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神秘的罗布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神秘的罗布泊
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在中国广阔的疆域上,分布着诸多典型的特殊地貌。

而雅丹、龙城、
魔鬼城等特殊地貌类型是大自然更是风神的杰作。

“雅丹”,又名“雅尔丹”,是维吾尔族对“陡
壁的险峻小丘”的称呼,这种地形在罗布泊周围的雅丹地区发育得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广。

“雅丹”一词是世界上地理学和考古学的通用术语,专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

若干年来,在我们的地理读物和教科书中,雅丹一直被解释为一种风蚀地貌,认为雅丹地貌
的形成是风力吹蚀的结果,与另一类风蚀地貌——沙漠地貌相似。

其实这是不准确的。

风,
绝不是形成雅丹的全部外营力。

大自然中的风、水,虽来势汹汹,却也欺软怕硬。

风刮、水蚀,不过逐层搬运走第四纪沉积
物中疏松的沙层,对坚硬的泥岩或石膏胶结层,在一定程度上也无可奈何。

于是,在荒原中
留下一片片土堆,形成一种凹凸相间的奇特外貌,即我们所称的雅丹。

一、形成机制
雅丹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形状不同,但形成过程却大致相似。

最初,是地表的风化破坏。

罗布洼地,曾经是一个大湖,而留下的湖相沉积,是在地质岁月
中形成的,曾经发生的反复的水进水退,使湖底形成一层泥、一层沙,又一层泥、又一层沙
交错成层结构。

其中的泥岩层结构紧密坚硬,一般不易遭受风水的侵蚀,但是,它却抵御不
住温差的作用。

在罗布荒原旅行,常会听见突发的“辟拍”声,有时似鞭炮,有时似狼嚎,难
怪当年行经此地的法显和尚毛骨悚然,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

其实,这种“恶鬼”和“鬼怪”,都是雅丹在作怪。

罗布泊地区处于极端干旱区,昼夜温差变化剧烈,常达30°C~40°C
以上。

热胀冷缩的效应,使外露的岩石崩裂发出声响。

连被称为“顽固不化”的花岗岩,在这
种气候环境中也只能顽而不固,逐渐崩裂成碎块,又何况泥岩哩!不过,泥岩不会像花岗岩
那样成块状崩裂,因它的结构是层片状,崩裂也是一层层剥离脱落,形成许多水平状或垂直
状的外观,使夹在泥岩层之间的沙层逐渐暴露在地表,为雅丹形成的第二阶段创造了条件。

地表风化破坏后,风、水即有了肆虐的对象。

在风的吹蚀或水流冲刷下,堆积在地表的泥岩
层间的疏松沙层被逐渐搬运到了远处,原来平坦的地表变得起伏不平、凹凸相间,雅丹地貌
的雏形即宣告诞生。

雏形的雅丹更有利于风化剥蚀作用。

在沙层暴露后,风、水等外力继续施加作用,使低洼部
分进一步加深和扩大;突出地表的部分,由于有泥岩层的保护,相对比较稳固,只是外露的
疏松沙层受到侵蚀,由此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态。

至此,雅丹地貌最后形成了。

自然,雅丹在形成后,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保持原来的面貌,因为包括风和水在内的外营力
的作用永不会终止,使雅丹外貌也出现常变常新。

随侵蚀作用的继续,凹地会越来越大,而
凸起的土丘则会日渐缩小,并逐渐孤立,最终必然崩塌消失。

这种情况,在罗布泊东岸的阿
奇克谷地中比比皆是,说明雅丹地貌在这里已度过了它的最盛时期,开始走上消亡之路。

经对罗布荒原雅丹地貌的考察,证明形成雅丹的外营力不仅仅是风,还有水,并且存在三种
类型:一类是以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一类是以水流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还有一类则
是风和水共同作用形成的雅丹。

这样,就基本否定了原来的“雅丹是一种风蚀地貌”的结论。

二、典型类型及分布
以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雅丹,分布在距山区较远的平原,山区降水形成的洪水一般无法到达,只有风力在这里施威。

这一类雅丹集中分布在孔雀河以南至楼兰遗址一带。

雅丹一般高4~7米,雅丹间的洼地走向为“东北——西南”,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表明了雅丹与风的关系。

据调查,这里每年平均风蚀深度在2.4~4.7毫米间。

按这一风蚀速度,这一片雅丹形成时间不过千年,是在楼兰废弃以后,当年这里应是一片平坦沃野。

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的雅丹,主要分布在邻近山地的地区,阿奇克谷地东段的三陇沙雅丹是这一类型雅丹的典型代表。

罗布泊地区虽然极端干燥,年降雨量不过10毫米上下,但附近山地降水却相对较多,有时一次降水可达50毫米。

而且在干旱地区,降水特点是对流型阵雨,阵发性强,时间短,一旦降水,雨如瓢泼,地表又无植被拦截,极易形成洪水流,对疏松的地表会产生强大的冲刷作用。

在罗布泊北面的兴地沟,昔日洪水痕迹深达1.5米,可见洪水之大和冲刷力量之强。

三陇沙雅丹走向是南偏40°东,与当地盛行风向恰好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向一致,说明这里的雅丹傲对大风,却向水流俯首,表明了洪水在这一片雅丹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在突起的土丘陡崖表面,还清晰地留下了洪水冲刷的痕迹,与风力侵蚀形成的明显层次有根本区别。

特别有趣的是,这里的雅丹都整齐排列成行,既展示了当年洪水滔滔的威势,又如一支停泊大海举火待发的巨大舰队威武雄壮。

有的成行的雅丹,外形呈馒头状,可以想见是水流的长期荡涤,才塑造出如今的外貌。

由风、水共同作用的雅丹,则处于上述两类雅丹之间,以著名的白龙堆雅丹、龙城雅丹为典型代表。

这一类雅丹的形成原因,我国北魏学者郦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经注》中做了科学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