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李邦河回应“钱学森之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李邦河回应“钱学森之问”——“唯有减负,才能造就真才!”
“现在,‘小时累死,大学玩死’的现象普遍。

中小学减负的口号已喊了多年,为何不见成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邦河日前在科技界小组讨论会上大声疾呼,“为孩子们大力减负不能再等待,不能再坐视,必须‘亮剑’了!”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李邦河屡次提到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作为著名数学家,他一直非常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在他看来,“唯有减负,才能造就真才!”
“我们没有周末,全市几乎所有的孩子周末都在上各种补习班,没有童年和童趣,成为那些靠办补习班赚钱人的目标。

孩子们的创造性都被扼杀了,如何去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在教育界联组讨论会上,念的一封北京某小学学生写给他的信,引起了李邦河的强烈共鸣。

“考上好大学就意味着成才,否则就不成才吗?错!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短跑。

”李邦河认为,“现在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无一不是在‘抢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到了大学教育,我们发现有许多本应在学前教育就该培养的良好品格习惯,如勇敢、善与人相处、坚忍不拔等,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往往并不具备,还得再从头开始培养。


“玩于学前,立志于十五,识真才于三十”,这是李邦河总结出的人才成长的时间规律。

他解释说,在学前阶段,儿童应学会玩,在贪玩好奇中孕育探索精神比成绩更重要,在15岁左右立下志向,到30岁离开老师后,会自己提出问题、继续创新的才是真正的人才。

李邦河以教过自己课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为例。

华罗庚小时是“顽皮王”,上完小学没拿到毕业证。

初一时数学还补考的华罗庚在初二时方知用功,一旦立志就势不可当。

28岁的时候,他就完成了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

李邦河认为,成才的孩子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会提出问题,二是会自学。

要创新,必须得在学习中不断提问题,即使做别人做过的问题,也得在
解决策略上提出新问题。

“当前的中小学,海量做题,种种培训,根本无法培养孩子们这样的能力。


如何切实保证减负?李邦河提出三个方面:一是使“英语过热”的温度降下来,改革现有的高考科目。

孩子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太多,挤压了语文和历史等,中文水平普遍下降。

他建议,把高考科目由“3+X”变为“2+X”,同时提升语文作文的权重。

二是与奥赛断绝关系,在各级考试中明确禁考课程大纲以外的题。

李邦河建议:“在正规的学习和考试中,把奥赛类的题完全赶出去。

如果违反,必严处之。

唯有这样,才可免去家长和孩子之苦。


三是要使减负变为校方和老师的自觉行为,必须否定以升学率评优的急功近利做法。

李邦河认为,评价一所学校,包括大学,要看学生30岁后的成才率,40岁后是否出大师,而不能以升学率为标准。

“否则,像华罗庚这样的学生,放到现在可能小学时就被淘汰了,也根本成不了大师。


李邦河再三强调,“只有视学生为马拉松选手,减负才能长远;学生才能在宽松的环境中,各立其志,快乐成长”。

(原载《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13日头版记者张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