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诗词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诗词大全
《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一、衍生注释:
“险夷”指危险与平安。
“滞”,停留。
“锡”指锡杖,是和尚所用。
这里用“飞锡”表示一种潇洒自在的形象。
二、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王守仁豁达的心境。
前两句表明他不把世间的危险和平顺放在心上,就像浮云飘过天空一样自在。
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的画面,夜晚宁静的大海上波涛汹涌,而诗人在明月下就像拿着锡杖乘风而下的高僧一样潇洒。
通过这种描写,将诗人心中那种超脱物外、不惧艰险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作者介绍:
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的心学对明代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一生经历丰富,在学问探索和实践经历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思想,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四、运用片段: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登山,那山路可难走了,有些地方又陡又滑。
朋友一直担心会摔倒受伤,我就想起了王守仁的“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我对朋友说:“你看啊,这路上的危险就像人生中的小坎坷,要是老放在心上,多累啊。
就像王守仁说的,把危险和平顺都看淡点,就像浮云飘过天空一样,多潇洒。
”朋友听了后,也觉得有道理,就放松了很多,我们最后顺利登上了山顶。
《中秋》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一、衍生注释:
“侵寻”这里指逐渐老去。
诗中的“光明月”象征着内心的光明和圆满。
二、赏析:
此诗先写中秋的天气,从去年到今年的阴晴不定,感慨美好的时光不多。
然后笔锋一转,强调自己心中有一轮明月,这明月是内心的信念与光明,它永远是团圆无缺的。
即使外界的中秋佳节可能因为天气等原因不完美,但只要内心有这份光明,随时都能感受到美好的意境。
这反映了诗人对内心精神世界的重视和追求。
三、作者介绍:
王守仁,明代大儒。
他的学说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长,在当时的思想界独树一帜。
他一生为官、讲学,不断传播自己的心学思想,对很多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运用片段:
我在外地打工,中秋节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
看着外面阴沉沉的天,心里挺失落的。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王守仁的《中秋》。
我对自己说:“虽然不能和家人一起过中秋,天气也不好,但是就像王守仁说的‘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只要我心里想着家人,思念着他们,心里就像有一轮明月一样,也是团圆的。
”这样一想,我心里就好受多了。
《啾啾吟》
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执竿驱虎如驱牛。
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一、衍生注释:
“知者不惑仁不忧”源于孔子的思想,智者不会迷惑,仁者不会忧愁。
“镯镂”是一种宝剑名。
二、赏析:
诗中开篇就质问为何忧愁,然后阐述了一种豁达的处世态度。
只要顺其自然,所行皆为坦途。
主张用一种洒脱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得失,像虚舟一样自在。
中间用东家老翁和西家儿童对待虎的不同态度作对比,又用“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来讽刺那些因过度担忧而做出愚蠢行为的人。
最后点明主题,人生如果通达命运就应洒脱,不必整天忧虑谗言诋毁。
三、作者介绍:
王守仁,他一生经历诸多坎坷,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思想探索。
他的学说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还传播到了国外。
他在军事上也有卓越的成就,能够将自己的心学思想运用到实际的指挥作战之中。
四、运用片段:
我有个同学,他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的。
参加个比赛,怕输了丢人;和同学相处,怕说错话得罪人。
我就给他念了王守仁的《啾啾吟》。
我说:“你看你整天愁眉苦脸的,像诗里说的‘君胡戚戚眉双愁’。
你得像诗里讲的那样洒脱点,比赛输赢顺其自然就好,和人相处也别想太多,‘信步行来皆坦道’嘛,你这么整天担心,就像个被束缚的穷囚,多不自在啊。
”他听了后,觉得挺有道理,慢慢地也变得开朗了些。
《龙潭夜坐》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一、衍生注释:
“幽人”指幽居之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芒屦”是草鞋。
“葛衣”是葛布做的衣服。
“猗兰意”这里可能与《猗兰操》有关,表达一种高洁的情怀。
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夜景图。
首联通过花香和溪声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颔联写诗人月下独往,山中只有栖鸟偶尔一鸣,更显寂静。
颈联中诗人不顾草露沾湿草鞋,感受松风拂过葛衣的轻柔,表现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惬意。
尾联表达出诗人想要抒发高洁情怀,心中对江南江北充满无限的情思。
三、作者介绍:
王守仁,他的思想体系涵盖哲学、伦理、政治等多方面。
他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感悟,他的诗词往往也反映出他的哲学思考和精神境界,在诗中常常能看到他对自然、对内心的探索与感悟。
四、运用片段:
有一次我去一个山里的小村子游玩。
晚上的时候,我一个人在村子外面散步,周围特别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小溪流水声,我就突然想到了王守仁的《龙潭夜坐》。
我想我现在就有点像诗里的幽人,“幽人月出每孤往”,不过我可没有诗人那么高雅的情怀。
但是这安静的环境让我特别放松,就像诗人感受松风拂过葛衣一样惬意。
我就想啊,这大自然的美,还真得像诗人一样用心去感受才行呢。
《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一、衍生注释:
这首诗以一种简单的现象阐述了一种哲理。
这里的“若”是如果的意思。
二、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一种常见的视觉错觉,因为山离人近,月离人远,就觉得山比月大。
而后两句则是一种假设性的思考,如果人的眼睛像天一样大,就能看到山虽然高,但月亮其实更广阔。
这反映了诗人能够突破常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三、作者介绍:
王守仁,他善于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现哲理,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诗词创作中。
他的心学思想也鼓励人们要不断探索和思考,打破思维的局限,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四、运用片段:
我和弟弟争论一个问题,我们看远处的高楼和天上的星星,我觉得高楼很大,星星看起来很小。
弟弟却不同意,他说星星其实比高楼大多了。
我就跟他说王守仁的《蔽月山房》,我说:“就像诗里说的,我们看山近月远觉得月小,就说山比月大,这是我们眼睛看到的错觉。
星星看起来小,高楼看起来大,也许是我们离高楼近,离星星远造成的错觉呢。
如果我们能像诗里说的有一双像天那么大的眼睛,可能就会看到星星比高楼大多了。
”弟弟听了后,觉得很有趣,也明白了看待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