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后文言文拓展学习——儒家的三副面孔 教学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学习(三)——理解荀子的智慧之美。
【小组探究讨论三】
1、荀子的语言非常有特点,你能说说吗? 他的文章擅长说理,分析透辟,语言精练,设喻贴切,结构严谨。常用 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荀子要告诉我们什么哲理? 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 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 以,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 它言论所吸引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有光 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 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孟子·告子下》)
探究学习(二)——理解孟子的智慧之美。
【小组探究讨论二】
1、孟子在文中举了哪些人物例子?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孟子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荀子:
• 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 者。
• 被称为“后圣”。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 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 失气而死。岂不哀哉! 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 定之。(《荀子·解蔽》)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 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 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 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 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 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 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 亡的道理了。
• 3)从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畅谈理想的事例中,你读出 了孔子怎样的人生理想? 希望社会安定和谐,人民乐业,生活幸福。
(二)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感知孟子与荀子的思想。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 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 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第二讲 儒家的三副面孔
——孔子、孟子与荀子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儒家学派创始人 “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教子 (子)尝独立,鲤趋①而过庭。曰:“学诗②乎?”对曰:“未 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③。”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 鲤趋而过庭。曰:“学礼④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 无以立⑤。”鲤退而学礼。
夏水口的南面有个人,名字叫涓蜀梁,涓蜀梁生性善畏、多疑胆怯,他是一个愚 昧而且胆子又小,很容易就害怕的人。
有一次,他一个人走夜路,在的月光下独自夜里赶路,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 低头看到自己的影子,以为是个鬼趴在地上,误认为是一个躺着的鬼;仰视其发, 以为立魅也,抬头看见自己的头发,又以为是碰见了一个站着的魅(精怪,旧时迷 信,以为物老则成魅)。
——《孟子·告子上》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 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 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 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 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通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 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 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探究学习(三)——理解荀子的智慧之美。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④,輮⑤ 以为轮,其曲中规⑥。虽有槁暴⑦,不复挺⑧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⑨ 则直,金⑩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⑪,则知⑫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⑬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 见⑭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⑮也,而 闻者彰⑯。假舆马者,非利足⑰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⑱也,而 绝⑲江河。君子生非异⑳也,善假于物也。(节选)
他吓得半死,于是回头拼命就跑,一路上磕磕绊绊、踉踉跄跄地在极度惊魂落魄 中狂奔,等他终于跑回到他的家里,便惊吓过度气绝身死了。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 事吗?
大凡人认为有鬼,一定是在他心神不宁,精神恍惚的当口,疑惑迷乱神志不清的 时候来判定它的。
【小组讨论】 同为儒家代表,荀子与孔子、孟子,有什么区别?
处理任何事情,只要是有益于公理的就树立提倡,不利于公理的就废除掉。凡是 知识学说,符合事理, 对人
探究学习(一)——理解孔子的智慧之美。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6)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 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一)阅读文本感知孔子其人及其智慧
阅读 《率真的孔子》,思考: • 1)在作者眼里,孔子是怎样的人?
孔子是一位率真、可爱、伟大的人。 • 2)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述孔子的“率真”的?
作为政治家的孔子,他具有政治热情、政治抱负、政治追求;作为思想 家的孔子,他思想纯洁、崇高,具有独立的人格;作为一个凡人,他率 真、可爱、具有常人的情感。
• 孟子:
• 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人 称“亚圣”。是孔子之后、 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 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 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①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②诗:指《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③言:指更好地表达。 ④礼:古书名,指《周礼》、《礼仪》、《礼记》。 ⑤立:指立足于社会。
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堂上,孔鲤恭敬地从庭里走过。孔子问: “学《诗经》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诗 经》,就不知道说什么好。”孔鲤就回去学《诗经》。又有一天,孔 子又独自站在堂上,孔鲤正好快步从庭里走过。孔子问道:“学《礼 记》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习《礼记》就 不懂得怎么样立足于社会。”孔鲤就回去学《礼记》了。
(二)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感知孟子与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 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儒效》)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 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荀子·儒效》)
荀子说:“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 了解到的不如去付出实际行动,在学习这件事情上面是付出行动了才有资格让它终止, 一旦能学以致用了,那便会明白里面的道理。”
现在人大概是因为生活太好的缘故,都已经完全忘记了“体验”,而更多地是在“分析 生命”,或是“观察生命”,遇到一点点不好的事情时,就怨天尤人;当遇到一点点好事情 时,又狂喜不已。
我们的心总不能平静,心不能静就谈不上对生命的体验。 现代人都在追求外在的东西,而把“生命”和“生活”分开了,都向外追逐,把生活看 得比什么都重要,并忘掉了其实生命的主角应该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所以我经常说现代 活得没有心了,在他们眼里似乎只有外在的物质,这样的人生肯定是不会幸福,就更谈不上 对生命的体验了。
【小组探究讨论】
• 1、孔子身为思想家,他所思考哪些内容,你发现了吗?
政治仁政;修身;学习
• 2、你从孔子的语言中,收获了哪些启发?
(合理即可)
探究学习(二)——理解孟子的智慧之美。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 能。
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这句话意思是凡事只有亲身经历,才 能有更深的体会。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对“生命的体验”,其实,生命说白了就是体验的过程, 怎么体验呢?这就需要我们把自己融化进生命的海洋,我们自己去感受海面上的波涛汹涌。 我喜欢孟子说的这样的话,非常纯粹,非常简单,也非常深刻,里面没有涉及到一点点政治 味道。
译文:
1)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2)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 义。”
3)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4)略 5)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6)孔子说:“君子矜持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与人结成派系。” 7)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疑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8)我曾整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总在考虑理想如何实现与生命的价值,后来终于明白,空 想无用,最有意义的就是立刻学习。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 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 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 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 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 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 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 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观点表达】
孔子、孟子与荀子,他们一生都在追逐着思想与智慧,并为之努力,终为华 夏奠定数千年的儒家文化。对你而言,于国家、于社会、于个人,都会有许 多思考和感悟。联系生活,结合今天所学,围绕“人生”“为人处世”或选 择你最欣赏的语句,写写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 思路提示及要求:
1、观点明确。 2、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