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三专题的回声永志不忘消息二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第三专题的回声永志不忘消息二则测试题
2019.9
1,朱自清,原名________,字佩弦,号秋实,他的长诗是________,诗集是________,第一本散文集是________。
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如:、等。
2,阅读下段文字,完成各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3.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
风过处”的景色。
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
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
喻。
4.这一节依次写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
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①虽然
是满月,②天上却有一层的云,③所以不能朗照;④但我以为这
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着树照过
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的杨柳的稀疏
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标有横线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正确的一组是
()
A.轻轻薄薄淡淡弯弯 B.静静淡淡薄薄柔柔
C.轻轻淡淡薄薄柔柔 D.静静薄薄淡淡弯弯
2.文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
()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B.不
能朗照
C.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3.①-④句是一个多重复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 | ② ||| ③ || ④ B.① ||| ② | ③ || ④C.① | ② || ③ ||| ④ D.① ||| ② || ③ | ④4.“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 )
A.作者感到生活惬意,别有风味。
B.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C.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D.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5.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主要是()
A.月下的荷塘 B.月的光和影 C.荷塘上的月色 D.月下的荷塘及月色
4,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莲花自古以来,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称颂。
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
他在那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
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
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绮;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碗倾摇,银珠戏跳。
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所写的《》。
2.下列词或句子打上引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①“君子花”②“出淤泥而不染”③“救济粮”
A.①引用②强调③具有特殊含义 B.①强调②强调③引用C.①强调②引用③具有特殊含义 D.①表示专用名词②引用③具有特殊含义
3.由“莲花”联想到朱自清先生,这属于()
A.因果联想 B.相关联想 C.相似联想 D.对比联想
4.“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这是________句式。
请改写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朱自清拒领救济粮的原因在于。
5,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看荷花,宜晨,宜夜。
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
色。
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
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
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
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
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
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
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
--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
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
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
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
此情此景,确也可乐。
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2.“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
3.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
4.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6,课文文段阅读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加粗的词语极富表现力。
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
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3.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7,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描写的是月下的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
B.本段描写的是月下的荷塘。
C.本段描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D.本段描写了月下荷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2.下面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文字写景顺序的概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天上到水里
B.从上到下
C.由静到动
D.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3.作者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荷塘上的荷花呈圆形而且闪闪发光;
B.塘上的荷花是名贵的品种,而且朵儿不大;
C.这种荷花能像“明珠”和“星星”那样光芒四射;
D.在月光的照射下,白色的荷花给人一种如“明珠”般润泽的感觉,在绿叶的映衬下,又像碧天里的星星了。
4.作者将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请指出二者的相似点。
答:
5.从全文看,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喧嚣(xiāo)濡染(rú)蝉蜕(ruì)胡诌
(zhōu)
B. 剥蚀(shì)嗔怒(zhēn)隽永(juàn)矗立
(chù)
C. 老媪(ǎo)纶巾(guān)铿锵(kēng)猝然
(cù)
D. 充塞(sài)谗言(chán)戍卒(shù)嗜好(shì)9,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震憾费尽心机按捺不住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 抉择历历在目妄自菲薄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C. 萦绕至高无尚恪尽职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D. 急躁汗流浃背废寝忘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
以大伙不喜欢他。
B. 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
有那么大的能耐。
C. 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
血直流。
对这种不可理喻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
D. 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
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测试题答案
1, 自华,《毁灭》,《踪迹》,《背影》,《春》,《背影》或《绿》。
2, 1.C(A弥留:病重快要死了; B更加 C满 D填满) 2.C 3.B (并没有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4.叶-花-香-波
3, 1.D 2.A 3.D 4.C 5.C
4, 1.《爱莲说》 2.C 3.C 4.反问这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
5.表现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
5, 1.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2.荷塘夕照,确也可乐。
3.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
4.①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②闻不到荷香;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景。
5.A、E(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语句说,应是“一年好景,一岁繁华”以下文句。
文中未用对比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只是转换观赏、描写的角度。
6, 1.C(颜色深浅不一)2.D(A项,内心有淡淡的喜悦;B项C项明显不当)3.B
7, 1.C 2.A 3.D
4.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相似。
5.这段文字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8, C
9, D
10,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