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石河子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2*40=80分)
1.1942年春,美国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
”其主要意思是说
A.美国要继续纵容日本侵略B.日本正在扩大侵略活动
C.美国准备对日宣战D.中国抗战牵制了日本的侵略
2.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四次大战均遭失败,其原因是①实力对比敌强我弱②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③蒋介石消极抗日④日本集中兵力进攻正面战场
A.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在遭到中国军队的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帅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4.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本曾叫嚣要在三个月灭亡中国,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成功的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5.1940年代,《抗建通俗画刊》刊载了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见下图),其昭示的主题是
A.抗战是一场持久战争 B.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C.中国能迅速赢得胜利 D.民族觉醒,抗战必胜6.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切代价换取和平。
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这实际上是
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 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
C.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 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7.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宣称西方文明是霸道文明,东方文明是儒家理想的王道文明,日本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应主宰世界、拯救全人类,为建立“王道乐土”而进行“大东亚圣战”。
这些言论的本质是A.歪曲历史 B.掩盖真相 C.美化侵略 D.混淆是非
8.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凇沪会战②七七事变③台儿庄战役④百团大战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9.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最大区别是
A.要不要抗日
B.依靠哪些力量抗日
C.采取哪些方法抗日
D.在正面战场还是在敌后战场抗日
10.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的目的是
A.粉碎日军对对根据地的大扫荡 B.战略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C.破坏大陆交通线,为大反攻创造条件 D.振奋抗战军民,争取时局的好转
1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这样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爪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12.1947年底,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作出该判断的背景是
A.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 B.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13.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并领导了辛亥革命,推动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前后的巨大变化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统治被废除,民主政治建立 B.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C.解放了人们思想,民主共和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废除封建经济,建立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14.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是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下列社会思潮在近代中国成为主流的先后顺序是①民主共和②维新变法③马克思主义④民主、科学A.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16.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首先社会矛盾是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B.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D.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17.江泽民2001年10月9日的一次重要讲话说:“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他饿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先生”一生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潮流。
“先生”革命理论的最重大转变是
A.提出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B.提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C.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8.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其发展表现在①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②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③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联系④确立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大原则⑤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完全一致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9.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为国旗。
这说明A.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
C.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 D.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
20.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的主要不同是
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 B.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C.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 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21.近代思想家严复在他译作《群己权界论》(今译《论自由》)中指出:“穆勒此篇,本为英民说法,然其所论,理通他制。
使其事宜任小己之自由,则无间君上贵族社会,皆不得干涉者也。
”由此可见他主张A.尊重个人权利 B.倡导民主共和 C.学习西方科技D.提高国民素养
22.19世纪末,严复为中国引进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思想。
他腰斩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而形成《天演论》,在翻译过程中加进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第一大潮,成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前最重要的思潮。
严复的学说一度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能提醒国人奋发图强,挽救危机 B.洋务思潮破产,维新思潮兴起
C.《天演论》的科学性 D.保持中华民族优越性的需要
23.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24.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
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
”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25.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
“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
下列理解准确的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不同 B.新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变成旧文化
C.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 D.李大钊创造了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26.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认为,人类发展必然由“宗教迷信时代”、“玄学幻想时代”进化到“科学实证时代”。
这一观点体现出陈独秀
A.追求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B.崇拜科学技术 C.否定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 D.赞赏工业革命27.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28.孙中山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
这一运动应是
A.戊戌变法 B.太平天国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9.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在这里,胡适对《新青年》评价的理由是
A.《新青年》代表了提倡维新,推动富国强兵的时代
B.《新青年》代表了反对专制,宣传君主立宪的时代
C.《新青年》代表了主张共和,掀起民主革命的时代
D.《新青年》代表了批判复古,崇尚民主科学的时代
30.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认为:“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
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礼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
”上述引文旨在
A.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 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C.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 D.说明孔子之道是反民主的封建伦理纲常
31.“我中国已被灭二百六十余年,我华人今日乃亡国遗民,无国家之保护,到处受人苛待。
故今日欲保身家性命,非实行革命,废灭鞑虏清朝,光复我中华祖国,建立一汉人民族的国家不可也。
故曰革命为吾人今日保身家性命之唯一法门,而最关切于人人一己之事也。
”从孙中山的言论可看出他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
A.激化了满汉之间的矛盾 B.带有很强的民族歧视 C.未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 D.具有大汉族主义倾向
32.“平均地权意图在地价上涨时国家按较低的价格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买下来,使国家成为全国土地的主人,由国家收取地租,实行土地国有。
”孙中山的这种设想
A.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最佳途径 B.难以得到农民阶级的理解
C.是避免社会革命的最佳选择 D.能使中国迅速地走向富强
33.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34.孙中山遗嘱中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在他一生的斗争中,下列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提出三大政策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提出三大主义
D.发表《北上宣言》,谋求国家和平统一
35.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
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36.据《孙中山年谱》记载,孙中山在1912年3月至1913年春期间,曾把三民主义缩减为一民主义:“……不难以平和办法,逐渐促社会之改良。
”“一民主义”指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37.孙中山说:“一般普通人民负担的杂捐太重,总是要纳税,所以便很穷,所以中国的穷人便很多。
这种穷人负担太重的原故,就是由于政府抽税不公道,地权不平均,土地问题没有解决。
”可见
A.孙中山认识到节制资本的重要性
B.孙中山主张申民权进而限制地主
C.近代中国贫困的根源是土地不均
D.土地问题是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
38.“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
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是
A.全面学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B.仿效物质文明,排斥政治制度
C.重视政治文明,忽略物质文明 D.照搬物质文明,选用政治文明
39.1924年1月,孙中山在解释新三民主义时说:“本党既服从民生主义,则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集体主义,均包括其中。
”这说明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A.主张实现社会公有制
B.致力于谋求实现社会公平
C.与社会主义本质相同
D.推动了土地革命的进行
40.孙中山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故要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下列选项属于孙中山“社会革命”要求的是
A.反对少数满洲人专制 B.反对君主一人专制 C.反对少数富人专制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二、材料解析题(41题10分、42题1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遣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
材料三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
……制治固有本也。
……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
……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四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概述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核心主张。
(3分)
(2)材料三两则史料同属维新派的主张,就政治制度的建构而言,有何差异?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来推断差异原因。
(4分)
(3)综合四则材料概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想解放的过程。
(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蒋介石的主观愿望是要坚持独裁和消灭共产党,但是要实现他的愿望,客观上有很多困难。
这样,使他不能不讲讲现实主义。
……人家讲现实主义来邀请,我们讲现实主义去谈判。
……这一次我们去得好。
——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材料二目前与……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
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作具体谈判。
彼若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蒋介石给国民党各战区司令长官的绝密电报(1945年9月20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蒋介石的困难”具体有哪些?(2分)
(2)毛泽东所说的“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好在哪里?(4分)
(3)据材料二,说明蒋介石谈判的目的。
(2分)
(4)蒋介石所谓“军令、政令统一原则”的实质是什么?(2分)
2017届文科历史期末考试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20分)
41、答:(1)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是君主立宪。
(3分)
(2)前一材料明确主张君主立宪,后一材料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只是上书言事而已;康有为依靠皇帝来变法。
(4分)
(3)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
从理论主张到付诸实践。
(3分)
42、答:(1)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2分)
(2)经过重庆谈判签订的“双十协定”是人民力量的胜利,有利于人民。
中国共产党通过谈判,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扩大了党的影响,教育和团结了广大人民,并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再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动。
(4分)
(3)借谈判拖延时间,为发动全面内战做准备,同时借谈判之机,诱使中国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2分)
(4)“军令、政令统一原则”实质上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