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宝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上宝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C.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D.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
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
【唐】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梁州梦
【唐】元稹
梦君②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梁州梦》写于同一天。

联系两首诗歌内容,结合“梁州”一词,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4.阅读下面诗歌选段,完成小题。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或是鬓如霜雪
却又是深不可测有人喜欢它
它最爱真实因为自己美
决不隐瞒缺点有人躲避它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因为它直率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甚至会有人
或是醉后酡颜恨不得把它打碎
(1)概括诗歌前后两节的内容。

(2)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

(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6.阅读下列一首诗,完成各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等情绪。

(2)请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

7.古诗文阅读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罗绮满城春欲暮
[北宋]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

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口花花映浦。

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

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

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释)①聊逸豫:偶尔寻一点欢乐;②归时数:由时运注定;③争:怎么;④我辈:我等,我们,一说“我悲”。

(1)这首词在流传的过程中缺了一个字,请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在词中口处,填入你认为最合适的字,并简述理由。

(2)这首词中“功名得丧归时数”一句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

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

柳州在桂岭南。

在今广西贺县东北。

(1)下列各项对本首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 首联点明别离,描述兄弟惜别之情。

“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B. 颔联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既是对柳宗元遭遇的客观实写,又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C. 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全在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

D. 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

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烟”字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2)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柳宗元这首诗与严羽所说的哪些方面相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0.细读全诗,品析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吊扶苏
(宋)孔武仲
天下精兵掌握间,便宜长啸入秦关。

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

【注释】赵李:赵高与李斯。

二人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当时在边疆带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

1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注】①蘼芜:香草名。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山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①共凄凄,
春半②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宦情:做官的情怀;羁思:滞留异乡的思绪。

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写。

②春半:春天的中间,即二月。

(1)诗中的“尽”和“乱”两字描绘了“春半”时节怎样的景象?
(2)面对二月春景,诗人为何生发了“如秋”之感?
1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注】①蘼芜:香草名。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山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暮热游荷池上
(南宋)杨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②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①侬:我。

②披襟:敞开胸襟。

齐安郡中偶题
(唐)杜牧
两竿①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注】①两竿: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5.诗歌鉴赏
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的“________”字活泼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2)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①________;②________。

1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请写出体现诗人获罪之快的两句诗。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行香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2)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1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任务。

(甲)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
低着头,弯(qū)______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zhē)_______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1ǒu)______,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年
(乙)
观刈①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②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A)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③遗穗,左臂悬敞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B),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注释)①刈:割(草或谷类)②覆:________,如:天~地载。

③秉:________,如:~烛夜谈。

感知诗意
①根据拼音,填写(甲)诗中的汉字。

②依据文意,补写(乙)诗中的注释。

(2)探究诗形
艾青诗歌往往不拘泥于形式,极具“自由诗”的特点。

对比(乙)诗,简要说明(甲)诗在形式上有哪些“自由”之处。

(至少两点)
(3)体会诗心
①(乙)诗写刈麦全景,满溢诗人的同情。

请在加点的两个“尽”字中选择其一,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甲)诗为什么专写孩子割草的画面?结合具体文字,探究作者的意图。

1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雨断桥人不渡”中“断”的意思是________
(2)“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字,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3)“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B.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因思杜陵梦,鬼雁满回塘。

(2)诗句“马作的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D
解析:(1)D
(2)通过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2.(1)江村送别图
(2)这位“南邻”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诗人能与其畅谈甚欢至日暮归,当非一般农夫。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画面。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第一联描写朱山人的隐者形象及他的家境。

第二联通过客人来访儿童欢喜、鸟雀不惊,表现朱山人的好客,句中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

下半篇是一幅江村送别图。

第五、六、七句写朱山人家周围的清幽景色,衬出了他的高雅品格。

最后一句写辞别,虽然没有描叙主客欢聚的情况,但已展现了两人间的情谊。

(2)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

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故答案为:(1)江村送别图
(2)这位“南邻”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诗人能与其畅谈甚欢至日暮归,当非一般农夫。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时局描写的画面,仔细体味意象的表达效果,概括归纳:前四句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后四句“江村相送柴门”归纳为江村送别图。

(2)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分析“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从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归纳为: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然后分析“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

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

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

归纳为: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

3.白居易醉酒之后,忆起元稹,计算他的行程应该到梁州了。

而元稹在梦中与白居易一
同游玩,惊醒之后,发现身处梁州。

两处“梁州”形成对应,表达了两位诗人心有灵犀,相互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

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

”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

两处“梁州”形成对应,表达了两位诗人心有灵犀,相互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白居易醉酒之后,忆起元稹,计算他的行程应该到梁州了。

而元稹在梦中与白居易一同游玩,惊醒之后,发现身处梁州。

两处“梁州”形成对应,表达了两位诗人心有灵犀,相互思念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一致,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

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

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

4.(1)前一节诗从正面描述了镜子的特征,后一节诗节写了镜子的遭遇。

(2)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

(3)主要运用了拟人等,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解析】【分析】(1)本题抓关键句子回答即可。

前一节诗,“平面”“深不可测”“最爱真实”“不隐瞒缺点”“都能从它发现自己”,从正面描述了镜子的特征,后一节诗,“恨不得把它打碎”,写了镜子的遭遇。

(2)本题结合对此形象的客观描写和直接评价分析。

“仅只是一个平面”,点明其身份的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 “忠于”“发现自己”,平面的反射,直来直去,毫无掩饰躲闪,写出了镜子的真实与率直,诗中的镜子意象已不是一个物了,而是熔入了诗人艾青对人生的深切体验,象征着那些敢于直言的刚烈之士。

(3)“最爱”“不隐瞒”“忠于”“直率”等词本是写人的心理和性情的,却用来写镜子,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且具有象征意义,诗中的镜子意象已不是一个物了,而是熔入了诗人艾青对人生的深切体验,象征着那些敢于直言的刚烈之士。

而人们对镜子的种种态度,“有人喜欢它”“有人躲避它”“恨不得把它打碎”,则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这种现象的批判,从而表达了对那些如镜子般刚烈之士的正直无私品格的赞美与弘扬。

故答案为:⑴前一节诗从正面描述了镜子的特征,后一节诗节写了镜子的遭遇。

⑵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
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

⑶主要运用了拟人等,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概括归纳时抓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好发现的能力。

考生要理解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结合意象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诗歌的修辞的运用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那个辨析,其次是要结合语句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5.(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6.(1)徘徊(犹豫);昂扬(向上)
(2)这两句诗用了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仍在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具体语句分析理解作者的感情,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写酒菜的丰盛、精美,但李白却在这么丰盛、精美的酒菜面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当时苦闷、惆怅、犹豫之情,而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意思是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可见李白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情绪又变得乐观向上。

(2)结合典故内容和全诗的写作背景分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
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⑴徘徊(犹豫);昂扬(向上)
⑵这两句诗用了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仍在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①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②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7.“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解析】【分析】《画堂春·寄子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九月。

上片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苏轼与苏辙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

全词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

“归去奈何愁”中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写出了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对于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故答案为:“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诗句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要求考生对注解不能忽略。

8.(1)示例一:百,理由:前面一句提到去“百花洲”寻花,想必此处百花齐放。

示例二:残,理由:“春欲暮”,暮春时节,花欲残。

示例三:桃,理由:后面一句“恍然身入桃源路”提到“桃源”,看到桃花想到世外桃源。

(言之成理即可)
(2)相同:都表达作者淡泊功名,不计较自身得失成败的豁达胸襟。

不同:“功名得丧归时数”羡慕归隐生活,认为时运天注定,有消极避世的情绪;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填字。

本题结合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言之成理即可。

如:开头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

”是说穰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寻找春天的美好景色。

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浦映百花花映浦”,美极了,据此空缺处可填“百”;也可填“桃”,因为从后文的“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会让人想到桃花,而且开头第一句也点明季节是春季,桃花的季节是在春季;也可填“春”,因为诗歌写的就是暮春之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