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与英国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纾与英国文学
第19卷第6期Vo.l19No.6
重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Chongq i n g Institute o fTechno l o gy
2005年6月
Jun.2005
【语言文学】
林纾与英国文学*
黄幼岚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350007)
摘要:林纾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在20年间他翻译介绍了62位英国作家的百余部作品,与英国
文学结下了一段深厚的文学因缘,在国人面前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英国文学画卷。
不仅如此,他
以中国古典小说为参照系,对英国文学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和评论。
探讨了英国文学在林纾眼
中是怎样的一幅图景,林纾对英国文学的译介和评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又起到过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林纾;英国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24(2005)06-0122-03
English L iterature i n L i n Shu's Eyes
HUANG You-lan
(S c 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Fu jian Nor m alUn i vers it y,Fuzhou,350007,Ch i na)
Ab stract:L in Shu w as a famous translator i n m odern histo ry.H e transl ated mo re t han100wo rks of62Eng li sh w r iters i n 20years,unfo l d i ng a co lorf u l pict ure of Eng lish literature i n front of Ch i nese peop l e.M o reover,he made val uab l e com-
ments on Eng lish literature w ith reference to Chi nese classic nove l s.Th i s paper tr i es to d i scuss how Englis h L itera t ure looks li ke i n L i n Shu s'eyes and t he i nfl uence of his transl a ti on and literary v ie w s upon Chinese litera t ure.
K ey word s:L i n Shu;Eng li sh literature;translati on
林纾(1852-1924)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
他一生翻译了
180余部西洋小说,译作涉及11个国家的百来位作家。
在晚清译介西方文学较早的是他,而介绍最多的也是他。
中国人译介外国文学
书的风气,可以说自/林译小说0开始形成的,他/使中国知识阶级
接近了外国文学,认识了不少的第一流作家,使他们从外国文学里
去学习,以促进本国文学的发展0[1]。
林纾似乎对英国文学情有独钟,在林林总总的林译小说中,林纾翻译介绍最多的是英国作家的作品。
据张俊才先生所编《林纾翻译目录》所统计,在180多种原著者清楚的译作中,涉及的英国作家有62名,作品106种(含未刊5种),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的数量都远远超出别国作家作品。
此外,林纾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对英国文学与现实生活关系及其题材、结构、描写艺术等方面作出了许多独到和精辟的评论。
本文中试图探讨英国文学在林纾眼中是怎样的一幅图景,他的观点对中国文学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文学因缘
林纾与英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光绪三十年(1904)秋以严复题署之木刻本印行英国作家哈葛德所著《埃斯兰情侠》起,至1923年,即林纾逝世前一年发表《情天补恨录》及《妖髡缳首记》,时间跨度20年,译品达百余种,平均每年有5种以上的英国文学作品被翻译介绍给国人。
众所周知,林纾不通西文,他的每部译作都靠其合作者口述,而由他笔达这种奇特的方式完成,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选择方面,林纾并没有多大自主权。
事实上,由于这个原因,他译了不少二、三流的作品,特别是哈葛德这位在英国文学史上并没什么地位的作家的作品译得实在太多,浪费了不少精力。
但我们也应
看到,林纾翻译的英国文学作品中,亦不乏名家名作,如莎士比亚的《雷差得纪》(现译《理查二世》)等一系列著作,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现译《鲁滨逊漂流记》),查理#兰姆姐弟合著的《英国诗人吟边燕语》(现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现译《格列佛游记》)等等。
不仅如此,他还是把狄更斯这位大文豪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真正认识英国文学的妙处,也是在接触狄更斯之后,因而在其所有译作中,最重视的也正是狄更斯的小说。
林纾翻译的狄更斯的5部小说亦被公认为林译小说中译得比较理想的作品。
林纾是近代著名的古文家,尝/治古文词0,崇尚左、庄、班、马、韩、柳、欧、曾及归震川文章。
他对祖国的传统文学始终带有某种珍视感、自豪感,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英国文学的真诚赞赏及对英国作家小说艺术手法的由衷折服。
他推崇狄更斯,在《块肉余生述#前编序》中盛赞其作品/每到山穷水尽,辄发奇思,如异峰突起,见者耸目0,可与《史记》、《红楼》相媲美。
当他译完哈葛德的《斐洲烟水愁城录》叹道:/西人文体何乃类我史迁也!0说哈氏此书,/观其着眼,必描写洛巴革为全篇之枢纽,此即史迁联络法也。
0把西洋小说的写作技巧和我国的史迁笔法、红楼艺术相比,未必恰当,却反映出林纾对它的评价之高。
英国文学犹如展现在林纾面前的一批宝藏,使他带着欣喜而又崇敬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欲把它介绍给国人,在《孝女耐儿传#序》中他说:/迭更司(即狄更斯)书多不胜译,海内诸公稍俟之,余将继续以伧荒之人译伧荒之事,为诸公解酲醒酒可也。
0
[2]林纾对英国文学特别是对狄更斯的作品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他的大量翻译介绍,中国人与英国文学缔结了一段文学因缘,接触了丰富多彩的英国文学作品。
2林纾眼中的英国文学
211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方面)))/揭举弊端,促进社会改良0的小说。
林纾具有维新思想,他期望通过自己的翻译启发民智,引起国人对西方的兴趣,进而促使中国社会向西方学习。
因此,他尤其关注英国文学作品中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尤其是与/政治之得失0有关系的小说。
他在1902年写的《红礁画浆录#译余剩语》中说: /西人小说,即奇恣荒渺,其
中非寓以哲理,即参与阅历,无苟然之作。
西小说之荒渺无稽,至《噶利佛》(通译《格列佛游记》)极矣。
然其言小人国大人国的风土,亦必兼言其政治之得失,用讽其祖国,
此得谓无关系之书乎?0[3]
在狄更斯的《贼史#序》中他又说:/迭
更斯极力抉摘下等社会之积弊,作为小说,俾政府知而改之,,顾英之能强,能改革而从善也。
吾华从而改之,亦正易易。
所恨无迭更斯其人,如有能举社会中积弊者为小说,用告当事,或庶几也,,果能出其余绪,效吴道子之写地狱变相,社会之受益,宁有穷耶?0林纾注重文学对社会政治现实的影响力量,认为英国的强大在于改革212文学传统。
首先,在小说素材方面,从英国文学作品中他发现小说可以社会生活真实素材为基础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使之醒人耳目。
他说,/英之司各德,尊美人如天帝,法之大仲马,写美人如流娼。
两者皆失。
0迭更斯最使他佩服。
/惟迭更(斯)先生于布帛粟米中述情,而情中有文,语语自肺腑中流出,读者几以为确有其事。
0①他评论《滑稽外史》说:/不过世有其人,则书中即有其事,犹之画师虚构一人状貌,印证诸天下之人,必有一人与像相符者。
故语言所能状之处,均人情所或有之处。
0他自谓/生平不喜作妄语,乃一为小说,则妄语辄出。
实则英之迭更斯与法之仲马皆然,宁独怪我?0因此,他在短篇小说《洪嫣簧#跋》中说/余少更患难,于人情洞之了了;又心服迭更先生之文思,故所撰小说,亦附人情而生0。
可见,林纾自身的文学创作也受了英国文学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次,小说的人物、题材方面。
他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以狄更斯小说为代表的英国小说的人物和题材特征。
他在《孝儿耐女传#序》中说:/天下文章,莫易于叙悲,其次则叙战,又次则宣述男女之情。
等而上之,若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决脰溅血,生气凛然,,从未有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至于二三十万言之多。
不重复,不支厉,如张明镜于空际,收纳五虫万怪,物之皆涵涤清光而出,见诸如凭栏之观鱼鳖虾蟹焉,,则迭更斯者盖以至清之灵府,叙至浊之社会,令我增无数阅历,生无穷感喟矣。
0/若迭更司者,则扫荡美人名士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
0林纾还说:/余尝谓故中序事,惟序家常平淡之事为最难着笔。
0/今迭更司则专意为家常之
言,而又专写下等社会之事,用意著笔尤为难。
0这里他高度评价了英国作家特别是狄更斯能以深刻而犀利的笔触揭示社会现实阴暗面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狄更斯的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213英国小说的艺术手法。
其一,描写艺术。
他在《块肉余生述》中说:/若是书特叙家常至琐至屑无奇之事迹,自不善操笔者为之,且恹恹生人睡魔,而迭更司乃能化腐朽为神奇,撮作整,收五虫万怪,融汇之以精神,真特笔也!史班叙妇人琐事,已绵细可味矣,顾无长篇可以寻绎。
,,若迭更司此书,手中之描摹下等社会,虽可哕可鄙之事,一运以佳妙之笔,皆足供人喷饭。
0狄更斯细腻精湛的描写艺术深深打动了林纾。
其二,人物性格描写。
在我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小说一向被视为不能登/文学0大雅之堂的/末技0、/小道0,多数小说属于刻画义侠豪杰或摹写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等,重情节但对人物性格刻画不是很重视。
林纾在译述中发现英国小说以刻画人物性格见长这一优点。
他分析《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的八妙之一即是称其人物描写艺术高超/,,述英雄语,肖英雄也;述盗贼语,肖盗贼也;述顽固语,肖顽固也。
虽每人出话,恒至千数百言,人亦无病其累复者,此又一妙也。
0在《冰雪因缘#自序》中他说:/此书情节无多,寥寥数百语可括东贝家事,而迭更司叙至二十五万余言,谈诙间出,声俱泪下!言小人,则曲尽其毒螫;叙孝女则直揭其天性;至描写东贝之
123
黄幼岚:林纾与英国文学
骄,层出不穷,恐吴道子之画-地狱变相.不能复过。
0意在强调应该在人物性格上下功夫,实际上为我国小说创作提出了一条更符合小说艺术特点的道路。
其三,结构布局安排。
林纾很注意小说的结构布局,在译述过程中常以中国古典小说为参照系评论英国文学作品。
他称赞《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传中事,往往于伏线接笋,过脉处,大类吾古文家言0,作者司各德/可侪吾国之史迁0。
在《洪罕女郎传#跋语》中评论哈氏文章,/亦恒有伏线处,用法颇同于《史记》0。
他对比狄更斯的《冰雪因缘》与《块肉余生述》,认为《冰雪因缘》
比后者更好。
此书艺术结构完整,组织严密,诚如林纾所说/,,故虽一小物,一小事,译者亦无敢弃掷而删节之,防后来之笔旋绕到此,无复叫应0。
他认为此书优于《块肉余生述》在于作者能在不易写生处出写生妙手,有更丰富的想象力。
他亦将迭更司的《块肉余生述》与《水浒传》比较。
他在《块肉余生述#序》中说:/伏脉至细,一语必寓微旨,一事必种远因。
手写是间,而全局应有之人,逐处涌现,随地关合,虽偶尔一见,观者几复忘怀,而闲闲著笔间,已近拾即是,读之令人斗然记忆。
循编逐节以索,又一一有是人之行踪,得是事之来源。
综言之,如善奕之著子,偶然一下,不知后来咸得其用,此所以成为国手也。
0相形之下,/施耐庵著《水浒》,从史进入手,点染数十人,咸历落有致。
至于后来,则如一丘之貉,不复分疏其人,意索才尽,亦精神不能持久而周之故0①。
林纾一方面指出近代小说特别是/谴责小说0普遍结构松散的缺点,另一方面大力推崇英国小说的叙事结构,对我国小说理论的发展、形式及结构的变革都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
3林纾的译介对中国文学界的影响
林译小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对部分/五四0时期作家文学倾向的形成、文学道路的选择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从作家的传记材料看,他们中有许多人,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谢冰心、沈从文、叶圣陶等都曾有过一段耽读林译小说的经历,他们都曾从林译小说吸取过不同程度的营养。
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说道:/林译小说对于我后来的文学倾向上有决定影响的是S cott的Ivanhoe(即《艾凡琳》),他译成《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这本书我后来读过英文,他的误译和省略处虽很不少,但那种浪漫主义的精神他是具象地提示给我了。
我受Scott的影响很深,这差不多是我的秘密0。
据周作人回忆,青年时代的鲁迅和他都是林译小说的热心读者,每本必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林纾的翻译对/五四0作家群接近英国文学起到了很好的媒介或诱导的作用。
与林译小说一起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的还有林纾为其译作所作的序、跋等。
这些序、跋体现了林纾对英国文学独到的见解,对原作的意义或艺术作了阐明和赏析,这样做的结果是从翻译的领域跨《红楼梦》和《孝女耐儿传》,以及《水浒传》与《块肉余生述》这些中外名著之
间有什么直接的实际的联系,但他通过翻译实践结结实实地给中英比较文学提供了许多有趣的实际的和精辟的见解,他终于成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开山之祖
[4]。
正如凌昌言在《司各特逝世百年祭》中说:/我们的,,林琴南先生,便用耳朵替代眼睛来发现了《撒克逊劫后英雄略》里的《史记》笔法。
因此,,,我们可以说,司各特是我们认识西洋文学的第一步;而他的介绍进步,其对于近世文化的意义,是决不下于《天演论》和《原富》的。
司各特使我们认识了我们自己在这个文物之邦以外,也是有优秀的文学的存在,,0[2]他在翻译过程中注意介绍和比较中英小说的创作方法和描写技巧,使中国近代作家、文学理论家看到中英小说的差异,对中国传统的小说的不足有清醒认识,促进人们小说观念的变革,从而使中国近代小说的创作在格式、技巧诸方面出现了一些虽是稚弱但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革新迹象。
孔立认为,中国近代的作家们正是通过林纾的比较和翻译打开了眼界,/逐渐把西洋文学的优点和中国文学的传统经验结合起来,打破了旧小说的框架,这不论在内容或形式上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都起了促进的作用。
0
[5]
正是由于他和梁启超等人的共同努力,中国小说才/由此而产生了新的形式、新的内容以至新的描写,并进而引导它走向新的道路。
0
[6]。
参考文献:
[1]阿英1晚清小说史[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182-
1841
[2]曾宪辉1林纾[M]1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1202-2041
[3]张俊才1林纾评传[M]1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11321
[4]郑朝宗1林纾评传[M]1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141
[5]孔立1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49-19791(小说卷)[M]1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638-6421
[6]陈敬之1中国文学的由旧到新[M]1台湾:台湾成文出版社, 1980180-811
(责任编辑张佑法)
124重庆工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