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检疫中非洲猪瘟与传统猪瘟的区别及无害化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猪检疫中非洲猪瘟与传统猪瘟的区别及无害化处理
作者:房辉刘植先田婷婷
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4年第02期
摘要: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了生猪养殖的健康发展。

随着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完善生猪检疫工作是非洲猪瘟防控的重要措施。

由于非洲猪瘟与传统猪瘟的临床症状表现有较多相似之处,导致其诊断时难以区分,因此应熟练掌握生猪检疫过程中非洲猪瘟与传统猪瘟的鉴别诊断方法,同时对检疫不合格生猪进行无害化处理操作,防止病猪猪肉流入市场,减少非洲猪瘟的传播,保障了生猪猪肉及相关肉制品的质量安全。

通过对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检疫操作、传统猪瘟鉴别诊断及无害化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阻断非洲猪瘟传播与蔓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猪检疫;非洲猪瘟;传统猪瘟;无害化处理
非洲猪瘟是一种引起猪的急性、热性的烈性传染病,临床症状表现主要有高热、全身性出血、共济失调等。

传统猪瘟临床主要表现为以稽留热、全身性出血、白细胞减少等败血症症状,两种疾病的病死率均可高达100%,均对生猪养殖业产生严重危害,制约了养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非洲猪瘟更是严重影响了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损失,该病传播渠道多、发病和致死率高,目前并没有有效的药物和疫苗能够进行防控,在生猪日常养殖过程中,其临床症状极易与传统猪瘟形成混淆,应对非洲猪瘟和传统猪瘟进行鉴别诊断,从而进行及时性针对治疗,完善生猪非洲猪瘟检疫工作,若发现相关疫情应立即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扑杀以及正确执行无害化处理操作,切断病毒的传播源头,保障生猪猪肉及相关肉制品的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1 流行特点
1.1 病死率极高
非洲猪瘟从感染至发病过程时间较短,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病毒通过口腔、咽部、扁桃体等呼吸道途径进行感染并快速增殖复制,然后侵袭下颚淋巴结组织并通过淋巴结血液循环系统逐渐扩散到各组织脏器中,最终导致患病猪只血管严重受损,短时间内心力衰竭,发生死亡。

1.2 传播途径较广
相比较于传统猪瘟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可总体概括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患病猪只与健康猪只之间直接接触的循环传播,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途径实现,以及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吸血昆虫的血液传播,其主要传播媒介为钝缘软蜱。

非洲猪瘟的跨境传播导致疫情大面积暴发,生猪以及猪肉制品的国际贸易或者走私、国际运输工具上的餐厨剩余物以及野猪的跨境迁徙均会导致非洲猪瘟病毒发生远距离扩散传播。

2 非洲猪瘟检疫鉴别诊断
2.1 生猪检疫
在生猪养殖、贩卖和屠宰过程中涉及生猪检疫相关操作规程,主要为区域性检疫,严格落实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在此过程中应注重非洲猪瘟与传统猪瘟的鉴别诊断。

1)產地检疫。

生猪在离开养殖产地之前,基层官方兽医均被委派到养殖场进行针对性检疫检验,在检疫过程中审核产地生猪的饮水采食情况、饲料成分及营养含量,按照规范化养殖标准进行对比,验证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并建立检疫档案。

其次检查生猪的疫苗预防接种记录,保证各项疾病疫苗接种的合理有效性,保证机体抗体水平达标,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具检疫证明。

若在此过程中发现确诊非洲猪瘟病例,应立即进行上报疫情并进行扑杀和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

2)屠宰检疫。

生猪屠宰后便可流入市场,在屠宰生猪前后及过程中须进行活体检疫及各部位器官的同步检疫,主要包括屠宰前检疫和屠宰后检疫。

首先,生猪进入屠宰场前应查验养殖户的相关检疫合格证明以及其余重要事项,核实证明的真实有效性。

其次,对生猪进行待宰检查工作,以确保及时发现生猪是否患病。

主要进行生猪数量、运输情况、动静态状况和饮食排泄状况等临床症状的检查工作,以此判断生猪的健康状况。

最后,对生猪进行宰前复检工作,以进一步确保待宰生猪群体健康。

屠宰后检疫可通过解剖后各个组织器官进行针对性检疫,病理变化检查及相关实验室诊断方法可进一步检测确诊,对合格胴体出具证明并加盖相关检疫验讫印章。

若在此过程中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病例,应立即利用实验室检验方法进行确诊,如果存在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应该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并立即封闭生猪屠宰场进行严格消毒措施,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

2.2 检疫鉴别诊断
1)临床症状差异。

非洲猪瘟与传统猪瘟的临床症状表现极为相似,但也有所差异,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生猪后最急性型病例立即发生死亡,其余病型一般呈7 d左右的潜伏期,病猪发病后体温骤升,表现明显发热临床症状时已经发热4 d,然后一直持续到死亡前1 d体温发生下降,而发生猪瘟的病猪在体温升高时,就会表现明显的发热临床症状。

2)病理变化差异。

非洲猪瘟病例与传统猪瘟的解剖病理变化差异性较为明显,其在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组织病理变化差异可作为两种疾病的检疫判定要点。

①非洲猪瘟屠宰检疫判定:病猪腹腔淋巴结组织发生严重出血情况,形状如同血瘤,但不存在瘤体,而感染猪瘟病例的淋巴结切面周边出血,呈大理石样病变;脾脏显著肿大呈黑色,表面分布大量出血点,边缘梗死病灶呈锯齿状或者钝圆形;胸腔、腹腔存有大量黄色积液;肺小叶、结肠黏膜、胆囊壁等严重水肿,呈胶样浸润。

②传统猪瘟屠宰检疫判定:对于急性猪瘟病例,可见其淋巴结、心脏、肺脏、胆囊、膀胱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呈斑点状或斑块状;肾脏横切后期皮质部、髓质部均存在广泛出血点;脾脏不发生肿大,边缘梗死病灶呈倒三角形,此为鉴别重要依据。

对于慢性猪瘟病例,可见其回肠发生显著的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发生黑褐色同心轮状纽扣囊肿,部分囊肿脱落形成溃疡。

3)试验诊断差异。

非洲猪瘟与传统猪瘟两者病原不同,因此临床试验诊断更具有准确性,可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病原的鉴别诊断,或者通过组织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发生非洲猪瘟患病猪只的淋巴细胞核发生破裂,可通过组织触片染色检查进行观察,而发生传统猪瘟患病猪只的淋巴细胞核则不会产生破裂现象。

3 非洲猪瘟无害化处理
在生猪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过程中经由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复核并确诊为非洲猪瘟疫情,应根据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置方案,采取封闭隔离措施并划定疫点、疫区及受威胁区域,并对疫点和疫区的生猪进行扑杀和集中无害化处理,同时对疫情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应熟知无害化处理方法,正确执行无害化处理操作,高度保障生猪养殖环境的安全。

无害化处理措施有多种,应根据各疫情地区情况综合考虑选择何种无害化处理方式,动物检疫员必须现场监管并录制整个处理过程。

3.1 深埋处理
首先应确定深埋地点,按照相关要求地点周围一定距离应无学校、住宅、动物园、养殖场、屠宰场、水源河流等存在。

然后按照要求运输扑杀猪群至深埋地点,挖掘填埋尸体后上层与地面距离超过1.5 m的深坑,在深坑底部撒上厚度约2 cm的生石灰,将扑杀尸体全部填埋到深坑中后再次铺上一层生石灰,然后掩埋泥土且禁止掩埋过实。

泥土回填后深坑应与周围地面水平,然后在进行土地表面和周围环境的全面消毒,最后在深埋地点设立明显标记。

3.2 焚烧或化学处理
首先将扑杀猪群收集严格密封于收尸袋内,然后可选择使用10%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有效的表面消毒处理措施,消毒后装进运输车内再次进行密封,将其运输至规定为固定场所的焚化炉进行碳化焚烧,也可选择利用湿化机进行化制或投入标准的无害化处理池进行加盖密封。

如果上述销毁处理措施受到各种条件制约而无法进行实现,则可采取最后的保守措施,将其运输至偏远地区,必须远离居民住宅区,并在下风处挖掘十字坑进行焚化处理。

3.3 高温降解处理
收集切割扑杀猪群,一般将其切割成重量和厚度在2 kg、8 cm以下的块状,沸水或高压蒸煮,皮毛和蹄骨应进行食盐溶液浸泡消毒和高压蒸煮,血液一般煮沸至呈蜂窝状。

首先打开设备电源进行预热,然后将装载病死猪的上料车推进处理室内,然后填入辅料,约10%~25%,将处理室进行密封,启动设备后温度升至120℃左右,进行高温高压处理8 h左右关闭设备运行开关,待其自然降温后向处理室内加入活化菌以发挥降解作用,然后再次将设备进行密封,启动凭借生物发酵产生热能的降解按键,进行无害化高温生物降解。

3.4 粉碎处理
可对检疫不合格进行扑杀的猪群进行无害化粉碎处理,先将尸体在预处理车间的霉菌脱水反应装置进行高温灭菌脱水,然后移至粉碎机械设备中粉碎打渣,通過螺旋机依次传送至连续渗滤槽、料斗内部进行过滤废渣废油,然后将其传输至振动筛中进行高温处理,油脂和残渣发生分离,分别传输至储油罐和废料收集设备,废料可进一步加工处理。

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冷凝器可冷凝高温处理所产生的废气并通过专用通道输入至指定处理系统,同时进行严格无害化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此方法能实现资源再循环再利用,残渣可以作为化肥农药,废油可作为生物油在工业领域进行应用。

4 总结
非洲猪瘟是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传染性疾病防控的重中之重,必须注重开展生猪的检疫工作。

养殖和防疫人员应熟练掌握非洲猪瘟的检疫鉴别诊断,并严格落实检疫工作,及时发现感染生猪,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及时对扑杀猪群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实做好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控工作。

收稿日期:2023-03-30
作者简介:房辉(1976.10—),男,山东即墨人,专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