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鸣鹤在阴,游鸣鹤古镇 建筑赏析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鸣鹤在阴——游鸣鹤古镇
(鸣鹤古镇牌坊,上街尽头的金仙禅寺及对门湖上的七座石塔)
(古镇内部)
高墙深院,曲弄幽巷,四合院走马楼,人字坡青瓦顶,马头山墙,这是位于浙东慈溪观海卫的古镇鸣鹤,承载了浙东千百年的兴衰历史,鸣鹤古镇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现为浙江省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当地人惯称鸣鹤古镇为鸣鹤场,鸣鹤在唐宋年间是浙东主要的盐场,到明朝时设立有鸣鹤盐课司,这种叫法便是源自此。
千百年历史走来的踪迹从名字上也可窥见一角。
“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鸣鹤”这个名字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这句诗,而它真正的名字来源据我了解,唐代大臣虞世南是今鸣鹤场人,曾被唐太宗赞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
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他的重孙虞九皋字鸣鹤,在长安进士及第后不幸病逝,为追思虞氏家族之业绩,乡人便将故乡以“鸣鹤”称之。
不知道这位虞九皋的字是否与这诗句有关,但这句古诗也确实为现今的古镇添了一份诗意的悠远。
鸣鹤古镇依白洋湖而建,“空水了无翳,天色浮之莹。
一碧曳山远,薄岚含渐暝”,晚清诗人姚燮曾为白洋湖留下这样的诗句。
而古镇另一边则是五磊山风景区,是名符其实的山水古镇。
沿白洋湖走来便看到了金仙禅寺,寺庙虽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乍看还是半新的,解放后还曾做过学校,直到八十年代才改建回来,有过多次修建,故不显岁月流逝的沧桑。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而这文化也影响着宗教建筑。
金仙禅寺不论是正面看还是侧面看,都有它的线形之美,是江南典型的佛教建筑。
凑近一看,不难发现庙正面的石窗上有镂空的鸣鹤,细小之处都可见其精致。
寺前有七座石塔立于湖水之中,七这个数字在佛教中有圆满的意思。
湖边有修行的僧人悠然远眺,小小的寺庙外部虽看不出宗教的严谨肃穆,然而一跨进去,院内香炉里正燃着香,袅袅上升的烟给整个环境笼了一层淡泊的世外之感,禁不住就让人噤了声。
再往里走去,便是错落有致的民居,石板铺就的小桥。
中国的古代建筑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布局平展开,重视和谐之美。
古镇便充分地体现了这点,镇内的古建筑多为豪宅,高高的马头墙,四方的院子,确能感受到古时江南一带的文化,也可见当年的繁荣。
古镇老街有两条街,分别为上街、中街,两条街呈平行状,中街自头至尾有多座桥与上街相连。
盐仓走马楼是我国南方四合院群体中很有个性特色的古建筑,沈氏旧宅堂内依然保存着子孙中举的捷报,这些都是古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和延续的见证。
如今的古镇,在小巷边唠嗑的老人,在四方院子里摆的麻将桌,骑着自行车买菜归来的妇人,游人不多,外来人员也大多是来探亲戚与拜佛的,在古老的沉寂的建筑群中,鲜活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岁月在这里显得更加悠长。
把古镇的整体风景和细节之美在脑海里拼成完整的画,黑瓦衬着白墙,还辨得出精致雕刻的桥梁,水光潋滟的湖面,仿佛依稀还能看得到诗人们“运斗以酌,扣舷而歌”。
这个沉淀了悠长历史的古镇,或许正是因为不出名,保留了一份岁月无声的宁静。
建筑不像画,画的美在于它的艺术性,建筑的美还在于它的科学性和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
鸣鹤古镇依山傍水,就像典型的南方古建筑一样,清雅见长,白墙青瓦,幽深的小巷弄堂里流转着宁静,高楼大厦、人海车流的喧嚣在这里沉淀。
而岁月留下的痕迹也只是平添一份古朴。
宁波这个城市,保留了一小部分的典型中国古建筑,到处有的现代化高楼大厦,也
能轻易从一些建筑上看出欧陆风格,参差多态,无论是思想还是建筑,参差就是一种美,而这里的青砖黛瓦,老树古桥,都是宁波这个现代化城市偏远一隅的宁静之美。
幽深的小街巷弄,斑驳的岁月痕迹,诗意的青山白水,远离尘嚣的宁静。
建筑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贯穿了人类的审美活动。
鸣鹤古镇承载了浙东千百年的兴衰历史,仔细观察也会发现细小之处的精致,比如石窗上镂空的鸣鹤,比如雕花彩绘的梁檩椽柱。
这些都是历史的痕迹,褪去了当年的繁华,古镇有一种洗尽铅华之后的返璞,以最自然的姿态立于这白茫茫的白洋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