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碗
宗崇茂
①白底镶着蓝花,沿口已豁了牙;孤单地立在家中的冰箱上。

这是父亲用的碗。

②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

确诊为癌症晚期的那天下午,把父亲从医院扶回我的家中。

兄妹几个悄悄商定:精心伺候父亲,千万不能对父亲泄露真实的病情。

晚上,妻子特意为父亲做了一碗汤;母亲说,给你父亲专门备一个碗吧。

妻子表示赞同,不知从哪个旮旯,她找出了那只碗。

③我觉得不妥,因为此前父亲一向都是与我们同桌吃饭,同碗喝汤的。

我想说:癌症是不会传染的。

但看看妻的眼神,又加上母亲的坚持,我终于未开口。

④此后每次吃饭,父亲都是用这只碗。

母亲和妻子总是把菜夹到碗里端给父亲,然后他就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一点一点地吃;而从前,一向威严有加的父亲,每次从乡下来,吃饭时我们总要恭恭敬敬地把他请到“首席”就座。

⑤我有些黯然。

想起童年的时候,为了全家生计长年漂泊在外的父亲,有一次带回一件让我特别兴奋的礼物──一只涂着花油彩的“小洋碗!”那碗既好看又摔不破,我视若宝物。

有亲戚家的小孩来到,吃饭时也抢着要,我死活不依,因为这是父亲买给我专用的,大人们只好无奈地哑然失笑。

又想起小时候因为太穷,腊月农闲时差不多每天三顿都在喝粥;只是到了过节才煮点干饭,炒几样小菜。

这一顿,我吃得特别快,而父亲似乎又吃得特别慢,待锅里见了底,父亲这时就会把他碗里的饭菜分到我的碗中,并叮嘱:“不要再这么快了,慢慢吃吧。


⑥而现在,父亲却象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份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
⑦那天,我回乡下看望父亲。

我悄悄地问母亲:“父亲发觉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母亲说:“早晓得了。

”“他怎么晓得的?”“从你家的碗。

”我心头一紧:“我家的碗?”母亲说:“是的。

他说,你们每天都特地为他做那么好的菜,又总是用同一只碗端给他,那碗上恰好有个小豁口。

他能不猜疑吗?你父亲可是个细心人。


⑧我感到震惊和难过!
⑨我们在深深爱着父亲的同时,却又在无意中伤害了他!
⑩父亲又一次从乡下来的时候,更显虚弱不堪。

吃饭时,我给他换了一只新碗,他很快发觉,并固执地坚持要用以前的那只碗。

我请他到桌上和我们一起吃饭,他就是不肯把筷子伸到盘中夹菜。

这一次,父亲住了较长时间;他说:“你们这样孝顺,为父的心满意足,死也闭眼了;只怕是以后来的机会少了。

”我的鼻子猛然一酸,赶紧借故跑到别处。

⑪现在,那只碗放在冰箱上已一月有余。

仿佛被人遗忘,又仿佛在静静等着父亲的再来。

我时常感到刺痛和愧疚:忙碌而粗心的我们,究竟回报了父亲多少爱?瓷白瓷白的碗壁上,已罩落了一层细微的尘埃,倘若不是亲眼所见,我还一直以为密封性很好的环境里,向来是一尘不染的。

碗上那豁了牙的口,象是努力要对我说些什么,却又始终没有说出来……
(1)面对父亲的病,“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读全文,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文字。

觉得不妥---________---________---心里感到刺痛和愧疚。

(2)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中的“特殊”表现在哪些方面?
(4)“我”给父亲换了一只新碗,但他为什么坚持要用以前的那只碗且不肯把筷子伸到盘中夹菜?
(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却像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份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

【答案】(1)有些黯然;感到震惊和难过
(2)点题,引出下文与碗有关的事;与结尾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和谐、统一。

(3)把父亲接回“我”家精心伺候;妻子特意为他做了一碗汤;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碗;把菜夹到碗里端给他,让他一个人在旁边吃。

(意思对即可)
(4)父亲怕自己的病传染给家人,表现出父亲在病重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人。

(意思对即可)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为了儿女们已经耗尽自己的一生,儿女们长大了、他却已孤独地老去。

(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通读文章,本文以“父亲的碗”为明线,以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为暗线。

从第③段我觉得不妥,到第⑤段我有些黯然。

想起童年的时候,再到从母亲口里了解父亲因为用专碗,受到特殊对待而知道自己病情后心理产生巨大变化,第⑧段我感到震惊和难过!突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省,第⑨段我们在深深爱着父亲的同时,却又在无意中伤害了他!,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2)作答时,需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来分析。

“白底镶着蓝花,沿口已豁了牙;孤单地立在家中的冰箱上。

这是父亲用的碗。

”这是对父亲生病所用碗的描写,文下文引出父亲从乡下来,母亲与媳妇为父亲选用专碗,收到特殊照顾做铺垫;在文章结尾“瓷白瓷白的碗壁上,已罩落了一层细微的尘埃,倘若不是亲眼所见,我还一直以为密封性很好的环境里,向来是一尘不染的。

碗上那豁了牙的口,象是努力要对我说些什么,却又始终没有说出来……”又一次对父亲所用碗细致深情的描写,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照应。

(3)文章第②段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

从这句话的下文是写父亲生病后所受到的特殊照顾,晚上,妻子特意为父亲做了一碗汤;母亲说,给你父亲专门备一个碗吧。

妻子表示赞同,第④段母亲和妻子总是把菜夹到碗里端给父亲然后他就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一点一点地吃。

(4)解答此题需通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⑦段我悄悄地问母亲:“父亲发觉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母亲说:“早晓得了。

”“他怎么晓得的?”“从你家的碗。

”我心头一紧:“我家的碗?”母亲说:“是的。

他说,你们每天都特地为他做那么好的菜,又总是用同一只碗端给他,那碗上恰好有个小豁口。

他能不猜疑吗?你父亲可是个细心人。

”这段我与母亲的对话写出了父亲知道自己病情;第⑩段他说:“你们这样孝顺,为父的心满意足,死也闭眼了;只怕是以后来的机会少了。

”我的鼻子猛然一酸,赶紧借故跑到别处。

写出了父亲在得知病情后时顾虑我们怕传染给自己的孩子,不顾自己的安危,体现父亲对家人的爱。

(5)“父亲却像一枚叶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比作“失却了水分和绿意的叶子”,形象写出父亲生病后憔悴的状态,“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把子女比作大树,意昧着儿女已经长大成人,父亲却孤单地老去,体现了我对父亲的心疼和后悔。

故答案为:⑴有些黯然;感到震惊和难过;
⑵点题,引出下文与碗有关的事;与结尾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和谐、统一;
⑶把父亲接回“我”家精心伺候;妻子特意为他做了一碗汤;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碗;把菜夹到碗里端给他,让他一个人在旁边吃。

(意思对即可);
⑷父亲怕自己的病传染给家人,表现出父亲在病重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人。

(意思对即可);
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为了儿女们已经耗尽自己的一生,儿女们长大了、他却已孤独地老去。

(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文章的内容的能力。

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家乡的年味“这一主题线索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这类题一般分为在内容或结构上两方面的作用来回答。

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⑶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
⑸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

联系语境可知,画线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些人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胁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幺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高贵而尊严,似乎无所不知。

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

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即使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

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

”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起敬,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出,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

有一个夏天的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

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扭曲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

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

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但满街的人潮流动,竟没有人驻足望他一眼。

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地漠然离去。

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那天中午他在眩晕中想必也没有看到我,我们只不过是路人。

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
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们一度错过。

那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得了。

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

那年6月,当我赶到考场的时候,只觉得整个人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结束了,谁能预测自己考试后的人生?
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竟然会奔波两个城市而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捡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

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未那么心领神会过。

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利的彩笔,他使我第一次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那天,很不幸的是行列式并没有考,而那以后,我也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的。

我整个的中学教育也是在那无墙无顶的教室里结束的。

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心里总有点内疚。

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

应该不很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不是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更有价值吗?
(有删改)(1)文章共写了我记忆中的四个人,请补充女老师和米店胖女人让我觉得难忘的原因。

女老师:①________。

米店胖女人:②________。

衣衫褴褛的中年人:他的无助、路人的冷漠、我的自责。

代数老师:对学生自责,真心为学生好,体现了“君子谋道”的精神。

(2)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3)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地漠然离去。

(4)文中那位小学老师真的不会写一个常见的“挖”字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一情节的理解。

【答案】(1)谦逊和毫不吝惜的称赞;她让“我”明白人应当有所敬畏
(2)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胖女人听到“我”的话之后的强烈反应,突出了胖女人是一个非常讲诚信的人。

(3)“扼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打消自己帮别人的念头的残忍,以及“我”的善心被摧残与压制,表达了“我”的忏悔、不安、自责之情。

(4)文中那位小学老师并非真的不会写“挖”字,而是想借此创造一个表扬、赞美学生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文章意在通过这一情节,塑造一位好老师的形象。

【解析】【分析】(1)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可知“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是女教师让我难忘的原因,“ 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起敬,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有神明’”是米店胖女人让我难忘的原因。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认真阅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是对米店胖女人语言、神情的描写,结合语境分析,这是米店胖女人在听到我““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和“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话后的反应,由此看出她非常的吃惊和不敢相信,突出了胖女人是一个非常讲诚信的人。

(3)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扼杀”,掐住脖子,使窒息而死,比喻摧残、压制发展中的事物,结合语境分析,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打消自己帮别人的念头的残忍,以及“我”的善心被摧残与压制,表达了“我”的忏悔、不安、自责之情。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由“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及“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的语言描写及我当时和以后的感触来看,文中那位小学老师并非真的不会写“挖”字,而是想借此创造一个表扬、赞美学生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文章意在通过这一情节,塑造一位好老师的形象。

故答案为:⑴谦逊和毫不吝惜的称赞;她让“我”明白人应当有所敬畏
⑵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胖女人听到“我”的话之后的强烈反应,突出了胖女人是一个非常讲诚信的人。

⑶“扼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打消自己帮别人的念头的残忍,以及“我”的善心被摧残与压制,表达了“我”的忏悔、不安、自责之情。

⑷文中那位小学老师并非真的不会写“挖”字,而是想借此创造一个表扬、赞美学生的机
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文章意在通过这一情节,塑造一位好老师的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题可从人物形象方面或我的感触方面概括。

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文章重点词语的赏析。

答题时首要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某个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内容与文章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③这一内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鳝孔
曾庆升
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

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

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

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

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

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

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

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

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

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给谢家一个难堪。

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

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

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

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精田挨山,只能靠老天。

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

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

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

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

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
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⑦田二勾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当他来到与谢家相邻的那丘稻田时,却惊奇地发现了水!汩汩的水,穿过田埂孔道,从谢芳的田里流向他的田里。

水将砖头般干硬的泥土变得软软的,禾苗开始舒叶。

田二庆幸谢芳粗心,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

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田二心里说着,很快又回到了橡树下的石板上——他怕撞见谢芳,说他干不光明正大的事。

约摸过了个把钟头,田二再次起身偷偷地向自家的稻田走去。

这次,田二更有新的发现:第一丘稻田流满水后,又是几道鳝孔穿过田埂,把水引向第二丘稻田。

哪来这么多鳝孔?田二是捕鳝的好手,他用手触摸孔道,发觉不像……莫非这鳝孔……田二陷入了沉思……
⑧深夜,凉风拂过,火炉般的村子,变得凉爽起来。

朦胧雾气中,园里的藤蔓也潮润鲜活起来。

潜伏在园子中的田家兄弟忽然发现:一个黑影在园里晃动,正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抱起那似脚盆的南瓜向谢家园子移动。

⑨“抓贼啊!”隐蔽着的田家兄弟忽地跃上去,举着棍棒大声叫喊着。

⑩“混蛋,连老子都不认识了?
⑪田家兄弟顿时傻了眼——他们听得很真切,答话者竟是自家老爸田二。

(1)阅读选文内容,梳理文第⑥⑦段中田二的心理活动,在下面表格中上填出恰当的词语。

每空限填两个字。

①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这一细节在情节上的作用。

②请分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3)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田二这一人物的可贵品质。

(4)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田二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谢芳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答案】(1)难受;抱怨;庆幸(高兴);惭愧
(2)①推动情节发展。

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才有了田二嘱咐两个儿子抓偷瓜贼的情节,同时为下文田二将瓜送回谢家子作铺垫。

②环境描写,既烘托了田二醒悟后(或“善意被唤醒后”)的愉悦心情,也为下文田二主动将瓜送回谢家园子作铺垫。

(3)①本性善良:田二虽与谢家有积怨,并一心想给谢芳难堪,但最终还是以善报善,回应了谢芳的善举。

②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田二虽与谢家产生积怨并设计给谢芳难堪。

但在发现谢芳的善举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回南瓜。

③为人正直:宁可让禾苗枯死,也没想过要偷谢家的水来灌溉。

④勤劳:田二晚饭后就到田里看禾苗,直到夜
深。

(4)看法1:田二。

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想变化来表现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看法2:谢芳,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但实际上谢芳的活动始终存在,谢芳主动用善举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文段,从第⑥段田二来到田间,为天旱无雨自家的田无从得水可知其难受的心情;从“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一句,可以看出他心生抱怨;第⑦段写田二发现鳝孔漏水,“庆幸谢芳粗心,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可见其“庆幸”心理;最后写发现真相,田二心里很惭愧。

根据情节的发展和表格的提示提炼作答即可。

(2)第①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注意题干只要求分析这一细节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从下文的情节内容来看,正是因为田二发现了谢芳瞅瓜,才有了他吩咐两个儿子守候捉贼的情节,所以首先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从结尾处田二出现在园中抱瓜的情节,可以看出这一细节还为结尾处的内容作铺垫。

第②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⑧段描写了深夜里村子里的凉爽,藤蔓的鲜活,与前文的炎热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在此时,田二出现在园中,并抱起南瓜向谢家移动,准备还给谢家。

很明显作者意在以此环境描写,来渲染快乐的气氛,表现田二内心的快乐,他对两家的“恩怨”已经释怀。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文章从田二吩咐两个儿子捉贼写起,到后来他发现了谢家暗中帮助自己,主动将“瓜”送给谢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错就改,本性善良的人;田二在田间苦闷,羡慕谢家靠近水源能灌溉到水,但是他却从没想到偷水,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

同时他深夜还在田间走动,为庄稼操心,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一心在田间的劳动者。

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主人公的判断。

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对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

因为判断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答案也不同,陈述的理由充分即可。

比如:从文章对人物着墨的多少来看,田二是本文的主人公;从文章的主旨来看,表现的是人性的善良,没有出场的谢芳在这一点上明显胜过田二,所以谢芳是本文的主人公。

故答案为:⑴难受;抱怨;庆幸(高兴);惭愧;
⑵①推动情节发展。

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才有了田二嘱咐两个儿子抓偷瓜贼的情节,同时为下文田二将瓜送回谢家子作铺垫;②环境描写,既烘托了田二醒悟后(或“善意被唤醒后”)的愉悦心情,也为下文田二主动将瓜送回谢家园子作铺垫;
⑶①本性善良:田二虽与谢家有积怨,并一心想给谢芳难堪,但最终还是以善报善,回应了谢芳的善举。

②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田二虽与谢家产生积怨并设计给谢芳难堪。

但在发现谢芳的善举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回南瓜。

③为人正直:宁可让禾苗枯死,也没想过要偷谢家的水来灌溉。

④勤劳:田二晚饭后就到田里看禾苗,直到夜深;⑷看法1:田二。

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想变化来表现人性善良这一主题;看法2:谢芳,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但实际上谢芳的活动始终存在,谢芳主动用善举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