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秉久教授配伍运用楮实子与枳椇子治疗酒精性肝病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秉久教授配伍运用楮实子与枳椇子治疗酒精性肝病经验
于立红;卢秉久
【摘要】[Objective] To sum up pro. Lu Binjiu's unique thought and experience in treating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with Fructus Broussonetiae
and Turnju-jube in coordination. [Method] By introducing the functional features of Fructus Broussonetiae and Turnjujube and TCM's recognition to the disease, it introduces 2 recipes summing up his scholar thought and experience in treating the said disease with the 2 herbs. [Result] The disease is caused by wine in-juring spleen and stomach, inducing wet hotness accumulated inside, later on the Qi, blood and water functioning one another, final y forming weak body resistance and pathogeny lingering;the Fructus Broussonetiae can nourish kidney and clear liver, help kidney for diuresis;and Turnjujube can induce diure-sis to al eviate edema and is good at alcoholic toxin;so pro. Lu uses both the herbs for the disease. [Conclusion] Pro. Lu's method has definite cure effect on the disease above, worthy our learning, referenc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目的]总结卢秉久教授配伍运用楮实子与枳椇子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独到思想与经验
方法。
[方法]通过介绍祖国医学对酒精性肝病的认识和楮实子、枳椇子的功效特点,从验案两则出发,总结卢教授配伍运用楮实子与枳椇子治疗本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方法。
[结果]本病系酒伤脾胃,致湿热内蕴,日久气血水相互搏结,终成正虚邪恋
之势;楮实子滋肾清肝、助肾利尿;枳椇子利水消肿、善解酒毒,因此卢教授多配伍运用楮实子与枳椇子治疗本病。
[结论]卢教授配伍运用楮实子与枳椇子治疗酒精
性肝病疗效确切,值得学习借鉴与继承发扬。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7
【总页数】2页(P884-885)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楮实子;枳椇子;卢秉久;名医经验
【作者】于立红;卢秉久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
酒精性肝病是大量饮酒所致之肝损害,按损害程度不同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
近年来,我国酒精性肝病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卢秉久教授为辽宁省名中医,肝胆病专家,尤擅治疗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
卢师遣方用药匠心独到,收效甚好,口碑亦佳,在配伍运用楮实子与枳椇子治疗酒精性肝病方面,颇具心得,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祖国医学对酒精性肝病的认识
酒精性肝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胁肋胀痛、黄疸、肝脏肿大等,相当于中医学“伤酒”、“酒疸”、“酒癖”、“肥气”、“酒臌”等范畴[1]。
祖国医学认为嗜酒过度,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湿浊停聚,蕴而化热,湿热阻于胁下,此为肝积,相当于现代医学之酒精性脂肪肝;中期湿热聚而为痰,阻碍气机,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凝结成块聚于胁下,此为酒癖,相当于现代医学之酒精性肝炎或纤维化;后期正虚邪恋,终成酒臌,相当于现代医学之酒精性肝硬化。
2 楮实子与枳椇子的功效特点
楮实子甘寒,归肝肾经,滋肾清肝,助肾气以利尿。
《名医别录》记载其“主阴痿水肿,充肌,明目”,尤适于气化不利所致之臌胀、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枳椇子甘平,归脾经,利水消肿,解酒毒,清胸膈之热。
《新修本草》枳椇子项记载:“以木为屋,屋中酒则味薄。
“《食疗本草》亦有“枳椇子使酒化为水味”之记载。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枳椇子可通过利尿作用和加速乙醇的代谢对抗乙醇的毒性作用,并显著缩短小鼠的醒酒时间,对急性酒精中毒有较好疗效[2]。
酒精性肝病患者要
从根本上去除酒精毒害,不仅要坚决戒酒,还要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解除体内酒毒,枳椇子为最佳选择。
卢教授谓“枳椇子一味入肝经以软坚,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癥积已成,用之最当。
”
3 验案举隅
3.1 酒精性脂肪肝案患者,男,42岁,初诊日期:2011年2月22日。
饮酒史10余年,饮酒约500mL/d。
身体肥胖,面色暗淡无泽,纳少,乏力,头晕,双下肢
浮肿。
舌淡红,暗滞,苔白腻,脉沉弦滑。
肝功能:谷氨酰转肽酶(GGT)91.5 U·L-1,谷丙转氨酶(ALT)58 U·L-1,谷草转氨酶(AST)47 U·L-1,总胆红素(TBIL)41.1 μmol·L-1;血脂:胆固醇9.1 mmol·L-1,甘油三酯2.6 mmol·L-1;
彩超提示脂肪肝。
西医诊断为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诊断为肥气,证属水湿内停,瘀血阻络。
治宜行气活血,化湿利水。
嘱其戒酒,规律饮食。
处方如下:丹参20g,三七 10g,陈皮 15g,大腹皮 20g,白术20g,苍术 20g,枳椇子 30g,楮实子30g,车前子 30g,泽泻 20g,茯苓 20g,桂枝 20g,鸡内金 20g,焦三仙各
10g。
1剂∕d,水煎服,共10剂。
二诊:下肢浮肿明显减轻,头晕改善,仍乏力,面色淡暗。
舌淡红,稍暗,苔白稍腻,脉沉弦滑。
邪气渐去而正气未复,气血尚虚,故应加强益气养血之功。
上方加黄芪50g,当归20g。
1剂∕d,水煎服,共10剂。
三诊:悉症皆轻,舌淡红,苔白稍腻,脉沉略滑。
查肝功能正常;血脂:胆固醇
6.2 mmol·L-1,甘油三酯1.4 mmol·L-1;彩超提示脂肪肝明显好转。
守方加减治疗2个月后,悉症皆除,查肝功能,血脂,彩超均正常。
按:方中丹参、三七活血与补血兼顾,楮实子与枳椇子醒脾解酒,与陈皮、腹皮、白术、桂枝等同司益肾健脾,利水祛湿之功,再加入鸡内金、焦三仙以助脾纳运。
全方效专而力宏,共奏益气活血,利水祛湿之效。
3.2 酒精性肝硬化案郝某,男,56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2日。
饮酒近30年,日饮酒量300~400mL,无乙肝、丙肝等肝炎病史,发现肝硬化1年。
周身浮肿,腹胀,面色略黄,纳差,小便不利。
舌暗红,苔白腻,脉沉弦滑。
肝功能:GGT205U·L-1,ALT73U·L-1,AST48 U·L-1,TBIL37.7μmol·L-1;彩超示:肝脏面积增大,肝硬化,脾大。
西
医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中医诊断为酒臌,证属气滞血瘀,水湿内停,治宜行气活血,利水除湿。
嘱其坚决戒酒,并开处方如下:茵陈50g,三七10g,丹参20g,陈皮 15g,大腹皮 20g,茯苓 20g,桂枝20g,泽泻 20g,白术 20g,苍术 20g,车前子 30g,楮实子 30g,枳椇子 30g,厚朴 20g,木香 20g,鸡内金 20g,焦三仙各10g。
1剂/d,水煎服,共10剂。
二诊:悉症减轻。
舌淡红,暗,苔白稍腻,脉沉弦滑。
行气利水祛湿获效,应酌增祛瘀生新之力。
上方去茵陈和厚朴,木香改用15g。
1剂/d,水煎服,共10剂。
后守方加减治疗3个月后无明显不适症状。
查肝功大致正常;彩超提示肝脾较前明显缩小,基本接近正常水平,无腹水,只有轻度肝硬化。
按:方中茵陈利胆祛湿,楮实子与枳椇子醒脾解酒,益气利水消肿,且能滋肝肾之阴兼化瘀软坚,加陈皮、大腹皮、茯苓、桂枝等加强益气利水之功,厚朴、木香行气除胀,鸡内金、焦三仙健脾消食。
全方法明而药备,故获良效。
4 结语
在酒精性肝病过程中,卢教授均注重解除体内酒毒,喜用楮实子与枳椇子,并且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侧重取用其不同功效,谓之早期可醒脾解酒,益气利水消肿,
后期正虚邪恋,硬化已成者,兼可滋肝肾之阴,化瘀软坚。
同时辨病之不同时期与证型特点,配合运用三七、丹参活血补血,陈皮、大腹皮、白术、桂枝等加强益气利水之功,鸡内金、焦三仙顾护脾胃,以助纳运等,以保诸药各司其职,全方共治其病。
而在药物剂量方面,卢教授认为量小必不奏效,故多以楮实子、枳椇子各30g入药,临床多奏良效。
卢教授在明辨病证的前提下,灵活配伍运用楮实子与枳椇子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显著,其独到学术思想与经验方法值得吾辈学习借鉴并继承发扬。
参考文献:
[1] 张林国.肝胆病古今名家验案全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52.
[2] 郭朋,孔伟.慢性肝胆病中医特色诊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