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语词典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13万达斡尔族(简称“达族”)人中,约
96,000人使用达斡尔语(简称“达语”),约24,270人
只操达语。
在汉语的冲击和城市化影响下,达语现处于濒危状态。
达语词典是本民族和其他民族学习达语的重要工具,词典研究是达语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领域。
“少
数民族濒危语言词典的编纂除具有普通词典编纂的功能外,更具有保护语言和延缓语言消亡的重要作用,词典编纂与出版具有提升语言的社会功能、稳固语言表达系统、促进双语教学的作用”。
[1]
达语词典种类少,释义、使用、批评等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本文结合语言学和词典编纂学相关理论,对达语词典的发展历程、不足之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未来的达语词典编纂及研究提供参考。
一、达语词典的历史及现状
(一)达语词典概述
达语词典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国内已知最早的是
1892年的《满汉达呼尔合璧辞典》。
重要的达语词典约14本,编写时间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其
中1980—2000年有10部,2000—2014年仅4部。
达语的词典编写和研究近年来越发呈现弱势。
编写和出版达语词典的机构主要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内蒙古党校文史教研室、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等。
(二)达语词典分类
达语词典有多种分类标准:根据媒介可分为纸质版词典、电子词典、有声词典、在线词典等,现阶段以纸质版为主;根据语种可分为达汉词典、汉达词典、达满词典、满达词典、达蒙词典、蒙达词典等;根据用途和性质可分为词汇手册、分类词典等。
本文中“词典”一词为广义,包括词汇手册、词汇集等在内,重点介绍对照词典和分类词典。
1.对照词典
双语对照词典中影响力较大的是恩和巴图的《达汉小词典》
(1983)及那顺达来的《汉达词典》
(2001),均收词约10000条。
《达汉小词典》使用范围最广,词
条分主条和复条,并标注了同音词和多义词。
《汉达词
典》以《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59)为对照,首先列出汉语词条,再用达呼尔文①释
义,最后用达语记音符号标出读音。
多语对照词典是达语词典的主要类型,涉及汉、日、满、蒙、哈萨克等语种。
开英的《达斡尔、哈萨克、汉语对照词典》
(1982)以达语新疆方言为基础,
收词约13000条。
恩和巴图的《达斡尔语词汇》(1984)为达汉词汇对照,收词约7000条,用蒙文和满文标注了达语同源词,其中达语词汇用国际音标标注,全书注明了词源、同音词、多义词等信息。
孙竹的《蒙古语族语言词典》
(1990)使用汉、英等9种语言进行
达斡尔语词典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郭玲丽
摘要:自清朝以来,国内已有约14部达斡尔语词典问世。
对照词典和分类词典是达斡尔语词典的主要类型,涉及的语种涵盖汉、日、满、蒙、达等多种语言。
达斡尔语词典数量少,重复多,编写体例、标音方式、词典规模、词汇选择和释义、排版校对等方面都存在明显问题。
未来的达语词典应合理规划词典体例,建构和扩充词典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泛吸纳人才,借鉴其他民族语言或国外语言的词典编写经验。
关键词:词典
达斡尔语
编纂
*本篇论文得到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2014GF010)资助,谨致谢忱。
brought to you by
CORE
Xiamen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对照,收词约6000条。
栗林的《〈达斡尔语词汇〉蒙古语索引》(2011)是在恩和巴图的《达斡尔语词汇》基础上编写的达、蒙、满、日四语对照词典,收词约7000条。
此外,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室编撰的《达汉满蒙词汇集》(1977)和内蒙古党校文史教研室编撰的《达蒙汉词汇对照》(艾群、德格吉玛,1986)也为达语学习作出了一定贡献。
对照词典主要涉及达、汉、满、蒙等语种,而专门的达英对照词典尚未问世,有待于与国际接轨。
2.分类词典
清代顺泰的《满汉达呼尔合璧辞典》(1892)及《满洲达呼尔语汇》(残本)均为手抄本,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满汉达呼尔合璧辞典》又称《满达词典》,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反映19世纪达语词汇情况的分类词典,共分36类,收词2540条。
恩和巴图的《〈满达词典〉研究》附有该辞典用拉丁转写音序排列的词表。
《满洲达呼尔语汇》作者不详,词汇分20余类,是研究清代达语的珍贵资料。
拿木四来的《蒙达汉亲属称谓词词典》(1988)以蒙古语为主对亲属称谓词进行解释,附达、汉亲属称谓词的比较,收词约7000条。
胡和的《达斡尔语汉语对照词汇》(1988)以齐齐哈尔方言为基础音,使用达语标音字母拼写,供中、青年知识分子使用,收词约17350条,词汇分自然、社会、其他词类三部分。
苏都尔·图木热的《达斡尔分类词汇》(2009)将词汇分成35类,收词约1800条。
刚苏和、特木尔台的《达斡尔语分类词汇集》(2011)收词约1.4万条,用国际音标标注,以汉文对应注释,含少量手绘插图,标识了不同方言区的发音,并附450则谜语。
二、达语词典的主要不足及成因
(一)达语词典存在的不足
1.数量少,重复多
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相比,达语词典的数量较少。
例如:蒙古语词典有100余部,而达语词典才不过十余部,且类型单一,迄今为止尚未出现一部达达双解词典,而图解词典、倒序词典更是无从谈起。
达语词典均为纸质版,电子辞典、在线词典、有声词典较少。
现行词典以达汉词典居多,而汉达词典仅有一部,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现行版本多为第一版,未及时修订和更新,且发行量有限,如《达蒙汉词汇对照》《蒙达汉亲属称谓词词典》《达斡尔语分类词汇集》等在市面已很难买到。
很多词典的内容大体一致,编排方式也未有大的突破。
2.编写体例不规范
多数达语词典体例不规范,缺少词性、索引、例句等重要信息,排版不正规。
词性标注是词条信息中的重要内容,《汉达词典》《达斡尔语分类词汇集》《达斡尔语汉语》等未标注词性。
《达汉小词典》和《达斡尔、哈萨克、汉语对照词典》缺少索引,《汉达词典》使用竖排,不方便查阅。
多数词典无例句,不利于使用。
3.标音方式不准确
达语词典有记音符号、国际音标、满文、蒙文、日文等多种标音方式,不利于达语的传播和学习。
编写者的记音水平存在差异,不同编者对同一个词的记音有时不同,如:“银河”一词在五部词典中就有四种读音:tengerei goli(《达汉小词典》)、tengerei goli(《汉达词典》)、t藜耷g藜ri:gol j(《达斡尔语词汇》)、tengeri golin (《达斡尔、哈萨克、汉语对照词典》)、tengri go謖l(《达斡尔语汉语对照词汇》)。
更为严重的是,同一作者记录的音竟然也会不同,让学习者无所适从。
例如:《达汉小词典》和《达斡尔语词汇》中“鼻子”一词的注音分别为hamar和xam藜r;“脾气”一词在两部词典中也有差异,即aax和a蘼蘩。
4.词典规模小、词汇释义不明确
从词典规模来看,现有达语词典均为小型,收词万条以上的只有5部,大型达语词典还很少见。
词汇选择基本以常用词为主,多数词典词汇老化,与时代脱节。
在词汇释义方面,个别词典用东北方言而非用普通话释义,影响了词典的规范性。
例如:《达斡尔、哈萨克、汉语对照词典》中使用的“烟锅子、地窝子”和《达斡尔语分类词汇》的“扇嘴巴子”等均为东北方言。
词汇分类不合理,如:《达斡尔语分类词汇集》共分13类词,但前12部分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第13部分却为“婴儿方面”,十分不协调。
一些词典对生僻词未给出明确解释,如《达汉小词典》中的“攀胸、嗉囊”,《汉达词典》中的“鞣熟”,《汉达词典》中的“嗾狗、廒房”等说法在现代汉语里
栏目主持:兰舟****************编辑理论与实践
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第3期
***************
很少见。
很多编者用汉语中的故称来释义达语,如:“Burug[名]kas鞍鞒”(《达斡尔、哈萨克、汉语对照词典》),让人更难以理解词义,并且造成读者进行二次甚至多次查询。
词典语言表达不规范,如“哈么、土主子”(《达斡尔语分类词汇》)、“爱里”(《汉达词典》)等汉语释义让人不知所云。
《达斡尔语分类词汇》中“伙房用具”应为“厨房用具”,“天空的结构名称”应为“天文”。
5.校对、排版、装帧存在大量差错
有些词典出现了诸多空白释义,如《达汉小词典》中的hangool一词的释义为:“(植物)?”;《达斡尔语词汇》中的taita蘼l諨in一词释义为:“?(鱼名)”等。
作者无法对词义作出清楚解释,表明在编写过程中缺乏求证过程。
很多词典出现大量错别字,排版校对不够认真。
《汉达词典》后附勘误表的326处错误之后,仍有大量的错别字未被校对出来,如“爱拌嘴的”写成“爱搬嘴的”,“鲁莽”一词写成“卤莽”;《达斡尔语分类词汇》把“生死之交”写成了“生死知交”,将“小斧子”写成“小爷子”;《达汉小词典》把“摹状词”的“摹”错写成了“幕”。
从词典的装帧来看,现无一部精装彩色词典,多数未设计插图,使词典缺乏趣味性,这方面还有待改进。
(二)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由以上分析可知,达语词典当中存在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层的原因。
具体分析如下:
1.达语发展缓慢,吸纳新词能力弱
语言应同时代结合,词典应尽量多收当今社会普遍使用的新词。
然而,达语吸纳新词的能力较弱,借用新词语迟缓。
近年来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出现的大量汉语新词,如“微博、微信、电梯”等都难以用达语表达,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汉语词汇(如“点赞、达人、高富帅”)和英语词汇(如“wifi、DVD”)等都未在达语词典中显示出来。
2.词典编纂历史短,缺乏科学体系
达语词典的编纂历史不长,在词典的体例、校对、出版等方面的经验不足,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出版的词典数量少,没有形成强大的词典编写规模。
相关语料库、数据库的建立还不完善,不能提供有效、快捷的词典编纂模式。
只能靠编者的知识和经验收集词汇,因而收集的词汇具有主观性。
3.研究人员匮乏,编纂水平参差不齐
达语的本体研究集中于20世纪80、90年代,词典编纂也集中在这一时期,后期研究成果不多,年轻的科研力量明显不足。
达语的本体研究、词典研究以及教师、教材、教法等应用研究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
研究达语的语言学专家、学者数量少,未能形成专门的研究力量。
在词典编纂方面,编者参差不齐的达语及汉语水平容易误导学习者,甚至使其丧失学习兴趣。
4.缺少民意调查,宣传工作不到位
编者在适用对象、词典类型、收词等方面缺少宏观分析与策划,在微观方面也缺少针对性措施。
词典编写者对达语词典的市场需求未做好前期考察工作,对人们使用词典的需求、态度等方面缺少问卷和走访调查,造成了达语词典应用研究上的空缺。
在词典的宣传、发行量上都缺乏力度,以致很多词典并不为人所熟知。
编写者多怀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为保护和发展本民族语言进行这项工作,但达语词典更应朝正规化、科学化、商业化方向发展。
三、达语词典的发展前景
达语词典总体发展缓慢,规模、种类、质量等还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水平有待提升,需要统筹规划。
宏观方面,应确定语种、词汇量、词汇范围、编写对象、难度、理论基础等;微观方面,对词典的凡例、体例、标注、词条等细节处理方面要规范、完整。
达语词典的规范程度、权威程度远未达到理想状态。
应时刻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准确性、权威性、实用性作为词典撰写的根本宗旨。
(一)合理规划词典体例
应打破传统的单词和词义简单对照模式,以更高要求来编纂和规范达语词典。
1.科学设置索引,正确标注语音、词性、词源等重要信息
(1)科学设置检索方式。
索引作为导航工具,关系到词典的质量和使用率。
达语词典可按需要设置音序、义序、形序等不同的索引方式,方便读者快速查阅。
(2)应准确、规范标音。
语音标注正确才能保证词典的
准确性和权威性,否则会误导读者。
(3)应明确标注词性。
“标注词性有助于词的义项分合的确定或发现新义项,有助于准确地释义,有助于配例与词性的协调”。
[2]未来达语词典需进行明确的词性标注。
(4)应注入词源信息。
词源信息在词典编纂中具有积极意义,它可让词汇信息更加立体、完整,是词典的关键性内容。
现有词典中仅有《达斡尔语词汇》标注了词源信息,未来的达语词典在这方面还需改进。
2.应重视释义、配例的规范化,扩大词汇量
(1)词典释义是词典编纂最重要的也是最复杂的要素,它涉及定义的准确性、简明性和可替换性等基本要求以及循环定义和释义词汇控制等问题。
[3]达语词典应对每一个词的用法进行详尽释义,尽量不使用生僻词或故称,避免让读者进行多次查询。
(2)配例应恰当设置典型例句。
例句是否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典的质量和水平。
[4]现有达语词典中只有个别词典有例句,例句数量少。
多数词典纯粹是词的对译,词的用法未明确列出。
应设置典型例句,使词条内容更完整、丰富。
(3)扩大词汇量,适量收录新词,范围要全面,多搜集达族独有词、借词、同源词等。
语言工具书应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代主题紧扣的汉语和英语词汇等理应在达语中有所反映。
语言工作者应尽最大努力满足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的需要,对于外来语要么借入,要么新造。
3.做好排版校对工作
排版校对是词典编纂的基础工作,关系到词典的整体质量。
应加强词典的装帧和美化工作。
词典应尽量避免错别字、知识性错误、释义错误等方面的“硬伤”以及注音问题、收词不平衡等方面的“软伤”。
(二)建构和扩充词典体系
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达语词典的种类,丰富词典系统。
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写达达双解词典、图解词典、精装彩色词典、学生实用词典、电子词典、在线词典等。
还可酌情编写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成语、谚语、外来语等专项词典。
应注意词典编纂的层级性,根据不同读者群和编写要求编写初级、中级、高级词典。
此外,达语词典还应不断地进行补充修订工作。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达语词典编纂者要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应时刻关注语言学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充分加强编写队伍的理论学习。
词典编纂者除要有基本的语言学积淀,还需在其他学科有所涉及,注重结合词典学、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成果,以期从根本上提高达语词典的编纂水平。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词典编纂者应进行深入调查,获得第一手语言材料,确保材料的真实可靠。
充分调研,考察达语词典的实际使用情况,为将来达语词典的编纂奠定坚实基础。
(四)广纳人才,多吸取有益经验
词典编纂耗时长,需要多人、多年合力完成。
达语词典出现上述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缺少相关人才,因此应大力吸收年轻的语言学、教育学的人才,鼓励其加入到达语词典的编写队伍中来。
词典编纂的视野不能只局限于达语,还可借鉴其他民族语言或国外语言的词典编写经验,吸收其新鲜的词典编写理念。
在编写体例、编写方法、词典形态等方面,《牛津词典》《韦氏词典》等系列词典是当今词典编纂的典范。
英美词典编纂已有400余年历史,其发展已大致经历了英语学习型词典、电子词典、在线词典三个阶段。
[5]1988年出版的《蒙古语派生词倒序词典》和2008年上市的“蒙文之星”少数民族语言电子词典等都是优秀的工具书。
达语词典编纂大可借鉴以上所列词典,吸取其精华,改进编写理念,以编写出更为准确、规范、多样的词典著作。
只要多方努力,达语词典的编写就会朝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达语教学和研究服务。
注释
①达呼尔文,也叫达斡尔文,是在满文字母基础上改造形成的文字体系,产生于清代,现已较少使用。
参考文献
[1]陈丛梅.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词典编纂的作用及方法[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郭锐.语文词典的词性标注问题[J].中国语文,1999(2).
[3]胡开宝.国外当代词典学研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5(4).
[4]孙宏开.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的编纂[J].辞书研究,1997(04).
[5]陆谷孙,王馥芳.大型双语词典之编纂特性研究——
—以《英汉大词典》编纂为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3.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栏目主持:兰舟****************编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