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练习题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
材料一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有什么特点?(2分)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其各自目的是什么?(4分)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别29岁,蔡元培41岁。
同年,林料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辜鸿铭60岁,段被瑞53岁。
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4分)
材料四明治以来,日本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
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机制,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1900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907年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小学之上,有男女分校的5年制中学和初等技术学校,然后是专门为男学生设的3年制高中和3年或4年制大学。
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
(4)根据材料说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6分)
二、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三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四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五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
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六“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据上述材料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
(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
(4)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4分)
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计划,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厂、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
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
……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
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
材料二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
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
——汤重南等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
材料三他们却下意识地执行起日本文化传统中的“选择原理”,将“西方文明”中不符合“日本国情”的若干“重要部分”予以剔除,而这些很可能就是“西方文明”(实际上是现代文明)中的精髓所在。
事实上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德意志帝国只是个发育尚未完全的“现代”社会,而日本“向西方学习”,最终落
实到以德国为榜样,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学习西方的主要政策。
(2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日本人己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4分)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个巨大的失误”的依据是什么?此“失误”对日本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材料一 佩里叩关
材料三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
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
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
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
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四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材料五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六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七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
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
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⑴材料一、二反映的两个重大事件对中日两国有何相似的影响?(4分)
⑵运用日本19世纪下半叶改革的相关史实,说明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8分)
⑶主编姬乐尔通过“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表达了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的观点,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⑷根据材料五、六、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6分)
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
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
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
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讲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藉,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答案
一、
(1)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主要培养从事实际事物的有用人才。
(2)蔡元培:反对统治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袁世凯:尊孔崇儒复古,为专制统治服务
(3)特点:年龄倾向年轻化,新旧思想共存。
原因: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4)政府高度重视;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机制;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或普及小初教育,发展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视科技教育。
(答出3点6分)
二、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梁等维新势力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 1.变法内容贪大求全,急于求成 2.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3.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3)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影响,没有建立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
含义:思想启蒙
(4)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三、
(1)政策: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2)告别旧日本:废藩置县,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宣布四民平等,废除身份等级;建立君主立宪制;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文明;建立新式军队;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等。
新日本: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人民不能完全获得自由和权利。
(3)依据:排除现代文明的精髓;以现代化发展尚未完全的德国为榜样。
影响:建立了具有浓厚专制主义色彩的近代天皇制度;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四、
(1)导致民族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激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意识,推动社会改革运动。
(任2两点得4分)
(2)心灵紧闭:保留天皇制度,武士道精神等封建残余,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眼观八方:建立近代政治制度,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殖产兴业,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教育、文化科学和生活方式,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效仿西方建立新型近代军队。
(3)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5)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阻力巨大;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环境下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缺乏群众基础;操之过急,急功冒进;袁世凯的出卖(任选三点得6分)
五、
(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