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含答案请参与古诗文专题学习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材料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材料三: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革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惟将军图之。

10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词人历尽生活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

B.上片运用叠句,写出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不知愁。

C.“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D.“强”在这里是“竭力,极力”的意思,写出了少年的无知无畏与天真。

10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B.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
C.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103.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104.把材料二、三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惟将军图之。

105.概括材料一辛弃疾在“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里蕴含的情感。

106.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三分别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答案】101.A 102.B 103.② 既然用竹篮盛104.(1)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担忧。

(2)希望将军考虑这些建议。

105.词人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有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106.材料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

材料三:诸葛亮希望辅佐君主,统一中原,光复汉室
【解析】10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A.“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作者反复品味着“愁滋味”,在自嘲自讽之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选项错误,故选A。

10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本句意思是: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

“则”是状语,“命一上将”是谓语,“将荆州之兵”属于“上将”做主语的兼语式,“以向宛、洛”是补语,因此断句为: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

故选B。

10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

或:或许。

故选②。

既来之,则安之: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既:既然。

既帝室之胄: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

一箪食,一瓢饮:一碗饭,一瓢水。

箪:名词作动词,用竹篮盛。

箪食壶浆: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

10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重点的词有“庙堂(朝廷)”“则(就)”“图(考虑)”等。

105.本题考查诗人情感。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表明诗人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欲说还休”写“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也有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10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材料二“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他的大志和古仁人一样,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
政治理想。

结合材料三“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惟将军图之”可知,诸葛亮希望辅佐君主,统一中原,光复汉室。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二: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材料三: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这是我所认为将军谋划的事。

希望将军考虑这些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