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九小班语文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8分)
1.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我的叔叔子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

B. 《智取生辰纲》选自长篇文言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明末清初小说家施耐庵。

C. “因为‘新冠’疫情来势凶猛,极易传染,所以医务工作者临危不惧,忘我地奋战在抗疫第一线。

”这句话中滥用“因为……所以……”,应将关联词语去掉。

D. 《儒林外史》“兼持公心,指摘时弊”,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往往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读音全部正确
....的一项是()
A. 嗔.怪(chēn)攲.斜(qī)妖娆.(ráo)怏怏
..不乐(yàng)
B. 豢.养(huàn)累赘.(zhuì)炽.热(zhì)屏.息凝神(píng)
C. 狭隘.(ài)坍.塌(dān)蜷.伏(quán)黄发垂髫.(táo)
D. 污秽.(huì)龟.裂(jūn)砾.石(lì)戛.然而止(gǎ)
3.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 笨拙题纲甘败下风铤而走险
B. 粗旷吞噬怨天尤人谈笑风生
C. 伎俩玷污虎视眈眈仗义执言
D. 颠覆针砭前扑后继惟妙惟肖
二、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4.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听说他在那边kuò chuò ______ 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我的叔叔于勒》)
(2) 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
.. ______ ,一向有失亲近。

”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范进中举》)
(3) (孔乙己)虽然间或
.. ______ 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
(4) 我有年轻duò shǒu ______ 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风雨吟》)
三、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5.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 ______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______ 。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______ ,所欲有甚于生者, ______ 。

(《鱼我所欲也》)
(3) 南宋方岳有诗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不完满才是人生。

所以苏东坡词云“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苏轼《水调歌头》)
(4) 俗子胸襟谁识我? ______ 。

(秋瑾《满江红》)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以“挑”“看”“梦回”等一系列动词,刻画了一个夜醉难寐、渴望军营生活的将军形象。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通过写马快、弓响,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激烈战斗场面。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作者要为朝廷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功勋和美名,间接表达了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

D.这首词在结构上打破常规,前九句抒发豪情壮志,而结句发出沉痛慨叹,与前面内容形成对比,使词人的悲愤、抑郁之情展露无疑。

(2)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词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45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金,一盏永远燃烧的明灯
ㅤㅤ①因为父母都是教师,我们六姐弟不约而同都站上了讲台。

随着年龄渐长,阅历增深,一个问题常纠结在心头,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字典上知识之解为学识、学问,也就是说,有学问的人即为知识分子,真是那样吗?我越来越不敢苟同,因为我曾见到过真正的、令人信服的知识分子。

ㅤㅤ②那就是巴金先生。

那年我12岁,刚上初二,那次学校文学小组组长轮到了我这个全校最小的学生。

组长要决定活动内容、主持会议,两小时里,要让每个组员都有事做,每次活动还不能“炒冷饭”,更“可怕”的是小组里还有高中的学长!我这个小不点从没当过什么“长”,每次上课回答问题都怕得腿直抖,除了看书,几乎什么事都不懂,怎负此重任!我想破头还是不明白组长怎么当,老师又说不能问学校里的人,实实在在被吓住了。

我向班主任、语文老师章学漪先生求救,谁知一向肯帮人的他两手一摊说:“按规定,我不能给你出主意,你要自己想办法,去请教校外的人。

”一个小孩子,能有什么办法?除了老师同学,会认识谁?
ㅤㅤ③我急得团团转地哭了几次,忽然想到了巴金。

他的小说我都看遍了,他似乎是个熟人了,对,去找他帮忙。

于是,我请章先生帮忙打听了地址,独自从大场走了去。

学校在上海的北面,巴金家在市中心淮海中路。

不知走了几个小时,我好不容易走到了淮海坊,来不及
擦把汗就敲门。

出来一个阿姨,得知我要找巴金,她说:“小孩子别闹,这里不是玩的地方!快回去,巴金没有空!”她把门关了。

我又累又渴又委屈,想到没人教我,这个组长没法当,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我没别的本事,只会哭,越哭越伤心,门又开了,终于让我进屋了。

那天,我说了些什么,巴金说了些什么,如今我已记忆模糊。

只记得他请人打来一盆水,让我洗脸,他在旁边温和地看着我,问我喜欢做什么,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乱说“大话”:“要做中国的又一个冰心。

”巴金一点没笑话我,他很高兴地在我本子上写下:愿中国出现第二个冰心。

ㅤㅤ④拿着题词本,我高兴极了,竟忘了问他怎么当文学小组组长,欢天喜地地回学校了。

到了学校,来不及喝口水,我一把拖着最好的朋友蒨去见章先生。

章先生摸着巴金的签名,比我还高兴,夸我真会想办法,还说,好好珍藏着吧。

我到处显摆,弄得好多人都心痒痒地也要去看巴金,若不是老师阻止,巴金家的门槛都要被踏塌了。

怕别人弄坏我的宝贝,任凭章先生怎么劝,我再不肯拿出来给人看。

我记着巴金的期望,努力读书、写习作,开始向报刊投稿。

初二下学期,我的《背后乱嚼舌头》一文在《青年报》发表。

这第一篇公开刊出的小文,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从此一发不可收。

ㅤㅤ⑤后来,我再无缘见他,而那留着巴老祝愿的题字本,连同许多珍贵的纪念品,都已化作了灰烬。

尽管不论是我,还是别人,都未能成为中国第二个冰心;尽管,生活中有那么多的遗憾和失意,但当年巴老对冒失闯进他家的小孩子流露的善意,如一团火始终温暖着我。

每当陷入迷茫时,那早已不存在的小本子,那已永远毁去的题词,总会像一盏明灯在暗中燃起。

几十年里,我始终没有失去勇气,也从未放下过笔。

我天天努力,年年坚持,终于圆了童年之梦,走上了文学之路。

ㅤㅤ⑥感谢巴老在我少年时代为我托起的希望。

他做的一切,是一个文人应有的品格——对人、对孩子、对世界充满爱。

因为爱,他才如此自然地敞开胸怀。

巴老的话一直鼓励着我,就如他的作品温暖了几代人一样,他使世界变得明亮,他使我们永远迎向太阳。

巴老走时,我和去送他的许多人一样,并不仅因为他是作家、大师,更多的是因为他爱国家、爱人民、爱读者,我们因爱而去向他鞠躬致敬,像亲人一样送他远行。

我想,这就是真正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就应该是这样的人。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每当陷入迷茫时,那早已不存在的小本子,那已永远毁去的题词,总会像一盏明灯在暗中燃起。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几十年里,我始终
..放下过笔。

(结合语境赏析加着重号的词语)..没有失去勇气,也从未
(3)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他做的一切,是一个文人应有的品格——对人、对孩子、对世界充满爱。

”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巴金先生的这种品格。

(4) 将文章标题改为“我与巴金”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8.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
盛玉雷
①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

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②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

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

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

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

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③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 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

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
④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

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

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

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

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

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

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

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⑤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

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

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

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⑥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

一段时间以
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

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

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03日05版,有删减)
(1)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
......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4) 阅读第④段,下列观点与文段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______
A.语言贫乏现象,只是表现为表达上的一种偏爱。

B.网络语言等有了新的迅猛增加,反而使语言显得贫乏了。

C.网络语言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D.网络用语,也是表情达意的方式,也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5) 结合本文的主要观点,请你“善用语言”,对下面材料中“没文化的”说些什么?
湖边有一群鸟,有文化的人看到会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没文化的却只会说:“哇!好美!哇!还有鸟!”
1.【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表述有误,“文言小说”有误,应为“白话小说”;“明末清初”有误,应为“元末明初”。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

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
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

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

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

文学常识一般会以课本内容为主。

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课本后的附录绝不能等闲视之。

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适当向课外拓展。

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

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入手,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自己的文学常识网络。

2.【答案】A
【解析】A.正确;
B.有误,“炽热”的“炽”应读为“chì”,“屏息凝神”的“屏”应读为“bǐng”;C.有误,“坍塌”的“坍”应读为“tān”,“黄发垂髫”的“髫”应为“tiáo”;
D.有误,“戛然而止”的“戛”应为“jiá”。

故选:A。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

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中考常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

3.【答案】C
【解析】A.“题纲”的“题”应为“提”,“甘败下风”的“败”应为“拜”;
B.“粗旷”的“旷”应为“犷”;
C.没有错别字;
D.“前扑后继”的“扑”应为“仆”。

故选:C。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

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4.【答案】【小题1】阔绰
【小题2】sānɡzǐ
【小题3】jiànhuò
【小题4】舵手
【解析】答案:
(1)阔绰
(2)sānɡzǐ
(3)jiàn huò
(4)舵手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与汉字注音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并能根据语段的内容来确定填写的字词。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

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5.【答案】【小题1】临溪而渔,泉香而酒洌
【小题2】生亦我所欲,故不为苟得也
【小题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小题4】英雄末路当磨折
【解析】答案:
(1)临溪而渔泉香而酒洌(注意“溪”“洌”的书写)
(2)生亦我所欲故不为苟得也(注意“苟”的书写)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注意“圆”的书写)
(4)英雄末路当磨折(注意“折”的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尤其要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古诗文背诵的方法:
①读写结合:放声读,才能读准字音;动手写,才能掌握字形;
②读思结合:“仰天长啸”不忘“低头沉思”,通过吟诵,体会诗文的情感、节奏、韵律;借助沉思,走入诗境,加深理解;
③变换节奏:快读,要一气呵成,脱口而出;慢读,要涵咏诗韵,品味诗意;
④分类记忆:可按时间(朝代)、作者、主题等进行分类后再记忆;
⑤化整为零:注重平时复习,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分散记忆,每次复习时都要动笔将自己掌握的排除掉,下次复习时“集中火力”对准没有掌握的,逐步“缩小包围圈”,重点突破。

此外,还可根据实际采用分组进行、互相提问和反复复习等方法。

在做默写题时要注意规范书写,做完后及时检查一下,看有无错别字,改正笔误。

6.【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了解诗词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比较判断正误。

ABD.正确;
C.有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接表达了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不是“间接”。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八百里”对“五十弦”,“分”对“翻”,“麾下”对“塞外”,“炙”对“声”,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答案:
(1)C
(2)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士兵们欢欣鼓舞,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场面,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通过重点语句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7.【答案】【小题1】巴金引导“我”走上文学之路
【小题2】伤心
【小题3】高兴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已知信息“遇到困难想到巴金”“惊喜”对应第②段,“阿姨不让‘我’见巴金”对应第③段,根据第③段中的“我没别的本事,只会哭,越哭越伤心”可得A:伤心。

已知信息“见到巴金”对应第④段,根据第④段中的“拿着题词本,我高兴极了”可得B:高兴。

已知信息“感激”对应第⑤段至⑥段,根据第⑤段中的“那早已不存在的小本子,那已永远毁去的题词,总会像一盏明灯在暗中燃起……终于圆了童年之梦,走上了文学之路”可得C:巴金引导“我”走上文学之路。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①“总会像一盏明灯在暗中燃起”把巴金给我的题词比作一盏明灯,这是比喻的修辞。

明灯给人们带来光明,巴金的题词让我看到希望,指引我走向文学之路。

所以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巴金对“我”的影响。

联系人物情感可知,表现了作者对巴金先生的感激之情。

②“始终”是一直,从始至终的意思。

“从未”是从来没有的意思。

联系后句“我天天努力,年年坚持,终于圆了童年之梦,走上了文学之路”可知,这两个词语写出我受到了巴金的鼓舞,一直坚持走文学之路,最终圆了童年之梦。

“天天努力,年年坚持”既体现了作者的坚持,也表现了巴金对作者影响的深远。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③段中的“门又开了,终于让我进屋了。

那天,我说了些什么,巴金说了些什么,如今我已记忆模糊。

只记得他请人打来一盆水,让我洗脸,他在旁边温和地看着我,问我喜欢做什么”“巴金一点没笑话我,他很高兴地在我本子上写下:愿中国出现第二个冰心”可得:巴金先生用善意对待冒失闯进他家的小孩子。

根据末段中的“就如他的作品温暖了几代人一样,他使世界变得明亮,他使我们永远迎向太阳”可得:巴金先生的作品温暖了几代人,他使世界变得明亮,他使我们永远迎向太阳。

(4)本题考查赏析题目。

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即可。

可认为改为“我与巴金”不好。

因为原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巴金比作明灯,生动形象,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联系末段中的“巴老的话一直鼓励着我,就如他的作品温暖了几代人一样,他使世界变得明亮,他使我们永远迎向太阳”可知,原题还点明了文章主旨,强调了巴金对世界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的贡献。

改题则较为普通,只交代了两个人物,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可认为改为“我与巴金”好。

联系文本内容可知,本文主要记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
者上巴金家里去讨教怎样组织小组活动,巴金给他题字。

二是巴金对作者走上文学道路的影响。

所以“我与巴金”交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表现了我对巴金的感激之情,突出了主旨。

答案:
(1)A.伤心 B.高兴 C.巴金引导“我”走上文学之路
(2)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巴金对“我”的影响,抒发了“我”对巴金先生的感激之情“始终”是一直,从始至终的意思,“从未”是从来没有的意思,写出了我受巴金的鼓舞,一直坚持自己的文学之路,表现了巴金先生对“我”的深远影响。

(3)①巴金先生用善意对待冒失闯进他家的小孩子;②巴金先生的作品温暖了几代人,他使世界变得明亮,他使我们永远迎向太阳。

(4)示例一:不好,原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揭示中心,表现了巴金先生对我的巨大影响以及我对巴金先生的感激之情。

改后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示例二:好,“我与巴金”交代了文章写作的内容表现了我对巴金先生的感激之情,突出了主题。

文章围绕作者与巴金有关的故事展开叙述,讲述巴金对“我”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巴金先生的感激之情。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果删去,意思就变成使用固定句式或夸张的语气词是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的唯一作用,这就与事实不相符了。

最后强调一下这个加点的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与判断。

ACD.正确;
B.有误,第四段中表述的是“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

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并不是说网络语言“使语言显得贫乏了”。

故选:B。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表达。

题意是要求我们针对题干中表达贫乏者,给出丰富语言的良好建议。

所以根据文中的“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等句子展开表述即可。

注意表述前要有合适的称呼与礼貌用语的使用。

答案:
(1)要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

(2)举例论证,举出“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达,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