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袋鼠口腔疾病死亡病例讨论贾常悦周宇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袋鼠口腔疾病死亡病例讨论贾常悦周宇飞
发布时间:2023-06-23T09:45:37.587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7期作者:贾常悦周宇飞
[导读] 在白袋鼠的饲养中,口腔疾病是其中最为常见且致死率较高的一类疾病,有明显的临床特征,但是因为其特殊的口腔构造,饲料管理,饲养环境等因素,治疗复杂且容易复发。
文章以一例白袋鼠口腔疾病死亡病例为例,重现了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剖检观察诊断,并进行总结反思,希望能白袋鼠口腔疾病的防治有所帮助。
唐山动物园河北唐山 063021
摘要:在白袋鼠的饲养中,口腔疾病是其中最为常见且致死率较高的一类疾病,有明显的临床特征,但是因为其特殊的口腔构造,饲料管理,饲养环境等因素,治疗复杂且容易复发。
文章以一例白袋鼠口腔疾病死亡病例为例,重现了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剖检观察诊断,并进行总结反思,希望能白袋鼠口腔疾病的防治有所帮助。
关键词:白袋鼠;口腔疾病;死亡;防治
袋鼠原产自澳大利亚草原或热带稀树干草原地带[1],因为其奇特的育儿袋,健硕的身体,以及有趣的形态深受大家的喜爱。
而白袋鼠又是其中特别的一类,是由正常赤颈袋鼠基因变异而来,其特殊的身份较之正常袋鼠似是又多了几分娇贵。
我园饲养包括赤大袋鼠、灰大袋鼠、赤颈袋鼠、白袋鼠四种袋鼠,前后有多只感染了口腔疾病,尤其是白袋鼠。
由于白化动物本身体质较弱,受伤后自愈能力差且大多数伴随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
我园白袋鼠感染口腔疾病三年内死亡率接近100%。
通过近年来对白袋鼠口腔疾病的治疗和死亡动物的解剖,我们对袋鼠的口腔疾病诊治有了一定经验,文章以2019年一例白袋鼠口腔疾病死亡病例为例,通过反思总结与讨论,为以后该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病例概况
2019年5月一只白袋鼠被发现精神差,采食量下降,流脓性鼻涕。
人工保定检查口腔,未发现明显病变。
但根据以往病例判断较大可能为口腔疾病。
给予肌注头孢曲松钠0.5g,连用5天处理。
7月起每间隔十天左右发现有口内溃疡,右下颌肿胀,直到10月初共发病7次发病期间体温明显升高。
皆给予生理盐水冲洗口腔,碘甘油内涂牙龈及口腔内壁,肌注头孢曲松钠,口服维生素B2片、复方磺胺甲恶唑片、甲硝唑片处理。
9月起身体逐渐消瘦,毛色渐差。
到最后,发病白袋鼠不愿活动,体温高热不退,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最终于10月22日上午死亡。
2.剖检观察
死亡白袋鼠体重约6.45kg,消瘦,肛周无污染,口角流涎,无外伤;打开口腔,有恶臭,口腔粘膜偏浅,牙齿磨损严重、松动,下门齿可见牙根裸露,右侧门齿、臼齿牙龈及下颌骨质可见明显缺失漏洞,右侧脸部肌肉有瘘洞及白绿色脓液,深处骨质有漏洞。
打开颅骨,发现内部充血。
打开胸腔,可见心包处有积液,肺脏有部位出血;打开腹腔,发现腹腔有大量淡黄色腹水;脾脏颜色较淡,胃肠道充满内容物,空肠后部分出血,膀胱充盈。
余器官未见异常。
3.诊断
通过剖检观察可以诊断,文章提到的白袋鼠为口腔疾病引起的下颌骨骨髓炎。
4.总结与讨论
4.1病因
在人工饲养袋鼠的过程中,口腔疾病是导致袋鼠死亡的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其中以粗颌病为主。
粗颌病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有多种疾病引起的袋鼠颌部肿胀的一种症状。
白袋鼠作为一种单胃的食草动物,有发达的盲肠,故在饲养过程中必须摄入一定数量的粗纤维,其中以青绿多汁的树叶青草较为理想。
但是在动物园饲养过程中,由于储存运输原因,青绿饲料常年供应确实难以达到,加之秋冬季节无法获得充足的青绿饲草,所以需要投喂一定比例的干饲料来维持粗纤维的摄入量,由于白袋鼠的口腔组织较为细嫩,在进食羊草、刺槐等坚硬食物时易造成口腔黏膜或牙龈损伤;还有袋鼠在原生环境中,啃食过程中本身就有洁齿护齿的作用。
但在人工饲养过程中,人们会主观的改变袋鼠的“进食习惯”,喂给窝头、馒头或混合颗粒饲料等精饲料,这些精饲料容易粘附在口腔中、牙齿上。
本身糖分含量高,加之白袋鼠的口腔又窄又长,容易在细菌的分解下形成酸性环境造成牙齿的损伤,时间长了造成牙周炎或牙髓炎,细菌进入牙髓进而导致口腔黏膜和牙龈感染。
4.2主要症状
该病多见于成年白袋鼠,发病无明显季节特点。
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
病程反复,随着病程发展,患病白袋鼠可见食欲下降,流涎,肿胀,脓性鼻液流出,个别个体眼睛肿胀,眼角流脓,眼周污秽。
口腔内表现在牙齿松动、缺失,牙龈感染、肿烂,后期颌面部会出现明
显瘘道直通口腔,上下颌骨变形,部分缺失,最后细菌感染入血导致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最终全身性继发感染死亡。
该病各种袋鼠都可发生,但在相同饲养条件中,白袋鼠的死亡率要明显高于其他袋鼠。
有资料显示粗颌病致病菌有放线菌、 G—丝状菌、洛菲生物型不动杆菌、琼氏不动杆菌、坏死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兼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2]。
4.3预防和治疗
预防:本病的在各个动物园饲养的各种类袋鼠均有发生,但在原生环境中却鲜有病例,说明该病的发生的原因和不合理饲养管理密不可分。
因此,预防主要通过日常饲养管理。
改变不合理的饲料结构,使其最大限度接近原生环境。
白袋鼠虽然属于有袋动物,但其拥有发达的盲肠、结肠,因此其消化系统生理结构与单胃草食动物(例如兔子、马)非常相似,与其他单胃动物消化系统差距较大。
因其盲肠中存在大量的纤毛虫和细菌,可以很好的消化纤维素为提供营养,。
所以一方面要保证充足的粗纤维供应来维持白袋鼠的正常生理需求,给与充足的禾本科青绿饲料、优质干草等或是时令季节生长的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野菜,蒲公英等,可将干草、秸秆等粉碎制成颗粒或加水泡软制成湿拌料进行投喂,减少对口腔的损失。
另一方面,要降低日粮中窝头等精饲料的比例。
关注饲养的密度,适宜的外放时间,对于发病的白袋鼠要进行隔离,对兽舍进行消毒。
患病白袋鼠的饲料、餐具和饮水要与健康袋鼠分开,避免较差感染。
由于患病白袋鼠口腔的病变,其饲料应该比健康袋鼠适口性更高,更软。
治疗:因为该病为包括放线菌及坏死杆菌在内的多种细菌引起的口腔及周围组织肿胀及上下颌骨髓炎。
故该病的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清理病灶异物及坏死的牙齿及组织以及控制继发感染。
首先,对局部进行清创,白袋鼠进行全身麻醉,术前注射阿托品按每千克体重0.05,皮下注射作为麻醉前用药,减少腺体分泌,15 min 后用舒泰 50 以 75 mg,静脉注射麻醉。
对松动的和坏死的牙齿进行处理。
全麻后首先对袋鼠口腔进行清理,有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对于蓄脓有瘘洞的,用3%双氧水 200ml冲洗口腔患部,去除游离坏死组织和脓液。
可在瘘管内注入2%碘酊进行冲洗,并下入纱布条引流。
如果病灶离眼较近,眼部给与含有抗生素的眼药水配合治疗。
然后肌肉注射头孢曲松钠0.5g,连用14天。
也可配合糖皮质激素来增加抗炎的效果。
口服林可霉素片每次1g,每日2次,维生素B2片,每次10-30mg,每日2次,7-14天为1个疗程。
4.4讨论
粗颌病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疾病,包括坏死杆菌及放线菌在内的多种致病菌均可引起该病,因此在治疗时,配合细菌分离技术及药敏试验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原生环境中,各种袋鼠发生该病的概率都是极低的,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这种病却成各品种袋鼠死亡的主要原因,尤以白袋鼠的死亡率高。
究其原因,还是人工饲养方式存在问题,应该在饲养过程中,尽量为其提供优质的青绿饲料,保证袋鼠能过获得足够的粗纤维,减少精饲料的投喂。
患病的白袋鼠多有摇头、多涎、不能咀嚼和失重等症状,最后多死于败血症或毒血症[3]。
病症初期比较难发现,且该病在治疗后极易复发。
因此本病应以预防为主,患病袋鼠及治愈两周以内的袋鼠应予以隔离饲养,防治传染健康的袋鼠。
参考文献:
[1]张华政,李治培,张鑫等.圈养袋鼠的饲养管理与行为观察[J].广西畜牧兽医,2016,06:-0310-03[2]程家球,邓长林,陈楠等.袋鼠“粗颌病”及继发症的探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30(3):169-170.[3]李斌.袋鼠“粗颌病”死亡探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29(1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