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阶段性机考小学教育科研第1阶段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科目:《小学教育科研》导论、第一、二章(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 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
A、为了学校
B、在学校中
C、基于学校
D、校本研究
2. ( ) “校本”主要落实、体现在这样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和校本管理。
A、校本资源
B、学校文化
C、校本课程
D、学校特色
3.( )依据研究方法在现代科学中应用的范围,大体可以把研究方法区分为四个层次。
哲学研究方法属于。
A、第一层次
B、第二层次
C、第三层次
D、第四层次
4. ( )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这是以对教育研究所作的分类。
A、研究对象
B、研究方法
C、研究目的
D、研究过程
5.( )了解学生对教学改革有多少种态度,这些态度各是什么,属于。
A、基础性研究
B、描述性研究
C、解释性研究
D、探索性研究
6.( )宏观研究与中观、微观研究,这是按照教育研究的来分的。
A、对象
B、方法
C、目的
D、内容
7.( )实证则是从一定的假设出发,对假设逐步加以验证的,也就是以为资料分析的主要方法,测验、测量、实验都是其研究中的主要方式。
A、归纳
B、演绎
C、思辨
D、实证
8.( )对归纳法进行系统研究,并把它确立为获取科学知识的一种基本逻辑方法的是。
A、怀特海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9.( ) 被西方学者称为是使教育“科学化”的第一人。
他最杰出的贡献是把教育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知识基础之上,使教育理论拥有自己的科学依据,而不再把教育研究的途径归于“模仿自然”。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洛克
D、夸美纽斯
10.( )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研究儿童的热潮,在这场运动中,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大学的校长表现得尤为热情,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而被誉为“儿童研究”之父。
A、怀特海
B、霍尔
C、洛克
D、柏拉图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
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
2. 意指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
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的更彻底。
3.给学校以管理的自主权,针对学校实际进行管理工作是的基本主张。
4. ,这一类型的共同体所进行的研究是最能体现校本研究的基本要求。
5.一般认为,“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
概括起来,“研究”主要包括这样几个要素:目的、、方法。
6.基础性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描述、解释某些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的活动机制与内在规律。
大体可分为形成系统知识的研究、学习的研究、的研究。
7.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这两类研究,也被称之为教育研究的两种不同的。
8.在学校里开展的研究课题将围绕着、课外活动及管理活动等几方面进行。
9.教育研究方法这一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紧密相连的4个不同阶段:注重思辨的阶段、强化实证的阶段、、融合定性与定量的阶段。
10.对归纳法进行系统研究,并把它确立为获取科学知识的一种基本逻辑方法的是亚里士多德。
并提出三种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枚举归纳、。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对的打“√”错的打“×”,不需要改错。
)
1.( )真正对学校问题有发言权的,是那些专业研究人员、社区的行政领导以及上级部门的领导等。
2.( )校本研究在校本之中“当仁不让”地应成为起始点。
3.( )只要在学校里开展的研究活动就是校本研究。
4.( )“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既有别于日常生活中偶发的认识活动,也不能用谁在做,在什么地方做来简单地界定。
5.( )独特的研究方法并不是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
6.( )实际上,教育中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区分是绝对的,并且他们之间有高低之分。
7.(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这也是依据研究的目的对研究所作的分类。
8.( )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教育研究,是属于宏观层次的研究。
9. ( )实证的方法不是导自于哲学,而是来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
也可以说,在强化实证阶段,教育自身仍缺乏独有的研究方法,是依托其他学科来发展研究方法的。
10. ( )应该说,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研究传统在目的、宗旨、任务等方面是有着一定区别的,他们两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正是这种相互间的不可替代性,使得它们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校本
2.教育研究
3.纵向研究
4.定量研究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校本的四个方面呈何关系呢
2.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的研究共同体,在这一研究共同体的构建中,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3.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活动,一般体现出哪些特点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
1.校本研究的含义是什么,具体需要注意哪几点
2.谈谈定性研究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改进
2. 基于学校
3. 校本管理
4. 学校部分教
师结成的研究共
同体
5. 过程
6. 训练迁移
7. 范式
8. 教学活动
9. 复兴定性的
阶段
10. 直接归纳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对的打“√”错的打“×”,不需要改错。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校本
校本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
主要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2.教育研究:一般认为,“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
概括起来,“研究”主要包括这样几个要素:目的、过程、方法。
从以上这三个要素来界定教育研究,即教育研究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
3.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对一段时期内的情况所进行的研究。
它包括以下3种特定的类型。
趋势研究:对一般总体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各年龄组的特征研究: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定组研究:这种研究与趋势研究及各年龄组的特征研究类似,区别在于每次研究都用同一个样本。
4.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主要是模仿自然科学,对教育现象进行观察一经验的、可定量化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定性的方法,是从人文学科中推衍出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的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校本的四个方面呈何关系呢
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他们之间,起着协调、组织的作用。
2.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的研究共同体,在这一研究共同体的构建中,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第一,从校本研究的旨趣出发,大学教师不应带着自己的课题走进中小学,要求以改进学校工作状况为目的,以学校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为出发点。
第二,双方应该是以平等、合作的姿态开展研究活动的,不应存在上下之分、尊卑之别。
第三,大学教师要注意到不要剥夺中小学教师的话语权利,双方都要注重彼此间的倾听与互动式的交流。
第四,在这个研究共同体中,双方要注意如何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水平,逐渐增强中小学教师“造血”的能力。
3.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活动,一般体现出哪些特点
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活动,一般体现以下这些特点:
第一,它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
目的明确、计划周密是它区别于非研究活动的特点所在。
第二,它有着自觉的继承性和创造性。
第三,它有着极强的探索性。
教育研究的上述特性,使得研究活动中的方法的重要性显得非常突出。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
1.校本研究的含义是什么,具体需要注意哪几点
校本研究应该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实际状况改变的研究活动。
在这当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以注意。
第一,能够称之为校本研究的活动,其研究课题应该主要来自于学校实际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二,能够称之为校本研究的活动,其研究的主体应该是学校中的教师。
第三,能够称之为校本研究的活动,应该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
第四,能够称之为校本研究的活动,研究的结果应直接用于学校实践的改进。
校本研究的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并且构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2.谈谈定性研究兴盛主要原因是什么
定性研究倾向于通过与研究对象的长期性接触,在他们自然生活情境中收集资料。
定性研究较常运用的是参与性观察法与深入交流(交谈)法。
定性研究的雏形在20世纪初即已出现,在社会学领域运用较多。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芝加哥学派”。
到了60年代,定性研究才进入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质性的繁荣期。
主要有3个原因:
(1)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爆发了“校园风暴”,教育一时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和大众关注的焦点。
这客观上怂恿了研究者去观察学校的日常生活,并通过与学生、教师、家长的交谈来收集资料。
(2)来自社会底层的人们要求尊重他们的权利,重视他们的意见。
这可能是定性研究形成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3)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为定性研究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82年第一本系统介绍定性研究方法的专著,即由博格丹和克比林合著的《定性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导论》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