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南宁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省南宁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一直恪守
..过去的行为模式与习惯,不寻求改变,未来我们必将深受其苦。

B.漂流道两边的怪石嶙峋
..,地势险要,流泉飞瀑比比皆是。

C.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
....。

D.像你这种偷梁换柱、李代桃僵
....的做法,迟早会被明眼人识破。

2.选出下列加点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A.气慨.藏污纳垢.粗犷.(kuàng)拈.轻怕重(niān)
B.荒僻.根深蒂.固巷.道(hàng)如坐针毡.(zhān)
C.抉.择消.声匿迹契.合(qì)纵横捭.阖(bǎi)
D.箱箧.纷至踏.来琢.磨(zhuó)日薄.西山(bò)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滞.留/真挚.诀.别/诡谲.狭隘./阻碍.鄙薄./磅礴.
B.选聘./驰骋.窒.息/炽.热残损./殒.落羁绊./脑畔.
C.绯.红/翡.翠抽噎./摇曳.流逝./藻饰.蠕.动/怯懦.
D.坍塌./糟蹋.惶.恐/彷徨.卑.微/濒.临晦.暗/欺侮.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些电信骗子打着公安办案的旗号招摇撞骗,在人们上当之前,电话,制造紧张气氛吓唬人,一旦汇款过去,骗子马上消失得。

其实这样的骗局并非,只要我们冷静应对,很容易就发现其破绽。

A.络绎不绝无影无踪滴水不漏
B.络绎不绝荡然无存天衣无缝
C.接连不断荡然无存滴水不漏
D.接连不断无影无踪天衣无缝
5.下面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入夜,亮化扩建后的朝阳路华灯齐放,流光溢彩
....。

B.《哈利·波特》以其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引人入胜
....。

C.在南宁市几条繁华的商业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流济济一堂
....,笑容满面。

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

二、名句名篇默写
6.默写填空。

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子夏曰:
“_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古诗文如一壶香茗,芬芳了四季,诗意了人生。

新燕啄春泥,我们同白居易感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机;夏意醉琅琊,我们随欧阳修感受“佳木秀而繁阴”的清凉;秋韵满南山,我们与陶渊明同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闲适;冬雪飘边塞,我们仿佛与岑参共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奇丽雪景。

三、现代文阅读
7.(四)现代文阅读
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王伟锋
这是一块褐色的石头,外表看上去很普通,内里却蕴藏着美玉。

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一年又一年,褐色石享受着阳光,闻着花香,听到淙淙的流水之声,真好啊,褐色石觉得,这就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每天一觉醒来,褐色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诸般美好。

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水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一天,地理学教授跟随驴友团登山,在小溪旁歇脚的时候,他对一块带花纹的石头敲敲打打了许久,蓦地大叫起来——这里有一块璞玉!他庄重地把花纹石抱起来。

由于石头太大,他把包里许多东西都丢弃了。

花纹石被带出了大山,这让褐色石很是替花纹石的命运担忧。

一块石头,远离大山,远离阳光、花香和流水,是一件多么可怕而不幸的事情。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褐色石始料未及。

地理学教授走后不久,漫山遍野突然来了黑压压许多人,疯狂地在山上找寻着,挖掘着……为了争抢一块石头不惜互相谩骂,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花纹石真的是一块璞玉啊,可以想象,它现在是多么风光!那么,自己也是一块美玉,怎么没有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褐色石为自己鸣不平,它大喊大叫起来,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没有人理会它,狂热的人们在它身上踩来踩去,就是没有人弯腰捡起它。

也有人满怀希望地看它一眼,立刻飞起一脚把它踢开——什么破玩意儿!
褐色石成了出气筒,被人踢来踢去,伤痕累累。

世间万物皆有尊严,何况一块蕴藏美玉的有思想的石头!褐色石简直气疯了——这些人真是有眼无珠!
不知过了多久,山里终于安静下来。

人们散去了,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失魂落魄,还有人把性命丢在了山里,成了孤魂野鬼。

望着天上那轮残缺的月亮,褐色石抚摸着身上的伤痕,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像花纹石那样走出去,见识大世面,出人头地;谁要能把自己带出山去,一定好好报答人家!
难挨的等待中,机遇终于降临。

一个瘦弱的小男孩上山来了,他把褐色石随意地捡了起来,连同其他
几块石头一起带了下山。

小男孩想把石头卖给玉器厂,老板不屑一顾,要赶他走,但经不住小男孩的苦苦哀求,只好让工人打开。

当褐色石的外皮打开时,人们瞬间惊呆了——居然是一块颜色纯正、精美绝伦的翡翠!
小男孩欢呼起来,他上高中考大学的费用没问题了。

褐色石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它也打开心扉,实实在在地报答了人家。

就这样,褐色石——不,如今它已经是一块翡翠了,被玉雕大师精心雕琢,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在五光十色的华丽灯光下接受络绎不绝的掌声与赞美。

但好景不长,它被一个富豪收藏家买下,安置在地下室,锁进了保险柜,还用厚厚的防弹钢板做成安全罩,严严实实地罩起来。

收藏家每年只打开保险柜一次。

褐色石头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它大喊大叫地抗议,但没有人理会它,四周只是一片深沉的黑暗。

它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

它常常在梦中回到那个阳光灿烂、花香馥郁、流水淙淙的山中小溪。

可是,那样自由自在的日子,一去不返,它永远也回不去了。

(摘自《2015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根据小说情节,以褐色石为陈述对象,概括内容,补充下表。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边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在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3.小说叙写花纹石被带出大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写褐色石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你认为它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8.(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学习是最好的养老
①近期,各地老年大学陆续开学,“一座难求”的火爆情况,让人深切感受到老年人高涨的学习热情。

在合肥,为了进入老年大学,有老人凌晨4点就在校门口排队等待;在济南,一所老年学校半天时间迎来近30名想要插班的银发学生;在武汉,某老年大学的热门课程名额一两个小时内就被一抢而空……当下,学习正成为老年人们时尚的生活方式。

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老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人生时期。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充盈,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不少老年人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带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气神,或走进老年大学,参加兴趣小组,学舞蹈、声乐、摄影,练英语、书法、瑜伽……老年教育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丰富老年人生活的主要方式。

老年人通过学习,不仅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也向周围传递着积极的正能量。

③衰老固然是不可逆的,而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才是对自己负责。

的确,对不少老年人来说,接受老年教育,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老年人因为生理机能逐步衰退,交际圈子有限,生活本就相对单调;再加上不少老人与子女分居两地,面对“通讯录里的儿女”,老年人也更易因缺少陪伴而产生孤独感。

如今,一些老年人患上“手机依赖症”,各种养生骗局、传销骗局频频盯上老年人,某种程度上和老年人精神生活空虚有关。

老年人通过老年教育,以课会友,学习技能,不仅可以满足被陪伴的需要,也能充实自己的生活,再次挖掘自己的价值。

④“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尤其是在今天,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迭代越来越快,互联网蔓延到每一个角落,老年人如果不通过学习与社会接轨,就会慢慢“掉队”。

时代阔步向前,不可避免会让老年人陷入一些难以适应的生活场景,对此,学习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老年人可以在不断地学习中,跟上时代脚步,体会到更多获得感。

⑤面对加速到来的老龄社会,老年人如何才能实现从物质层面的老有所养,到精神层面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毫无疑问,学习,是让他们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秘诀,是为人生增添晚晴的最好养老。

(作者:张凡。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的?
2.请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前段时间,黑龙江鸡西一位老人因不会使用微信支付而与超市发生争执,其中虽有误会,但“羞辱我老头不会用微信啊”的质问,依然引人深思。

面对这种情况,学习能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时代。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优人一等的心
朱成玉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彼时彼境,古人何以能写出如此走心
..的句子?因为他们有一颗优人一等的心。

⑤今时今境,优人一等的心,是什么样子?
⑥我家门前有一个剧院,常常会有一些“二人转”的演出。

那欢快的曲调儿常常在傍晚时分响起,整个上半夜的时光就都跟着颠跟着颤了。

那里的门票分三个等级,最低也要三十元一张。

但这丝毫没有阻碍
来看“二人转”的人们,剧院里常常是人满为患。

⑦邻居张大爷是个“二人转”迷,一辈子就好这一口儿,可是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根本没有闲钱让他去剧院里过瘾。

这位爷自有他的高招,傍晚时分背着自家的藤椅,往剧院门口的大喇叭旁一放,美美地躺进去,翘起腿,眯缝着眼,摇着扇子,在暖暖的风里摇头晃脑地听起来,有时还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脸上的皱纹也开成了花,那叫一个美啊!
⑧剧院的人精明得很,并没有驱逐他,因为他那无比享受的样子,也算是给剧院做了免费的活广告。

两下成全,相安无事,乐得其所。

⑨时间长了,张大爷便成了剧院的门前一景。

那轻轻摇着的扇子,定是在他的心间扇出了最惬意的风。

⑩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⑪剧作家沙叶新曾经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笔名“少十斤”,不细心的人不明就里,仔细看,原来是他将自己的名字劈成两半。

沙叶新自己开玩笑说:“将‘沙叶新’砍去一半,也不过‘少十斤’,可见沙叶新无足轻重,一共才二十斤。

”谁不想在世人心里“千斤”“万斤”?他却主动瘦身。

⑫胃癌手术后,有记者采访他,他照例幽默不断:“因为癌症,我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我也是‘无畏(胃)’的,你想听什么,随便问吧。


⑬这是一颗多么豁达而轻松的灵魂。

把自己看得很轻,人才会松快。

⑭沙叶新是出了名的“犟脾气”,向来都是不媚时、不曲迎、不阿世。

在任何环境下,他都能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赶时髦、不回避危险。

有人评价沙叶新,说他是“不为权力写作的老戏骨”,他也确实是个秉承文人风骨的人,不做权力的吹鼓手,坚持自我思考、独立书写,绝不出卖灵魂。

⑮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⑯妻子喜欢捡垃圾,每次一家人出去吃饭回来,她那挺贵重的皮包里便都装着捡来的矿泉水瓶子,我觉得丢人。

更让我不能理解和讨厌的是,孩子竟然也学她捡垃圾,楼下谁家丢的衣物也都捡回来。

妻子把破烂的缝补了,脏的洗了。

导致阳台上总是堆得满满的,像个垃圾场。

我觉得妻子带坏了孩子,让孩子小家子气,短了贵族气质,为此不止一次地和她争吵。

后来我才知道,妻子每次卖了旧物都会带孩子去看一个没钱读书的孩子,这是妻子和女儿一起在帮助的孤儿。

我无比惭愧,妻子这样是带坏孩子吗?她这样,只会让孩子的心,一点一点更靠近阳光。

⑰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⑱毕淑敏说,优人一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⑲优人一等的心,不是你有多富贵,不是你有多霸气,而是照比那些庸常,多了一份优雅;照北那些喧躁,多了一份从容;照比那些冷漠,多了一份慈悲。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
1.文章第①②③段,作者引用古代先贤的诗文名句,有什么作用?
2.下面是小组合作学习时高峰同学的交流发言,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你的不同理解并简要陈述理由
...........。

高峰:我发现“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显得重复啰嗦,删去其中两处,似
乎更好一些。

你的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邻居张大爷、剧作家沙叶新和自己的妻子等都有一颗“优人一等的心”,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其原因是什么。

邻居张大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作家沙叶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的“走心”一词,常用于形容文章情感丰富,让人从心底有感而发。

请根据你对上文的理解,结合实际,说说你读了本文之后有怎样的“走心”感受。

10.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让水变氢气的“晶体鱼”
①工厂里的机器有规律地运转着,但是对于操作机器的工人来说,这种有节奏的轰鸣可是巨大的噪音,每天在这种环境里待着,十分痛苦。

②不过也许几年之后,这种噪音可以被用来赚钱了。

为什么这么说?且看这样一幅场景:工人们充满活力地上班了,只见他们开动机器后,又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小型的形似煤气罐的气罐,放在机器旁边。

与气罐相连的是一个透明的类似鱼缸的装置,里面装有水,水底有一个用晶体做成的奇形怪状的物体,远远看过去像是蹲在水底的鱼。

③随着机器的震动,“鱼缸”里的“晶体鱼”也跟着有节奏地跳动起来。

不久,只见水里开始汩汩地冒气泡,这些气泡通过导管被引入气罐……下班后,工人们纷纷背着气罐兴冲冲地走了。

他们去氢气厂家把刚制造出的一罐氢气卖掉,又换上一个空的气罐以便第二天上班装氢气。

④原来,鱼缸里的晶体鱼可以吐出珍贵的氢气泡,这种鱼缸真是聚宝盆啊!但工人们为什么不把鱼缸放在家里,让它安稳地产生氢气呢?
⑤你有所不知,鱼缸是聚宝盆的奥秘在于鱼缸里的“晶体鱼”和机器产生的噪音。

原来,鱼缸里的“晶体鱼”是一种在震动下就能产生正负电荷的压电晶体(受到压力或震动,晶体就会产生正负电荷,压力或震动消失,正负电荷也会中和消失)。

当这种晶体的大小和形状刚好能在机器振动频率下共振时,晶体表面所产生的电荷最多。

这些正负电荷所产生的电场就可以把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

⑥这个装置是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发明和设计的,目前已经通过试验,研究人员正在设计晶体的形状,以便适应不同频率的噪音。

也许不久的将来,任何环境噪音都可以被“鱼缸”里各种形状的“晶体鱼”转变成氢气了。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8年第20期)
1.短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D.因果顺序
2.短文没有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A.打比方B.下定义C.作诠释D.举例子
3.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让水变氢气的装置由气罐、“鱼缸”以及“晶体鱼”构成。

B.晶体鱼吸收噪音产生氢气,它的大小和形状决定着氢气产生的多少。

C.第④段承上启下,由上文对晶体鱼产生氢气现象的说明转入下文对这个装置工作原理的说明。

D.第⑥段末句的“任何”是不论什么的意思,说明不论在什么环境下噪音借助水中“晶体鱼”都能变成氢气,无一例外,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严谨。

四、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普为相
初,太祖侧微,(赵)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

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

”自是不复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蹉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又有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

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肤固不为迁官。

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

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竞得俞允。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微:卑贱。

B.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发:打开。

C.太祖素恶其人,不与与:允许。

D.岂得以喜怒专之专:专一。

2.为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A.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B.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C.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D.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普不懂官场规矩,在太祖称帝后还经常谈论太祖的一些丑事。

B.赵普性格沉稳,虽然不喜欢钻研学问,但处理政事却顺利流畅。

C.有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因为讨厌此人起初很不同意升他的官。

D.赵普劝谏太祖应该以功过来决定刑赏,而不是凭着自己的喜怒。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草药不拘定月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①,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

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②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

此其效也。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皆不可限于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③。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盖常理也。

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如筀竹④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

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

岭峤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⑥乔木,望秋先陨。

诸越⑦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此地气之不同也。

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此人力之不同也。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①宿根: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

茎叶枯萎后能继续生存,次年春又可发芽,故称。

②芦菔、地黄:草药名。

芦菔,即萝卜。

③愆(qiān)伏:阴阳失调。

这里指气候变化。

④筀(ɡuì)竹:一种竹子。

⑤岭峤:泛指五岭地区。

即今广西、广东、湖南交界处。

⑥并汾:泛指北方地区。

约今河北、山西一带。

⑦诸越:即百越。

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

也指其居住地,即今浙、闽、粤、桂等地。

⑴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标3处)
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
⑵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此殊.未当②但.二月草已芽
③谓.之晚筀④望秋先陨.
⑶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率.用根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此其效.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C.缘.土气有早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⑷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对传统“古法”表示否定,再从草药的使用部位不同和草药生长的条件不同两个方面,正面说明自己的观点,得出“岂可一切拘于定月哉”的结论。

B.作者以芦菔、地黄为例,是为了证明采植物的宿根,有茎叶时采比无茎叶时采要好。

C.作者引用白乐天的诗,形象地证实了地势的高低会影响决定植物生长的早晚。

D.从本文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沈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⑸文章对“采草药不拘定月”的论说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请从下面选出最适宜的一项是
A.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与友人书
顾炎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下面语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独学.无友学.而不思则罔鹦鹉学.舌
B.无车马之.资走送之.公将鼓之.甘之.如饴
C.未尝稍降辞色.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巧言令色.谈虎色.变
D.以.中有足乐者静以.修身可以.一战持之以.恒
2.下面《论语》语录中,填入(乙)文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C.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