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民营企业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民营企业集团越来越多,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本文从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的特殊性着手,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实现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参考意见,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迫切。
但由于很多民营企业都是从家庭企业管理模式演化而来的,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内部审计作用无法得到充分有效发挥,这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殊性
审计行为是一种契约行为,审计因契约而产生,因契约而发展。
审计委托人、审计人、被审计人三者以审计契约为纽带,共同构成了审计契约的三元关系。
在审计契约关系要素中,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具有下列四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审计人没有独立于委托人;二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契约关系中,被审计人并未完全独立于委托人;三是内部审计契约关系中的审计人侧重于对被审计人经营权的审计,主要是在为企业管理服务的;四是内部审计是隐含的契约关系,契约关系的隐含性是指不能明确表达审计委托人、审计人、被审计人的权利与义务信息。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使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家族式管理是民营企业的一大特点,依靠“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在管理企业事务时往往采用管理家族事务的方法,使企业与家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内部审计机构如何设置、审计人员怎样合理配备完全取决于企业所有者个人的意识。
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审计时,容易出现“内部人审内部人”的状况,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审计质量。
(2)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混乱。
我国现在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没有统一的要求,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随意性比较大。
设立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的一种自主行为,有些民营企业并没有设立相关的内部审计机构,就算有些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也是不同程度的照搬国有企业或者照搬西方企业,这造成民营企业机构设置上的混乱状况。
(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偏低,审计质量不高。
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常常由创始人或者是他们的亲属担任,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理解审计,简单地把审计看成是账目的一种清理。
同时,我国目前对内部审计的从业人员并无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要求,很多内部审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者是其他部门,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以及专业的教育和训练,严重的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产生的原因
(1)民营企业的产权特征。
民营企业大多是由最初的个体、合伙企业发展而来的,企业多数是个人持有。
因此,“由具有血缘、亲缘、地缘“三缘”关系的几人共同出资创办企业顺理成章。
”然而,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受到这种“三缘关系”的限制,民营企业在资产上产生了较严重的排他性,造成了民营企业单一性、封闭性的产权特征。
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使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控制权集中于企业主一身。
内部审计独立性受到很大的干扰。
(2)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理念。
我国民营企业领导者在文化、管理水平、经营理念等方面的素质普遍较低,对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必要性方面认识不足。
许多民营企业管理层普遍以经营业绩为导向,还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并不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而是通过查找漏洞提供改进建议来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其价值的创造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
(3)民营企业面临的外部坏境的影响。
滞后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缺乏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法律环境,不足的内部审计行业组织影响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审计的开展。
四、解决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对策
(1)逐步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改革家族式管理模式。
要想提高管理制度的效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定位问题。
民营企业应该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改变家族式的垄断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将权力适当的下放,争取做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
(2)明确内部审计目标,转化内部审计职能。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该把改善组织运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作为其工作的目标。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不能再停留在查错防弊、单纯的、事后的财务领域的审计上,要时刻紧跟内部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我国民营企业切实可用的,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现代内部审计。
(3)充实审计内容,丰富内部审计手段。
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方法和手段。
企业要加大人力物力资本的投入,引进先进的信息电子技术,配备最新的硬件、软件设备,定期更新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体系,更多的为内审人员提供学习利用网络、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的机会。
(4)优化审计环境,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
良好的环境是审计发展的前提。
这种环境的创造除了要完善企业自身制度建设以外,还需要内部审计机关,政府审计机关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我国可以将民营企业的内审纳入内部审计机关管理,通过政策上的支持引导、法规上的完善,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和开展。
参考文献:
[1]杜巨玲.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会计之友,2011,(07).
[2]蒋荣梅.加强民营企业集团内审建设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0,(4).
[3]冯西儒.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路径的若干思考[J].财会通讯,2010,(4).
[4]赵娜.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动因探析[J].经济论丛,2010.
[5]赵娜.浅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J].财经视点,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