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匹配新教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5.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9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了解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解决生字障碍,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熟读并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叙述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只有辛勤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写9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了解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做事情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只有辛勤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古时候有一个农夫,有一次,他在种田的时候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农夫很开心,把野兔捡回去饱餐了一顿。

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最后农夫却落得被众人笑话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宋”“释”“耒”“冀”等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颈、释”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株、耕、触”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

“加一加”识字法:
株=(木)+(朱)
耕=(耒)+(井)
触=(角)+(虫)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守”下部的“寸”的横要舒展,写在横中线上。

“株”左窄右宽,左部“木”的最后一笔是点。

“宋”左撇和右捺要伸长、舒展。

“耕”左部的“耒”三横间距均匀,右部的“井”竖撇和竖伸长舒展。

“颈”左部的最后一笔要由重到轻向右上行笔。

“释”右上部的“又”要舒展,盖住下部。

易错提示:
“守”“宋”上面都是宝盖头,不要少写一点。

“待”左部是双人旁,不要写成单人旁。

“其”中间是两横,不要少写或多加横。

(3)归类识字。

基本字带字归类示例:
朱:株(守株待兔)—蛛(蜘蛛)—珠(露珠)
寸:守(守候)—村(乡村)—过(过来)
寺:待(等待)—侍(侍奉)—涛(浪涛)
木:宋(宋代)—床(床前)—休(休息)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在田地里耕作,忽然从远处跑来一只兔子,它一不小心就撞在田地里的树桩上死了。

农夫很高兴。

于是他放下农具整天守在那棵树桩旁,希望能再捡到兔子,结果却一无所获,还被宋国人笑话。

2.本篇课文是一则寓言。

请根据课文,概括总结一下寓言的特征。

明确: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兼具教育性和讽刺性;故事情节具有虚构性。

教师点拨: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
学体裁,是民间故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寓言的内容多是具有劝喻性、讽刺性和哲理性的小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它往往借助这些艺术形象的活动现象,来表现人民群众的某种理想、道德观念、知识经验、思想方法等内容。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常用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熟悉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的故事情节,那么作者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守株待兔宋国耕田触角
头颈释放其实
2.导入新课。

3.上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农夫“守株待兔”的经过,接下来让我们细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作者对农夫的行为持什么态度?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翻译以下句子。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3)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明确:(1)一只野兔跑过来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2)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3)野兔是不可能再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2.农夫为什么要“守株待兔”?
3.明确:农夫在耕作时偶然捡到一只撞在树桩上的兔子,他寄希望于再次在树桩旁轻松捡到送上门来的兔子,于是放弃劳作,终日“守株待兔”。

3.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明确:兔子撞到树桩上被农夫捡到只是偶然的事件,不可能天天发生。

“兔不可复得”,农夫却还执迷不悟,终日守候,所以会被宋国人笑话。

4.农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明确:幻想不劳而获,不切实际,没有远见,不知变通。

5.课文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不要妄想不劳而获,只有辛勤付出才会有收获。

6.假如你遇见了农夫,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明确:你真傻呀!你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那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怎么能天天想好事呢!你要老老实实地耕耘劳作,这样才能有好收成,才能过上好日子。

7.除了课文,《韩非子》中还有许多寓言故事,请查找相关资料,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拓展示例: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难一》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说上》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兔走.触株( )
(2)因.释其耒而守株( )
(3)冀.复得兔( )
(4)而身为.宋国笑( )
明确:(1)跑(2)于是(3)希望(4)被
2.总结。

《守株待兔》里的农夫做着不劳而获的美梦荒废劳动,最终被人当作笑柄。

这警示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

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天上掉馅饼,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同学们,让我们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吧!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守株待兔⎩⎪⎨⎪⎧⎭
⎪⎬⎪⎫偶然得兔冀复得兔不可复得 不劳而获为人耻笑 6.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1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寓意。

3.学会灵活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段来刻画角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味课文中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句子,学习作者刻画角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与人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

【教学重点】
1.会写11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品味课文中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句子,学习作者刻画角色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与人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呢?是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还是向他人虚心学习,与他人和睦相处?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又会造成哪些结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罐和铁罐》,看看它们各自的经历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陶罐”“奚落”“谦虚”“懦弱”“轻蔑”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捧、擦”这些生字时可以运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骄、傲、谦、虚、懦”这些生字时可以运用比较识字法。

比较识字示例:
骄(骄傲)—桥(木桥)—娇(娇气)
傲(傲人)—遨(遨游)
谦(谦虚)—歉(道歉)
虚(虚心)—虎(老虎)—虑(考虑)
懦(懦弱)—儒(儒家)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骄”左部的“马”最后一笔向右上斜提,右上部的捺要舒展。

“傲”中部的三横间距均匀,最后一横稍长,中间一横最短。

“虚”的长撇要伸长舒展,半包围住下部。

“懦”的右部上窄小下稍宽大。

“弱”要写得紧凑,“弓”稍细长。

“代”斜钩取弯势,斜提略缓。

易错提示:
“尘”的上部中间是竖,不要写成竖钩。

“擦”右下部的“祭”的左上部里面有两点,不要写成“夕”。

“代”右上角的点不要漏写,不要多加一撇写成“伐”。

(3)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示例:
亻:傲(骄傲)—代(古代)—价(价值)—倒(倒塌)
扌:捧(捧起)—擦(擦洗)—掘(挖掘)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9):写骄傲的铁罐看不起善良的陶罐。

第二部分(10~17):写多年以后陶罐被当作文物从废墟里掘出来,铁罐却无影无踪。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脆弱易碎的陶罐多年之后依然保存完好,坚硬的铁罐却早已没了踪影,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自己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骄傲谦虚懦弱古代
价值尘土捧起擦洗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陶罐和铁罐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它们最终的结局有什么关系?从中我们又可以学到哪些与人相处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明确:陶罐:善良、谦虚、自尊、宽容;铁罐:骄傲、自大。

2.课文是通过什么手段塑造出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的?找出相关语句各举一例进行分析。

明确: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①神态描写:铁罐“傲慢地问”表现出它骄傲、自大的性格;陶罐“谦虚地回答”表现出它谦虚、有礼的性格。

②语言描写:“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表现出铁罐自以为是、蛮横无理的性格;“不敢,铁罐兄弟”表现出陶罐善良、宽容的性格。

3.阅读第1自然段,结合后文说说为什么“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

明确:因为铁罐自认为十分坚硬,所以看不起脆弱易碎的陶罐。

4.阅读第6自然段,说说铁罐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铁罐说陶罐“要不了几天,就会破成碎片”,自己“却永远在这里”,与后文陶罐保存完好,铁罐却无影无踪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讽刺性,为后文作铺垫。

5.第10自然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表现出时间过去了很久,为下文揭示陶罐和铁罐的结局作铺垫。

6.多年之后,陶罐和铁罐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陶罐依然保存完好,被人们挖掘出来,视为珍贵的文物;铁罐却因为长期的氧化反应消失不见了。

7.陶罐被人们掘出来后向人们提出了什么请求?这反映出陶罐的什么品质?
明确:陶罐请求人们把他的兄弟铁罐也掘出来。

这反映出陶罐不计前嫌、宽容大度、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8.陶罐易碎,多年之后却依然美观;铁罐坚硬,多年之后却消失不见,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9.课文运用的最有特色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对比的表现手法。

体现在陶罐和铁罐的对比,多年之前和多年之后的对比两方面。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写近义词。

(1)骄傲——()
(2)奚落——()
(3)轻蔑——()
(4)懦弱——()
2.写反义词。

(1)骄傲——()
(2)轻蔑——()
(3)懦弱——()
明确:1.(1)傲慢
(2)讥讽
(3)轻视
(4)软弱
2.(1)谦虚
(2)尊重
(3)勇敢
2.总结。

陶罐和铁罐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我们不应自高自大,看不见自己的短处;也不应该妄自菲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

古诗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与他人相处时,我们更要怀着谦虚的态度,学习对方的优点,与人友善、和睦相处。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7.鹿角和鹿腿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体会故事中的寓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3.体会故事中的寓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不要光图外表的
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依托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1.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选自《伊索寓言》的一个故事《鹿角和鹿腿》。

板书课题,齐读。

2.指导阅读“提示语”,明确阅读要求。

二、自读故事,把握主要内容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你认为印象最为深刻的词语,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

3.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读书时认不认真,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
A.同桌互相读。

B.开火车读。

C.生齐读。

4.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反馈:
(1)说说你圈出的印象最深的词语,随机正音。

(2)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第一层次:抓住关键词语,几个学生合作着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层次:能连起来初步讲述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说清楚、说连贯。

随机板书:
欣赏角差点送命
抱怨腿狮口逃生
5.教师小结:能抓住关键词语初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初步读懂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深读课文,体会原因
1.师:故事到底怎么向我们展开呢?让我们一起慢慢走进课文,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1-3段,想一想小鹿怎么欣赏自己的角?
2.重点抓句子:出示小鹿赞美自己角的句子
(1)学生朗读,齐读。

A.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珊瑚)出示珊瑚图,感受读
B.小鹿,小鹿,你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你心情如何?是怎么想的?(兴奋、惊讶)
C.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这只漂亮的鹿,谁快来夸夸自己?
(2)带着你的满足,带着兴奋再次来读一读这句话。

(3)模仿说句子,指导朗读。

3.正在小鹿得意洋洋的时候,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

鹿的视线往下一移,看到了自己的腿,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四段,
找一找它怎么评价自己的腿?板书鹿腿
A.它认为自己的腿怎么样?(难看)板书难看
B.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太细、配不上自己的鹿角)C.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特别不满意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指导学生朗读:你看,看起来它十分不满意自己的腿啊!小鹿,小鹿,噘起嘴,皱起眉头,把你的抱怨告诉大家吧!
课件出示句子: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个别读、齐读。

体会小鹿的心情(害怕):多么紧张,多么危险的时刻啊,带着内心的害怕和紧张,读一读第5段。

(1)预测:狮子正向小鹿逼近,多么危险啊,我们都很想知道,鹿能脱险吗?它又是靠什么脱险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反馈,小鹿靠什么逃离狮子的追赶?(腿)这是怎样的腿?(有力的腿)从哪儿可以看出腿的有力?(读课文第六段的第一句)(3)那美丽的角是不是也帮了它很大的忙?(没有,差点害了它)朗读剩余部分,读出危险
(4)幸好有惊无险,鹿最终逃脱了狮子的追捕,这让我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小鹿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四、总结提升
1.好了,学习到这里,我想你一定有很多收获,你懂得了什么?
2.师总结:很高兴同学们从这则寓言里悟出这么多道理来,在生活中,任何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板书)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他的长处。

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五、拓展阅读
1.阅读《大老虎和小老鼠的故事》
2.同学们互相交流阅读收获
六、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1.小鹿经历这样一件事,它也懂得了许多。

现在,它又一次来到小溪边,看见了自己的角和腿,它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课下请你拿笔写一写,同位之间互相交流。

2.课下阅读推荐。

【板书设计】
欣赏角差点送命
抱怨腿狮口逃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8.池子与河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读懂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2.把本课与本单元学习的其他寓言进行对比,注意课文在形式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池子每天安闲地躺在泥土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河流背负着沉重的大船和木筏奔流不息、忙忙碌碌。

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滔滔”“遵循”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妇、滔”这些生字可以结合图片,学习“涯、循、验”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与形近字的区别。

形近字对比示例:
涯(生涯)—崖(山崖)
循(遵循)—盾(盾牌)—遁(逃遁)
验(应验)—脸(脸色)—险(危险)—捡(捡拾)
(2)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示例:
氵:滔(滔滔)—涯(生涯)—池(池塘)—流(河流)
(3)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给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6):写池子享受安逸清闲的生活,不理解河流为何那么忙碌。

第二部分(7、8):写河流不顾自身安逸,为人
们做贡献。

第三部分(9):写一年年过去,河流至今长流,池子已完全枯干。

第四部分(10):点明主旨——才能不利用就会衰退,才能被懒惰支配就会一无所为。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
明确:池子以为自己过着安逸、清闲、平静的生活,所以让河流放弃那种奔流不息,负载船只的生活。

2.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可是,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泥土比喻成鸭绒垫,突出了泥土的柔软、舒适;一个“躺”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池子积聚在泥土上的情态,表达出池子安闲、惬意的心情。

3.河流所提到的“自然规律”指什么?
明确:水要流动才能保持鲜活。

4.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
明确:因为河流抛弃了自身的安逸,年年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给人们带来了利益,所以河流受到人们的尊敬。

5.池子和河流各代表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池子代表那些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人。

河流代表那些永不满足,负重前进,永远创造快乐和幸福的人。

教师点拨: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课文就运用了这种手法,以池子象征那些贪图安逸的人,以河流象征那些积极进取的人。

6.你从这则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

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贪图安逸的池子,忙碌奉献的河流,你更赞同谁的观点呢?我想,大家还是更喜欢为人们做贡献的河流吧。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要学习浪费才能、贪图享乐的池子,要做积极进取、创造价值的河流,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教学目标
1.围绕“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敢于发表
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理由。

2.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看法,态度自然大方。

3.倾听别人的发言,想想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

学会尊重不同的想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清晰、明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懂得分清事物的利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说起班干部制度,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班干部制度的最初设立,是为了让学生协助老师更好地管理班级,同时学生也能从中得到锻炼。

出于公平公正的考虑,有的班级开始实行班干部轮流制,由同学轮流担任班干部。

同学们觉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又会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到底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呢?大家来讨论一下吧。

二、交际指导
1.分小组进行交流。

小组每个人轮流叙述自己的观点,其他人要认真倾听,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小组再一起讨论。

2.小组评议,互相评价。

评价要点有三: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清楚、有逻辑。

评出大家认为讲得最好的同学作为代表到班上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