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添加剂学复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饲料添加剂学复习重点
饲料添加剂: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酶、限制性氨基酸),保证或改善饲料品质(风味剂、防腐剂),满足饲养动物营养需要,促进动物生长,保障饲养动物健康而向饲料中添加少量或微量的营养性或非营养性物质。
(添加过多会影响饲料中能量和蛋白质的含量)饲料:能提供饲养动物所需养分,保证动物健康,促进生长和生产,且在合理利用下不发生有害作用的可食物质。
营养:动物体不断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和生产的全过程。
营养素:维持动物生长发育、生产和繁殖所需要的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脂肪、无机盐、维生素、水等六大类。
营养性添加剂:添加到配合饲料中,平衡饲料养分,提高饲料利用率,直接对动物发挥营养作用的少量或微量物质。
(针对动物;注意用量)
非营养性添加剂:添加到配合饲料中,改善饲料利用率,保证饲料质量和品质,有利于动物健康和代谢,不直接参与营养物质代谢的少量或微量物质。
(针对饲料;注意取舍)
[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否直接参与了动物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
]预混剂:同种类原料辅以载体和稀释剂。
(V A+V C)
预混料:不同种类的原料辅以载体和稀释剂。
(V+矿物元素)
[尽可能用预混剂,因为预混料的保质期较短]
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繁殖快、易变异、易培养的特性,经现代工程技术(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手段进行工业化规模生产的技术。
包括菌种的选育、发酵条件的选择、发酵罐的设计和产品分离精制。
限制性氨基酸: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由于这些氨基酸不足限制动物对其它氨基酸的利用。
其中比值最低的氨基酸称为第一限制氨基酸,以后为第二、第三、第四限制氨基酸。
迈拉德反应:还原性糖和羰基与蛋白质或肽游离的氨基之间的缩合反应,产生褐色,生成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不能降解的氨基---糖复合物,影响氨基酸的吸收利用,降低饲料营养价值。
饲料调制剂:饲料加工过程中为改善饲料性状(形状、混合程度、软化状态等)而添加的物质,包括黏结剂、防结块剂、青贮饲料调制剂和粗饲料调制剂。
饲料调质剂:能改善饲料的色和味、提高饲料或畜产品感官质量的添加剂,包括着色剂和诱食剂。
载体:能够承载微量活性成分,改善其分散性,并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吸附性的可饲物质。
稀释剂:掺入到一种或多种微量添加剂中起稀释作用的物料,它可以稀释活性成分的浓度,但微量元素的物理特性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吸附剂:又称吸收剂,是具有吸收液体性能的物质,其作用是使液体添加剂成为固体,易于运输和使用。
二、填空
1、饲料添加剂原料的生产方法包括化学法、发酵法、提取法和基因工程技术。
2、化学法生产特点:快速、产品分离简单、价格低、产品纯度高。
3、协同:硒与碘抗氧化;铜与铁造血;叶酸、钴胺素和胆碱造血功能;Cl、Ka、Na维持体液平衡。
抑制:钙对铜、锌、锰有单向抑制作用。
4、补磷时产蛋鸡用二钙(CaHPO4),乳猪用一钙(Ca(H2PO4));补钙用CaCO3;家禽一般用V D3而不是V D2。
5、系酸力及吸附氢离子的能力,石粉的系酸力最强。
6、水溶性维生素以辅酶的形式在体内转化,而微量元素以辅基的形式存在。
7、商品用赖氨酸多为L--赖氨酸盐酸盐因为其纯度高、颗粒均匀,抗潮性能比较优越;色氨酸降低血浆皮脂平衡,有抗应激作用;苏氨酸有抗免疫作用;甘氨酸是雏鸡的必需氨基酸;谷氨酸可以提高食欲
和促进生长。
8、维生素E使用时应该延长使用时间,不要盲目加大添加水平;维生素B1参与糖代谢(硫胺素在动物体内以焦磷酸硫胺素形式作为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中@--酮酸氧化脱羧酶系的辅酶),缺乏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即观星症;B2缺乏造成跗关节着地;泛酸是辅酶A的辅基,辅酶A是体内酰化作用的辅酶,泛酸促进脂肪酸的分解代谢,油脂高时应关注泛酸含量,胆碱一般单独添加,且添加量最高,可防止脂肪肝,是构成乙酰胆碱的组成部分,是机体内甲基的供体;B6是转氨的辅酶,参与蛋白质代谢;四氢叶酸是叶酸在体内的活性形式,,参与一碳
基团反应;生物素是羧化酶的辅酶;B12是唯一含有金属元素的维生素,参与一碳基团反应;铜蓝蛋白可使Fe3+转化成Fe2+,铜可抗氧化,可降低鸡蛋中的胆固醇;母猪产前产后应该补充有机铁;仔猪饲粮中添加高剂量的氧化锌可减轻断奶后的腹泻。
9、抗生素类生长促进剂使用时应该注意剂量和休药期。
抗生素可分为多肽类(杆菌肽锌、硫酸黏杆菌素)、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大环内酯类(泰乐菌素、红霉素)、含磷多糖类(黄霉素)、聚醚类抗生素(莫能菌素、盐霉素)和氨基苷类(越霉素A、潮霉素B)。
10、益生素可分为益生菌、化学益生素和合生元。
影响益生素应用的因素是定植能力、繁殖速度、应用环境、应用方法、时间、剂量(延长应用益生素的时间比加大剂量好)。
11、中草药添加剂的特点:天然性、多能性、低度副作用、无抗药性。
12、饲料保存剂包括饲料防霉剂(霉菌毒素吸附剂和霉菌毒素抑制剂)和饲料抗氧化剂(还原剂〈亚硫酸盐、抗坏血酸〉、阻滞剂〈乙氧机喹啉〉、协同剂〈多元酸:酒石酸、柠檬酸〉和螯合剂〈金属络合物〉。
)
13、饲料调制剂包括黏结剂、防结块剂(二氧化硅)、青贮饲料调制剂和粗饲料调制剂(氢氧化钠、氧化钙、液氨和尿素)。
14、酸化剂:仔猪应用乳酸;反刍动物应用异位酸;禽应用甲酸、丙酸。
15、添加剂预混料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实效性、安全性、技术指标的先进性、经济性、方便性。
16、对于断奶仔猪,由于胃酸分泌不足,可应用酶制剂;因消化酶分泌不足,可补充内源酶,非淀粉多糖酶等;其采食量低,可添加诱食剂;吸收下降,可添加限制性氨基酸,适当应用氨基酸螯合盐等。
17、防霉剂(抑制霉菌生长)和霉菌毒素吸附剂(吸附霉菌毒素)的区别。
三、大题
1、饲料添加剂的作用:(1)改善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酶、限制性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以辅酶的形式参与新陈代谢;(2)改善动物生产性能,促进动物生产:抗生素类生长促进剂;(3)改善饲料物理特性,增加饲料耐贮性:防腐剂、抗氧化剂;(4)增进动物健康:抗生素、驱虫保健剂、益生素;(5)改
善动物产品品质:鸡中加氨基酸螯合盐增加铜量,降低胆固醇,鸡蛋中含铜量不增加;(6)降低生产成本:氨基酸螯合盐;(7)改善畜牧业造成环境的污染:a. 嗳气:反刍动物产生嗳气,造成温室效应,需用莫能菌素消灭。
b.植酸磷:植酸磷会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环境污染,需用植酸酶进行消化。
c.AA:动物体内进行转氨反应,使氮元素进入尿素,造成氮流失,从而造成浪费,需在饲料中添加限制性氨基酸,降低粗蛋白,发展节粮性畜牧业。
2、微生物发酵工程特点:(1)微生物生物学特性:繁殖快、易变异、易培养;(2)生产安全,能源消耗低;(3)原料便宜,易于选材;(4)投资少,成本低;(5)有利于环保。
3、氨基酸添加剂的作用:(1)改善饲料氨基酸的平衡,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促进动物生长:Lys、Met、Thr、Try;(2)改善肉品质:Try有抗应激作用,Lys 可提高瘦肉率;(3)促进钙吸收,CaBP:Lys;(4)抗应激,提高抗病力:Lys、Thr、S-HT;
(5)改善和提高动物的消化机能:补充氨基酸,降低蛋白质水平,
节约饲料成本(断奶仔猪);(6)引诱鱼群和作为调味剂:Gly、Ala、Glu;(7)减少氮排放(减排饲料)。
4、氨基酸添加剂的应用:(1)不同构性氨基酸的利用:一般在肠道中D型不如L氨基酸易吸收;(2)畜禽日粮的氨基酸平衡:理想蛋白模式;(3)饲料中氨基酸利用率:必须根据可利用氨基酸含量确定氨基酸添加的种类数量;(4)过瘤胃氨基酸主要形式或保护方法:a.合成氨基酸酯:蛋氨酸甲酯;b.合成蛋氨酸类似物:N-羟甲基蛋氨酸钙盐;c.氨基酸的金属化合物:蛋氨酸锌;d.包被氨基酸常用包被材料为脂肪和脂肪酸;(5)氨基酸之间的相互关系:互补(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拮抗(赖精)。
5、氨基酸螯合物使用的必要性:(1)避免饲料中植酸和钙的影响:植酸与Fe2+、Co2+、Zn2+、Cu2+等金属微量元素离子络合;(2)避免微量元素氧化破坏维生素:饲料中Fe2+、Cu2+、Mn2+等能破坏VA、VD3、VC、VE;(3)满足特殊生理需要:幼畜产乳、产蛋等阶段微量元素需求量大,有机微量元素可提高利用率,补充迅速;(4)消除矿物元素吸收的拮抗;(5)替代高铜、高锌,利于环境保护。
6、尿素应用的注意事项:(1)饲料精粗比:粗料:健康;精料:提高生产性能。
(2)脲酶抑制剂:防止尿素分解,过量氨中毒。
(3)硫氮比:10-12:1(氮多)。
(4)尿素供应形态:尿素砖。
(5)碳水化合物:碳骨架(支链氨基酸在种用公畜中很重要)。
(6)蛋白质降解率:要尽可能低。
尿素发酵潜力(UFP)=(1.044总可消化养分(TDN)-B (1Kg日粮可发酵蛋白质的克数)/2.8)。
7、Lys的应用:(1)添加限制性氨基酸,降低日粮粗蛋白:Lys、Met。
(2)用可消化氨基酸配制日粮配方,粗蛋白水平上升,从而降低成本:玉米中Lys的消化率,用无氮日粮法测内源消化率。
(3)饲料原料氨基酸的利用率:玉米、豆粕中的消化问题:氨基酸中存在拮抗作用,若精氨酸过多,会抑制赖氨酸的吸收。
(4)理想蛋白模式应用: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一
致,利用率为100%。
8、维生素的功能:(1)调节营养物质代谢:水溶性:B6是转氨的辅酶,参与蛋白质代谢;(2)提高家禽繁殖性能:脂溶性:VA保护生殖黏膜完整性,VE是生育酚;(3)增加抗应激能力:VC蛋鸡热应急上的应用;(4)改善需产品品质:VD增加蛋壳强度,VE增加肉品抗氧化性,控制货架期长短;(5)促进畜禽生长发育;(6)增进畜禽健康。
9、V添加剂的合理使用:(1)适当超量应用V:加工损失、贮存损失和效价降低(V怕热、怕湿);(2)选择多种V制剂:多种维生素预混剂、单体维生素预混剂;(3)注意V的有效含量、效价和稳定性;(4)注意胆碱和VC单独添加:胆碱碱性,VC酸性,对其它V 有破坏作用;(5)灵活调整V的饲养标准:配方品种,饲养环境等(小麦替代玉米,注意VB7);(6)合理保存V:低温、密闭、干燥环境。
10、水溶性V和脂溶性V的异同:(1)元素组成:脂:C、H、O/水:C、H、O、N、S、Co;(2)吸收:混合微粒,胞引/被动扩散;(3)贮存:肝脏脂肪/基本不存留;(4)排泄:粪/尿;
(5)毒性:较大/小;(6)功能:生殖、抗氧化、骨骼发育/三大物质代谢(辅酶);(7)来源:饲料/饲料、微生物;(8)缺乏症:有/有。
11、矿物质添加剂的主要生理功能:(1)矿物质是构成畜体组织的主要原料:Ca、P、Mg;(2)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Na+、K+、Ca2+;(3)体内生物活性物质发挥功能的必需物质:酶、激素;(4)维持体液平衡:酸碱、电荷渗透压。
12、微量元素的应用(硫酸铜):(1)基础日粮:充分认识饲料原料(2)生物学利用率:找一个正确的指标,即生物学功能,发现其不可或缺性,要关注待测物的添加水平,使其控制在亚最适添加水平。
(3)产品纯度(4)安全评价。
13、微量元素添加剂的添加方法:(一)日粮中微量元素添加剂量的确定:(1)日粮中微量元素添加剂使用的目的;(2)动物对微
量元素的正常需要;(3)日粮的组成:实测。
(二)微量元素添加剂的选择:动物品种、价格等因素:反刍动物使用氧化锌,其他动物使用硫酸盐。
(三)防止微量元素吸湿返潮的预处理,保证流散性:(1)原料的干燥;(2)添加防结块剂;(3)包被处理以建立“隔水屏障”:矿物油包被,螯合微量元素。
(四)考虑微量元素之间的干扰作用:2+离子在胃肠道中的拮抗作用。
(五)矿物质饲料添加剂与维生素添加剂原则上不能混合配制,毕竟特殊的加工方法混合。
(六)注意对动物的毒性反应:Cu的耐受性。
14、药物饲料添加剂应用的问题:(1)长期使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交替使用,尽量不要使用同一类的,禁止前后连续使用;(2)长期使用导致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要去轮换交替使用,避免长时间使用一种药物添加剂(3)不正当应用导致畜禽产品残留:注意剂量和休药期。
15、抗生素促生长(AGPS)的作用机理:(1)疾病控制效应,使引起临床和亚临床感染的微生物得以控制(抗生素的抑菌杀菌):a.干扰细胞壁合成:杆菌肽锌;b.改变细胞通透性:硫酸多粘菌素、聚醚类;c.影响细菌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四环素、大环内脂类;d.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利福霉素;(2)影响肠壁的组织结构:防治肠壁增厚;(3)抑制动物肠道内有害微生物区系;(4)营养节省效应,即减少微生物对必需营养物的分解,或促进能合成养分的细菌大量繁殖;(5)影响营养物质代谢,促进养分的吸收利用。
17、酶制剂应考虑的因素:(1)酶的种类和活性:PH、T(方法:体外测酶活);(2)饲料原料的组成特性;(3)动物因素:动物种类、生理阶段;(4)饲料的营养水平:配上合适的酶制剂,可降低能量的需要量,从而降低成本。
18、饲用酶制剂的主要问题:(1)现有酶测定方法不足;(2)饲用酶制剂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不够规范;(3)酶产品雷同;(4)生产缺乏对产品严格验证和全面数据(5)复合酶的优势与不足认识不清;(6)缺乏高效、特异的NSP酶发酵菌
株;(7)酶的热稳定性、最适PH研究薄弱。
19、家禽和猪在酶制剂的应用差异:(1)原因:消化道问题禽类用量达65%,而猪很少(2)抗营养因子:a.非淀粉多糖:1)笼子效应:使三大营养物质包裹在B-糖苷键形成的笼子内,导致其消化率明显下降;2)B-糖苷键的强吸附水能力导致食糜粘度增加。
b.植酸:动物体内无其消化酶,植酸磷2/3以上排到环境中,对二价矿物元素有螯合作用,降低矿物质元素的利用率。
(3)三个生理因素:a.鸡的嗉囊PH:4.0-5.0;体温:41-42C;鸡的小肠比:4-5:1(采食饲料的消化充分性较低);没有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b.PH:2.0-3.0;体温:38-39C;小肠体长比:10-12:1;没有嗉囊,无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
(4)五大作用机制:(1)破坏植物细胞壁,提高养分消化率:笼子效应;(2)降低消化道食糜粘性,减少疾病发生:不良发酵,条件抑病菌大量产生;(3)消除抗营养因子:植酸、木聚糖;(4)补充内源酶不足:断奶仔猪;(5)节约饲料蛋白,较少环境污染:降低氮磷和能量的排放。
20、益生素的功能和注意事项:(1)功能:a.减少有害菌群定植,辅助有益菌群定植;b.减少氨排放,对肠道组织的损伤;c. 产生有益物质;(2)注意事项:a.使用对象:鸡〉猪〉反刍;b.使用时间:早用早好;c.益生素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d.益生素的稳定性。
21、酸化剂的作用效果:(1)增加饲料耐贮性;(2)增加蛋白酶活性,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3)促进营养物质吸收:蛋白、矿物质等;(4)增加肠道有益菌群数量,增加抗病力;(5)增进营养物质的代谢。
22、饲料调制剂与调质剂的区别:(1)饲料调制剂:定义:饲料加工过程中为改善饲料性状(形状、混合程度、软化状态等)而添加的物质。
分类:黏结剂、防结块剂、青贮饲料调制剂和粗饲料调制剂。
作用:黏结剂可改善饲料的黏结性,提高颗粒成形率,增加颗粒质度;抗结块剂使饲料和添加剂保持良好的流散性,防止结块;青贮饲料调制剂:a.抑制好氧杂菌,避免氧化作用加强所造成的大量营养损失(添加酸化剂,控制氧气和PH值);b.抑制兼氧性酪酸菌生长,防止青贮腐败霉烂,促进乳酸发酵(控制酸化剂,促进乳酸发酵)c.增加有
关养分,完善青贮饲料营养(添加非蛋白氮)d.促进乳酸发酵,,效应菌群,适宜糖分、水
(加入适当糖,非淀粉多糖酶);粗饲料调制剂可以提高草食畜禽对秸秆的采食量和营养消化利用率。
(2)饲料调质剂:定义:能改善饲料的色和味、提高饲料或畜产品感官质量的添加剂。
分类:着色剂和诱食剂。
作用:着色剂增加畜禽及水产养殖动物产品的色泽;诱食剂:a.掩盖饲料中异味,改善饲料适口性;b.诱食作用(玉米豆粕组合提高适口性);c.维持畜禽在应激状态下的采食量,提高应激或患病畜禽的采食量,有助于治疗疾病;
d.刺激消化液分泌,提高营养消化吸收率。
23、载体与稀释剂的区别:1)载体:粗糙、承载活性成分、稳定承载物料、30-80、流散性较差;2)稀释剂:光滑、稀释、稀释、60-100、流散性良好。
24、载体与稀释剂的选择(1)维生素预混剂:容重小,PH:6.5-7.5,水分:〈5%,粒度:30-80,脱脂米糠〉麸皮〉砻糖〉淀粉〉玉米粉;(2)矿物元素预混剂:容重大:选用石灰石粉、沸石粉、石膏粉、贝壳粉,有机载体承载力强:表面特性,流散性,脱脂米糠,稻壳粉;(3)复合预混料:选择承载能力强的载体,表面粗糙,麸皮,砻糖,脱脂米糠,大豆皮粉。
25、营养的理解:蛋白质:食入的饲料在口腔经过简单的物理消化后通过食管进入胃中,发生化学性消化,刺激胃壁细胞分泌盐酸,使得胃中的PH在2.0-3.0之间,使蛋白质变性为直链,为酶的剪切提供剪切位点,在胃中,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作用下形成大量多肽,再进入小肠,在小肠中氨肽酶和羧肽酶的作用下发生转氨和脱羧反应,形成游离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经主动作用和异化扩散被小肠上皮绒毛吸收,在小肠中未被彻底消化的部分进入后部肠道进行微生物消化,消化后的氨基酸也被肠壁细胞吸收,同时消化终了的食物残渣则被排出体外,吸收后的游离氨基酸和寡肽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一部分脱氨经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排出体外,另一部分经转氨作用形成各种氨基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来功能,同时形成各种生物合成的前体物,
进入相应的组织器官来进行体沉积和生产各种畜产品,最后代谢的废物和食物残渣通过机体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主要部位在小肠,在胰淀粉酶作用下,水解产生麦芽糖和少量葡萄糖的混合物。
α-淀粉酶只能水解а-1.4糖苷键,因此,支链淀粉水解终产物除了麦芽糖外,还有支链寡聚糖,最后被寡聚1,6-糖苷酶水解,释放麦芽糖和葡萄糖。
水解产生的单糖经主动转运吸收入细胞,未消化吸收的C·H2O
进入后肠,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产生VFA。
二、代谢:葡萄糖是单胃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其他生物合成过程的起始物质,血液葡萄糖维持在狭小范围内。
血糖维持稳定是二个过程的结果:(1)葡萄糖从肠道、肝和其他器官进入血液;(2)血液葡萄糖离开到达各组织被利用(氧化或生物合成)。
血糖来源:(1)从食物消化的葡糖吸收入血;(2)体内合成,主要在肝,前体物有AA、乳酸、丙酸、甘油、合成量大,但低于第(1)途径。
血糖去路:(1)合成糖原;(2)合成脂肪;(3)转化为AA,葡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为非EAA C骨架;(4)作为能源:葡糖是红细胞的唯一能源,大脑、N组织、肌肉的主要能源。
26、结合营养过程,谈谈饲料添加剂的作用:(1)采食----促进食欲,增进采食量;(2)消化吸收----酶类:促进消化;抗生素类和益生素:调整肠道微生物区系,维持肠道健康;(3)生长发育----促进生长,抗病保健类;(4)肉、蛋、奶、毛----改善畜产品品质;
27、确保畜产品食用安全的措施:1)法规措施: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体系;2)通过畜禽营养调控方法配制畜禽日粮,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泄和浪费;3)使用高植酸酶含量的饲料原料或添加外源植酸酶制剂以降低磷污染;4)使用有机微量元素,减少无机微量元素的使用,以降低微量元素的污染;5)规范使用药,严禁使用违禁药品,谨慎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饲料产品;6)开发酶制剂、益生元、益生素、酸化剂、中草药等绿色饲料添加剂;7)使用新型高效除臭剂减少动物代谢臭气的产生、排泄;8)采用膨化和颗粒化的加工技术,破坏和抑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