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我省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我省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作者:赵险峰
来源:《乡音》 2019年第5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对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已形成一定比较优势,正处于由培育成长期向规模扩张期跨越迈进的关键节点。

但与发达省市相比,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导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转变。

我们组成专题调研组,赴武汉、长沙等地高新区及高技术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一是提高认识。

深刻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性、成长性、低碳性、支柱性等特点,以及在我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二是统筹谋划。

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统筹考虑,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着力
培养高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推动全省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三是合理布局。

充分理解并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认真研究产业发展前沿及本地区优势和局限,找准重点发展方向,在全省形成差异化布局,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布局力度。

四是狠抓政策落实。

我省
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万企转型”实施方案》等文件提出了多项
保障举措,涉及到多个省直部门,需要统筹推动、狠抓落实。

二、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一是推进各项创新改革举措先行先试。

在创新创业激励、投融资渠道拓展、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改革举措,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开展
先行先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率先实现跨越发展。

二是深化创新领域“放管服”改革。

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项目审批服务,在收益分配、产权管理、服务体系、税收优惠等关键环节,加快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有效释放发展新动能。

三是强化需求
拉动新兴产业市场。

尝试通过财政补贴、定价支持、政府采购、试点示范、首台(套)示范应用
等措施和手段,拉动省内外需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普及,培育新兴产业市场。

三、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的宣传力度。

面向国内外,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类媒体和渠道宣传我省招才引智的各类政策举措,形成媒体与政策的良性互动,
让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充分了解我省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亟需引进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是针对不同
人才群体分类引进。

从各类人才群体不同需求角度制定策略。

三是创造平台用好各类人才。


向全球视野,建立高层次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加速器、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扩大现有高校、科研院所人员编制规模,为各类创新人才集聚发展提供广阔平台支撑
和各类便利条件。

四是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公共服务。

将人才绿卡制度落到实处,为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租房买房、户口迁入、子女入学等各类便利举措。

五是大力培养我省自有高层次创新
人才。

四、增加资金投入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

一是加强政府经费投入力度。

有效整合省级各类产业专项资金和科研资金,优化创新经费投入体系,科学合理安排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和支持方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二是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

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
企业技术改造进程中,增加科技创新和引进外部科技成果的比重,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三是用好省内各类国有创业投资基金。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高、回报期长”的特点,加大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国有创业投资基金的直投力度,提升基金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建立完备的容错纠错机制,确保国有创业投资基金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投资、敢投资、
投得准、投得稳”。

四是积极推进金融创新。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信用互助、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创新,建立科技支行、科技担保、科技创投等机构,探索建立新兴产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五、加快推进协同创新。

一是面向国内外引进各类创新资源。

切实用好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广泛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供给,特别是抓住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战略机遇,积极承接京津外溢成果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扎实推动我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京津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

二是用好域内央企创新资源。

充分发挥中电科13所、54所、中船重工718所、唐山中车等驻冀央企的人才、技术优势,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央企外溢科技成果在我省实现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一批围绕央企的新兴产业聚集区。

三是推动“产业链”发展模式。

我省《“万企转型”实施方案》提出了装备制造业、石化企业等多条产业链,要加快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填补产业链薄弱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有效促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省政协委员、河北省科学院党组书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