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百年前,京张铁路打破了国外对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百年后,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它是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成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 )。
零件是否老化、路基是否沉降、照明是否损坏,工作人员都能。
京张高铁的智能化运营为旅客通行提供了更的服务。
乘客到站后,智能机器人可以贴身导航、搬运行李;有了智能系统,乘车流程也大大简化,乘客可通过电子客票、刷脸进站,大大提高了行车安全性与乘车舒适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预言一目了然个性化
B.断言一目了然人性化
C.预言了然于胸人性化
D.断言了然于胸个性化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是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被誉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B.它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成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C.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成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D.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被誉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3.在文中括号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A.基于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京张高铁为沿线实时“体检”
B.京张高铁为沿线实时“体检”,借助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C.京张高铁应用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为沿线实时“体检”
D.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帮助京张高铁为沿线实时“体检”
2、下面对“学习金字塔”中所反映的规律,归纳不恰当
...的一项是
A.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平均学习保持率各不相同。
B.学习者参与度越高,主动性越强,平均学习保持率越高。
C.因为阅读的学习保持率低,所以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来提升学习保持率。
D.老师不宜采用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要多给学生讨论、演练、实践的机会。
3、下列各项中有关划线句子的修辞表述有误
..一项是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在此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
B.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运用比喻手法,刻画主观主义者“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形象。
C.《红楼梦》用“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形容宝玉,此处运用借喻,“纨绔”指富贵子弟所穿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膏粱”喻指贵族子弟。
D.王涯《秋思赠远》中望月怀人:“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把“新月”比作“蛾眉”,仿佛弯弯的新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上下先生
龙会吟
在野月岭,“上下先生”是个贬义词,是指那些在任何事情上都无己见,一切服从别人决定的人。
六爷爷就是个上下先生。
六爷爷还不到做爷爷的年纪,可村里人都叫他六爷爷,他们家族的人这么叫,别人家族的人也这么叫,也不知是怎么叫起来的。
六字还好理解,因为他在堂兄弟们中排行第六。
至于为什么要叫他爷爷,就难理解了,他不到五十,没有孙子,离爷爷的资格还差得远。
大概是他性情随和,好说话,别人说上,他就上;别人说下,他就下,上也上得,下也下得,从不与人争什么高低,脾性好得像个白胡子老爷爷,所以老老少少就叫他六爷爷了。
年初,村民小组调整土地,有块差地谁也不要,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手打起来。
组长没办法,找到六爷爷,说:“六爷爷,那块地分给你家,怎么样?”六爷爷点头,说:“要得,你说分给我家就分给我家,没意见。
”土地调整只差一步扫尾了,县里修水泥路,恰好从那块差地旁经过,差地变成了黄金地,商业价值一下子翻了几十倍。
于是
家家户户都争着要了,又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手打起来。
组长焦头烂额地找到六爷爷,说:“六爷爷,你把那块地让出来,好不好?”六爷爷连说:“好好好,谁想要就分给谁。
”为此,老婆孩子骂他傻,没得到那块地的人怪他傻,就连争到那块地的人乐得喘不过气来时,也笑他傻。
村主任老松知道了,却一个劲地赞扬他,说六爷爷不是傻,六爷爷是风格高尚,这样高风格的人应该进入村委领导班子。
老松提拔六爷爷当了村委会的秘书,把村委会的公章交给了他。
老松是个老资格村主任,村主任这一职务叫村长时,他当了十来年。
后来村长改称村主任了,他又当了十来年。
他在村委会的最高位置上一直没挪窝,手下的村秘书却换了好几个,村民群众都戏称他像换刀把一样不停地换秘书。
换秘书的主要原因是几任秘书都和他合不来,闹得他很烦心。
现在发现了六爷爷这么一个上下先生,不重用就是浪费人才。
六爷爷掌管村里的公章一个月后,村主任老松拿来几份低保户申报表,要六爷爷盖上村委会的公章。
六爷爷的视线在低保户名单上久久地停驻着,一直没把公章盖上去。
老松不耐烦了,催他:“快盖章,我马上要报到乡政府去。
”六爷爷好像没听见村主任的催促,用种疑惑的口气说:“这些人怎么会是困难户?”
老松怔了一下,他没想到六爷爷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他定的这些低保户名单,的确没有一户困难的,之所以作为低保户报上去,是因为这些人不是他的本家兄弟,就是他的七大姑八大姨亲戚。
见六爷爷还在犹豫,他有点儿生气了,说:“这章你是盖还是不盖?”
六爷爷说:“这章我不能盖。
”
“为什么?”老松气急地问。
六爷爷平静地回答:“因为这些人不是困难户,不能享受低保待遇。
”
老松吃惊地看着六爷爷,他不相信这话是从六爷爷嘴里说出来的。
六爷爷是个上下先生啊,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从来没有违拗过别人的意志,今天怎么连他村主任的话都不听了?真是人一阔,脸就变,当上了村秘书,就不是上下先生了。
老松两眼冒火,说:“那你说,哪些人才能吃低保?”
六爷爷说:“我们一家一家去摸底,集体研究决定低保户名单,再报上去。
”
“那你去摸底,你去研究。
”老松生气地说。
“好,坚决照你的指示办。
”六爷爷爽快地答应,好像根本不懂得老松说的是气话。
他和村委会其他成员,到各组走访调查,定下名单,张榜公布。
村民群众非常满意,说多少年来,村委会办事从来没有这么公平公正过。
老松一肚子火,又想撤换秘书。
他对乡长说:“六爷爷不适合当秘书,还是换一个人好。
”乡长连声答应,说:“你这个建议很好,村里的群众也都有这样的反映。
”老松高兴了,急切地问:“群众是怎么反映的?”乡长看着老松急切的样子,笑了笑,说:“村委班子马上要换届了,你们村的群众都推荐六爷爷当村主任。
”
老松的脸色突然灰了,说:“他是个上下先生,怎么能当村主任?”
乡长说:“私事不计较,公事讲原则,这样的上下先生群众欢迎,怪不得你们村老老少少都尊称他六爷爷。
”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上下先生”为标题,既带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又巧妙地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可谓新颖别致,颇具吸引力。
B.从村主任老松“像换刀把一样不停地换秘书”可以看出,这几位秘书和六爷爷一样,也是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干部。
C.当老松生气地说“那你去摸底,你去研究”时,六爷爷装作听不懂他说的是气话,爽快地答应了。
这正体现出他的机智。
D.小说描写生动传神,如写老松找六爷爷盖章,从“怔”“生气”到“气急”“两眼冒火”,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他的情绪变化。
2.小说在塑造六爷爷形象时,除刻画其言行举止外,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取两种简要分析。
3.结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雉带箭
韩愈
原头火①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②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鏃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③离披马前堕。
[注]①火:猎火。
②“地形”二句:描绘狩猎的过程,用曹植《七启》“人稠网密,地逼势胁”句意。
③五色:雉的羽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猎场情景: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野雉时出时没,“静”字表现了肃穆的气氛。
B.“出复没”三个字形象地写出了野雉被猎火驱赶出草丛,见到猎鹰以后惊惶逃窜的窘态。
C.诗歌前四句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为将军射猎做了铺垫;后面六句波澜忽起,情趣横生。
D.诗歌塑造了一位踌躇满志的将军,他出猎不仅为觅取野味,也要显示自己的神功巧技。
2.本诗描绘了一位将军射猎的情形,诗人是如何表现将军射技的精湛的?请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_____________。
(《论语》)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将进酒》)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体系统与文体族群
谷曙光
一国之文学错综复杂,尤其中国,每个朝代皆非单一文体,而是多种文体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从历时性角度来说,一个朝代的文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系统,也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共同体。
各种文体在系统中共存与协调发展,犹如大自然的生态系统。
其中的文体之间亦具有相资相生、相互竞争、相互融通的复杂关系。
因此,从单一视角研究文体,可能是片面的、狭隘的,如果立足于“文体——系统——族群”,以多元角度观察考量,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文体运动的真实格局。
中国古代文体系统中,应特别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文体之“变”。
文体的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中国古代的文体系统永远处于运动状态,并且不是平面运动,而是立体运动。
新与旧、高与低、主与次,五方杂处,碰撞震荡。
在文体系统中,主流文体、较早文体和边缘文体、后起文体,关系微妙复杂。
相对而言,主流文体、较早文体影响边缘文体、后起文体是主要趋势,是常态;而边缘文体、后起文体虽能反作用于主流文体、较早文体,却无法实现同等的影响力。
其实,多个文体间有时还有复杂的叠加效应和共振影响。
譬如,在宋以后,一般而言,是循着“文→诗→词→曲”的方向施加影响力的。
文可影响诗、词,诗可影响词,词可影响曲;反之,词却不宜影响诗、文,曲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的文体系统,既有较模糊的总体事理,又有单一文体的规则要求。
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发展,亦有总有分,很大程度上印证、契合了朱熹提出的“理一分殊”的学说。
文体系统处于永不停歇的运动状态,诸文体新旧杂陈,常中有变,变中有常,总的运行趋势是新陈代谢,但各文体又有自身的小规律,而其间的震荡、平衡、嬗替、倾覆,实难一言而尽。
文体系统的复杂性,远超一般想象,这也加剧了研究的困难。
系统内的各层次都存在复杂的现象和机制,层次与层次之间亦错综交织,具有穿透力和渗透性。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一个朝代的文体系统、文体关系,就需要顾识大局、辨别主次、理清头绪。
在研究古代文体系统的同时,还可引入“族群”的概念。
在古代的文体系统中,是否存在若干族群呢?答案是肯定的。
诗歌、散文、骈文、小说、戏曲等是古代文体系统中较突出的几大族群,其中散文是最大的族群,它疆域最广、成员最多、势力最大。
散文是中国古代文体系统中生态环境、发展态势较好的族群。
在中国古代,散文始终是诸文体的基础。
离开了散文,许多文体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先秦、两汉是散文的天下,六朝至唐虽骈文称盛,但骈文的周围,始终笼罩着散
文的巨大“阴影”。
降及宋代,散文再度成为文体系统中的核心。
宋以后,散文依然是中心,小说、戏曲的文体基础依然是散文。
从历史的长时段看,诗歌和骈文族群,虽然在总体上不如散文族群的势力大、影响深,但在某一朝代,却也曾独领风骚,如唐朝的诗歌,都是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文体族群。
(选自2016年05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哪一个国家,无论这个国家在哪个时期,它的文学都是复杂的,表现在文学体裁上则是多种文体的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B.在中国古代文体系统中,文体的变化是这个系统中突出的特征,且这种变化是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它是永恒的一种存在。
C.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新陈代谢的时期,但相当复杂,常中有变,变中有常,与朱熹的“理一分殊”的主张相契合。
D.相对中国古代文体系统中几个较大的族群而言,散文族群成员多、势力大,是生态环境、发展态势明显具有优势的族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从单一视角研究文体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是在于各文体之间具有相资相生、相互竞争、相互融通的复杂关系。
B.文体系统中有主流文体、较早文体和边缘文体、后起文体之分,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力有时会小于后者对前者的作用力。
C.我们在研究文体系统、文体关系时之所以要辨别主次、理清头绪,是因为文体系统内的各层次之间具有穿透力和渗透性。
D.从文体发展的漫长历史的时段看,总会有一种文体族群独领风骚,如我们所说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即是明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体的运动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立足于“文体——系统——族群”对其进行观察考量,才有可能接近文体运动的真实格局。
B.无论什么时期,文体系统中的多个文体之间会有复杂的叠加效应和共振影响。
如文可影响诗、词,诗可影响词,词可影响曲。
C.研究古代文体系统时,若引入“族群”概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弄清文体系统中各层次之间错综交织的复杂的现象和机制。
D.散文是许多文体存在的根基,无论是骈文,还是小说、戏曲,都受到了散文的巨大影响,哪怕散文不是当时文体系统中的核心。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在当代,当越来越多的人把散文写作变成了一种养病的方式时,散文如何才能从心出发,吐露真言,便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否则,散文就容易落入旧话语模式里,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昏昏欲睡。
⑵真正的散文,最需要警惕的,就是依附在陈旧的话语制度上,平庸地谈论一些大而无当的公共话题。
只有在语言中将自己那充满个性、自由且有锐利发现的感知贯彻出来,将文字引至思想、心灵和梦想的身旁,精神的奇迹才会在语言中崛现。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福斯特才有“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所有最好的道路都将因此而切断”的说法。
今天,散文生产上的庞大数量之所以无法掩饰散文自身的贫乏,就是因为散文的写作普遍落到了公共话语的俗套之中,写作者援用的也多是被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暴力作用后的语言方式。
个人精微的感觉,独特的心灵敏感,语言的及物能力,以及细节的准确力量,往往被悬置在一旁。
比如,当下追思古迹、缅怀历史的大散文获得了崇高的地位,赞美者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其中的文化关怀、悲悯之情,然而,这些文化关怀、悲悯之情又有多少来自于作者的独创?
⑶贾平凹曾提倡“大散文”的概念,但我认为,这____1____意在追求散文言说方式上的大,___2___要倡扬一种散文精神的大境界、大气象。
贾平凹自己就是这样实践的。
他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规,整体上还给人许多开阔的想象。
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
如果反过来,事是大的,
精神却是小的,那散文的气象和格局就完全不同了。
当今流行的许多散文,其实就是这个套路
....,作者一下笔,就摆开了架势,见到一块石头或一个古迹,就从《诗经》或古希腊开始说起,不断地往历史或精神的高大结论上去升华,结果,我们一旦想在文字里感受作者自身的精神气象,却发现是一个结结实实的无。
空的,没有根,甚至连自己的心都没有抖动一下。
这样的散文日益泛滥,不过是在扩张散文本已十分严重了的语言造假而已。
⑷这些散文的弊病,有一个根本的症结,就是缺乏有力的物质外壳,只是一味地感怀,沉思,感慨,怨叹,激愤,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升华,朝一个假想的精神目标一路务虚下去,但我们一直看不到散文的物质基础究竟建基于哪里。
没有物质性的散文,就像是没有身体的灵魂一样,是没有家的,不真实的,苍白而乏味。
⑸贾平凹的散文从平常心出发,以细节和事实见出精神的底色。
他说自己得了肝病的窘况,“我有我的脸盆、毛巾、碗筷、茶缸,且各有固定的存放处。
我只坐我的坐椅,我用脚开门关门,我瞄准着马桶的下泄口小便。
他们不忍心我这样,我说:这不是个感情问题!我恼怒着要求妻子女儿只能向我作飞吻的动作,每夜烧两盘蚊香,使叮了我血的蚊子不能再去叮我的父母,我却被蚊香熏得头疼。
”(《人病》)
⑹这种我称之为散文的物质外壳的部分,是呈现散文精神的基础,也是连接作者与散文之间血脉的关键,它可能是琐碎的,实在的,不经意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的散文似乎并不缺少精神性的抒写,缺的正是有价值的物质元素。
⑺散文光有物质外壳当然是不够的。
好的散文,在物质元素之上,还有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可这也必须是与散文的物质性相结合而生的。
(节选自谢有顺《散文的背后站着一个人》)
1.第⑵段中引用福斯特的话,目的是什么?
2.填入第⑶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并非而是B.不仅而且C.是因为所以D.如果就
3.第⑶段加点的词语“这个套路”具体指什么?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⑷段作者的观点。
5.下列说法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当代散文创作的衰象表现为作品数量过剩而又缺乏佳作。
B.目前散文普遍使用相同的表达方式,即一路务虚地抒情。
C.如果创作时连自己都没被感动,作品就不可能感动别人。
D.作者赞同贾平凹的写作实践,不认可其“大散文”概念。
6.根据文末画线句的观点,从所给的四篇散文中选择一篇加以分析(50字左右)
A.合欢树B.邂逅霍金C.想北平D.我所认识的蔡孑民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
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
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
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②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
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跪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
③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① ,有的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
况且,② !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 ,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1.文中第①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D.对偶、借代、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蚡,孝景王皇后同母弟也,生长陵。
窦婴已为大将军,方盛,蚡为诸曹郎,未贵,往来侍酒婴所,跪起如子姓。
及孝景晚节,蚡益贵幸,为中大夫。
辩有口,学《盘盂》诸书,王皇后贤之。
孝景崩,武帝即位,蚡以舅封为武安侯。
蚡新用事,
卑下宾客
..。
藉福说..,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诸将相。
上所填抚,多蚡宾客计策。
会丞相卫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
蚡曰:“魏其侯①贵久矣,素天下士归之。
今将军初兴,未如。
即上以将军为相,必让魏其。
魏其为相,将军必为太尉。
太
尉、相尊等耳,有让贤名。
”蚡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婴为丞相,蚡为太尉。
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毋奏事东宫
..。
窦太后大怒,曰:“此欲复为新垣平邪?”乃罢逐赵绾王臧,而免丞相婴、太尉蚡,婴、蚡以侯家居。
蚡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士吏趋势利者皆去婴而归蚡。
六年,窦太后崩,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以肺附为相,非痛折节以礼屈之,天下不肃。
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
上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
曰:“遂取武库
..!”是后乃退。
婴与蚡有卻。
蚡已罢朝,出止车门,召御史大夫安国载,怒曰:“与长孺②共一秃翁,何为首鼠两端?”安国良久谓蚡曰:“夫魏其毁君,君当免冠解印绶归,如此,上必多君有让,不废君。
今人毁君,君亦毁之,何其无大体也?”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灌夫共守笞欲杀之竟死。
(节选自《汉书·窦田灌韩传》)
[注]①魏其侯:窦婴。
②长孺:韩安国,字长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灌夫共守/笞欲杀之/
B.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灌夫共守/笞欲杀之/
C.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灌夫共守/笞欲杀之/
D.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灌夫/共守笞/欲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古代时投靠在贵族、官僚豪强门下的一种非同宗的依附者,有时也称客。
B.太尉,官职,始设于秦朝,掌管军事,汉沿袭秦制,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C.东宫,一般解释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
本文指的是太后居处。
D.武库,汉朝指收藏文书、钱币、财物和兵器的地方,与“府库”的意思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