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技笔记_中医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基本
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证:症:表面现象;证:本质;病;
辨证与论证的关系:中药既辨证又辨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阴阳
学说
阴阳学说
相互关系
阴阳的对立制约
即阴阳相反,表现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平阳秘”
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双方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
互用:相互奖资生,相互促进。
治疗血虚时——常于补血药中加补气药。
2.气能行血
血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
血行失常时——配合降气、理气、补气药
3.气能摄血
4.血为气母
血是气的载体,“血为气母”,“气为血帅”
津液
概念
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器官的内在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包括胃液、唾液、肠液、关节液。津与液的区别:
津
相同:同是水液,源于饮食。
临床上以心尖搏动部位(虚里)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
营气
又称“荣气
四海:气海—宗气积聚处;血海——肝脏(冲脉);髓之海——脑;水谷之海—胃。
来源水谷精微。运行脉中
一、营养全身;二、化生血液
运行脉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与血液关系好。故有“营血”并称。
“营在脉中”,守内而属阴
“卫在脉外”,守外而属阳
温肾阳而补脾阳的治法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法—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
蔬肝健脾法
蔬肝、健脾、和胃治法
培土制水法
敦土利水法,注:本水指水肿、水湿
健脾利水而治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
佐金平木法
滋肺清肝法
滋肺阴清肝火治肝火犯肺
泻南补北法
南-火-心北-水-肾,
泻火补水、滋阴降火
泻心火补肾水以台心火不交病证的治法。
2主藏血
贮藏血液和调整血量。
火
心
液:“血汗同源、汗为之液”其华:“其华在面”
在舌:“舌为心之苗”
小肠
喜
汗
脉
面
舌
1主血脉
推动血液在血管中运行;有一定化生血液作用(与肺);对血液生成有化赤的作用。
2主神志
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西医区别是大脑主管思维等)
土
脾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在志:“思则气结”
运行
其运行与心、肺(朝百脉)、肝(藏血)、脾(统血防(除肾以外)相互配合下进行。
脉道通利——若痰,瘀阻,引起血运不畅
寒热变化——血“喜温而恶寒”
功能
1.营养和滋润作用;二、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虚、血热时可致健忘、失眠、惊悸、昏迷等
气与血关系
1.气能生血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转化为血;另精转化血亦需气的作用。
五脏
五行
五脏
常用古语
表里脏腑
志
液
体
华
窍
主
生理功能
木
肝
在华:“爪为筋之余”
胆
怒
泪
筋
爪
目
1主疏泄
1.调畅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暴怒伤肝”,神志与心分不开外,还与气的推动疏通气机分不开。
2.促进消化吸收—一方面能调畅胃气机,又能促进胆液生成。
3.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血液、津液运行有赖于气的升降和出入运动
阴阳的消长平衡
量变过程—“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阴阳的相互转化
质变过程—向各自相反方向转变。
阴阳学说
临床作用
诊断应用
阳
上、外、背、五脏、脉象(浮大洪滑)、外科(红肿热痛)、温热、辛甘淡
阴
下、里、腹、六腑、脉象(沉小细涩)、外科(除以上外)、寒凉、酸苦咸
治疗疾病
应用
病理变化:“阴阳失调”“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卫气
又称“卫阳”。
易错点:只在肌表。正确是全身。
来源水谷精微。运行脉外,运行中皮肤、分肉之间。
一、护卫肌表防外邪入侵;
二、温差脏腑、肌肉、皮毛。
三、调节汗控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
人体卫外功能强弱、维持体温能力与卫气关系密切
血
概念
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
与疾病关系及临床
来源
营气+津液+肾藏精化生而成。营气和津液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另肾精与血可相互转换“精血同源”
生化、承载、受纳
脾
黄
长夏
思
甘
金
“金日从革”
清洁、肃降、收敛
肺
白
秋
悲
辛
水
“水日润下”
滋润、向下
肾
黑
冬
恐
咸
五行应用
五行诊断应用
相乖与相侮关系:发生相乖时,同时发生相侮
木
相生
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肝病传脾(木乖土)。
分析:脾应为黄色(土),而变化青色(木-肝),即为木乖土。
水
反侮
相克\相乘
火
金
土
相生:依次递相资生;是正常关系。
运动
气的运动,就是“气机”,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肺主呼气(出);肺吸气,肾主纳气(入)、心火下降,肺宣发沉降,胃主降浊(降),肾水长腾,脾主升清、肺的宣发(升),所以肺包含了所有的“升降出入”
分类与分布
别名
来源
生理
与疾病关系及临床
元气
又称“原气”,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来源先天之精+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补充和培育。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腠理。
元气充足,则脏腑活力旺盛,机休素质健强。
宗气
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个,称为“气海”“膻(本处读和tan)中”
来源水谷精气与吸入的清气,即宗气与肺、胃关系密切。
宗气贯注于心肺之脉。
走息道行呼吸——故语言、呼吸强弱;贯注心脉行气血——气血运行、肢体寒温、视听、心博强弱及其节律
其华:“发为血之余”
膀胱
脏腑表里
少三焦
恐
唾
骨
生
髓
发
耳
及二阴
肛与尿道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
“后天之精”——维持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
脏腑运化的水谷精微代谢后的剩余部分与先天之精同藏于肾。
主生长: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有关。
主生殖:一方面,肾能藏精,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二、肾精化生“天癸”—促进生机能成熟的物质,由先天之精所化,在后天之精的滋养下成熟。
人体气血通过冲任二脉的调节注入胞中,平时可发生月经,孕时则养育胎儿。
故女性又以“肝为先天”
“冲为血海”“任为主胞”
髓、骨、脉、胆(又是六腑之一)
六、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
小肠分别清浊,其清者转换为心血
肝与胆
胆汁来源于肝气之余,双靠的疏泄而排泄和发挥作用
肺与大肠
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
气虚便秘
肾与膀胱
“阳中求阴”—补阳时,兼补阴药。
阳虚:不能制阴,属虚寒,不能直接用辛温发散阴寒
须“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补阴时,兼补阳药。
记住:治什么就是什么虚;求什么就是补什么,就是什么虚。
五行
学说
五行分类
木
“木日曲直”
具生长、升发、条达
肝
青
春
怒
酸
火
“火日炎上”
温热、上升
心
赤
夏
喜
苦
土
“土爱稼穑”
主肃降:排出肺中各种异物。
3通调水道
一、通过宣发将体内津液和水谷津微布散全身,调节腠理使汗液排出;二、通过肃降将体内水液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生成尿而排出体外。故有“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4肺朝百脉
全身的血液通过脉进行气体交换。
水
肾
“先天之本”
“肾为气之根”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在体:“齿为骨之余”“脑为髓之海”。
2.温殉
正常体温;各脏腑、经络正常运行;血和津液保持液态在体内运行—“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
3.防御
一通过护了肌表防止外邪入侵;二对侵入的外邪进行斗争
4.固摄
一、对精、血、精具有防止无故流失;二、各脏腑的相对位置固定
5.气化
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饮食转为水谷精气,再化生为气、血、精、液
记住:凡补就是相生确定的,凡有泻的就是根据相克;或根据出现的五行,再根据规律确定。
针灸疗法应用
“五输穴”
精神方面应用
记用五行关系“怒喜思悲恐”
藏象
五脏—主藏精气,藏而不泄:肝、心、脾、肺、肾(5个);六腑—传化水谷,传化而不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6个
注:胆既是六腑又是奇之腑,奇恒之腑—————————————胆、脑、髓、骨、脉、女子胞(6个)
“呼出心与肺”
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心与
脾
心主血,脾统血
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肺与肝:表现气机的调节作用。
“肝火犯肺”
肝
心主血,肝藏血
表现在血液与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肺与肾:津液代谢与呼吸运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
表现一是心阴阳与肾阴阳依存关系。心属火,肾属水,
相克:隔行递生相克;是正常关系。
相乘:相克太过;是异常关系。
反侮:相克不及。是异常关系。
治疗中应用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法—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
滋补肝肾法
滋补肝肾之阴而敛肝阳
培土生金
滋养脾肺法
补益脾气而补益肺气
金水相生
滋养肺肾法
滋补肺肾阴虚的治法
益火补土
温肾健脾法注:本火指命门之火约等于肾阳,而非心火
2主水液
指精气的气化功能调节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
3主纳气
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与肺所主,但及入之气须由肾摄纳,才能使人体的呼吸保持一定深度。
4濡养温殉脏腑
肾有肾阴、肾阳对机体各器官起有滋养和濡润作用。
五脏中主水的有:脾、肺、肾
三、五脏之间的关系
常用古语
常用古语
肺
心与血,肺主气,
两者是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在体:“治痿独取阳明”——治疗四肢痿废治脾胃
胃
思
涎
肉
唇
口
1主运化
把水谷化为精微,传输入心肺,并布散全身。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2主升清
一、把水谷精微上输入心肺,化成气血后而营养全身;二、维持体内脏腑的正常位置不下陷。
3主统血
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于脉中,而不溢出脉外。与气血生化之源有关,正常则气血充盈。
金
肺
“肺为水之上源”
“肺主行水”
“肺为气之主”
大肠
悲
涕
皮
毛
鼻
1主气,司呼吸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同时将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在肺合生成宗气,贯心脉行心血;主持调节全身之气
2主宣发肃降
主宣发:一、排出体内浊气;二、将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三、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指横膈之下,脐之上,包括脾胃。以“泌糟粕,蒸津液”为主
“中焦如沤”
下焦
指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以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
“下焦如渎”
五、奇恒之腑
考脑和女子胞
生理功能
备注
常用古语
脑
1生命活动中枢能主宰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2脑主管元神
脑与五脏关系:中医学将精神情志活动与心、肝、肾关系最密切,将脑的病变多归于这些脏器的失常之中。
任何一方虚损可致对方中足“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治疗基本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平衡。
确定
治疗
原则
阴阳
偏盛
采用“损其有余”二均为实证。=“实者泻之”
阳偏胜—“热者寒之”
阴偏胜—“寒者热之”
若另一方偏衰,应兼其不足,酌扶阳或益阴
阴阳
偏衰
阴虚:不能制阳,属虚热,不能直接用寒凉药折热
须“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二是心血与肾精方面的依存关系。血与精可以相互化生。
“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心火下降于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于心,使心阳不亢。
脾与肝:表现食物消化与血液生成贮藏
脾与肾: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的关系
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两者相互转化。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四、六腑的生理功能
表里(五脏
生理功能
备注
常用古语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
脾与胃
1.一纳一运2。一升一降3.燥湿相合: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使润而恶燥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
气
来源
父母先天之精气+饮食营养物质+吸入的清气。故气为肾、脾胃、肺有密切关系
功能
作用
影响
1.推动
人体的生长发育换“伤津”“脱液”
质清稀、流动性大。分散于肌表、肌肉、孔窍,并能渗注入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
质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起濡养作用。
代谢
生成:胃“游溢精气”、小肠“分清泌浊”,再“上输入脾,以三焦输布全身。输布与排泄:主要与脾(传输)、肺(宣降)、肾(蒸腾气化)有关。
胆
肝
贮藏的排泄胆汁
因为本身不传化饮食,与胃、肠不同,故又为“奇恒之腑”
胃
脾
1.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中饮食必须进入小肠,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
胃又称“太仓”“水谷之海”,胃重要“人又胃气为本”“有胃则气生”
小肠
心
1.主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
受盛胃的食物与进一步消化
一将食物分为水谷精微与食渣;二吸收水谷精微,向下传输食渣;三是吸收大量不,无用水渗入膀胱。
“小肠主液”
大肠
肺
传化糟粕
接受小肠食渣,并吸收部分水液,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
“大肠主津”
膀胱
肾
贮尿与排尿
多余代谢后津液,经三焦下达于肾与膀胱,生成尿液。排出。
三焦
整体
主持诸气,司全身的气机与气化
局部
上焦
指横膈之上,包括心、肺两脏,主司呼吸与血脉,将水谷精微布达全身如雾露一样滋润全身
“上焦如雾”
中焦
“脑为元神之府”,记忆亦为脑所主
女子胞
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地方
影响女子胞功能的因素:(即肾、肝、冲任脉三者对女子胞影响)
1.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人进入老年,肾精气减少,天癸随之减少,故绝经,不能再孕。
2.肝气肝血的作用:一、肝主疏泄,月经通调和排卵功能密切相关;二,肝藏血,月经量和孕育胎儿。
3.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冲脉——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任脉——与妊娠有关。
中医学
基本
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证:症:表面现象;证:本质;病;
辨证与论证的关系:中药既辨证又辨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阴阳
学说
阴阳学说
相互关系
阴阳的对立制约
即阴阳相反,表现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平阳秘”
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双方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
互用:相互奖资生,相互促进。
治疗血虚时——常于补血药中加补气药。
2.气能行血
血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
血行失常时——配合降气、理气、补气药
3.气能摄血
4.血为气母
血是气的载体,“血为气母”,“气为血帅”
津液
概念
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器官的内在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包括胃液、唾液、肠液、关节液。津与液的区别:
津
相同:同是水液,源于饮食。
临床上以心尖搏动部位(虚里)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
营气
又称“荣气
四海:气海—宗气积聚处;血海——肝脏(冲脉);髓之海——脑;水谷之海—胃。
来源水谷精微。运行脉中
一、营养全身;二、化生血液
运行脉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与血液关系好。故有“营血”并称。
“营在脉中”,守内而属阴
“卫在脉外”,守外而属阳
温肾阳而补脾阳的治法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法—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
蔬肝健脾法
蔬肝、健脾、和胃治法
培土制水法
敦土利水法,注:本水指水肿、水湿
健脾利水而治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
佐金平木法
滋肺清肝法
滋肺阴清肝火治肝火犯肺
泻南补北法
南-火-心北-水-肾,
泻火补水、滋阴降火
泻心火补肾水以台心火不交病证的治法。
2主藏血
贮藏血液和调整血量。
火
心
液:“血汗同源、汗为之液”其华:“其华在面”
在舌:“舌为心之苗”
小肠
喜
汗
脉
面
舌
1主血脉
推动血液在血管中运行;有一定化生血液作用(与肺);对血液生成有化赤的作用。
2主神志
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西医区别是大脑主管思维等)
土
脾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在志:“思则气结”
运行
其运行与心、肺(朝百脉)、肝(藏血)、脾(统血防(除肾以外)相互配合下进行。
脉道通利——若痰,瘀阻,引起血运不畅
寒热变化——血“喜温而恶寒”
功能
1.营养和滋润作用;二、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虚、血热时可致健忘、失眠、惊悸、昏迷等
气与血关系
1.气能生血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转化为血;另精转化血亦需气的作用。
五脏
五行
五脏
常用古语
表里脏腑
志
液
体
华
窍
主
生理功能
木
肝
在华:“爪为筋之余”
胆
怒
泪
筋
爪
目
1主疏泄
1.调畅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暴怒伤肝”,神志与心分不开外,还与气的推动疏通气机分不开。
2.促进消化吸收—一方面能调畅胃气机,又能促进胆液生成。
3.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血液、津液运行有赖于气的升降和出入运动
阴阳的消长平衡
量变过程—“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阴阳的相互转化
质变过程—向各自相反方向转变。
阴阳学说
临床作用
诊断应用
阳
上、外、背、五脏、脉象(浮大洪滑)、外科(红肿热痛)、温热、辛甘淡
阴
下、里、腹、六腑、脉象(沉小细涩)、外科(除以上外)、寒凉、酸苦咸
治疗疾病
应用
病理变化:“阴阳失调”“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卫气
又称“卫阳”。
易错点:只在肌表。正确是全身。
来源水谷精微。运行脉外,运行中皮肤、分肉之间。
一、护卫肌表防外邪入侵;
二、温差脏腑、肌肉、皮毛。
三、调节汗控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
人体卫外功能强弱、维持体温能力与卫气关系密切
血
概念
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
与疾病关系及临床
来源
营气+津液+肾藏精化生而成。营气和津液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另肾精与血可相互转换“精血同源”
生化、承载、受纳
脾
黄
长夏
思
甘
金
“金日从革”
清洁、肃降、收敛
肺
白
秋
悲
辛
水
“水日润下”
滋润、向下
肾
黑
冬
恐
咸
五行应用
五行诊断应用
相乖与相侮关系:发生相乖时,同时发生相侮
木
相生
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肝病传脾(木乖土)。
分析:脾应为黄色(土),而变化青色(木-肝),即为木乖土。
水
反侮
相克\相乘
火
金
土
相生:依次递相资生;是正常关系。
运动
气的运动,就是“气机”,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肺主呼气(出);肺吸气,肾主纳气(入)、心火下降,肺宣发沉降,胃主降浊(降),肾水长腾,脾主升清、肺的宣发(升),所以肺包含了所有的“升降出入”
分类与分布
别名
来源
生理
与疾病关系及临床
元气
又称“原气”,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来源先天之精+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补充和培育。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腠理。
元气充足,则脏腑活力旺盛,机休素质健强。
宗气
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个,称为“气海”“膻(本处读和tan)中”
来源水谷精气与吸入的清气,即宗气与肺、胃关系密切。
宗气贯注于心肺之脉。
走息道行呼吸——故语言、呼吸强弱;贯注心脉行气血——气血运行、肢体寒温、视听、心博强弱及其节律
其华:“发为血之余”
膀胱
脏腑表里
少三焦
恐
唾
骨
生
髓
发
耳
及二阴
肛与尿道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
“后天之精”——维持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
脏腑运化的水谷精微代谢后的剩余部分与先天之精同藏于肾。
主生长: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有关。
主生殖:一方面,肾能藏精,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二、肾精化生“天癸”—促进生机能成熟的物质,由先天之精所化,在后天之精的滋养下成熟。
人体气血通过冲任二脉的调节注入胞中,平时可发生月经,孕时则养育胎儿。
故女性又以“肝为先天”
“冲为血海”“任为主胞”
髓、骨、脉、胆(又是六腑之一)
六、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
小肠分别清浊,其清者转换为心血
肝与胆
胆汁来源于肝气之余,双靠的疏泄而排泄和发挥作用
肺与大肠
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
气虚便秘
肾与膀胱
“阳中求阴”—补阳时,兼补阴药。
阳虚:不能制阴,属虚寒,不能直接用辛温发散阴寒
须“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补阴时,兼补阳药。
记住:治什么就是什么虚;求什么就是补什么,就是什么虚。
五行
学说
五行分类
木
“木日曲直”
具生长、升发、条达
肝
青
春
怒
酸
火
“火日炎上”
温热、上升
心
赤
夏
喜
苦
土
“土爱稼穑”
主肃降:排出肺中各种异物。
3通调水道
一、通过宣发将体内津液和水谷津微布散全身,调节腠理使汗液排出;二、通过肃降将体内水液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生成尿而排出体外。故有“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4肺朝百脉
全身的血液通过脉进行气体交换。
水
肾
“先天之本”
“肾为气之根”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在体:“齿为骨之余”“脑为髓之海”。
2.温殉
正常体温;各脏腑、经络正常运行;血和津液保持液态在体内运行—“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
3.防御
一通过护了肌表防止外邪入侵;二对侵入的外邪进行斗争
4.固摄
一、对精、血、精具有防止无故流失;二、各脏腑的相对位置固定
5.气化
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饮食转为水谷精气,再化生为气、血、精、液
记住:凡补就是相生确定的,凡有泻的就是根据相克;或根据出现的五行,再根据规律确定。
针灸疗法应用
“五输穴”
精神方面应用
记用五行关系“怒喜思悲恐”
藏象
五脏—主藏精气,藏而不泄:肝、心、脾、肺、肾(5个);六腑—传化水谷,传化而不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6个
注:胆既是六腑又是奇之腑,奇恒之腑—————————————胆、脑、髓、骨、脉、女子胞(6个)
“呼出心与肺”
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心与
脾
心主血,脾统血
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肺与肝:表现气机的调节作用。
“肝火犯肺”
肝
心主血,肝藏血
表现在血液与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肺与肾:津液代谢与呼吸运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
表现一是心阴阳与肾阴阳依存关系。心属火,肾属水,
相克:隔行递生相克;是正常关系。
相乘:相克太过;是异常关系。
反侮:相克不及。是异常关系。
治疗中应用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法—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
滋补肝肾法
滋补肝肾之阴而敛肝阳
培土生金
滋养脾肺法
补益脾气而补益肺气
金水相生
滋养肺肾法
滋补肺肾阴虚的治法
益火补土
温肾健脾法注:本火指命门之火约等于肾阳,而非心火
2主水液
指精气的气化功能调节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
3主纳气
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与肺所主,但及入之气须由肾摄纳,才能使人体的呼吸保持一定深度。
4濡养温殉脏腑
肾有肾阴、肾阳对机体各器官起有滋养和濡润作用。
五脏中主水的有:脾、肺、肾
三、五脏之间的关系
常用古语
常用古语
肺
心与血,肺主气,
两者是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在体:“治痿独取阳明”——治疗四肢痿废治脾胃
胃
思
涎
肉
唇
口
1主运化
把水谷化为精微,传输入心肺,并布散全身。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2主升清
一、把水谷精微上输入心肺,化成气血后而营养全身;二、维持体内脏腑的正常位置不下陷。
3主统血
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于脉中,而不溢出脉外。与气血生化之源有关,正常则气血充盈。
金
肺
“肺为水之上源”
“肺主行水”
“肺为气之主”
大肠
悲
涕
皮
毛
鼻
1主气,司呼吸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同时将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在肺合生成宗气,贯心脉行心血;主持调节全身之气
2主宣发肃降
主宣发:一、排出体内浊气;二、将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三、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指横膈之下,脐之上,包括脾胃。以“泌糟粕,蒸津液”为主
“中焦如沤”
下焦
指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以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
“下焦如渎”
五、奇恒之腑
考脑和女子胞
生理功能
备注
常用古语
脑
1生命活动中枢能主宰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2脑主管元神
脑与五脏关系:中医学将精神情志活动与心、肝、肾关系最密切,将脑的病变多归于这些脏器的失常之中。
任何一方虚损可致对方中足“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治疗基本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平衡。
确定
治疗
原则
阴阳
偏盛
采用“损其有余”二均为实证。=“实者泻之”
阳偏胜—“热者寒之”
阴偏胜—“寒者热之”
若另一方偏衰,应兼其不足,酌扶阳或益阴
阴阳
偏衰
阴虚:不能制阳,属虚热,不能直接用寒凉药折热
须“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二是心血与肾精方面的依存关系。血与精可以相互化生。
“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心火下降于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于心,使心阳不亢。
脾与肝:表现食物消化与血液生成贮藏
脾与肾: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的关系
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两者相互转化。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四、六腑的生理功能
表里(五脏
生理功能
备注
常用古语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
脾与胃
1.一纳一运2。一升一降3.燥湿相合: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使润而恶燥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
气
来源
父母先天之精气+饮食营养物质+吸入的清气。故气为肾、脾胃、肺有密切关系
功能
作用
影响
1.推动
人体的生长发育换“伤津”“脱液”
质清稀、流动性大。分散于肌表、肌肉、孔窍,并能渗注入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
质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起濡养作用。
代谢
生成:胃“游溢精气”、小肠“分清泌浊”,再“上输入脾,以三焦输布全身。输布与排泄:主要与脾(传输)、肺(宣降)、肾(蒸腾气化)有关。
胆
肝
贮藏的排泄胆汁
因为本身不传化饮食,与胃、肠不同,故又为“奇恒之腑”
胃
脾
1.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中饮食必须进入小肠,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
胃又称“太仓”“水谷之海”,胃重要“人又胃气为本”“有胃则气生”
小肠
心
1.主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
受盛胃的食物与进一步消化
一将食物分为水谷精微与食渣;二吸收水谷精微,向下传输食渣;三是吸收大量不,无用水渗入膀胱。
“小肠主液”
大肠
肺
传化糟粕
接受小肠食渣,并吸收部分水液,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
“大肠主津”
膀胱
肾
贮尿与排尿
多余代谢后津液,经三焦下达于肾与膀胱,生成尿液。排出。
三焦
整体
主持诸气,司全身的气机与气化
局部
上焦
指横膈之上,包括心、肺两脏,主司呼吸与血脉,将水谷精微布达全身如雾露一样滋润全身
“上焦如雾”
中焦
“脑为元神之府”,记忆亦为脑所主
女子胞
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地方
影响女子胞功能的因素:(即肾、肝、冲任脉三者对女子胞影响)
1.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人进入老年,肾精气减少,天癸随之减少,故绝经,不能再孕。
2.肝气肝血的作用:一、肝主疏泄,月经通调和排卵功能密切相关;二,肝藏血,月经量和孕育胎儿。
3.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冲脉——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任脉——与妊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