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1.2古代两河流域导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

古代两盒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三、课堂教学
导入新课:如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用一定物体的形象符号表示一定的意义,通常被刻在庙墙、宗教纪念物和纸草上。

最早使用这种文字的是?
上图反映的是象形文字,最早使用这种文字的是古代埃及人
合作探究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4.简单了解两河流域文明历程
5.知识扩展:两河流域早期的定居民族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思考:1. 楔形文字特点:多在泥板上刻画、形同楔形、笔画多为具三角形的线条
2.楔形文字的发明有何重要历史价值?
方便地区间的交流;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代表着两河文明,是两河地区文明的重要标志。

合作探究二:古巴比伦王国
1.介绍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

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汉谟拉比及其统治
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知识拓展:汉谟拉比的政治举措
汉谟拉比在位前二十年该地区相对和平。

他大兴土木,例如为了防御外敌而筑高城墙,还扩建庙宇。

大约前1766年时,强大的埃兰王国为了控制穿越扎格罗斯山脉的重要商路而入侵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埃兰与平原上的其他城邦联盟,袭击并摧毁了埃什努纳和其他很多城邦,从而第一次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该地区。

为了巩固自己在该地区的统治,埃兰试图挑起汉谟拉比统治下的巴比伦王国和拉尔萨王国之间的战争以坐收渔利。

汉谟拉比和拉尔萨国王获悉埃兰的离间图谋后结成联盟,粉碎了埃兰人的进攻,但拉尔萨在战斗中并没有出多大力。

汉谟拉比愤怒于拉尔萨没有帮助自己,转而于前1763年南下征服拉尔萨,从而统一了两河流域下游。

当汉谟拉比在他的北方盟友的帮助下在南方作战时,缺少士兵的北方陷入动荡。

汉谟拉比乘机挥师北上,平息了北方的动乱,并占领了埃什努纳。

接着巴比伦军队征服了北方的其他城邦,包括它的老盟友马里也被兵不血刃地攻下。

经过几年的征伐,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的大部(前1758年)。

该地区的重要城邦中,只有西部叙利亚的阿勒颇和卡特纳依然保
持独立。

从发现的石碑来看,汉谟拉比的统治疆域甚至北达迪亚巴克尔(今属土耳其共和国),在那里他自称“阿摩利人之王” 。

合作探究三:《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介绍汉谟拉比
“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高2.25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讲述: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1)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全权自由民、非全权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3)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意义:《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2.合作探究: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之王。

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 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

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 (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

(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
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

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

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6.问题思考: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提示: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课外延伸
公元前612年尼布甲尼撒二世重新建造的巴比伦城,为一个长达17.7公里的四方形城市。

幼发拉底河从城中穿过:城内除了豪华的宫殿(包括传说中的世界史上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还建造了50座神殿(巴别通天塔为其中最重要的一座)。

空中花园,阿拉伯语称其为"悬空的天堂"。

尼布甲尼撒国王为了治愈爱妻的思乡病,特地建造了这座超豪华的"天堂"献给她作为礼物。

果然,爱妻罹家乡的愁容一扫而光,白皙的脸上顿时露出了欢快的笑容。

空中花园为立体结构,共7层,高25米。

基层由石块铺成,每层用石柱支撑。

层层都有奇花异草,蝴蝶在上面翩翩起舞。

园中有小溪流淌,溪水引自幼发拉底河。

空中花园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通天塔--即《圣经》中提到的"巴比塔"。

七层吉库拉塔顶端,有一座蓝色的四角镀金小庙乃巴比伦城的保护神马尔都克的神庙。

四、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

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

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知识小结
“河间之地”
1.地理位置:“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2.自然环境: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
河流: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河流流量不稳定
土壤:肥沃
3.发展历程:公元前3500年前后,诸多小国之间混战不止。

4.文明初现:苏美尔人创造出的楔形文字。

古巴比伦王国
5.统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

6.统治特点:王权神授,国王集行政、司法、军事大权于一身。

7.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发展。

《汉谟拉比法典》
8.制定者:汉谟拉比
9.构成: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10.主要内容:内容包括诉讼程序、刑事判罚、社会等级、经济纠纷等各方面
11.意义:是古巴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