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学期宝安区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二化学
注意:
1.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Cu—64 2.本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本卷满分为100分。
4.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填写考生姓名,并准确填写考号和用2B铅笔涂黑考号。
5.答题结束时,请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6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Ba(OH)2·8H20晶体和NH4Cl混合搅拌B.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C.锌放入稀硫酸中D.生石灰和水在常温下反应
2.亚氨基锂(Li2NH)是一种安全性能好的固体储氢材料,其储氢原理可表示为Li2NH+H2=LiNH2+LiH。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Li2NH中N的化合价是-1 B.该反应中H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Li+和H-的离子半径相等D.此法储氢和钢瓶储氢的原理相同
3.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H=+49.0kJ·mol-1
②CH3OH(g)+1/2O2(g)=CO2(g)+2H2(g);△H=-192.9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完全燃烧1molCH3OH所放出的热量为192.9kJ·mol-1
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
CH3OH(l)+1/2O2(g)=CO2(g)+2H2(g)的△H>—192.9kJ·mol-1
4.铅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为Pb、PbO2,电解质溶液为H2SO4,作为原电池工作时的反应为:Pb +PbO2+2H2SO4===2PbSO4↓+2H2O。
下列结论或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Pb为负极被还原
B.正极反应为:PbO2+2H++SO42-+2e-=PbSO4+H2O
C.若使用该电池并用碳棒电解CuSO4溶液,当有1.6g纯铜析出时,铅蓄电池内消耗硫酸物质的量为0.05mol
D.SO42-向PbO2极移动
5.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不变
C.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不变
6.下图为1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X,用一定物
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Y滴定的图示,据图推出
7.在盛有AgCl 沉淀的试管中加入KI 溶液,振荡后可观察到白色沉淀逐渐变为黄色沉淀。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的是 A .I —
的还原性比Cl -
的强 B .Cl -
的半径比I —
的小
C .实验过程中,溶解平衡AgCl(s) Ag +
+ Cl -
不断向右移动
D .AgI 的溶解度比AgCl 的大
8.向0.2 L 0.1 mol/LNaOH 溶液中通入448 mL (标准状况)H 2S 气体,已知NaHS 溶液显碱性,则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c (Na +
)+c (H +
)=c (HS -)+c (S 2-)+c (OH -) B .c (Na +
) =c (H 2S)+c (HS -)+c (S 2-)+c (OH -) C .c (Na +
)>c (HS -)>c (OH -)>c (H 2S)>c (S 2-)>c (H +
) D .c (S 2-)+c (OH -)=c (H +
)+c (H 2S)
9
.目前有人提出理想的氢能源循环体系,类似于
而且价格低廉的重要资源。
按照如图所示的循环关系,急需化学家研究和解决的是 A .制备大量燃料电池 B .研发氢氧发电机 C .将海水提纯
D .研发合适光分解催化剂,使之在光照下促进水的分解速率加快 10.下列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对应的图形正确的是
11.下列四种装置中,溶液的体积均为250毫升,开始时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均为0.10摩/
升,工作一段时间后,测得导线上均通过0.02摩电子,若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盐酸中加入 NaAlO 2
溶液
0 n(NaAlO 2) B .SO 2气体通 入溴水中
23D .氨气通入醋酸 溶液中
C .pH==1的醋酸和 盐酸分别加水稀释
2
A .工作一段时间后溶液的浓度①=②=③=④
B .工作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 :④>③>①>②
C .产生气体的总体积:④>③>①>②
D .电极上析出的固体的质量:①>②>③>④
13.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 .NH 4+、Ag + 、 PO 43— 、 Cl —
B .K +、 Na +、 NO 3— 、MnO 4—
C .Fe 3+、H +、I — 、HCO 3—
D .Al 3+、Mg 2+、SO 42— 、CO 32—
1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小苏打中加入过量的石灰水Ca 2++2OH -+2HCO 3-=CaCO 3↓+CO 32-
+2H 2O
B .氧化铁可溶于氢碘酸Fe 2O 3+6H +=2Fe 3+
+3H 2O
C .过量的NaHSO 4与Ba(OH)2溶液反应:Ba 2++2OH -+2H ++SO 42-
=BaSO 4↓+2H 2O D .电子工业上用30%的氯化铁溶液腐蚀敷在印刷线路板上的铜箔:
Fe 3+
+Cu==Fe 2++Cu 2+
15.高温下,某反应达平衡,平衡常数K =()()()()
c c c c ∙∙222CO H O CO H .恒容时,温度升高,H 2浓度减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
B .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 2浓度一定减小
C .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D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H 2O=CO 2+H 2 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各溶液pH 关系为:
pH (NaCN )>pH (Na 2CO 3)>pH (CH 3COONa )
B .a mol ·L —1 HCN 溶液与b mol ·L —1 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
c (Na +)>c (CN -),则a 一定大于b
C.冰醋酸中逐滴加水,则溶液的导电性、醋酸的电离度、pH均先增大后减小
D.NaHCO3和Na2CO3混合溶液中,一定存在:
c(Na+)+ c(H+)=c(OH-)+ c(HCO3-) +2c(CO32-)
二、选择题(以下两题均有2个合理答案,只答1个答案且正确者得2分,答每小题4分,
共8分)
17.在25℃时,AgX、AgY、AgZ均难溶于水,且Ksp(AgX)== 1.8×10-10,Ksp(AgY)== 1.0×10-12,Ksp(AgZ)== 8.7×10-17。
下列说法(均在25℃)错误
..的是
A.若取0.188g的AgY(相对分子质量188)固体放入100mL水中(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则溶液中Y-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10-2mol·L-1
B.往A选项的溶液中加入1mL0.1mol/L的NaZ溶液,不能生成AgZ沉淀
C.三者溶解度(mol/L)的大小顺序为S(AgX)>S(AgY)>S(AgZ)
D.若向AgY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AgX固体,则c(Y-) 减小
18.红磷P(s)和Cl2(g)发生反应生成PCl3(g)和PCl5(g)。
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的△H表示生成1mol产物的数据)。
根据下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PCl5的△H3=399 kJ·mol-1
B.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molPCl5的△H4<△H3
C.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P(s)+3/2Cl2(g)= PCl3(g) △H=-306kJ·mol-1
D.PCl5分解成PCl3和Cl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PCl5(g)= PCl3(g)+Cl2(g) △H=93kJ·mol-1
第Ⅱ卷(非选择题 44分)
三、本题包括4小题,共44分
19.(11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一定浓度Na2CO3溶液滴入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沉淀。
甲同学认为沉淀可能是CuCO3;乙同学认为沉淀可能是Cu(OH)2;
丙同学认为沉淀可能是CuCO3和Cu(OH)2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知:CuCO3和Cu(OH)2均不带结晶水)
Ⅰ.
(1)乙同学的观点,你认为其原理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在探究沉淀成分前,须将沉淀从溶液中过滤、洗涤、低温干燥,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
Ⅱ.请用下图所示装置,选择必要的试剂,定性探究生成物的成分。
t(s)
(3)B 装置中试剂的化学式是 ,C 装置中试剂的名称是 。
(4)能证明乙同学观点正确的预期实验现象是 。
(5)若丙同学的观点正确,用上述装置通过B 、C 中质量的增加来定量测定沉淀的组成,该
装置存在的主要缺点是 (任答1条即可)。
20.(11分)
在100℃时,将0.40 mol 的二氧化氮气体充入2 L 抽真空的密闭容器中,每隔一定时
(1)在上述条件下,从反应开始直至20 s 时,二氧化氮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mol·L -1
·min -1。
(2)n 3 n 4(填“>”、“<”或“=”),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值为
;
(3)若在相同情况下最初向该容器充入的是四氧
化二氮 气体,要达到上述同样的平衡状态, 四氧化二氮的起始浓度是_______________ mol/L ,假设在80 s 时达到平衡,请在右图 中画出并标明该条件下此反应中N 2O 4和
NO 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4)在(3
)中条件下达到平衡后四氧化二氮的
转化率为________ 。
(5)达到平衡后,如升高温度,气体颜色会变深,则升高温度后,反应2NO 2N 2O 4的平衡
常数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较大的是 (填化学式); 则在同浓度同体积的CH 3COONa 溶液和NaCN 溶液中, 溶液离子数目较多(选填化学式)。
(2)若将含氧酸的通式写成(HO)m EO n ,观察题中常见酸的K a 或K a 1的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①完成下列离子方程式:
NaClO 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 2 。
NaClO 溶液中通入少量的SO 2 。
②分析表中数据总结其中的规律(任写两条):
a 、 ;
b 、 。
22.(10分)
工业上制备BaCl 2的工艺流程图如下:
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用重晶石(主要成分BaSO 4
)对工业过程进行模拟实验。
查表得
BaSO 4(s) + 4C(s)
4CO(g) + BaS(s) △H 1 = 571.2 kJ ·mol -1
① BaSO 4(s) + 2C(s)
2CO 2(g) + BaS(s) △H 2= 226.2 kJ ·mol -1
②
(1)气体用过量NaOH 溶液吸收,得到硫化钠。
Na 2S 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2)向BaCl 2溶液中加入AgNO 3和KBr ,当两种沉淀共存时,c (Br -)
c (Cl -)
= 。
[K sp (AgBr)=5.4×10-13,K sp (AgCl)=2.0×10-10
] (3)反应C(s) + CO 2(g)高温
2CO(g)的△H 3= kJ ·mol -1。
(4)实际生产中必须加入过量的炭,同时还要通入空气,其目的是
, 。
2012.01宝安区高二化学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二 选择题(1~16题每小题只有1个合理答案,每小题3分,共48分;17、18题每小题有2个合理答案,每小题4分,选1个且正确者得2分,选2个只要有1个错误得零分,共8分。
选择题共5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A B D C A D C D D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B
C
B
C
A
D
AB
CD
三、本题包括4小题,共44分
19.(11分)(1) Cu 2+
+ CO 32-
+H 2O= Cu(OH)2 ↓+CO 2↑(2分) 或CO 32-
+H 2O
HCO 3-+OH -,Cu 2++2OH -
= Cu(OH)2 ↓
(2)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或上层清液),滴加BaCl 2(或硝酸钡)溶液,无沉淀生成,说明已洗净。
(2分)
(3)CuSO 4、澄清石灰水 (各1分,共2分)
(4)B 中无水硫酸铜变蓝,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各1分,共2分)
(5) 实验结束后装置中残留的气体不能被吸收;装置中原有的空气有影响;石灰水可能
会吸收空气中的CO2。
(3分,答任一点即可)
20.[共11分,除第(5)小题1分外,其余每空2分]
(1)0.15 (2)= 2.8
(3)0.10 如右图(起点:N2O40.1;NO2 0;
终点:N2O40.04;NO20.12 )
(4)60%。
(5)减小(1分)
21.(12分,每空2分)((1)CH3COOH;CH3COONa。
(2)①ClO-+CO2+H2O=HClO+HCO3-
H2O+ClO-+SO2=Cl-+SO42-+2H+
②(任写两条):
a、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含氧酸,中心原子价态越高,其酸性越强;
b、同价态的不同卤素原子形成的一元酸,其酸性随中心原子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而增强;
c、同主族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其酸性随中心原子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弱;
d、n值越大,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22.(每空2分,共10分)
⑴S2- + H2O HS- +OH- HS- + H2O H2S +OH-(可不写)
⑵2.7×10-3
⑶172.5
⑷使BaSO4得到充分的还原(或提高BaS的产量)。
①②为吸热反应,炭和氧气反应放热维持反应所需高温。
【解析】(1)观察工艺流程图和反应①②知,用盐酸溶解BaS得硫化氢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吸得硫化钠,硫化钠分两步水解;
(2)在氯化钡溶液中,加入AgNO3和KBr,会产生两种沉淀,共沉淀时,银离子浓度相等,c(Br-)/ c(Cl-)==5.4×10-13÷2.0×10-10
==2.7×10-3
(3)(①-②)÷2得,C(s) + CO2(g)2CO(g)的△H3=172.5
(4)加入过量的碳是使BaSO4得到充分的还原(或提高BaS的产量);①②为吸热反应,炭和氧气反应放热维持反应所需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