D 80~90% 2.下列不属于生长素类的植物激素是_________。
A Kt;B IAA;C NAA;D IBA 3.影响培养基凝固程度因素有_________。
A 琼脂的质量好坏;
B 高压灭菌的时间;
C 高压灭菌的温度;
D 培养基的PH 4.活性炭在组织培养中的作用有_________。
A吸附有毒物质;B减少褐变,防止玻璃化;C创造黑暗环境,增加培养基的通透性,利于根的生长; D增加培养基中的养分;
5.下列具有细胞全能性的细胞是:_________。
A 成熟的老细胞;
B 幼嫩的组织细胞;
C 愈伤组织细胞
D 番茄的受精合子6.高温易被破坏分解的植物激素是_________。
A IAA;B GA;
C NAA;
D Zt 7.脱落酸(ABA)需要用_________法灭菌。
A 灼烧灭菌;
B 干热灭菌;
C 过滤灭菌D高压湿热灭菌
8.同一植株下列_________部位病毒的含量最低。
9.环境的相对湿度过低会使培养基丧失大量水分,湿度过高时,易引起棉塞长霉,A 叶片细胞;B 茎尖生长点细胞;C 茎节细胞;D 根尖生长点细胞9.能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块茎、鳞茎等提前萌发的激素是:A GA;B IAA;C NAA;D Zt
10.下列不属于活性炭在组织培养中作用的是_________。
A吸附有毒物质;
B减少褐变,防止玻璃化;
C创造黑暗环境,增加培养基的通透性,利于根的生长;11.植物组培时,培养温度一般控制在_________
A 23~27℃
B 25+2℃
C <30℃
D >15℃ 12.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pH一般为_________ A 低于5.0B 5.6~6.5C 6.0~7.0D 7.0以上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一个已分化的细胞若要表现其全能性,首先要经历脱分化过程。
2.一般的说,PH值高于6.5时,培养基全变硬;低于5时,琼脂
不能很好地凝固。
3.一般来说,光照强度较强,幼苗容易徒长,而光照强度较弱幼苗生长的粗壮。
4.用于外植体、手、超净台等的表面消毒酒精浓度越大,消毒效果越好越好。
5.由性细胞发育而成的胚叫做胚状体,而由体细胞发育而成的胚叫做合子胚。
6.幼年细胞和组织比成年细胞和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容易。
7.未成熟胚较小、较嫩、颜色浅,易培养;成熟胚较大、较硬、颜色较深,不易培养。
8.环境的相对湿度可以影响培养基的水分蒸发,一般要求80%-90%的相对湿度。
造成污染。
10.杀死、消除或抑制部分微生物,使之不发生作用称为消毒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植物组织培养 2.脱分化 3.接种 4.外植体
五、简答题(共14分)
1.植物组织培养有哪些特点?(4分)
2.培养基的组成是什么(3分);为什么要在配制培养基前配制母液?(
3..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原理是什么?(3分)
4分)
第二篇:关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感想
关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感想
植物组织培养俗称植物克隆,是当今国际农业领域的一项高新植物育苗技术,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器官、组织、花药、体细胞甚至原生质体等外植体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育成植株的技术。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研究外植体其在不受植物体其他部分干扰的条件下的生长和分化规律,另一方面,研究植物体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在改变培养条件,包括培养基的配方、光照和培养温度等的生长、分化和发育规律,从而解决植物形态建成中的实际问题,为农林、医学等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指导。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指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生长分化成
为一个完整植株的能力,整个过程包括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全能性,将其从植物体中分离出来,这一过程称细胞脱分化,然后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经再分化,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的过程。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条件
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条件主要包括培养基的配制、无菌条件和培养条件等。
(一)培养基的配制
植物组织培养中一个关键的步骤。
对组织培养的外植体生长而言,培养基的组分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植物材料要求不同的培养基,适于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不一定适于器官分化,适于固体培养的培养基不一定适于液体培养,因此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精心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可将植物组织培养分为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不同的外植体、不同的培养方法、不同的培养目的等,都要求采用不同的培养基。
一般来说植物体对土壤的pH值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外植体培养基也不例外。
目前,在植物组织培养上常用的培养基有十几种,其主要成分是大致如下:首先,培养基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可以满足外植体生长对水分的需要。
其次,培养基中的矿质元素包括植物必需的大量矿质元素N、P、K、Ca、Mg、S和微量元素Fe、Mn、B、Cu、Zn、Mo、Cl以及非必需的Na等。
糖除了给外植体提供碳源外,还可调节培养基的渗透势。
碳源一般采用蔗糖,少量采用葡萄糖,浓度各有不同。
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要根据培养的目的适当选用。
可采用IAA、IBA和NAA、KT、6-BA、ZT等。
在诱导根和芽的等不同分化时段,还需根据要求调整培养基养分的比值。
维生素B(硫胺素)是必需的,而烟酸、B16虽属于不必需,但对生长有促进作用,所以一般也添加到培养基中。
有些培养基中还包括氨基酸、水解酪蛋白、酵母汁、椰子乳等有机附加物,以促进细胞的分化。
(二)无菌条件
根据前面的配制可知,由于营养基的营养十分丰富,微生物极易滋生而造成污染,因此,在植物组织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保持严格的无菌条件。
所以消毒显得重要。
外植体的消毒通常采用氯化汞、过氧化氢、次氯酸钙、次氯酸钠或70%的酒精等,消毒后需用无菌水充分冲洗。
用具必须进行高温高压灭菌。
培养室要尽量保持无菌状态,定期用紫外灯照射和用杀菌剂熏蒸杀菌。
(三)培养条件
自然界中的植物体所需的光、温、水、气,植物组织培养时也同样所需要。
水分和氧气条件一般容易得到满足,而植物组织培养条件可通过人为控制光照和温度,温度一般控制在25~28℃之间,有的还要求有昼夜温差,主要通过控制光强和光周期进行调节。
人工光照一般采用日光灯,也可以透光的玻璃培养室利用自然光照。
三、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缺点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优点
植物可以不受生长季节限制地繁殖;不携带病毒,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培养周期短,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可用组培中的愈伤组织制取特殊的生化制品;可短时间大量繁殖,用于拯救濒危植物;可诱导之分化成需要的器官,如根和芽;解决有些植物产种子少或无的难题,如将香蕉进行组培得到人工种以方便移种。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缺点
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吃饭问题已经与组培快繁密不可分了。
由于培养基几乎完全属于人为调配获得的,这就导致一个问题,调控的人是否理解植物的特性、是否熟悉培养基的理论和植物生理、是否有足够的经验来驾驭组织培养技术,这几点都决定了组培育苗的品质。
如果严格把关组培过程的话,那么组织培养或快速繁殖所获得的苗,跟叶插、砍头苗完全一样,能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植物的完整基因组。
这是组培快繁的最大优势,这也就决定了目前重要的作物、名贵花卉的繁殖和保存也都是组培快繁的途径实现的。
转基因植物食品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公开的话题,也是借助组
培快繁平台来完成,我们生活中至少接触30种转基因植物的衍生产品。
资料显示这些衍生产品的缺点也比较明显:1)表现为“硬化”不足,即从实验室进入温室后进行驯化栽培时间不够,行内称作“硬化”。
2)激素残留明显,或者对激素的敏感性变化,少部分苗会在后期发根后呈现出一些残留激素效应,这种效应不会超过一年,表现为容易出侧芽、大量畸形根、生长周期紊乱、开花增多等。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组培快繁苗所特有,用激素诱导的叶插和砍头苗也会出现这种症状,甚至更夸张!因此这一点并不是鉴别组培苗的根本。
3)对有性繁殖的影响,由于组培快繁获得的苗都是小苗,需要经过硬化和长期的温室栽培才可能开花,所以一般存在对有性繁殖无影响。
4)根原基异常,由于激素环境下会对导致根原基维管束的排列紊乱,这就导致了出根可能会受到抑制,正常的根无法顺利萌发。
四、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一)植物体的无性快速繁殖及脱毒
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植物的无性快速繁殖,已广泛应用于一些花卉、果树等园艺作物、农作物以及林木的育苗。
如广东、广西和海南岛香蕉的种植已大多采用试管苗,甘蔗和兰花试管苗也已大量应用于生产,柑橘、菠萝、草莓、桉树以及其他许多花卉等也利用试管苗进行栽培。
受病毒感染的马铃薯植株,除了茎尖生长锥外,其他部位往往都带有病毒。
因此,继续用块茎作繁殖材料,必将导致后代植株染病。
若利用茎尖生长锥作外植体进行无性快速繁殖,所生产出的幼苗将不带病毒,从而达到脱毒的目的,可解决马铃薯品种的退化问题。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无性快速繁殖具有许多优缺点,在实际生产中应该注意扬长避短,本着良心去做事,最好是建立相应的法规并严格执行。
(二)花粉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利用花粉进行组织培养可以获得单倍体植株。
进行单倍体育种,可以加速育种的进程并可获得纯系。
我国已培育出10多种花粉植株,如水稻、小麦、大黑麦、小黑麦、玉米、甜菜、茄子、烟草、辣椒、杨树和橡胶树等,其中小麦“花培一号”、烟草“单育一号”等优良
品种已广泛应用于生产。
(三)人工种子
将植物组织培养中产生的体细胞胚包裹在含有养分的胶囊内,可像种子一样直接播种到大田用于生产,即所谓的人工种子。
天然种子中的胚是合子胚,而人工种子中的胚是体胚,胚乳和种皮也是人工的。
目前,已有胡萝卜、芹菜、苜蓿、棉花、玉米、水稻、橡胶树等几十种植物的人工种子试种成功,但成本相对较高,美国己大规模生产树木的人工种子。
(四)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采用酶法去除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培养,不仅是研究细胞生命活动机理的良好体系之一,还可以通过原生质体培养开展原生质体融合与体细胞杂交,获得新品系、新品种。
从理论上讲,细胞杂交比有性杂交可得到更多的不同类型。
五、总结
目前,植物组培方式以固体培养基培养为主,液体培养基培养由于具有物质交换快,生长速度快,产生的代谢物质不会在组织周围积累等优点,值得大力研究与推广。
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先进的植物组培苗生产配套设施,建立健全培养室组培快繁与温室栽培相配套的组培苗生产体系,确保培育出高质量的商品化组培苗。
总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其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许多机理有待深入探索,相信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问题可以逐步得以解决。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够我国开发西部、建设森林城市、绿化山川、防风固沙、退耕还林、以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发挥巨大作用,该项技术将会在我国甚至全世界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篇:马铃薯组织培养技术要点
马铃薯脱毒种苗组织培养技术要点
班级:园艺112
姓名:马寅
学号:201101070202 摘要:各种病毒、真菌、细菌等对马铃薯
的侵染是导致我国马铃薯单产较低的主要原因,马铃薯脱毒种苗有巨大应用前景。
本文综合介绍了茎尖培养脱毒法组织培养的各技术要点,收集前沿技术信息。
论述了马铃薯脱毒种苗组织培养过程中以及移栽处理。
关键词:马铃薯脱毒种苗组织培养移栽
1、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危害其生产的主要因素
栽培种的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2n=48)是双子叶种子植物.属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一年生喜凉草本植物【l】。
又名洋芋、土豆,原产南美洲,在我国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
马铃薯生育期短,产量高,营养丰富,是典型的粮菜两用型作物,是我国四大栽培作物之一。
【2】世界马铃薯面积分布的最大特点是以欧、亚两洲种植为主,两者种植面积占世界马铃薯总面积的78%,其中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四大生产国占世界种植面积的1/2。
而马铃薯的发源地南美洲种植面积只占世界马铃薯总面积的5%。
除整个美洲大陆保持相对稳定外,欧洲的种植面积在持续减少,而亚洲、非洲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
马铃薯在生产上绝大多数是利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
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和国际食品政策中心(IFPRI)合作研究表明,到2020年为止,全世界对马铃薯的需求将有望增长40%。
超过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增长。
特别是亚洲和非洲对马铃薯的需求将增长更快。
[1]
2、马铃薯组织培养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现状
2.1组织培养及马铃薯组织培养的发展史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如果给细胞提供和生物体内一样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应该能够独立生活;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细胞全能性的理论是植物组培的理论基础。
1958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美国传向世界各地,美国植物学家斯蒂瓦特等人,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植株,并且这一植株能够开花结果,证实了哈伯兰特在五十多年前关于细胞全能的预言。
植物组培的简单过程如下:剪接植物器官或组织——经过脱分化(也叫去分化)形成
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组织或器官——经过培养发育成一颗完整的植株。
1955年法国人莫勒尔和他的同事们以马铃薯茎尖为外植体成功地产生无病毒植株,以马铃薯茎尖为外植体成功地产生无病毒植株,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组织培养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世界各地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几乎所有的马铃薯生产国都使用这项技术进行脱毒快繁,并部分地进行育种研究。
2.2脱毒种苗
马铃薯系无性繁殖作物,在生长期间容易受病毒侵染造成退化。
一旦感染病毒,无有效药治,病毒在薯块内的积累是导致马铃薯品质、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于 20世纪 70 年代初引进了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1976年于内蒙古建立了第 1 个马铃薯脱毒原种场,80 年代逐渐普及到各省、市、自治区。
目前,马铃薯脱病毒的方法主要有 5 种: 茎尖培养脱毒法、热处理脱毒法、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毒法、化学处理脱毒法、愈伤组织培养脱毒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茎尖培养脱毒法及其与热处理法相结合的方法。
脱毒种苗可以显著减少马铃薯生长期间的病虫害,进而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4]相关实验及研究已表明,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长较其他植物组培容易,是组织培养中的模式植物。
2.3微型种薯马铃薯试管薯是指在培养瓶内通过诱导,于试管苗叶腋间形成的直径为2 ~10 mm 大小的块茎。
微型薯良种繁育体系减少了种薯繁殖周期和有关环节,能够有效保证质量,提高生产水平,加快推广,减少用种量。
目前,美国、荷兰等许多国家都在应用微型种薯繁育体系,有的国家已实行了法制化的良种繁育制度。
我国在微型种薯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毛碧增等成功建立了东农303 的高效脱毒微型薯诱导及繁育体系;刘华等用B9结合光照处理诱导试管薯,结果发现所有的黑暗处理都比光周期处理的结薯率高。
[3]将脱毒苗定植在网棚,或原原种大田,生产原原种,或定植在温室或网室内诱导脱毒微型薯形成。
目前微型薯生产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试管诱导培养生产微型薯;二是培养试管苗,2 然后通过扦插繁殖,并移栽于无土
介质中生产微型薯。
[4] 2.4茎尖培养脱毒法及其与热处理法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植株逐年变小.叶片皱缩卷曲,叶色浓淡不均,茎杆矮小细弱,块茎变形龟裂,产量逐年下降,这些都表明马铃薯已经发生退化。
种薯退化是弓1起产量降低和商品性状变差的主要原因聊。
据此,科学家从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栽培技术、栽培环境、种薯贮藏条件、病虫害侵染等方面对马铃薯“退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表明:各种病毒、真菌、细菌等对马铃薯的侵染是导致我国马铃薯单产较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已知的马铃薯侵染病毒约有30种,由于马铃薯育种体系尚不健全,农民自留种现象普遍致使病毒感染面积占到栽培总面积的80%以上。
在我国广大马铃薯产区,危害马铃薯的5种主要病毒为马铃薯x 病毒(PVX)、马铃薯A病毒和Y病毒(PVA,PVY)、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卷叶病毒(PLILV),以及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
其中PVY、PLRV是危害最为严重的2类病毒。
[5]
3、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的操作规程
3.1材料的选择
实践证明,同一个品种个体之间在产量上或病毒感染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进行茎尖分生组织培养之前.应于生育期对准备进行脱毒复壮的马铃薯品种或材料,进行田间株选和薯块选择,选择具有该品种典型特性、生长健壮的单株(或无性系),结合产量情况,选择高产、大薯率高、无病斑的单株作为茎尖脱毒的基础材料,以提高脱毒效果。
由于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病(PSTV)在目前用植物茎尖分生组织方法很难脱掉,在进行茎尖剥离脱毒前,应先对人选的块茎进行PSTV检测,淘汰带有PSTV的薯块。
[5][6] 3.2材料处理
为提高脱毒效果,脱毒材料在进行茎尖组织剥取前,应进行材料的热处理,以钝化病毒的活性,消除马铃薯卷叶病毒,提高脱毒效果。
把入选的马铃薯块茎进行打破休眠和催芽处理,当薯块顶芽生长至lcm后,转入光照培养箱内,以每天12h光照,照度3()()()lx,37℃的高温处理6—8周。
3.3取材和消毒
剪取经过热处理后发芽块茎上2~3cm长的芽若干个.用软毛刷
轻轻逐个刷洗后放于烧杯中,用纱布封口。
放于自来水下冲洗30min,然后在超净工作台进行严格消毒:先用75%的酒精浸15s,无菌水冲洗2次;再用0.1%的升汞浸泡8-10min(或用5%次氯酸钠浸泡5—20min),无菌水冲洗5~8次,每次3~5min(用无菌水冲洗过程中要不断的晃动放置材料的容器,以保证漂洗更彻底),冲洗完后放在灭过菌的培养瓶内待用。
3.4剥离茎尖和接种
在超净T作台上,将消毒过的芽置于40x的解剖镜下,一手用一把眼科镊子将芽按住.一手用灭过菌的解剖针将叶片一层一层仔细剥掉,直至露出圆亮的生长点,用锋利的无菌解剖针小心切取0.3mm 以下的带l,2个叶原基的茎尖.随即将茎尖接种于已准备好的马铃薯茎尖培养基上,以切面接触琼脂。
要注意确保所切下的茎尖不能与已剥去部分、解剖镜台或持芽的镊子接触。
另外,在剥离过程中,必须注意使茎尖暴露的时间越短越好,因为超净台的气流和酒精灯发出的热都会使茎尖迅速变干。
所以在选择解剖镜的灯源时,尽量以冷光灯为好.同时在材料下垫一张灭过菌的湿滤纸保湿,每剥一个茎尖后.换一张无菌湿滤纸。
由于块摹萌发的芽的数量有限。
加上剥离过程中难免损伤到茎尖,导致可剥离的茎尖最少、成苗的机率小.易造成优良品种和材料的丢失。
[7]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取经严格消毒过的块茎芽(1cm长)接种在不含任何激素的马铃薯快繁培养基上,于25cc每天光照12h的培养室培养,3~4周后.待芽长成含4、5片叶子的小苗时,剪切成单节段,转接于同样的无激素MS培养基上,培养成苗。
同样方法扩繁l-2个周期,等苗达一定数量后,再直接用这些苗来剥离茎尖,既能保证材料不丢失,又能增加茎尖的数量,从而能增加成活的机率。
4、茎尖培养与病毒检测
4.1培养基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是茎尖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我们的经验,以Ms+GA2mg/L+BA0.5mg/L+NAA0.05+肌醇100mg/L+D-泛酸钙0.2mg/L+食用白糖3%+琼脂0.6%,pH5.8,为比较好的培养基组合。
4.2培养
茎尖培养对培养器皿无特殊要求,一般以150ml三角瓶或250ml 罐头瓶,每瓶装40ml培养基,为节约培养基,每瓶接种2—3个茎尖,均匀分布于培养基表面。
接种好的茎尖放在培养室内培养,温度18-25℃,光照2 000~3 000lx,每天光照12h。
培养2周后,培养瓶内的茎尖生长点便明显变大变绿,30—40d即看到明显伸长的小茎,叶原基形成可见的小叶,这时可转入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中。
小苗继续生长,并形成根系,4~5个月后即可发育成3—4个叶片的小植株,将其按单节切段,进行扩繁,成苗后,用于病毒检测。
采用离体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多效处理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和块茎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试管薯诱导条件下,0.1 mg/L 多效唑处理促进了‘夏波蒂’提早结薯,使单瓶试管薯鲜重、平均直径和单薯鲜重都显著增加,同时降低了畸形薯率;而单瓶试管薯的结薯数量低于BA+CCC处理,但接近对照。
这些结果表明:与广泛应用的矮壮素相比,在马铃薯试管薯生产中使用多效唑能提高试管薯产量和质量,且其使用浓度仅为矮壮素的1/5000,有利于降低残留并节约成本,是矮壮素较好的替代物之一。
[6] 适宜的环境条件同样重要。
培养室必须清洁、无菌。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在2 000 LX的光照下,每天照16 h。
试管苗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白天25-27℃,夜间16-2O℃,一定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试管苗壮苗,培养室的相对湿度为7O-8O,湿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试管苗的健壮生长。
在阴雨的夏天,要除湿,使湿度降到5O 下,防止真菌,细菌污染。
4.3病毒检测
由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获得的小苗,经第一次扩繁后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病毒检测,以确定材料的脱毒情况。
一般采用指示植物鉴定法、电镜检测法或抗血清鉴定法,经病毒检测后,确认是不带病毒的株系,才能进一步利用,对继续带病毒的株系应淘汰或进行再次脱毒。
5、主要存在问题
目前这种离体无性繁殖方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马铃薯脱毒推广技术的进一步扩大遗传上的不稳定性。
例如:组织培养条件再生植株器官形成时,可能有许多愈伤组织参与,而这些细胞的遗传成分有的是变异的,有的是小变异的。
而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