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生物学高三上学期2024-2025学年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生物学高三上学期模拟
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转录出了mRNA,可通过分子杂交技术进行检测
B.将人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可获得能产生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C.用 32P标记噬菌体DNA,并以此侵染大肠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将体外扩增的目的基因与质粒重组,形成的重组质粒需导入受体细胞中进行扩增
答案:C
解析:
A. 基因工程中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需要检测其是否成功转录出mRNA。
这可以通过分子杂交技术来实现,即使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为探针,与受体细胞中提取的mRNA进行杂交,观察是否有杂交信号产生,从而判断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转录。
因此,A选项正确。
B.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类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然而,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人体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需要在核糖体上进行,并且需要一系列的酶和能量供应。
相比之下,大肠杆菌作为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且能够表达外源基因。
因此,将人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的发酵工程可以大量生产人胰岛素。
所以,B选项正确。
C. 用 32P标记噬菌体DNA,并以此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是赫尔希和蔡斯在1952
年进行的著名实验之一。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蛋白质。
然而,这个实验本身并不能直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是排除了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的可能性。
真正的证明还需要结合其他实验证据,如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
因此,C选项错误。
D. 在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通常是在体外通过PCR等技术进行扩增的。
然而,扩增后的目的基因并不能直接用于生产或治疗等应用,而需要将其与适当的载体(如质粒)进行重组,形成重组质粒。
然后,这个重组质粒需要被导入到受体细胞(如细菌、酵母或植物细胞等)中进行扩增和表达。
因此,D选项正确。
2、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最基本的元素是碳
B.血红蛋白中不同肽链之间通过肽键连接
C.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是动物细胞内的多糖
D.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答案:D
解析:
A. 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因为细胞内的水分子占据了大部分体积,而水分子由氢和氧组成,其中氧的含量更高。
同时,虽然碳是构成有机物的基本元素之一,但说它是活细胞中最基本的元素并不准确,因为氢、氧、氮等元素在细胞内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A选项错误。
B. 血红蛋白是一种蛋白质,由多条肽链组成。
然而,这些肽链之间并不是通过肽键直接连接的。
肽键是连接氨基酸形成肽链的化学键,而肽链之间则通过二硫键、离子键或氢键等相互作用力进行连接。
因此,B选项错误。
C. 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是多糖类化合物,但它们的存在位置不同。
淀粉是植物细胞内的主要储能多糖,而糖原则是动物细胞内的主要储能多糖。
纤维素则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为植物细胞提供结构支持。
因此,C选项错误。
D.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之一,它们以双分子层的形式排列在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为细胞膜提供了稳定性和流动性。
此外,在人体内,磷脂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例如,高密度脂蛋白(HDL)就是一种富含磷脂的脂蛋白颗粒,它能够将外周组织中的胆固醇转运回肝脏进行代谢和排泄,从而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因此,D选项正确。
3、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B.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C. 微生物都是单细胞的,结构简单
D.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多种多样
答案:D
解析:
A选项:微生物中的大多数确实是分解者,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但也有一些微生物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它们能通过化能作用合成有机物。
此外,还有一些微生物是消费者,如寄生在人体内的病毒。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虽然大多数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但也有一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流感病毒。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微生物确实大多结构简单,但并非都是单细胞的。
例如,霉菌就是多细胞的微生物。
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确实多种多样。
它们可以是有氧呼吸的,如醋酸菌;也可以是无氧呼吸的,如乳酸菌;还可以是自养的,如硝化细菌;以及异养的,如大多数细菌和真菌。
因此,D选项正确。
4、关于遗传密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密码是指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B.密码子与反密码子之间的碱基配对不一定都遵循A−U、G−C原则
C.若某基因中碱基对缺失了3个,则其控制合成的肽链长度一定减少1个氨基酸
D.能特异性识别mRNA上密码子的物质是tRNA
答案:D
解析:
A选项:遗传密码实际上是指mRNA链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也就是密码子,而不是指信使RNA本身。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密码子(位于mRNA上)与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之间的碱基配对是严格遵循A−U、G−C原则的。
这是生物体为了保证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而设定的规则。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基因中的碱基对缺失3个,不一定会导致其控制合成的肽链长度减少1个氨基酸。
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多个密码子可以编码同一个氨基酸。
此外,如果缺失的碱基对位于基因的非编码区或者对编码区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如通过内含子的剪切被去除),那么肽链的长度可能并不会发生变化。
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在翻译过程中,tRNA能够特异性地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并将其携带的相应氨基酸转运到核糖体上参与肽链的合成。
这是生物体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步骤之一。
因此,D选项正确。
5、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期通常长于分裂间期
B.细胞周期是指上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
C.分裂间期包括一个合成期和两个间隙期
D.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周期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A选项: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通常远长于分裂期。
分裂间期是细胞进行物质准备和能量积累的阶段,占据了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而分裂期则相对较短。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它并不包括上一次分裂的开始阶段,而是从上一次分裂的结束(即子细胞的形成)开始算起。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虽然分裂间期可以细分为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和G2期(DNA合成后期),但题目中的“一个合成期和两个间隙期”并不是标准的描述方式,且容易引起误解。
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
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这是细胞周期的标准定义。
它准确地描述了细胞周期的起止点和所包含的时间范围。
因此,D选项正确。
6、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期通常长于分裂间期
B.进行分裂的细胞都存在细胞周期
C.细胞周期是指上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
D.分裂间期包括一个合成期和两个间隙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周期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A选项: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用于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做准备。
而分裂期则相对较短,是细胞进行实际分裂的阶段。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细胞周期仅适用于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对于已经高度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和进行减数分裂的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卵原细胞等),它们并不存在细胞周期。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它并不包括上一次分裂的开始阶段,而是从上一次分裂的结束(即子细胞的形成)开始算起。
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分裂间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和G2期(DNA合成后期)。
其中,S期是DNA复制的主要阶段,而G1期和G2期则是为S期做准备的间隙期。
因此,D选项正确。
7、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糖类组成
B.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催化、运输、识别等功能
C.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由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组成
D.细胞膜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
答案:D
解析:
A选项: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其中脂质以磷脂为主,还包含少量的胆固醇和糖脂;而蛋白质则是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糖类在细胞膜上主要以糖蛋白和糖脂的形式存在,但其含量远少于脂质和蛋白质。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确实具有多种功能,如催化(酶的作用)、运输(如载体蛋白)、识别(如受体蛋白)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都具备这些功能,它们的功能取决于其特定的结构和所处的位置。
因此,B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C选项: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是由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组成的,但这两部分在磷脂分子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亲水头部朝向膜的外侧或内侧的水相,而疏水尾部则相互聚集在一起,形成磷脂双分子层。
因此,C选项的表述有误,应该是“磷脂分子由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组成,且它们在磷脂分子中的位置是特定的”。
D选项:细胞膜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边界,它允许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
这些过程是细胞生存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
因此,D选项正确。
8、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中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B.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内环境稳态没有影响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
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A选项: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这一点是正确的。
但是,说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不准确的。
实际上,组织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因为组织液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它不断地从血浆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又不断把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运送到血浆中。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外界环境的变化确实会对内环境稳态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
内环境稳态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它依赖于机体内部的各种调节机制来抵抗外界环境的干扰。
当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如果机体的调节能力不足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那么机体就会出现疾病甚至死亡。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不仅仅是神经调节,还包括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这三种调节方式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这是内环境稳态的核心概念,也是机体能够正常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
因此,D选项正确。
9、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及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活细胞的元素中,C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B. 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
C. 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且同质量的脂肪与糖类相比,其耗氧量更高
D. 核酸中的五碳糖有脱氧核糖和核糖两种,在人体细胞中只有核糖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内化合物及细胞生命活动的相关知识。
A选项:虽然碳元素在生物体内非常重要,是构成有机物的基本元素,但在活细胞
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实际上是氧(O),因为水(H2O)是细胞的主要成分,而水中含有大量的氧元素。
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其主要作用就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得反应更容易进行,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这是酶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
所以B选项正确。
C选项:脂肪确实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碳氢键所含能量更高,因此储能效率也更高。
但是,在氧化分解过程中,由于脂肪分子中的碳氢键比糖类中的碳氢键更多,因此耗氧量也更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同质量的脂肪与糖类相比,其耗氧量更高”这一说法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因为还需要考虑分解的条件和方式。
不过,在本题中,我们可以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它符合一般的理解。
所以C选项正确。
D选项:核酸中的五碳糖确实包括脱氧核糖和核糖两种。
但在人体细胞中,并不仅仅只有核糖存在,脱氧核糖也是存在的,它主要存在于DNA分子中。
所以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和C。
但根据题目要求,我们需要选择一个答案,因此在这里我们选择B选项(因为C选项虽然也正确,但题干要求的是“正确”的选项,而B 选项是更直接、更基础的正确答案)。
但请注意,实际上C选项也是正确的,这里的选择主要是基于题目要求的限制。
10、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共同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C.都能进行能量转换
D.所含酶的种类都相同本题主要考查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A选项: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它们的外膜和内膜共同构
成了它们的边界,使得它们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各种生物化学反应。
因此,A选项是正确的。
B选项: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自己的遗传物质,包括少量的DNA和RNA。
这些遗传物质对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我复制和功能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B选项也是正确的。
C选项: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官。
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供细胞各项生命活动使用。
而叶绿体则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储存起来。
因此,C选项同样是正确的。
D选项:虽然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酶,但由于它们的功能不同,所以它们所含的酶的种类也必然不同。
线粒体中的酶主要参与氧化磷酸化等能量转换过程,而叶绿体中的酶则主要参与光合作用等过程。
因此,D选项是不正确的。
综上所述,不正确的叙述是D选项。
1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免疫细胞均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B.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淋巴因子都由浆细胞产生
C.人体免疫细胞通过其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抗原
D.效应T细胞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A选项:虽然骨髓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但并非所有免疫细胞都来源于骨髓。
例如,吞噬细胞就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卵黄囊,并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在体液免疫中,抗体是由浆细胞(也称为效应B细胞)产生的,它们能够特异性地结合抗原,从而帮助清除体内的病原体。
然而,淋巴因子则是由活化的T细胞(包括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的,它们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免疫反应的进行。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免疫细胞通过其细胞膜上的受体来识别并结合抗原,这是启动免疫反应的第一步。
这些受体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特定的抗原,从而触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因此,C选项正确。
D选项: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也称为细胞毒性T细胞)并不直接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来攻击靶细胞。
相反,它们能够识别并结合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或癌细胞),然后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物质来破坏靶细胞的细胞膜,使其裂解死亡。
淋巴因子在这里主要起到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的作用,而不是直接攻击靶细胞。
因此,D选项错误。
1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一般比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
B.神经调节的调节速度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
C.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比较迅速,作用时间比较持久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只能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进行调节
答案:A
解析:
A选项: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来实现的,这些化学物质在体液中传播,能够影响远处的靶细胞,因此作用范围比较广。
同时,由于激素等化学物质的半衰期相对较长,它们的作用时间也比较长。
所以A选项正确。
B选项: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来实现的,它具有反应速度快、作用时间短、作用
范围准确等特点。
因此,神经调节的调节速度并不缓慢,而是非常迅速的。
所以B选项错误。
C选项:如前所述,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并不迅速,而是相对较慢的。
它的主要优势在于作用时间长和作用范围广。
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生物体内两种重要的调节方式,它们不仅存在于人和动物体中,也存在于植物体中。
例如,植物体内的激素调节就是一种体液调节方式。
因此,D选项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动物细胞内的多糖
B.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均有还原性
C.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
D.核酸和酶的化学本质相同
答案:B
解析:
A. 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内的多糖,而糖原是动物细胞内的多糖,所以A选项错误。
B. 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单糖,它们分子中都含有醛基(葡萄糖)或酮基(果糖),这些官能团使得它们具有还原性,因此B选项正确。
C.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主要结构物质和功能物质,而不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所以C选项错误。
D. 核酸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其化学本质是核苷酸(包括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聚合物。
而酶则是生物体内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因此它们的化学本质并不相同,D选项错误。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蓝藻细胞的叶绿体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B.硝化细菌细胞没有线粒体,因此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细胞质基质是细胞内进行多种化学反应的主要场所
D.核孔允许大分子物质自由进出细胞核,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A. 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没有叶绿体等复杂的细胞器,但它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这些色素能吸收光能并进行光合作用,所以A选项错误。
B. 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没有线粒体,但硝化细菌含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因此它能进行有氧呼吸,所以B选项错误。
C.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内进行多种化学反应的主要场所,如糖酵解等过程就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所以C选项正确。
D. 核孔虽然允许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和RNA进出细胞核,但它并不是自由进出的,而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的。
只有符合特定条件的大分子物质才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所以D选项错误。
3、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周期是指上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
B.进行分裂的细胞都存在细胞周期
C.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期通常长于分裂间期
D.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A选项: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而不是从上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并非所有进行分裂的细胞都存在细胞周期。
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如体细胞进行的有丝分裂。
而减数分裂的细胞,如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虽然也进行细胞分裂,但并不具有细胞周期。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据了大部分时间,通常远长于分裂期。
分裂间期是细胞进行物质准备和能量积累的阶段,为接下来的分裂期做准备。
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如C选项分析,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间期。
这是细胞进行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的重要阶段,为分裂期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因此,D选项正确。
4、关于真核生物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中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B. 葡萄糖在第一阶段分解产生CO2和[H]
C. 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产生ATP
D. 无氧呼吸只发生在低等生物中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真核生物细胞呼吸的过程和特点。
A选项:葡萄糖中的能量并不能全部储存在ATP中。
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首先通过糖解作用分解为丙酮酸,并产生少量的ATP和NADH(即[H])。
然而,这仅仅是葡萄糖中能量的一小部分被释放出来并转化为ATP。
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仍然储存在丙酮酸等中间产物中,这些中间产物随后会进入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过程,进一步释放能量并合成更多的ATP。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葡萄糖在第一阶段(糖解作用)并不分解产生CO2。
糖解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并产生少量的ATP和NADH。
CO2的产生是在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中进行的,当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柠檬酸循环中被氧化分解为CO2、NADH、FADH2等产物,并释放少量能量。
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确实不产生ATP。
在无氧呼吸中,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相同,也是糖解作用。
然而,在第二阶段,由于缺氧条件下无法进行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过程,因此无氧呼吸只能将丙酮酸等中间产物转化为乳酸或酒精等终产物,并释放少量能量(但不合成ATP)。
因此,C选项正确。
D选项:无氧呼吸不仅仅发生在低等生物中,也广泛存在于高等生物中。
例如,在人体剧烈运动时,由于肌肉细胞缺氧,部分葡萄糖会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来供能。
因此,D选项错误。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第一题
题目:
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原生质体融合和细胞壁去除。
请回答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