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达标学能测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达标学能测试试卷
一、散文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香何来
张玮
文学阅读对于一个民族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总是说要“建立书香社会”。
书籍,真的是有香味的吗?
一般来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闻到的书香更多也更浓烈一些——许多人还记得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喜欢得不得了,除了看,还要不断地嗅,觉得它真的是香极了。
那时将纸页贴在鼻子上闻到的美好气息,并不完全是一种错觉。
墨和纸张纤维的气息,那来自于原野大地的气质被提留出来,吸进了肺腑,令人兴奋而愉悦。
纸和墨都是好东西,是大地上长出来的阳光下的生命。
大地上的植物经过很多环节,最后转化为书,也等于是另一种形式的开花结果。
它的香味更深地藏在了里边,我们一遍遍读书,打开它,也就是在享受它的气息。
眼下我们谈到阅读难免会有一种忧虑,就是读者越来越少,以前那种万人争读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好像真的出现了阅读危机。
其实,我们尽可以放心,这世上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这种阅读,读者是永远存在的,人类这个与生俱来的嗜好并没有改变。
问题在于其他,比如说阅读的形式改变了。
网络上的小说一个月就能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的点击量,杂志、报纸、书籍的出版也増加到前所未有的数量。
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后,印数是一两万十几万不等,而放到网上,短短的时间内点击量就能达到几十万。
这又使我们不免疑虑:纯文学作品在短时间里,会有几十万的阅读量吗?
原来,为数不少的人也就是用鼠标点开看一下,然后就走掉了。
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已。
有深度的阅读少了,浮光掠影的阅读多了。
据统计,当下的纯文学印刷量已经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翻了好几倍,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教育程度的普及与提高,不同程度上使总的阅读量都较前大为増加了。
看来对文学阅读的忧虑,主要是因为缺少高品质的阅读者。
现在的阅读大半是闻不到书香的。
这除了因为匆促的浏览,不能感受文宇深处的蓄藏,还因为更多是从荧屏上阅读的缘故。
比起印刷的书籍,电子技术生成的文字离大地生长的意义相隔太远了。
从荧屏上捕捉一些信息还可以,要慢慢揣摩文字就困难了。
所以,现在知道很多消息的人随处可见,而保持了个人思考カ的人却不多。
大家都在说潮流中传来传去的见解,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主意。
看来我们从离开了书籍之后,也就从根本上告别了“书香”这个概念。
不过,当我们真的离开荧屏回到书籍,那又会怎样?现在打开一份杂志,翻阅书店或街摊上摆放的一些读物,情况也并不美妙。
对不少人来说,这些读物里面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
本来是很好的纸印出来的,应该有书的香气,可是由于上面印的是许多不洁的内容,等于藏纳了污垢,这让我们从哪里去找书香?
一个留恋美好阅读的人,除了自己要苦苦寻笕好书,还要同时忧虑这个世界。
他常常想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忧虑,可是渐渐发现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因为实用主义盛行,到处
是只问实利,不问手段。
他们痛苦地发现,有许多人为了商业利益,正不断推广文化垃圾,而优秀之作却没什么影响力。
那些适应商品社会游戏规则、沉醉其中的人会名噪一时,而那些深沉的阅读者,在群众中却显得很不合时宜。
急功近利型的写作,让那些对时代对读者对自己都有承诺的人感到越来越疲惫,因为日复一日的磨损,无论对肉体还是精神,都是严重的消耗。
文明之地不是以金钱多少来界定的,幸福之地也不是这样来界定的。
有人说庸俗与否只是个人事情,并不妨害别人。
其实哪有这样简单?庸俗的人一旦管理了一个社区,他就会让全社区按他的低级趣味运行,到处散发出庸俗的气味。
这样的地方,我们还怎么能闻到“书香”?
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这辈子能到一个大地绿色蓬勃、人们手不释卷的地方去生活,那个地方不需要十分富有,但那里的人群是能够安静读书、不吵闹别人的。
是的,爱读书的地方一般都是绿色较多的,日子也安稳富裕。
说到底,书香扑鼻之地,也就是人类生存的幸福之地。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内容分析和艺术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统计,当下纯文学的阅读总量比以前大为増加,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质量也比以前大大提高。
B.作者认为依赖现代传媒(比如网络)的阅读,不利于引发人们的思考力,很难建立书香社会。
C.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人们阅读的现状,表达作者对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的忧虑。
D.作者感叹当下社会“实用主义”盛行,产生的文化垃圾严重地消耗着人们的肉体和精神。
(2)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中的“书香”包含了哪儿层含义。
(3)作者认为,从屏幕上阅读,难以慢慢揣摩文字。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明你的理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并疑惑着,因此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
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了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可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只见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
人如此说,我依然是有些不相信的。
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也出生在棣花的这片土地上,人因为贾平凹而来棣花,因为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为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
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于是,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
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说要去看看棣花的荷,于是便陪同前往。
来到棣花,放眼四望,原来,棣花的荷竟是不逊于济南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这样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确实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
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像,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
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着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
疑是汉殿三千女,半是红妆半淡妆。
”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
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在这里,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
蓦然想起了晋乐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
”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也只能臆想一下。
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
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的,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
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
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
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而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
棣花的荷,也注定是有过艰辛的,它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郁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
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它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够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作者没有去棣花观荷,认为棣花的荷花是个传说,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C.看到棣花的荷塘,让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
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
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2)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
(3)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
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雁塔其实是一个人
孙天才
记得岑参有一首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不知为何,在我从小到大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是回旋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唐代僧人玄奘。
大雁塔离我居住的新村很近,也就两三站路的距离。
站在乐游原上向西南眺望,那座六十四米之高的伟岸身躯就那样巍然屹立在历史的天空。
其实,最早到西域求法的不是唐僧。
从三国到东西晋到南北朝,史书上记载的离开东土到西天取经的就有一百七十人,但能够全身而归的却只有四十三人,大多数都死在了路上。
但这种西天取经的壮举,却成为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象征。
不管佛教能否称得上真理,当时的人们就是怀着这样的信仰不断往西天求法的。
这是僧侣的追求,也是自公元3世纪以来的传统。
贞观三年八月,唐僧“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从长安出发,经秦州,过兰州,过凉州,过甘州,过肃州,唐僧是日宿夜行的。
在抵达玉门关的时候,唐僧所骑的那匹白马死了。
现在的疏勒河边还有一座白马塔,一颗曾经拴马的大柳树还存活在寺院门口。
他又买了一匹又老又瘦的红马,收了一个叫石盘陀的徒弟。
这时,捉拿唐僧的文书早已到达,但他们趁着夜色的掩护偷渡成功了。
那个羌笛怨柳春风不度的地方我去过,一座夯土的孤台上唯余了几面断垣残壁,前面的戈壁荒漠上就是散落的烽燧了,当地人叫白墩子。
又是几天几夜的行走,到了第五座烽燧,也就是最后一座烽燧,那个叫石盘陀的胡儿深知,再往前就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死亡之地。
这胡儿动摇了,也是想着协助偷渡出境是死罪,也是想着前途渺茫去也是死,就动了抽刀杀师的念头。
但唐僧闭目端坐,念珠如常,那种沉静如佛的庄严令这个凡夫俗小还刀入鞘了。
在八百里浩瀚无边的莫贺延碛,一个大唐的苦行僧孤身而西,人兽的骨骸是生灵的路标。
在漫天扬卷的黄风黄沙中,唐僧随身携带的水袋不慎掉在沙土上。
水尽则命尽呀!他牵马往回走了。
可他突然想到,他是发过誓的,不到天竺,绝不回头,宁愿朝西而死,也
不东回一步。
就这样,又西行了四天四夜,到第五天的时候,他的意志再也撑不住他的身体,他躺倒了。
或许是有佛祖在冥冥护佑,那匹老瘦的红马拖着他走,前面是一片水草丛生的绿地……
就这样,出了流沙,到了伊吾,到了高昌。
又西行千余里到了天山,那里海拔四千多米,月佘的踏雪卧冰自不须说,在高昌剃度的四个徒弟已有两死,二十五个使役冻毙者十之六七,三十匹牛马也死之将尽了。
但这个人依旧义无反顾,千里万里,一路向西,渡孔雀河,过铁门关,越白山黑岭,穿江河泽川……
就这样,历经十八个春秋的千难万劫,一个大唐的和尚携带着三百五十七部梵文经典回到了他的祖国。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道俗奔迎,倾都罢市”,那是一种怎样举国相拥的盛隆啊!
我知道,矗立在大慈恩寺西院的那座塔,是唐僧“亲负篑箕,担运砖石,首尾两年,功业始毕”的。
我也知道,这座塔之所以叫大雁塔,是因为《大唐西域记》中那只舍身而死的大雁菩萨般慈悲显灵的传说。
一部《西游记》已让这个人家喻户晓,一座大雁塔也让这个人名留千古而不朽。
这个人俗名陈祎,法名玄奘,赐号“三藏法师”。
这个人活了六十四岁,大雁塔高六十四米。
真的,每当我站在乐游原上眺望西南的时候,我都觉得那座高耸入云的塔是一个人。
有人说,大雁塔是西安人心中的一枚印章。
我以为,大雁塔抑或是一种颇有典范意义的民族性格或中国精神……
(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引用岑参的诗,并非闲笔,一方面引出文章的叙述对象,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详细的叙述了唐僧西域求法的经过,生动地描述了西域求法的艰难,也烘托了唐僧一路向西、百折不挠的人物形象。
C.文章中“水尽则命尽呀!他牵马往回走了”的情节,不但无损于唐僧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叙述,反而使读者更感到真实可信。
D.文章通过唐僧西域求法的壮举,讴歌了勇于反抗、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对读者极具启发和教育意义。
(2)第三段叙述了唐以前西域求法的情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我都觉得那座高耸入云的塔是一个人”?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迁徙的树
贾志红
①下午炫目的阳光把一个热带海滨城市鲜亮亮地推送到我眼前。
我眯着眼往广场外望,看见了一排树。
我认识它们。
这情形像在遥远的陌生之地的人流中意外看到一个熟人的身影晃过,诧异之后,眼神和心思便跟着那个身影去了别处。
②细长的叶子在午后明艳的太阳光下干净深绿,有蜡质的光芒。
树叶有小波纹状的边儿,均匀细密。
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树冠,树干直接披着满身的树叶,就那么锥子似的直挺挺指向天,而树叶稠密,层层叠叠把树干围得严严实实……
③没错,我的确认识它们。
我首次见到这种树,是在印度洋的彼岸,距离此地五千多公里的印度。
我一直记得印度小伙阿布说的话,他说,这是伟大的阿育王树,只有印度才有,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
阿布当然是站在一排阿育王树下说这番话的,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发现阿育王树之所以没有树冠,并不是它没有树枝,而是它的枝丫向下生长,倒置的方向使得阿育王树像一座塔。
两千多年前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阿育王,以护佛著称,他广建寺庙,推崇佛法。
这外形如锥的树恰似佛教中的尖塔,便被广植于寺庙周围,并被命名为阿育王树,成为神圣的宗教植物。
④阿布,他在树名前冠之以伟大,语气崇敬自豪,表情庄重。
他令我相信只有印度,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育王树,这概念直到我离开印度都深信不疑。
⑤现在,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街小巷,处处我都能看到阿育王树,它几乎是这座非洲城市道路两侧的景观树。
时而成排,时而单株,叶子油光水亮,热带的阳光和湿润的海洋,令这喜光喜湿的植物生机勃勃。
⑥在这座城市游走,我见到了另一种树,菩提树。
无独有偶,它也和印度有关。
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坐在树下,树冠形成的几百平方米的浓阴阻隔了炎炎烈日。
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
我又忆起了印度,菩提树在印度也是佛教圣树。
在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寺,传说释迦摩尼修佛得道的那株菩提树下,我也是坐了很久,席地而坐,等待一片菩提叶或是一枚菩提果降落在我身上。
自然降落在身上的叶或果,传说能带来福缘。
我抬头望着菩提树,它的叶和果,都有纤细但强韧的茎,不轻易折断,不随便飘落。
⑦阿育王树和菩提树来自同一国度,又有着同样的寓意,虽然在这广袤的非洲,它们从佛坛上走了下来,进入凡俗,不再具有佛教意义,它们回到了树本身,还原了一棵植物本来的属性。
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
它们树形过于高大伟岸,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萦绕枝叶间的古老神秘气息又如自带的光芒,拒人千里。
⑧因工作的缘故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大街小巷穿行,我遇到很多树,除了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还有牙买加樱桃树、亚历山大椰子树以及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的石榴树……
⑨看树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遐思而忘了自己身处何地,比如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聚居区,我就忘记了自己身在非洲,那满街满巷的印度人令我疑似身处遥远的新德里或是瓦拉纳西。
像远道迁徙而来的树一样,印度人是这个城市最多的外来族群。
我在他们聚居的街区徜徉,印度神庙赫然耸立,戴着黄色花环的人在门口脱了鞋子神色肃穆地进去,店铺里出售印度风情的服饰,餐厅飘来咖喱的气味,印度女人们精致的纱丽在街巷闪现。
在这个街区,有更多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亲人一样,人和树互相依存。
我在想,源于印度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在达累斯萨拉姆如此之多,如此之繁茂,绝非仅仅是风、水,或者鸟儿的助力吧,终究,人,才是那更为重要的力量。
⑩植物的自我迁徙或许不像我此前以为的那样简单轻松。
当气候变化、生存环境恶劣或相互竞争残酷,一些首先感知的植物就如率先觉醒的人一样。
有一种叫作还魂草的植物,遇到大旱之年,濒临渴死的时候,它们能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根从土壤里挣脱出来,卷身成一个圆球,借助风力游走,直到遇到水源才恢复身形,扎下根,继续生长。
疼痛、悲壮不亚于人类族群的迁徙。
⑪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居住区游逛的那段时期,我正在读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
的《微物之神》。
我沉湎在洛伊构筑的令人不忍卒读的情节中,那印度式的、细致绵长的笔调将一个位于印度南部的家族故事写得泪斑斑血淋淋。
印度社会中顽固的种姓等级制度毁灭人的爱情和生命。
处于贱民阶层的维鲁沙无罪而被警察凌辱、毒打致死,目睹暴行的小兄妹因惊惧而出现幻觉,他们喃喃自语着,维鲁沙没有死,没有死,他逃到非洲去了,逃到非洲去了。
⑫逃到非洲来,渡过印度洋,这是一块新的大陆,没有种姓的标记。
一百多年前印度的世袭阶级制度迫使成千上万的印度人离开祖国漂洋过海来到非洲谋求机遇,像一粒种子寻求发芽的机会,像一棵幼苗寻求平等的阳光、空气和水。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背井离乡的磨难换来如今商业阶层地位的稳固,现今印度人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富裕程度远超当地原居民,他们的财富在很多领域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
一棵树终于生了根,枝丫扩展,花叶繁茂。
植物学上说植物长距离的向新环境迁移,本身也在不断演化,在新地区产生新的后代种群。
非洲大地上的印度人,一百多年,三代人,他们的根已经深入这片大地,成为了非洲的一个民族。
原文刊发于《散文》2019年第3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③段说“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第(7)段说“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其中的“仰脸”与“仰望”的含义是一样的。
B.文章第⑥段中“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菩提树在印度也是佛教圣树,这一段的描写为菩提树增加了神秘色彩。
C.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很多树,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各种树的外在形态,如叶子的“蜡质的光芒”和“有小波纹状的边儿”以及“纤细但强韧的茎”等。
D.文章第⑨段写到,在印度人聚居区,有更多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聚居区的印度人比喻为远道迁徙而来的树,以“亲人一样”,生动地写出了人和树互相依存的亲密关系。
E.文章由植物的迁徙写到人的迁徙,作者被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作品《微物之神》中曲折的情节深深吸引,甚至舍不得读完。
(2)文章第⑦段说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的原因是什么?
(3)第⑩段介绍还魂草习性,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4)本文的题目是“迁徙的树”,请结合文本及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及读后的感触。
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儿女
回想四个月以前,我犹似押送囚犯,突然地把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从上海的租寓中拖出,载上火车,送回乡间,关进低小的平屋中。
自己仍回到上海的租界中,独居了四个月。
这举动究竟出于甚么旨意,本于甚么计划,现在回想起来,连自己也不相信。
其实旨意与计划,都是虚空的,自骗自扰的,实际于人生有甚么利益呢?只赢得世故尘劳,做弄几番欢愁的感情,增加心头的创痕罢了!
当时我独自回到上海,走进空寂的租寓,心中不免虚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