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导练七上语文试卷答案20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校导练七上语文试卷答案202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强调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可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却很难以实物证明其存在:秦汉时代的人们尚且在说虞夏商周为四代,到了秦汉以后就以夏商周为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
这一切使得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难成功论证。
清末读书人普遍认为炎黄二帝是确实存在的,中华文明从上古传承到清都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但它是建立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书论史”。
“以书论史”最早存在于春秋时期,后被司马迁打破,他不仅仅是以书论史,更多的是奔赴实地考察,记录了诸夏与诸夷狄之间流传的炎黄二帝时代争夺天下的故事。
这种以书论史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更多的近代学者采用的依旧是以书论史的手段,从诸多帝王的纪年中进行加减,从而得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
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全球的历史研究者制定了新的标准,即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符合,一个是古文明的文字,另外一个条件为古代国家的都城。
而当时的中国还是“以书论史”的时代,故而夏朝与殷代都不被国际所承认。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
(摘编自《河洛古国:炎黄二帝的时代以信史重现人间》)
<span style="font-family:黑体;mso-bidi-font-family:
黑体;">材料二:
殷墟早在清末就已出现,当时甲骨是被当作“龙骨”来售卖的,清朝史学家研究发现,龙骨也大多是传说中殷代文字的承载之物。
上面的文字记录与司马迁史书上面的商王世系几乎完全契合。
甲骨文证明了殷代的确是存在的,并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西方史学家口口声声说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被打破。
后来三星堆的横空出世让整个中国史学吃惊。
三星堆的古蜀国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文化古国,谁也没想到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需要靠它来旁证。
那里出土的青铜器物都是四千八百年前的物品,无一不代表着古蜀国有着与华夏文明相似的太阳神崇拜,而上面的铭文雕刻也叙述着古蜀与夏朝之间的恩怨。
位于郑州双槐树的考古终于让中国人的五千年实物文明梦得以实现。
2020年5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确认位于巩义市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
有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双槐树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
这处都邑性聚落遗址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也就是说,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就形成了繁华的都市群。
其中最津津乐道的,是一处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
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
专家认为,这一天文遗迹明显具有特殊人文含义,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
“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一只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
它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距今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
学者认为,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代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河洛古国”的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外来文化因子:折腹鼎、背壶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双腹器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
这证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就是联通四方的交通孔道,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
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距今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摘编自《河洛古国:炎黄二帝的时代以信史重现人间》《回望5300年!
——“河洛古国”文明溯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汉以后人们只承认夏商周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这是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很难成功论证的原因之一。
B.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使得近代学者只能以书论史,得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
C.甲骨文证明了殷代不但存在,而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打破了西方史学家关于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
D.双槐树遗址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中国的以书论史的时代遭到了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
B.全球史观认为,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有古文明的文字与古代国家的都城为证,二者缺一不可。
这种说法得到大家普遍的认可。
C.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表明,古蜀国和华夏文明有着相似的图腾崇拜,这对古蜀与夏朝之间的恩怨进行了旁证。
D.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之所以称为国宝级的文物,是因为它是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的实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书籍中不能用来“以书论史”的一项是(3分)A.《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的《后汉纪》,主要记述东汉王朝共195年盛衰的史事。
B.《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礼乐等的“志”,不符合《史记》《汉书》确立的一般正史规范。
C.《隋书》保存了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为后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几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保留了丰富的资料,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
D.《北宋志传》广泛搜集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宋元话本和
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并以此为基础加工整理而成。
4.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说:“中国古代文明就可以在中国的考古资料里清晰地见到。
”请结合材料二“双槐树遗址”的相关内容做具体分析。
(4分)
5.沿着“从上古传承到清都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请梳理“华夏5000年文化”从“被忽略”到“重现人间”的轨迹。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铁木前传(节选)孙犁
在谁家院里,叮叮当当的斧凿声音,吸引了他们。
木匠的手艺,多么可爱啊!还有生在墙角的那一堆木柴火,是用来熬鳔胶和烤直木材的,那噼剥噼剥的声音,也实在使人难以割舍。
在童年的时候,常常就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家什么时候也能叫一个木匠来做活呢?当孩子们吃晚饭的时候把这个愿望向父亲提出来,父亲生气了:“要不,我把你送到黎老东那里当学徒,你就可以整天和斧子凿子打交道了。
”
黎老东是这个村庄里的唯一的木匠,他高个子,黄胡须,脸上有些麻子。
看来,很少有给黎老东当徒弟的可能。
因为孩子们知道,黎老东并不招收徒弟。
他自己就有六个儿子,六个儿子都不是木匠。
欢乐的机会,也总是很多的。
如果是在春末和夏初的日子,村里的街上,就又会有叮叮当当的声音和一炉熊熊的火了。
这是傅老刚的铁匠炉来村里了。
麦收和秋忙就要开始了,镰刀和锄头要加钢,小镐也要加钢,他们还要给农民们打造一些其他的日用家具。
傅老刚被人们叫做“掌作的”,他有五十岁了。
他的瘦干的脸就像他那左手握着的火钳,右手抡着的铁锤,还有那安放在大木墩子上的铁砧的颜色一样。
他那短短的连鬓的胡须,就像是铁锈。
傅老刚是有徒弟的。
他有两个徒弟,大徒弟抡大锤,沾水磨刃,小徒弟拉大风箱和做饭。
小徒弟的脸上,左一道右一道都是污黑的汗水,然而他高仰着头,一只脚稳重地向前伸站,一下一下地拉送那呼呼响动的大风箱。
孩子们围在旁边,对他这种傲岸的劳动的姿态,由衷地表示了仰慕之情。
“喂!”当师父从炉灶里撤出烧炼得通红的铁器,孩子们一哄就散开了,随着叮当的锤打声,那四溅的铁花,在他们的身后飞舞着。
如果不是父母来叫,孩子们是会一直在这里观赏的,他们也不知道,到底要看出些什么道理来。
是看到把一只门吊儿打好吗?是看到把一个套环儿接上吗?
铁匠们每年要在这个村庄里忙一个多月。
早晨,人们还躺在被窝里的时候,就听到街上的大小铁锤的声音了;天黑很久,他们炉灶里的火还在燃烧着。
夜晚,他们睡在炉灶的边旁,没有席棚,也没有帐幕。
只有连绵阴雨的天气,他们才收拾起小车炉灶,到一个人家去。
他们经常的去处是木匠黎老东家。
黎老东是好交朋友的,又出过外,知道出门的难处。
他和傅老刚的交情深厚,他不称呼傅老刚“掌作的”,也不像一些老年人直接叫他“老刚”,他总称呼“亲家”。
“亲家”是叫得很熟了。
“亲家,亲家,你们到底是干亲家,还是湿亲家?”人们有时候这样探问着。
“干的吧?”黎老东是个好说好笑的人,“我有六个儿子,亲家,你要哪一个叫你干爹都行。
”
“湿的也行哩!”轻易不说笑的傅老刚也笑起来,“我家里是有个妞儿的。
”
但是,每当他说到妞儿的时候,他那脸色就像刚刚烧红的铁,在冷水桶里猛丁一沾,立刻就变得阴沉了。
他的老婆死了,留下年幼的女儿一人在家。
“明年把孩子带来吧。
”晚上,黎老东和傅老刚在碾棚里对坐着抽烟,傅老刚一直不说话,黎老东找了这样一个话题。
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只有这样一把钥匙,才能捅开老朋友的紧紧封闭着的嘴,使他那深藏在内心的痛苦流泻出来。
“那就又多一个人吃饭,”傅老刚低着头说,“女孩子家,又累手累脚。
”
“你看我。
”黎老东忍住眼里的泪说,“六个。
”
这种谈话很是知心,可是很难继续。
因为,虽然谁都有为朋友解决困难的热心,但是谁也知道,实际上真是无能为力。
就连互相安慰,都也感到是徒然的了。
这时候,黎老东最小的儿子,名字叫六儿的,来叫父亲睡觉。
傅老刚抬起头来,望着他说:
“我看,你这几个孩子,就算六儿长得最精神,心眼儿也最灵。
”
“我希望你将来收他做个徒弟哩。
”黎老东把六儿拉到怀里说,“我那小侄女儿,也有他这么大?”
“六儿今年几岁了?”傅老刚问。
“九岁。
”六儿自己回答。
“我那女儿也是九岁。
”傅老刚说,“她比你要矮一头哩,她要向你叫哥哥哩。
”
第二年头麦熟,傅老刚真的从老家把女儿带来了。
到了村里,先投奔了黎老东家。
黎老东很是高兴,招呼左邻右舍的女孩子们来和小客人玩。
“你叫什么名儿呀?”那些女孩子们问她。
“我叫九儿。
”小客人回答。
“你姐妹九个?”女孩子们问。
“就我一个哩。
”小客人说。
“那你为什么叫九儿?”女孩子们奇怪了,“在我们这里,谁是老几就叫几儿,比如六儿,他就是老六。
”。
“这是我娘活着的时候,给我起的名儿。
”小客人难过地说,“我是九月初九的生日哩。
”
和女孩子们玩了几天,和六儿也就熟了。
六儿背着红荆条大筐,提着小镐儿,扬长走在前头,九儿背一个较小的筐子,紧跟在后面,走到很远很远的野地里去。
六儿不喜欢在村边村沿拾柴,他总是愿意到人们不常到的地方去。
他忽然轰起一个窠卵儿鸟,有时候他又追赶一只半大不小的野兔儿……
“我们赶紧拾柴吧。
”九儿劝告地说。
“忙什么?”六儿说,“天黑拾满一筐回去就行。
”
他慢慢地走在草地里,注视着脚下。
在一处做个记号,又察看着。
后来,他把柴筐扔在一旁,招呼着九儿:“你守住这个洞口,不要叫它从这里跑了。
”
他回到做记号的那里,弯下腰,用小镐儿飞快地掘起来。
这天,他们高兴地捉住了一只短尾巴的小田鼠,晚上带回家里来,装在一只小木匣里。
第二天,风很大。
他两个没有到地里去,在六儿家里玩。
父亲出去做活了,六儿拿出小田鼠来,对九儿说:“它在匣里住了一夜,一定很闷,我们叫它在地下跑跑吧。
”
“捉不住了,怎么办?”九儿说。
“不要紧,你把水道守住就行了。
”六儿把小田鼠放在地下。
起初小田鼠伏在他的脚下,一动也不动。
六儿“嘘”它,跺脚轰它,它跑开了,绕着房根儿转,突然钻进了一个洞。
六儿急了,他问九儿:“你看瓮里有水没有?”
“瓮里干着。
”
六儿抓起瓢来,跑到咸菜缸那里,淘来一瓢盐水,灌进了鼠洞。
但是不顶事。
六儿失去了小田鼠,心里很难过。
九儿心疼那一瓢盐水……
童年的种种回忆,将长久占据人们的心。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黎老东是村子里唯一的木匠,有六个儿子;傅老刚是每年春末夏初总要来这里忙活的外乡铁匠,家中只有亡妻留下的女儿九儿。
B.铁木二匠劳作时“叮叮当当的斧凿声音……噼剥噼剥的声音”“叮当的锤打声,那四溅的铁花”吸引了孩子们并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C.傅老刚赞赏六儿长得精神且心眼灵,黎老东希望傅老刚将来把六儿收做徒弟,这些内容表明两人确定了九儿将来会嫁给六儿。
D.六儿与九儿是小说塑造的两个重要人物形象,两人一起去拾柴,一起去捉田鼠,一起玩耍,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成了好朋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描绘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干活的场面,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富有生活情趣。
B.“他那脸色就像刚刚烧红的铁……立刻就变得阴沉了”,神态描写很生动,符合人物身份。
C.“只有这样一把钥匙,才能捅开老朋友的紧紧封闭着的嘴”,把关于孩子的话题比作一把钥匙。
D.小说将叙事融入描写当中,通过复杂曲折的情节叙述和大量描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8.《铁木前传》中说“铁木二匠一向亲密合作,互相关照,有着深情厚意”,文本哪些地方体现了铁木二匠之间的亲密关系?请简要说明。
(4分)
9.小说中的九儿后来成了进步青年,而六儿是人们帮扶的对象。
对二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读者并不感到诧异,因为文本已经做了铺垫。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信侯①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
文信侯因请张唐②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张唐辞曰:“之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文信侯去而不快。
少庶子甘罗③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
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
”甘罗曰:“臣请行之。
”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
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
”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
”“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
”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mso-bidi-font-family:楷体;">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
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span style="font-emphasize:
dot;">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
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
见赵王,赵王郊迎。
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
”“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
”“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
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
秦、燕不相欺,则代赵危矣。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
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span style="font-family:仿宋;mso-bidi-font-family:
仿宋;">(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span style="font-family:仿宋;mso-bidi-font-family:
仿宋;">【注】①文信侯:吕不韦,时为秦相。
②张唐:秦将军。
③甘罗:甘茂孙,时为吕不韦家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B.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C.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D<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mso-themecolor:text1;">.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广河间之地”中的“广”是使动用法,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必先苦其心志”的“苦”用法相同。
B.君侯,古代称列侯为君侯,秦汉时,多以列侯为丞相,后敬称尊贵者。
C.“令库具车”中的“具”指准备,与现在常用的“开具证明”的“具”含义相同。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最后成功说服张唐,并替张唐
先去通报赵国。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赵王当即答应了他的建议。
最后秦国成了最大赢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之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2)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
14.甘罗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自身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theme-font:
minor-fareast;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theme-font:min or-fareast;mso-bidi-font-family:宋体;mso-bidi-theme-font:minor-fareast;">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span style="font-family:宋
体;mso-ascii-theme-font:minor-fareast;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mso-hansi-theme-font:minor-fareast;mso-bidi-font-family:宋
体;mso-bidi-theme-font:minor-fareast;">~16题。
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注】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span style="font-family:仿宋;mso-bidi-font-family:
仿宋;">【注】写作本词时,词人身处宋金交战的前线荆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切入,描写了秋日晴空、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B.上阕第三句“澹烟衰草有无中”既是边塞莽莽无垠景色的再现,也是词人内心思绪的投射。
C.下阕抒写了作为爱国志士的词人北望中原的无限感慨和“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悲凉心绪。
D.本词词意悲壮,气势雄健,意蕴丰厚,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豪放派的词风。
16.这首词和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写到“浊酒”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
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
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2)《劝学》中以马为喻,从反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梁晓声散文新作《小人物走过大时代》既记载着作者的经历、思索与感悟,也记录着①的苦辣酸甜、欢乐与哀愁、执着与无奈。
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最能触动我们的心弦。
毕竟,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平凡的。
弥漫在字里行间的他深情回忆的自己父母、兄长、友人的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友情格外令人动容。
生活的磨难造就了他的悲悯情怀,使他对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同胞一往情深。
他笔下的小人物撑起屋檐之下一方烟火,作为叙事主体始终在场的“我”,总是充满善意的力量,②的情怀和无可奈何的惆怅相交织,形成一种充沛的情感直抵人心。
他与这些善良而温顺的“小人物”们,同呼吸、共命运,领略生活的摇曳多姿,感悟生命的悠远和辽阔。
他以一个文人的敏锐,于同频共振中,用心捕捉着他们的一颦一笑,用情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以一个哲人的深刻,于见微知著中,洞悉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叙说着心中永远不变的家国故事。
这种③的叙写,正是梁晓声“讴歌时代、讴歌人民”创作初心的有力彰显。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