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状体上腔引流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睫状体上腔引流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观察与
护理
【摘要】目的:睫状体上腔引流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各型青光眼术后两年的临床效果及护理。
方法:对53例57只眼青光眼患者,施行缝线植入睫状体上腔引流联合小梁切除术,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并随访24个月。
结果57只眼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8.50±10.29)mmhg,术前平均眼压(33.90±11.1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8只眼,视野有显著提高者10
只眼。
结论:缝线植入睫状体上腔引流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围手术期护理,出院后的随访指导及心理护理降眼压效果肯定,术后并发症少,管理容易。
【关键词】青光眼;缝线植入;睫状体上腔;小梁切除术;护理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各类青光眼病人53例(57眼),男19例(20眼),女34例(37眼);年龄44—71岁,平均56.岁。
均为行缝线植入睫状体上腔引流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
4例双眼发病,病程0.5—6.0d,术前眼压28~81.78mmhg,平均眼压49.60mmhg,5例(5眼)因角膜上皮损伤重未测量眼压,术前视力为光感,病例均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
2.2 药物治疗①2%毛果芸香碱滴眼液滴眼每5min1次,4次后
改为每15min1次,再4次后改为4次/d。
本药物可破坏血一房水屏障,加重前房反应,不宜过多使用,频繁滴眼时可压迫泪囊区
2-3min,减少全身吸收的不良反应。
②按1—2kg体重使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可在短期内提高胶体渗透压,使眼组织特别是玻璃体中的水分进入血液,从而减少眼内容量,降低眼压。
无全身禁忌,均在早期与缩瞳剂联合使用。
③l%布林佐胺滴眼液滴眼,3次/d,可以减少房水生成,不良反应较少见。
前列腺素眼液滴眼2次/d,通过抑制房水生成降低眼压,支气管哮喘患者可以使用选择性b受体阻断剂,但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仍须慎用。
2.3 手术方法:表面麻醉及球后浸润麻醉,开睑,做上直肌牵引缝线固定,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烧灼止血,做4mm×4mm 大小的1/3厚度的浅层巩膜瓣,向前剥离至透明角膜,再做3mm×3mm大小的2/3厚度的深层巩瓣,剥离中可透见深层的黑褐色葡萄膜,剥离中有时可见自schlemm管外壁有房水渗出,尽可能靠近角膜侧剪除深层巩膜瓣,距透明角膜后2mm,也可以在有房水渗出的schlemm管附近为标记,剪除1mm×3mm后板层巩膜达睫状体上腔,距浅层巩膜瓣缘外1.0—1.5mm巩膜两侧,与剪除的睫状体上腔近平行,分别用带有6—0尼龙线的铲针,穿入到深层巩膜瓣缘内底部穿出,用烧灼器将尼龙线断端烧成圆球形膨大无利尖后,从两侧巩膜断端分别植入6—0尼龙线到对侧睫状体上腔5—8mm,外端分别留12—15mm,剪除暴露的睫状体上腔与角膜间约3mm×2mm的深层小梁角膜织,剪除相应处的虹膜根部组织,水密缝合浅层巩膜瓣,
尼龙线的外露端分别与巩膜瓣缘外2mm浅层巩膜缝合固定,钝性分离两tenon’s囊组织,将两侧外露端尼龙线平整放置到巩膜上,球结膜覆盖巩膜瓣,球结膜下注射庆大毒素2万u+地塞米松5mg,术毕,术眼包扎勿加压。
2.4 术后观察:术后不做眼球按摩,1周内每日观察,术后1周至1个月,每周1次观察,1年后每3个月或半年复查,主要包括眼压、视力、视野、前房形成、眼内反应、有无滤过泡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3 结果
3.1 视力及视野变化:无光感眼3只眼,手动眼前一指数眼前者6只眼,0.1—0.3者32只眼,0.6者10只眼,0.8者3只眼,1.0者3只眼。
术后随访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8只眼,其余眼保持原有视力,术后随访视野有显著提高者10只眼,其余眼保持原有视野或略有提高。
3.2 眼压变化:57只眼术后末次平均眼压(18.50±10.29)mmhg 与术前平均眼压(33.90±11.19)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078,p=0.003),术后6只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眼
压>22mmhg),包括新生血管性、外伤性及先天性无虹膜各1眼,经降眼压治疗3—7天眼压降至正常,术后15只眼出现一过性低眼压(4mmhg≤眼压8mmhg),未经特殊治疗,13只眼7—14天恢复至正常,2只眼眼压持续6mmhg,随访24个月,视力无下降。
1只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2个月,2只绝对期青光眼术后13个月,开始眼
压低(≤3mmhg),后眼球萎缩。
1只外伤性青光眼术后15天突然眼压升高,高达48mmhg,持续不降后眼球萎缩。
3.3 滤过泡形成与否:57只眼,术后形成滤过泡,27例29只眼占45%,其中6只眼眼压>22mmhg,占10%,术后有无滤过泡,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眼压差值的均值,经成组检验方法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t=0.025,p=0.937
3.4 术后并发症
3.2.1 只眼术后1—2天内前房形成不良,经托吡咔胺眼液散瞳,一天3次,均在术后3天后形成良好。
3.4.2 10只眼术后前房积血,按oksala法分级均为i级,均在3—5天内吸收。
3.4.31 只眼自巩膜瓣渗少量房水,前房形成不良,浅层巩膜瓣补加缝合两针,1天内前房形成良好。
3.4.4 术后1只眼,3天内视力逐渐下降,前房内纤维蛋白渗出,眼球b超显示一端植入线进入玻璃体腔,经拔除植入线,玻璃体腔注射头孢他定1g加22支注射用水稀释液0.1ml加地塞米松0.1ml,7天后炎症完全消失,视力提高至术前视力。
3.4.5 57只眼均无前房延缓形成,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
4 护理
4.1 基础护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床铺干净整齐,室内光线柔和,空气流通,防止对流风,避免感受风寒。
手术当日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勤巡视病房,注意术眼疾病情况及眼压、前房的变
化,协助医生做好包扎及检查,若发现患者眼胀、眼痛可能有高眼压的发生,及时告之医生,做好相应的处理。
及时了解患者的需要,帮助其解决问题,床旁桌及常用物品按方便使用的原则固定摆放,活动空间不留障碍,危险物品如暖瓶等应远离患者,避免下床时发生危险或跌倒。
鼓励患者寻求帮助,教会其使用呼叫系统,及时得到护士帮助。
4.2 饮食护理对行动不利、年老体弱患者应主动完成各项生活护理。
术后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包括少量水果,尽可能减少咀嚼动作,忌吃硬的食物,因牙齿的振动可通过骨传导到眼部,引起眼部出血,忌烟、酒,忌吃辛辣食品,多吃纤维素高的食物,如芹菜、胡萝卜等,无糖尿病时可食香蕉、饮蜂蜜水,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因便秘可加重前房出血,高眼压不易控制,所以预防便秘显得十分重要。
指导患者饮水时暂少量多次饮水,每日不超过低800-1000ml,每次饮水量不超过300ml[1]。
避免房水产生过多,对眼压不利。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避免接受过多的亲友探视或过长时间交流,以保证充沛的体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4.2 心理护理青光眼患者因持续高眼压、眼胀、眼痛及视力下降的长期困扰,加之青光眼典型易激动.、情绪波动大的性格特征,患者顿感恐惧、焦虑、丧失信心,这些心理反应对治疗及预后都起到很大的负面作用,尤其是术后包扎双眼的患者,不能适应当前环境,易产生头晕、恶心、欲吐,甚至抑郁、烦躁,所以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地讲授本病知识的术后过程及包扎眼睛的原
因,讲明情志与此病发生及预后的关系,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嘱患者勿自己将眼罩摘下,术后眼部有轻度异物感或周围发红是正常现象,及时给予精神安慰,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多听音乐,多与其他患者交流,缓解紧张情绪,使焦虑者自觉调整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术后检查时护理人员应搀扶双眼包扎患者到暗室捡查,可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另外做好家属工作也是心理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患者共同创造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
4.3 操作要点注意无菌操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术后给予抗生素眼水滴眼每日3~4次,滴眼药时护士应洗净双手,动作要轻,应用拇指、食指分开眼裂,避免用力过猛,牵拉眼睑,引起疼痛、出血。
眼药水瓶口不可触及患者的角膜或睫毛,距离为2~3cm为宜,以免损伤角膜或引起交叉感染,滴眼时药水应滴在结膜的下穹隆部,不应滴在角膜上,以免引起眼睛不适。
眼罩拆除后如有流泪,要避免用不洁之物擦揉术眼,应用纱布或干棉棒轻轻擦干眼角泪水。
护士在测眼压时,动作要轻,检查眼压次数一般不宜太多,不宜反复测量,也不宜将眼压计放在角膜上时间过长,以1~3s为宜,避免损伤角膜上皮,使局部抵抗力降低而发生感染。
眼压计应消毒后使用,眼压计的底座用2%的戊二醛浸泡10h,然后用生理眼水冲净晾干后使用。
告诉患者在洗脸时勿把脏水或皂水溅人眼内,勿用手揉眼及碰撞,注意保持眼部卫生。
5 出院指导
对青光眼患者应当详细介绍青光眼的知识,使其树立信心,配
合治疗,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以便长期保存有用的视功能。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出院指导,认真向患者解释术后观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术后定期检查,密切观察眼压、视力、视野、前房形成、眼内反应、有无滤过泡及术后并发症.对术后视力较差者给予心理支持,嘱其定期来院复查,注意视野的变化,如发现视力模糊或减退应立即来院就诊。
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用眼不能过度,不能长时间看书,看电视。
不能在暗地方久留。
滴眼药水前清水洗手,查看药水,清洁眼睑,滴药时眼药水瓶要靠近眼球,但不能触及眼球,避免污染瓶口,轻轻分开上、下睑,暴露下结膜囊,不要将药液滴在角膜上,以免增加不适感,点眼后压迫泪囊。
术后1周至1个月,每周复查1次,半年每月复查1次,眼压平稳,滤过功能良好后,1到2年每3个月或半年复查1次。
出院后定期随访检查,建立健康档案,每周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心理状况,生活习惯,饮食情况,有无头疼,眼痛眼胀,经常流泪等跟踪护理指导有效地维持患者健康的生活习惯,以达到维持正常眼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