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第1节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普适性;其对概念内涵的揭示,也不一定是“下定义”
本
的标准语言形式。
讲 栏
(2)明确概念的外延
目 开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全
关
部事物,也就是概念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比如“商品”
的特有属性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市场上的汽
车、房子、食品、电视等都具有“商品”所反映的属性,
因而它们都是“商品”的外延。对概念外延的考查,通
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
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
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
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基础:整合·点拨
第1节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 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
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
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考点:体验·解读
第1节
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
()
本 讲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
栏 目
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开 关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
象,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另外,末句与前句无因果
关系。
答案 B
基础:整合·点拨
第1节
知识整合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
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文中重要概
本
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讲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
栏
目
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
关 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
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
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
悟心智。
考点:体验·解读
第1节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
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
基础:整合·点拨
第1节
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
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
本 讲
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
栏 目
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
开 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关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
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
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考点:体验·解读
第1节
本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
讲 栏
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
目 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
开
目
开 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
关
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在实际考查中,多选择能够表达
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是概括文中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
基础:整合·点拨
第1节
基础:整合•点拨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演练体悟 (2011·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本 讲
题目。
栏 目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第1节
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本 一项是
()
讲 栏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
目 开
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
关
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
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
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开
关
第二步,搜索信息区间。就是找到题干、选项所涉及
的内容在原文所处的位置。须注意的是,有的题干或
选项只是针对某一段落(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
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几个段落而设。
第三步,比照分析。就是迅速将选项与锁定的区间内
的相关句子进行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
基础:整合·点拨
第1节
关
答案 D
考点:体验·解读
第1节
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
本
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讲
栏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
目 开
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关
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
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答案 C
考点:体验·解读
第1节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本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
讲 栏
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目 开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
关
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
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本
讲 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
栏
目 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
开
关 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 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 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基础:整合·点拨
考点:体验·解读
第1节
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
“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
本
讲 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
栏 目
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
开 关
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
开 关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
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
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
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
的概念。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
在实际考查中,主要是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
的。概念的内涵主要指概念的本质特征、功用、原因等,
外延主要指种类、数量、条件等。
考点:体验·解读
第1节
本 讲
对于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考试说明》的要求是:
栏 “重要句子”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
考点:体验·解读
第1节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论述类文章阅读
第1节 理 解
本 讲
考点:体验•解读
栏
目
真题体验
开
关
(2011·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
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
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
基础:整合·点拨
第1节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 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
本
于劣势。
讲 栏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
目
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
开
关
境能够体现“道”。
解析 B.“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中的 “情景交融”和“创造意象”语序颠倒。且只有先创造意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
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考点:体验·解读
第1节
解析 A.“创新为‘用’”有悖原文“巧取东西洋为用”
本
讲
的意思。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
栏 目
和艺术形式”错,轻弃的是“精神意度”,没有轻弃“艺术
开 关
形 式 ” 。 D.“ 单 靠 把 玩 套 路 或 借 鉴 ‘ 主 义 ’” 的 做 法 正 是
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
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
本
讲 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
栏
目 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
开
关
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
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
目
开
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 “景
关
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
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
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
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基础:整合·点拨
第1节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
“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说“完全背离”错。
答案 C
考点:体验·解读
第1节
考点解读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句子的含意是论述类
本 文章“理解”层级中的两个重要考点。题型可用选择题也
讲
栏 可用主观题,但多以选择题为主。
目
开
对于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考试说明》的要求是:
关
“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
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考点:体验·解读
第1节
本
解析 A.“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说法错,应为“与西洋
讲
栏
画风相通”。B.“画家所处的时代”应改为“才气、学养、
目 开
心态”。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
关
与后句无因果关系。
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
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
此的契合点。
考点:体验·解读
第1节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
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
本 讲
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
本
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
Hale Waihona Puke 讲 栏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
目 开
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
关
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
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
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
栏
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
目
开
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
关
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
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
靡。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
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
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
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
基础:整合·点拨
第1节
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
本 讲
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
栏
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
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之后,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可采用如下应试方法:
(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
本 讲
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
栏
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
常是对某事物所包含的对象有哪些作判定,或是分别对
若干对象作出是否包含在某事物之中作判定。
基础:整合·点拨
第1节
方法点拨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的方法
第一步,审好题干。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
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
本
讲
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
栏
目
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开
关
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
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
些对象)。
(1)明确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是一事物区
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
基础:整合·点拨
第1节
就通常情况而言,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概念,
主要是一些术语,其内涵大多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
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
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
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考点:体验·解读
第1节
本
解析 “衡”与“融”强调的重点,不是“在中国绘画中
讲 栏
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而是“在东西方不同的传
目 开
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见第 1 段段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