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场实习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家场实习报告
篇一: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习报告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习报告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交通位置
第二节自然地理与经济
第三节区域地质概况
第四节学习的主要任务及学员
第二章地层
第一节寒武系
第二节奥陶系
第三节志留系
第四节泥盆系
第五节石炭系
第三章沉积相
第一节岩石类型
第二节相标志
第三节沉积相分析
第四章地质构造
第一节褶皱
第二节断裂
第三节构造形成机制分析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第一节构造层的划分
第二节地质发展简史
第六章第四纪地质与地貌
第一节现代河流地质作用特征
第二节地下水地质作用特征
参考文献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交通位置
实习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松滋刘家场至宜昌一带,主要实习点位于松滋刘家场至洈水一带。
刘家场是湖北省南部边
境的一个小的工业城镇。
刘家场地属荆州松滋市,南距湖南澧县边山河约23公里,北与宜都县松木坪相邻。
自沙市轮渡过江,经弥市、松滋市至刘家场约96公里,由江陵绕枝江县经枝江大桥过江至刘家场,约123公里,交通四通八达,甚为便利(见图1-1)。
第二节自然地理与经济
刘家场镇位于武陵余脉的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镇。
处于江汉平原西南边缘的低山丘陵区,为鄂西武陵山山脉东延的余脉。
区内主要的山势大致近东西向延伸,镇附近最高山峰海拔高度均在500米以下,如帽子山406米,关木山442米。
全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最高峰达米,刘家场以东即为低矮丘陵。
镇西地形大致呈一箕状盆地,有三条溪流分别自西南、西北和北方先后相汇于镇区,再向东注入洈水。
溪水清浅,平时可涉渡。
刘家场镇为解放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型工矿业城镇,主要矿产有煤、石灰石、磷、和重金石矿等;重要的工业包括水泥、磷肥、发电、陶瓷以及军事工业等;主要的农业种植为玉米、水稻以及棉花等。
商业也很发达,人口近十万。
境内有沙渔、雅澧两条省道穿过,还有松宜地方铁路与焦柳铁路、长江枝城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第三节区域地质概况
实习区北邻长江三峡,西部及南部与鄂西南山地、湘西北武陵山地相连,东接江汉平原。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扬子稳定陆块中段。
区内震旦系至第三系分布广泛发育齐全,化石丰富,历来是地质学界颇为重视的中扬子代表性地区之一。
区内震旦纪和古生代底层主要出露为海相沉积,它们呈条带状围绕着以前震旦纪花岗岩、片岩和片麻岩为基底的黄陵背斜周缘、以三叠系为核部的仁和坪向斜周缘、以寒武系为核部的刘家场背斜周缘分布。
由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组成的中生代底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秭归盆地。
区内的新生代底层均为陆相沉积,主要分布在宜昌、枝城和刘家场附近。
区域构造的主要特征是:1以褶皱变动为主,构造线自西向东呈北东至近东弧形延伸;2褶○○皱多呈不对称状,北西翼或北翼较陡,局部倒转;○3与褶皱同期的纵向逆冲层多出现褶皱的陡倾翼,断面倾向南或西东;○4区域性大断裂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北北西、南北向六组;○5褶皱、断裂构造作用主要形成于印支至燕山期,尤以后者最为重要。
第四节学习的主要任务及学员
一、学习的主要任务
1、学习使用地形图、罗盘以及用后方交汇法确定自己在地图上的位置。
2、观察中、上寒武统各组的地质特征。
3、观察新神洞的岩溶地貌。
4、观察奥陶系各组的地质特征。
5、观察现代河流沉积的相关特点。
6、观察志留系各组的地质特征。
7、观察泥盆系各组的地质特征。
8、观察石炭系各组的地质特征。
9、对红花园组——大湾组一段分层描述以及制图。
10、观察断层(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11、观察重晶石矿。
12、野外地质填图。
二、学员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物探11001班的全体学生以及带队老师。
第一章地层
第一节寒武纪
寒武纪(Cambrian)是在地质时间上约为亿年前古生代初期的一段地质时间。
它可区分为三个时期:始寒武纪(亿年前)、中寒武纪(亿年前)、以及后寒武纪(亿年前)。
刘家场地区寒武系层系完整,分布广泛,露头较好,主要围绕着黄陵背斜、长阳背斜和松滋刘家场背斜分布,下统尤黄陵背斜东、西翼出露较佳,主要为陆棚相—台地相沉积,中—上统除黄陵背斜东、西翼及长阳背斜外,在刘家场背斜南、
北翼出露也较完整,主要为局限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
本区寒武系厚度较大,达千余米,以碳酸盐岩为主,碎屑岩较少,且主要发育于下统下部,其中蕴藏较丰富的多金属、稀有元素、磷和膏盐等矿产资源。
下统生物化石丰富,中统化石较少,上统仅发现少量牙形石和腕足类化石。
一、中寒武统
(一)覃家庙组
覃家庙组分布于刘家场背斜核部及两翼,主要为一套浅灰、灰白、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夹灰黄、黄褐色薄至中层长石石英砂岩,下部被覆盖。
出露厚度约300米。
根据岩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四段:一段:为灰色、黄褐色薄—中厚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
下部以黄灰色、薄层状和含泥质较多为特征,并含石盐、石膏假晶:上部以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粉晶白云岩为特征。
本段厚约100米。
极少发育波痕、交错层理、冲刷面等沉积构造,未见泥裂等暴露标识,微生物岩非常稀少。
二段:灰黄色、黄褐色薄—中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厚约5—10米,露头上岩石风化较强烈、长石常风化为白色斑点状高岭石。
本段岩性特殊、易于辨认,在区内分布稳定,是以良好的标志层。
中上部发育大量波痕、交错层理等沉积
构造,发育少量蒸发岩假晶,是微生物岩的主要发育层位。
微生物岩为中—厚层,层厚20~150 cm。
三段: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少量泥质白云岩。
以泥晶—粉
晶结构为主,夹数层砂屑、砾屑、粉屑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本段中见较多波状、柱状叠层石。
本段厚约80米。
发育少量波痕、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微生物岩较发育。
四段:浅灰色、黄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与深灰色中—厚层白云岩互层,以最顶部的半米厚黄灰色泥质白云岩与其上覆盖三游洞群相区别。
本段厚约120米。
微生物岩少,但结构特殊。
1、覃家庙组沉积环境分析
刘家场地区的覃家庙组属于寒武系中统,目前仅发现三叶虫及个别腕足化石。
在覃家庙组一段中有两种岩性:一是灰色、中层状的泥粉晶白云岩,结构为晶粒结构。
二是灰黄色薄层状泥质白云岩,结构也是晶粒结构。
在沉积构造上呈现为水平层理。
岩石中有石膏假晶(图2-1)、食盐假晶(图2-2)。
化石含量少,可见该地层不适合生物化石的形成。
从地层特征可看出地层的沉积环境为潮平的朝上带的蒸发环境。
覃家庙组二段的岩石主要为碎屑岩、砂岩(细沙)和黄褐色、肉红色中厚层状的长石、石英岩屑砂岩(Sio2 75% 长石 10%~20%)沉积环境为潮平环境。
覃家庙组三段的岩石为褐色、粉晶粒屑白云岩。
在此处的碎屑灰岩,这主要是由于风暴而形成的。
沉积环境为潮平潮汐水道的潮夹带。
覃家庙组四段的岩石主要有灰色、厚层状的泥质白云岩,为粉晶结构;灰色、中厚层状叠层白云岩以及泥晶、粉晶灰岩。
此处的岩石因风化而形成刀砍纹现象。
(二)、三游洞组
刘家场地区的三游洞组属寒武系地层,主要分布在刘家场背斜的南、北翼,其中,发育有较多的古溶洞,如古神洞、新神洞等。
该组的主要岩石为灰色厚层至块状的泥-粉晶白云岩、灰色中厚层状的砾屑白云岩、灰色厚层状的砂屑白云岩、灰色厚层状的泥晶白云岩、灰色厚层状的叠层石白云岩。
局部见交错纹理,发育柱状,半球、波状状叠层石
篇二: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习报告
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习报告
姓名:胡泽文
班级:油工11005班
序号:7
指导老师:王老师肖老师
日期:二0一二年七月二十日
前言................................................. (1)
交通位置................................................. . (1)
行政规划和自然地理状况 (1)
区域地质概况................................................. .................2 以下自己根际情况列
目录
前言
一、交通位置
实习区位于峡东湖北省西南部松滋刘家场至宜昌一带,主要实习点位于松滋刘家场至洈水一带。
刘家场是湖北省南部边境的一个小的工业城镇。
刘家场地属荆州松滋市,南距湖南澧县边山河约23公里,北与宜都县松木坪相邻。
自沙市轮渡过江,经弥市、松滋市至刘家场约96公里,由江陵绕枝江县经枝江大桥过江至刘家场,约123公里,交通四通八达,甚为便利(见图1-1-1)
此地画地图
二、行政规划和自然地理状况
刘家场镇地属荆州松滋市。
位于江汉平原西南边缘的低山丘陵区,为鄂西武陵山山脉东延的余脉。
区内主要的山势大致近东西向延伸,
镇附近最高山峰海拔高度均在500米以下,如帽子山406米,关木山442米。
全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最高峰达米,刘家场以东即为低矮丘陵。
镇西地形大致呈一箕状盆地,有三条溪流分别自西南、西北和北方先后相汇于镇区,再向东注入洈水。
溪水清浅,平时可涉渡。
三、区域地质概况
实习区北邻长江三峡,西部及南部与鄂西南山地、湘西北武陵山地相连,东接江汉平原。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扬子
稳定陆块中段。
区内震旦系至第三系分布广泛发育齐全,化石丰富,历来是地质学界颇为重视的中扬子代表性地区之一。
区内震旦纪和古生代底层主要出露为海相沉积,它们呈条带状围绕着以前震旦纪花岗岩、片岩和片麻岩为基底的黄陵背斜周缘、以三叠系为核部的仁和坪向斜周缘、以寒武系为核部的刘家场背斜周缘分布。
由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组成的中生代底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秭归盆地。
区内的新生代底层均为陆相沉积,主要分布在宜昌、枝城和刘家场附近。
区域构造的主要特征是:○1以褶皱变动为主,构造线自西向东呈北东东至近东西弧形延伸;○2褶皱多呈不对称状,北西翼或北翼较陡,局部倒转;3与褶皱同期的纵向逆冲层多出现褶皱的陡倾翼,○
断面倾向南或西东;○4区域性大断裂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北北西、南北向六组;○5褶皱、断裂构造作用主要形成于印支至燕山期,
尤以后者最为重要。
四、学习的主要任务
1、观察中寒武统覃家庙组地质特征
2、学习使用地形图、罗盘,用后方交汇法确定自己在地图上的位置
3、观
察新神洞的岩溶地貌
4、观察寒武系三游洞组和奥陶系地质特征
5、观察二叉河的现代沉积
6、观察志留系的地质特征
7、观察泥盆系—石炭系的地质特征
8、观察断层(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9、观察重晶石矿。
五、人员的组成及实习安排、时间
油工11005班前体学生及带队老师,
第一章地层
第一节寒武系
本区寒武系层系完整,分布广泛,露头较好,主要围绕着黄陵背斜、长阳背斜和松滋刘家场背斜分布,下统尤黄陵背斜东、西翼出露较佳,主要为陆棚相—台地相沉积,中—上统除黄陵背斜东、西翼及长阳背斜外,在刘家场背斜南、北翼出露也较完整,主要为局限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
本区寒武系厚度较大,达千余米,以碳酸盐岩为主,碎屑岩较少,且主要发育于下统下部,其中蕴藏较丰富的多金属、稀有元素、磷和膏盐等矿产资源。
下统生物化石丰富,中统化石较少,上统仅发现少量牙形石和腕足类化石。
一、中寒武统
篇三: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习报告编写
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习报告
前言
一、实习地区概述
1、地形地貌描述
实习地刘家场是属于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处于湖北西南边陲,该地是鄂湘两省三市(荆州、宜昌、常德)五县(市)(松滋、宜都、五峰、石门、澧县)的边缘结合部。
刘家场大背斜位于峡东鄂西南荆州市松滋,江汉平原西南边缘的低山丘陵区,为鄂西武陵山脉余脉。
区内主要山势大致近东西向延伸,地理方位北纬29° 56’—30° 10’,东经111° 25’—111° 35’,高程在100— 500 米。
镇附近最高山峰海拔均在500米以下,如帽子山406米,关木山442米。
全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最高山峰为米,刘家场以东为低矮丘陵,全镇大致呈一箕状盆地,有三条河流分别从西南、西北、北方先后汇与镇区。
在向东注入洈水。
溪水清浅,平时可以涉渡。
2、交通条件及情况
实习地位于峡东地区松滋至宜昌一带。
主要的实习地带为刘家场至洈水一带。
刘家场是湖北南部边境的一个小工业区。
地属荆州松滋市。
南距湖南约23公里。
北与宜昌松木坪相连,经沙市轮渡过江,经弥市、松滋至刘家场约96公里。
由江陵绕至江县枝域大桥过江到刘家场约123公里。
交通四通八达。
实习的主要任务:1、观察实习地的地层,从寒武系至石炭系的地层,其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
2、观察地质环境。
正断裂和重晶石矿床。
主要时间安排:12日上午观察中寒武统覃家庙组地层;14日上午观看新神洞和观察下寒武统和奥陶系。
15日下午观察志留系和泥盆系,16日下午观察石炭系,17日观察正断层,18日画奥陶系南津关组—红花园组剖面柱状图,19日上午观察重晶石矿床。
主要时间:XX年7月11日至XX年7月20日
第一章地层及沉积环境
第一节寒武系
一、中寒武统
(一)、覃家庙组一段
1、地层特征
⑴、岩性:灰色、灰黄色中层状—薄状的泥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其中还夹有鲕粒白云岩。
⑵、沉积构造:层面上可见食盐假晶。
⑶、化石特征:稀少
2、沉积环境分析:化石稀少说明该地区处于生物稀少地带,如滨海、深海。
泥晶白云岩、
泥质白云岩说明该时间研究区域处在高能浅滩环境;食盐假晶说明该地处于温度较高的地方、可见阳光,如滨海地带。
综合分析认为:该区为滨海潮上带。
(二)、覃家庙组二段
1、地层特征
(1)、岩性:棕黄色中层状—薄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含量超过75%、长石含量不足25%),夹有少量的粉砂岩。
(2)、沉积构造:层面上可见波痕、层间可见大型交错层理。
(3)、化石特征:稀少
(4)、沉积环境分析:化石稀少说明该地区处于生物稀
少地带,如滨海、深海。
中粒长石砂岩及粉砂岩说明该时间研究区域处于高能浅滩环境,波痕及大型交错层理反映高能环境。
综合分析认为该环境为滨海潮下带。
篇四:刘家场地质实习学习笔记——第1、2周——张学林
刘家场地质实习学习笔记
目录:
第一章地层观察
第一节水岩屋 (1)
第二节新神洞 (4)
第三节丁家冲 (9)
第四节三溪口 (11)
第二章构造观察
第一节松木坪电厂 (15)
第二节李家湾 (17)
第一章地层观察
第一节刘家场镇水岩屋
XX年8月17日下午星期五多云转晴
一、实习路线
刘家场饭店(基地)——水岩屋
二、实习内容
1. 罗盘的使用。
2. 地形图的识别。
3. 观察中寒武统覃家庙群。
三、具体内容
1. 罗盘的使用。
罗盘的作用
测量:①方位角②坡度角③判断岩石的产状(倾向、倾角)
2.地形图的识别。
具体例子
图:刘家场地区地形图
比例尺 1:25000
粗黑线:主干道黑长方条:居民地(散户)
白长方条:村庄实深黑色线:河流
虚深黑色线:季节性河流淡黑色线:等高线
3.观察中寒武统秦家庙群。
中寒武统秦家庙群第一段
岩层厚度:约100米
岩石特征:
为灰色、浅灰色薄——中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
下部以灰
黄色,薄层状和含泥质较多为特征,并含石岩、石膏假晶;上部以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粉晶白云岩为特征。
沉积环境:
中寒武统秦家庙群第二段
岩石厚度:约20米
岩石特征:
灰黄色、褐黄色薄——中层状长石石英砂,露头上岩石风化较强烈、长石常已风化为白色斑点状高岭石。
本段岩性特殊、易于辨认,在区内分布稳定。
沉积环境:海洋滨岸
中寒武统秦家庙群第三段
岩石厚度:约80米
岩石特征:
灰—深灰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少量泥质白
云岩。
以泥晶—粉晶结构为主,夹数层砂屑、砾屑、粉屑白云
岩、白云质灰岩,多见波状、柱状叠层石。
中寒武统秦家庙群第四段
岩石厚度:约120米
岩石特征:
浅灰色、灰白色、粉晶白云岩夹风化后褐黄色薄层泥质白
云岩,叠层石白云岩,中—厚层状,亮晶、鲕粒白云岩。
沉积环境:潮间带
四、感受。
今天是我们实习的第一天,天气很好,我们一行人乘车从刘家场饭店来到了水岩屋,沿途的风景很不错,我们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观察中寒武统的秦家庙群。
张老师很敬业,给我们细致的讲述了罗盘的使用方法、地形图的识别以及陪我们一起沿着山路观察了秦家庙群的四个段。
通过本次实习我能够识别中寒武统秦家庙群的不同岩性,学会了使用罗盘、识别地形图。
第二节刘家场镇新神洞
XX年8月18日上午星期六晴
一、实习路线。
刘家场饭店(基地)——新神洞
二、实习内容。
1、溶洞沉积现象观察。
2、奥陶系地层观察。
三、具体内容。
1、溶洞沉积现象观察。
(上寒武统三游洞群)
主要分布于刘家场背斜的南、北翼,其中,发育有较多的古溶洞,如古神洞、新神洞等。
本群主要为一大套浅灰、灰黑色原层至块状粉晶—细晶白云岩,夹砂屑、砾屑白云岩及硅质条带,顶部为灰色
厚层颗粒灰岩夹浅灰色薄层白云岩。
局部见交错层理,发育柱状,半球状叠石,厚约300米。
2、奥陶系地层观察。
下奥陶统南津关组第一段
岩石厚度:约100米
岩石特征:
浅灰色、灰白色,厚层状、亮晶砂屑灰岩、浅灰白色粉晶砂
屑灰岩。
下奥陶统南津关组第二段
岩石厚度:
岩石特征:
底部厚度约3米,浅灰色块状藻礁灰岩,灰黄色中层状,
瘤
状泥质灰岩,浅灰色泥晶砂屑灰岩互层。
沉积环境:开阔海域、浅滩。
下奥陶统南津关组第三段
岩石厚度:约100多米(100米180米)
岩石特征:
灰白色厚层状,亮晶砂屑灰岩夹灰白色、黄灰色中—薄层白
云质灰岩。
沉积环境:局限海
下奥陶统南津关组第四段
岩石厚度:约175米
篇五:刘家场地质实习总结(第1周)——邹会明
刘家场地质实习总结
八月,一个酷暑难耐的时段,却给我们的暑假画上一个难忘而充实的句号。
根据学校的教程安排,我们在刘家场进行了为期八天的《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
我们这次实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和加深在课堂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操作步骤,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的性质以及了解刘家场地区地质发展过程。
同时了解地壳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一些常见的矿石,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稳定的基础。
八天的野外实习,我们体验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
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精神上的收获。
从带队老师的身上,我明白了经验和知识的来之不易,要把知识学到像老师们那样熟悉透彻,得需要多少个像这样在野外奔波的日夜啊,这其中的辛苦尤其是我们这几天的行程可以解读得完的。
八月十七日,是我们实习的第一天,上午开了个简单的实习动员会议,领取了相关实习工具(一把锤子,一个罗盘,一个放大镜),中午便迎来了我们在实习基地的第一顿午饭。
传说中的十人四菜一汤还真没让我们失望,暂且不说菜的味道怎样,我只知道当饭局进行一半左右的时候菜已经被解决掉了,虽然大家都只吃了个半饱,但像这样一大家子一起吃饭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大家的兴致还是非常高的。
下午一点半钟,我们的实习旅程便揭开了序幕,目的地是水岩屋。
在这里,我们学会了罗盘的使用、地形图的识别,最重要的是观察了中寒武统覃家庙群的地层。
覃家庙群分布于刘家场背斜核部及两翼,主要为一套浅灰、灰白、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夹灰黄、黄褐色薄至中层
长石石英砂岩,下部被覆盖。
出露厚度约300米。
根据其岩性不同,可分为四段。
在这里,我们了解认识了正断层、隔槽式褶皱组合及岩石波痕,同时,我们还知道了天坑以及叠层石的形成。
在这样一种学习与游玩并存的氛围中,我们结束了第一天的实习课程。
在野外实习的时候有点累,回到实习基地,我们便早早的结束了四菜一汤,把晚饭给解决了。
饭后你的生活才是一天里最潇洒的时光,没有学校里繁多的作业与课程,也没有早晚自习,大家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
有结伴出去逛街的,有打篮球的,然而最为特色的还属我们班的班牌了,每天晚上至少会有两人在打升级,甚至于还成立了升级委员会。
牌桌上你攻我挡,好不热闹。
第二天实习是从七点开始的,六点钟我们早早的吃过早餐便准备行装候车。
在接近四十分钟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实习地新神洞。
今天我们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溶洞沉积现象的观察,还有一个就是奥陶系地层观察,走进新神洞,我们感受到了夏日里的另一番清爽,流水加上溶洞,让我们不由得赞叹神州大地的魅力与伟大力量。
据了解,这里的溶洞发育在上寒武统的三游洞群,而三游洞群恰好以灰色白云岩为主。
三游洞群里古溶洞发育较多,下有古神洞,中有观音洞,上有新神洞。
今日我们游历的新神洞便为其中之一。
新神洞探测深度五千米,开发长度一点三千米,拥有一绝三奇十大看点。
一绝乃高十六米宽七米的“天宫搭幕”,三奇为边石坝、迎宾瀑布和乾坤神柱。
游览完了神奇的天作溶洞,接下来的岩石世界里便开始了历史的穿越之旅。
整个奥陶系我们学习观察了八个组的地层构造。
首先是南津关组,南津关组与宜昌黄花场层型剖面岩性有所差异,可分为四段:一段含较多的页岩,形成生物屑、砂屑灰岩与黄褐色页岩互层;二段以厚层—块状灰、叠层石灰岩为主,夹条带状泥晶灰岩、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灰岩;三段为砂屑灰岩,含硅质条带泥晶灰岩等,夹数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四段为大型交错层理的陆屑、砾屑、生物屑灰岩及鲕粒状灰岩。
南津关组的化石主要集中在下部页岩和灰岩中,主要有三叶虫,牙形石等。
其顶、底界限的划分主要考虑生物组成的特点,底界划分在牙形石等开始出现的层位,顶界划分在牙形石的消失和腕足类大量出现的层位之底,本层厚175米。
本组的主要沉积环境为发育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两种相类型及多种亚相和微相类型。
局限台地相中包括云坪、灰云坪或云灰坪、灰坪、潮渠和潮沟等微相类型。
开阔台地相包括滩和滩间海等亚相类型。
第二个是分乡组,分乡组下部主要为灰色中层亮晶砂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