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留取丹心照汗青练习(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千秋祭
爱国
当苏武被流放到寒冷凄凉的北海,大漠的冷风吹裂了他的双手,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双鬓,他依然手持节毛尽落的旄节,眼睛跨越千山万水,寻找着回家的方向。
叛将卫律的威胁不能让他容色稍变,匈奴千金封侯的许诺不能让他动摇片刻,因为他心中装着两个字-—祖国。
为了这两个字,他把“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条铭记心间;为了这两个字,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一个爱国者的尊严!
当岳飞怀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凌云壮志被皇上的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英雄再难以倾力保家卫国。
纵然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惆怅哀痛令人心酸,也敌不过朝野中奸佞小人的流言蜚语,最终只能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名饮恨长辞,但他成了民族魂.岳飞的声音依然回响在大地山河间,“精忠报国”的铮铮铁骨站成一尊不朽的雕像,沸腾的血液澎湃出一曲流传千古的爱国之歌。
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字
体
赏美文
英雄不死,浩气长存
我常常仰望长空,不仅仅因为风雨雷电,不仅仅因为日月星辰,我深信,充塞于天地之间的,还有一个个不朽的灵魂。
于是,我在寻觅中迎来送往。
我看到了孔子,驾着牛车颠簸而来,吟诵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如雷箴言;我看到了辛弃疾,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之风猎猎而来,留下“可怜白发生”的一声叹息;然后,我看到了你,文天祥!
我该怎么描摹你呢?你形容憔悴,衣衫褴褛,出没在江南的泥淖里,你是那样狼狈不堪,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
间高昂起不屈的头颅!
英雄不死,浩气长存!
心灵驿站
文天祥,南宋亡国时的丞相,历史赋予了他责任,也考验他的胆识与器量,他注定是南宋王朝的殉葬人;但他
站在这段历史的转折点上,他的思考,他的所作所为,不仅
让同时代的人为他唏嘘赞叹,也让后世的人久久思量:人应
该怎样面对义利生死?国家、民族、气节应该占有怎样的
分量?
1.文天祥死后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其中他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正气歌》等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
文天祥在被俘之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守着最基本的人格底线,用他的行动阐释着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气节,显示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奏响了响彻天地的正气歌。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正义、气节、精神财富等话题中。
2.公元1279年,农历正月,文天祥兵败被俘,恰值英雄末路,在元军的押解下,云愁雾惨地颠簸在崖山海面。
无一丝一毫的张皇,在这生与死的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
但见,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轩昂的正气,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国家的强盛,最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这精神就如长江,如黄河,万古奔流,从远古到未来,延续着我们的血脉,哺育着我们的每一代人。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
为国尽忠者,虽死犹生,其精神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激励后人,勉励众生。
其道德品质更是千载而下,巍然耸立。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生命价值、爱国、气节等话题中.
万里孤忠,千秋一饭
--悼文天祥丞相
我走过海丰县彭湃中学的正门,绕过那尊威严的彭湃铜像,穿过华丽的教学大楼,来到一片泥泞的烂草地上。
灼热的白光照得人心里
发慌。
沿着烂草地依稀的路痕走了几十米,一块长方形的石碑横在眼前,上书“一饭千秋";抬头一望,一个残破寥落的亭子,坐落在浓密的大树丛中,亭前牌匾上,正鼎然写着三个大字:方饭亭!
我拾阶而上,两旁的石栏杆,早已布满了黑色的干苔垢,四根石柱的红漆几已落尽,耳畔满是鸟雀的叫声。
进入亭内,一人多高的石碑上,刻着文天祥的画像。
但画像的彩漆,早已被风雨吹洗得只剩几根残破的线条.而且,画像下面的碑文,已经一个字也辨认不出来。
画像上方刻着的,正是文天祥临刑前写下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
我的指尖拂过那粗糙的碑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吟唱,犹如一股汹涌的怒潮在心中澎湃,刀光剑影、铁马冰河随即映入眼帘.想象一下吧,就是在这个地方,文天祥自元营脱身,迤逦万里来到这里,暂驻于此埋锅造饭;就是在这个地方,追兵静悄悄地逼近、包抄,树林中蕴积着无穷的杀气,刀剑在阳光下凌厉地闪光;就是在这个地方,一群虎狼之兵突然从树林间钻出来,明晃晃的大刀封住了前行的道路;文天祥像一头雄狮一般发出他最后一声凄厉的战吼,被投入了冰冷的铁笼!他立即把“脑子”,也就是今天
的所谓冰片,吞入咽中,以求一死,但竟只是晕眩过去。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染过抗元勇士们的鲜血,这里的每一根草,每一株树,都沾上英雄的荣耀。
历史的长河浩荡前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凛凛歌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上流逸激荡。
文天祥以他的丹心一片,最彻底地践履了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刀光剑影黯淡下去,烽火连营沉寂下去,在这片文天祥踏过的土地上,留给这个苍白的年代的,是这个寒酸破旧的亭子,与亭子四周阴森森的大树,树叶里不断的鸟鸣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们已经可以体味文天祥的悲壮了。
一方面连皇帝、百官都已经不想再抵抗,开城投降;另一方面所谓“人民”,只有一色的冷漠,即使有一小部分从军杀敌但也独木难支。
这是一场从一开始便注定无望的战斗。
《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早在文天祥招募救国新军的时候,有友人问他:“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壮怀激烈地回答,国家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庶几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饱读诗书的文天祥不会不知道,北伐的祖逖是如何因为后援不继
而失败,欲直捣黄龙的岳飞是如何含冤而死。
他更不会不知道,蒙古的虎狼之师如此长驱直入,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宋朝的制度和昏君佞臣。
他自己的万余兵马,如何抵挡得了蒙古二十万精兵悍将的铁蹄?退一步来说,即使奇迹发生,文天祥把蒙古兵逐出中原,他又如何挽救这个他为之忠心耿耿,而又已经病入膏肓的大宋王朝!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口,他无法让自己做一个亡国奴接受异族的统治,于是反抗--即使是在绝望中的反抗——成为他唯一的选择。
中国历史上,在文本以外潜行着一种体现于实践的精神。
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它开放于各种宏大的理论框架中,更体现于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的行动中。
例如宋朝的精神光芒不仅表现在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身上,更表现在正大至刚的岳飞、文天祥的身上。
正是他们身上蕴含的精神,表现出整个时代罕有的尊严与良知.他们悖逆时尚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对于后代、历史的意义,绝不亚于任何一个博大的思想体系!
(摘自语文阅读欣赏网,有删节)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凛.冽/仓廪.押解./解.数寥.落/未雨绸缪.
B.簇.拥/箭镞.长揖./辑.录抵.达/扺.掌而谈
C.戏谑./虐.待珠冠./冠.名咫.尺/趾.高气扬
D.恫.吓/胴.体伺.机/伺.候记载./三年五载.
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lǐn,jiè/xiè,liáo/móu;B项,cù/zú,yī/jí,dǐ/zhǐ;C项,xuè/nüè,ɡuān/ɡuàn,zhǐ;D项,dònɡ,sì/cì,zǎi。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范曾泼墨人物画的出现,使几成绝响的梁楷泼墨人物画,于八百年之后,再次奏出黄钟大吕
般的华美乐章.
....
,说:“这些都是
②武术教练冲我们指了指兵器架上的刀光剑影
....
我们新购置的武器,新得很。
”
③奥斯卡著名影星凯奇在一部电影中一人分饰两角,所扮演的孪
,却能说变就变,迅速入戏.
生兄弟性格又判若两人
....
的演讲,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
④他声情并茂、歇斯底里
....
⑤犯罪分子自以为很精明;作案隐蔽、方法巧妙;但事后总是黔.
,被我公安人员擒获。
驴技穷
...
,和我
⑥敌人连连失败,后来把后备队也调了上来,准备孤注一掷
....
军决一死战。
A.①③⑥B.②③④
C.②④⑤D.①⑤⑥
解析:②刀光剑影:隐约显现出刀的闪光和剑的影子。
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
用于此处望文生义.③判若两人:同一个人前后看起来像两个人。
应指同一个人.④歇斯底里:指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通常用于形容对于某件事物的极度情绪。
不合语境。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文天祥一生的真实写照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当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古希腊是现代文明之源,有人提出欧洲大多数的发明来自埃及和东方。
C.他是状元出身,笔力当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煌煌笔墨,正不知有凡几。
D.空中的飞鸟对于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因为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而坠落。
解析:A项主语和宾语倒置。
B项成分残缺,应在“之源”后加
上“时”.D项“坠落”的主语不明,应改为“而使飞机坠落"。
答案:C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需要不断同自然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并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改造与依赖、支配与受控,必然贯穿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部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意味着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生活环境恶劣,由此还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而也无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整个社会将不能达到和谐状态。
A.人类不能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的统一,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B.如果不能够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文明将面临倒退甚至毁灭
C.只要没有改造、支配好自然,就会产生依赖、受控于自然环境的负面效应
D.如果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实现生产和生态的良好的统一
解析:A项,用因果复句,侧重说明“人类不能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的统一"的原因,与后面的描述衔接不严密。
B项,“人类文明将面临倒退甚至毁灭"过于夸大,超过了后面所有后果的程度,架空了后面的叙述内容,使后面的叙述似乎没有必要。
C项,与B项相反,“产生依赖、受控于自然环境的负面效应”严重程度过轻,与后面后果严重的叙述不协调、不搭配。
D项,前面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后面说的是处理不好二者关系的结果.D项恰好是联系上下文的过渡句,程度分寸与前后文相配.
答案:D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悲壮的超越
卞毓方
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
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柱长天的煌煌抱负。
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
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共红目近,回首白云低。
”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
早在17年前,在他还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进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即。
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
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率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直捣金陵。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教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
可惜呀,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陵城守军的缓兵计,末了,反落得损军折将,惨败而归。
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
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胡运当空的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要在眼前重演。
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
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广,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了吗?
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跃出,远近的海水唰地分开一条大路——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
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这是大义之上的大
义,战场之外的战场。
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伟业不一定在顺境,伟业不一定在全过程。
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住了未来。
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的语言朴实而不矫揉。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作品更增添了审美情趣,由此激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B.郑成功诗词的点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段中的“只有天在上”诗,再现了郑成功被浓重的悲剧雾霭重重包围的现实。
C.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充满着浓郁的悲壮色彩的命运,给读者以现实感、真实感。
D.对郑成功《复多尔衮书》中“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作者认为这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事实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者在解读郑成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冷静地观史、读史。
解析:A项,“语言朴实"理解不当,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典雅.B项,
“只有天在上”句表现的是郑成功的才能和“大志"。
D项,“城存我存,城亡我亡”是史可法《复多尔衮书》中的句子。
答案:C
6.第5段中说:“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试简析这句话的写法和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对比和拟人手法,说明郑成功为保持国土完整(收复台湾)所做的贡献,智勇忠义的民族精神永照史册,表达了对他的无比推崇景仰。
7.第1段中作者说“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浓重的悲剧雾霭”具体指哪些内容?请结合原文分点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朱明王朝在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吴三桂降清,满人入主中原,南明弘光政权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旋起旋灭;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倾覆在即;三次誓师北伐,最后却惨败而归。
三、创新语用
8.阅读本文,读到下面一段文字时,有的同学不禁为卞毓方的文采喝彩,更为文天祥的傲骨所折服,一时心潮激荡,想起自己所处的时代仍需要这样的精神,于是决定再续写两句以表达自己的心声。
如果让你也来试试,你会怎么写呢?
……这一次,便是借文天祥之口朗吟《正气歌》。
歌之临空,则化为虹霓;歌之坠地,则凝作金石.五岳千山因了这支歌,而更增其高;北斗七星因了这支歌,而益显其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了这支歌,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了这支歌,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仿写的两句的主语应有时间先后方面的比照.“而”后面的内容应写《正气歌》的巨大影响。
另外,语言风格要与原句保持一致,整齐对称。
答案:(示例)前朝仁人大放光彩后代志士脊梁愈挺
9.用故事、案例阐明道理,陈述主张,可以使人觉得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请你创作或复述一个故事(案例),并用破折号引出一句话简述其寓意。
示例:①护士叫醒熟睡中的患者,让他服用安眠药。
——有些人只知道机械地做事,对做事的目的却不了解,甚而至于南辕北辙。
②青蛙博士问蜈蚣:“你有成百条腿,你是怎么决定先迈哪条腿的呢?”蜈蚣想啊想,他想不清楚,而且连路也不会走了。
——对本能做过度的研究,反而丧失了本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在解答时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结合示例来分析。
从题干要求来看,可以自编故事,也可以直接复述现实中存在的案例,然后由该故事或案例总结出哲理。
答案:(示例)①林巧稚大夫一生没有婚育,却成为公认的妇产科专家.—-学者、好的读者不必就是诗人或作家.②猫半眯着眼,看着飞来飞去的蜜蜂:“不是够吃了吗,怎么还忙个没完呢?”蜜蜂边采蜜边替小猫着急:“整天躺着不动,冬天来了吃啥呢?”——按自己的
方式生活吧,甭整天琢磨别人。
10.认真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写出画面叙述的故事,并点明漫画的寓意。
80个字左右.
注:漫画中女子旁边的心为红色,男子旁边的心为黑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画面内容看,一个女子将两条鱼放入河水中,表达“放生”的善心;而河的对岸,一个男子却把“放生"的鱼捞入自己的网兜.由此不难看出,有人利用别人的善心牟取私利.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答案:(示例)一个女子站在岸边,将两条鱼倒进河里,心里想着,自己正在做着“放生”的善事;对岸,一个男子正在用网兜捕捞女子放生的鱼,干着自私自利的事情。
漫画讽刺了生活中利用善举获取私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