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 重构教学 深度学习——以《认识负数》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仓为负;收入的钱为正,支出的钱为负”的思想。 1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刘徽首次明确地提出了正数和负
数的概念。他还规定筹算时“正算赤,负算黑”,就是用红色算 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这个记载,比国外早了十八百 年。
追溯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并尽可能还原数学知识的发生和 发展,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姓名
身高/厘米
王晨
3
李明
1张杰ຫໍສະໝຸດ -2以“身高可以是负数吗?”问题为驱动,当学习材料一呈 现,学生便会产生疑惑:身高怎么可能比0还要小?随着讨论的 深入,谜团揭晓:由于定了一个标准量0,才会出现这些身高。
身高可以是负数吗?生①:不可以,没有这么矮的人。生 ②:可以,0界线是160厘米。师测量身高时李老师有一个标准 0,就是165厘米。你知道他们实际身高吗?
117
一、缘起:学生理解“负数” 接到一节市级公开课的任务,内容是《认识负数》,回想起 自己多年前教学负数,总是要让学生先背负数的意义。但那时的 学生真的的理解负数了吗?显然没有。负数的意义是背下来的, 基本背的滚瓜烂熟。我们学数学,也沿用语文的路径:读书百 遍,其义自见。 二、晰义:负数是怎么来的 深度学习的源点:结合历史,把握本质——为有源头活水来 “负数”属于概念性知识,它的产生、发展、运用必有一个 漫长的过程,教材仅把它作为背景知识进行介绍,笔者觉得是不 够的。在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后我们发现中国对于负数的产生、 认识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负数在中国的发展史 在我国古代,人们早有买卖等商品交易,期间慢慢地产生了 负数。后来数学家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更明确地提出了 正负数的概念。负数在中国的产生更多的是因为人们在生产生活 中需要一种表示“亏损”、“下降”、“支出”的数。古代中国 人对负数的认识和使用,鲜明地烙上了生活经验的痕迹。 (二)负数在外国的发展史 印度是认识和使用负数比较早的国家,其最早记载见于《婆 罗摩历算书》中,他把正数称为“财产”,负数称为“债务”。 而在西方,大多数学家并不接纳负数,直到1637年,法国大数学 家笛卡儿发明了解析几何学,创立了坐标系和点的坐标概念,负 数才获得了几何意义和实际意义。 所以,从数学史的视角来看,“负数”的教学无疑要关注: 1.是要引发学生学习新数的情感需求; 2.是要寻找承载负数本质意义而又直观的教学模型,以顺应 抽象认识源于直观模型的心理顺序; 3.是要注重沟通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以避免以后学习的认 知障碍。 三、实践:怎样建构负数 张奠宙在《多多注意数学本质的揭示——剖析“用温度计引 入负数”的优缺点》一文中给出了三条建议:首先,引入负数, 一开始就明确提出“意义相反的量”的概念;其次,要先给出 “0”点,然后才能谈正数与负数;最后,引入负数不能只用温 度计模型,更重要的是用收入支出、赢与输等自然意义下的动态 模型。根据以上3条建议我尝试进行了《认识负数》一课的教学 设计,以问题驱动,深入学习。 (一)基于体验,感知相反意义 以“假如这个世界没有负数可以吗?”问题为驱动,让学生 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问题1:假如这个世界没有负数可以吗? 生:如果没有负数,计算减法时,不够减时,无法表示。 师:听得懂他的意思吗?没有负数就不可以了吗? 生①:可以用文字表示,比如:零下五度。生②:如果是计 算,没有单位怎么表示呢? 问题2:你知道负数的由来吗? 活动:介绍数学史料 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据古代数学名著《九章 算术》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就有了“粮食入仓为正,
生:王晨身高168厘米,李明身高166厘米,张杰身高163厘 米。
总之,深度学习的核心是理解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 概念理解水平是需要教师不断研究的永恒主题。教师应该高屋建 瓴地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学情,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每一道习 题,有序推进,帮助学生深度建构,发展数学的高阶思维。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孟佩娟,章立平.探寻“认识负数”教学的基本要点[J].中 小学数学(小学版),2010(11):32-34.
2020年第5期
教学相长
基于历史 重构教学 深度学习
——以《认识负数》为例
汪慧莲
(浙江省嵊州市爱德小学 浙江 嵊州 312400) 摘 要:本文试着从负数的历史入手,对多套教材对正负数定义进行比较,基于历史,梳理脉络,通过前测把握学生的认知起 点,教学时通过问题驱动,基于体验,感知相反意义,基于探究,关注“0”分界点,基于练习,发展高阶思维,深度度建构负数意 义。 关键词:负数;深度学习;建构;意义
(二)基于探究,关注“0”分界点 以“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问题驱动,一个负数总是某个 正数的相反数,而“0”则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所以在引入 负数概念的初期,就必须对“0”这个分界点给予特别关注,没 有“0”,正负的概念无从谈起。 问题1: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生①:我认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生②:我认为0既 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负数是以0为分界的。 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到底哪种有道理呢?先不着 急。 介绍人为规定相反的量:温度,海拔,并以收入与支出、盈 利与亏损、温度、海拔为例,追问:这时候的“0”在哪里?指 出这里“0”的规定背后的合理性及其意义。 师:现在,你的想法有没有改变? 生①:我认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分界线,是标 准。 张奠宙先生指出,所谓意义相反的量其实就是两类:一类就 是自然意义的相反,如收入与支出,0就是平衡点,另一类则是 人为规定的相反,如水的结冰为0。从这两类相反的量深入体会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问题2:身高可以是负数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