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内卷”的流行与社会心理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20-12-31
作者简介:肖璟怡(1996—),女,湖北鄂州人,湖北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内卷”一词的走红时间并不长,百度搜索的第一个小峰值出现在2020年4月,其余较多峰值集中在2020年下半年。

第一个峰值对应的热点事件起因于知乎上有关某大学C++大作业的提问,该提问在4月被转载至多平台引发热议,评论中“内卷”成为了核心话题。

而后在下半年,更多关于“内卷”现象的报道开始出现。

2020年9月19日,《三联生活周刊》发布了一篇题目为《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的报道,报道中提道:“一个经常被提到的名词就是‘卷’,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因竞争而起的精力消耗和浪费。

”以及“于是,这又成了一种‘卷’,为了不落后于同学,陷入被动,每个人不得不把自己的简历尽可能地填满。

”[1]
该报道在网络平台短时间内收获了近400万的点击。

2020年9月30日,“某校学生边骑车边用电脑”成为微博热门话题,该话题中提到的学生被网友们称之为“卷王”。

由此“内卷”一词逐渐在网络中流行开来。

“追星内卷”“大闸蟹内卷”“内卷狂魔”“内
卷假期”等新兴表达层出不穷,“内卷”已跳出当代大学生群体,各行各业内部的非理性竞争都被网友们称之为“内卷”。

一、“内卷”的来源及词义泛化
(一)“内卷”的来源
“内卷(化)”是来自英文“involution”的意译。

郭继强曾详细梳理过“内卷”一词的来源:“‘内卷化’一词的英文为involution,它源于拉丁语‘involutum’,原意是‘转或卷起来’。

”[2]它是社会学领域的名词,最早被康德(Immanuel Kant)、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提出,由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成型,经黄宗智加以改造后引发争论。

康德区分了“演化”与“内卷化”,戈登威泽曾用“内卷”来描绘一种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文化现象,而后格尔茨将其作为一个分析概念来研究印度尼西亚哇瓜地区的水稻农业。

此后,黄宗智又借用这一概念来分析中国的小农经济问题,撰写了《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DOI:10.16069/ki.51-1610/g4.2022.01.008
热词“内卷”的流行与社会心理的分析
肖璟怡
(湖北师范大学 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0)
摘 要:“内卷”是2020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其作为行业语在流行过程中依次经历了隐喻性语义泛化的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中“内卷”的意义逐渐含混并能表达多种消极情绪。

与此同时,“内卷”的句法功能也在不断增多,并有产生词族的倾向。

“卷”作为动词“内卷”的同义词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虽然独立性还不强,但是有能够独立运用的趋势。

“内卷”一词在传播中激发了人们的身份认同并体现了网络情绪的标签式表达。

它虽是典型的消极网络热词,并伴随有“丧文化”的氛围,但它不完全在传播消极情绪,而是表达出当代年轻人群的一种自嘲式奋斗的心态。

关键词:“内卷”;语义泛化;标签式表达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22)01-0045-06
第37卷第1期2022年1月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No.1 Vol.37Jan., 2022
学报
刘世定、邱泽奇认为黄宗智对“内卷化”的理解是一种误读,他们在《“内卷化”概念辨析》中给“内卷”下了定义:“‘内卷化’概念是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

”[3]并在脚注中说明:“在《华北小农》中译本中,译者将‘involution’翻译为‘内卷’和‘内卷化’。

在《长江三角洲小农》中则改译为‘过密化’,其他一些出处中既有‘内卷化’,也有‘过密化’。

”[3]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到“内卷”一词的本义,以及“involution”译为汉语的三种情况:内卷、内卷化和过密化。

现在“过密化”一词已不再使用,社会学领域广泛使用“内卷”或“内卷化”一词对应“involution”。

如今,“内卷”成为了网络热词,《河南日报》2020年9月24日发布了一篇题目为《“内卷”这个词怎么突然就火了?》的报道,该文将“内卷”定义为:在某些特殊局面里大家越积极地努力,造成的无谓的损耗就越大,大家的整体利益也没有相应提升。

[4]
总而言之,“内卷”现在的意义大致能概括为这样一种现象:在某些群体活动中,由于群体活动的外部发展受限进入停滞期,群体内部开始不断精细化,个体为自身利益积极竞争过度竞争获得的回报却很少甚至没有回报,群体的整体利益也没有得到提升。

(二)“内卷”词义泛化的过程
从社会学领域里的“内卷”到如今我们网络中广泛得见的“内卷”,“内卷”的词义经历了一系列泛化的过程。

刘大为在《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中提出,隐喻性语义泛化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语义隐喻为特征,着眼于区别性特征或类比性特征;第二个阶段以语义抽象为特征;第三阶段以语义含混为特征。

他还指出,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每个词一定要经历的,有的词可能就停止在某一阶段也有可能直接跳过某一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

[5]“内卷”在词义泛化的过程中确实依次经历了隐喻性泛化的三个阶段,它的三个阶段以语义内涵的变化为标志并不以时间为界,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存在杂糅现象。

“内卷”在第一阶段的语义泛化中着眼于类比性特征。

“内卷”本是社会学领域的名词,戈登威泽最早用它来描绘一种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文化现象,而后格尔茨将“内部不断精细化”作为类比性特征,将其指谓对象扩展到一种经济现象中,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农业内卷化”。

“内卷”借助“内部不断精细化”这一类比性特征,其指谓范围后续还在不断扩大。

计亚萍《“内卷化”研究综述》中整理了“内卷化”在各学术领域的借用:20世纪末美国学者杜赞奇将“内卷”这一概念引入政治,提出了“政权内卷化”;孙远东扩展了“政权内卷化”的概念来指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专制政体不断“精致化”的历史过程;刘雅灵、王信贤用此概念来分析中国股份制改革;徐思俭将此概念引入制度创新研究,等等。

[6]通过以上列举可知,“内卷”除了运用于文化、经济领域,还被渐渐用于政治、历史等领域,它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概念,在类同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地诠释与被诠释。

在第二阶段的语义泛化中,“内卷”的语义逐渐抽象了起来。

如果将“内卷”的本义概括为[+外部受限][+发展停滞][+内部细化][+自我发展]四个义素,人们在传播时着眼点其实只在于类比性特征所包含的[+外部受限]和[+内部细化]两个义素,甚至只是[+内部细化]这一个义素。

实际上,[+内部细化]就是“内卷”的核心词义,因为“内部细化”其实就隐含着“外部受限”的意义,“发展停滞”只是“外部受限”的一种表现,“自我发展”也是“内部细化”的必然结果之一。

“内卷”词义的抽象磨平了其流行过程中各种指谓对象的区别性特征,使其能更加广泛地运用起来,如:
(1)从早站到晚,原来追星也有内卷啊。


(2)学术圈内卷太严重了。

(3)冠军出了我终于能说了,今年竞技类节目内卷。

(4)赵薇在节目里说所有女演员出头都很难,其实女演员出头难还不是女演员内卷太严重了。

“内卷”在传播中所包含的义素越少,其指谓范围也就会越大,“内卷”携带着其最核心的义素深入到人们的生活点滴。

追星名额有限粉丝
蹲点抢票是追星中的内卷;学术圈内学生不断努力却不一定有回报是学术圈内的内卷;竞技类节目里选手都很优秀却只能有一个冠军,这是竞技类节目里的内卷;女演员能得到机会的有限,女演员却太多太多,貌美的多,演技好的也多,这是女演员中的内卷。

“内卷”进入以语义含混为特征的第三阶段,也是其流行进入最高潮的阶段。

人们乐意去使用这一新兴热词,只要需要表达的意思和它略有“沾边”,“内卷”就会成为大脑词库中当下最优选的词,这使“内卷”在大量运用中随意增加删减义素,并获得了表达多种情感的能力,如:
(5)但是我认为连交一份课堂作业也要内卷这是最离谱的!
(6)办婚礼真是一件莫名其妙,折腾自己也折腾别人的内卷活动。

在例(5)和(6)中,“内卷”一词的意义已经很难被准确地描述出来了。

例(5)中,将同学在一份简单的课程作业中都拼得“头破血流”的现象称为“内卷”,“内卷”仅携带了义素[+内部细化],博主自行增加了义素[+激烈竞争],并且这里的“内卷”还含有一种愤怒的情绪。

例(6)中,将办婚礼这种吃力不讨好外在光鲜内在磨人的活动形容为“内卷”,“内卷”也仅携带义素[+内部细化],博主自行增加了义素[+消极被动],无奈的情绪也在这表露无遗。

在语义含混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内卷”在传播中大多数都只携带核心义素[+内部细化],人们会根据表达需求自行增加一些如[+激烈竞争][+消极被动]等义素,同时“内卷”吸收了当下个体的大量情绪如焦虑、愤怒、无奈、悲伤、自嘲、困惑等,该词如今不仅在描绘一种现象,还在抒发着人们的情绪。

(三)“内卷”与“卷”同时并存
与“内卷”一词同时并存的还有单音节词“卷”。

《绩点为王》一文中“卷”作为名词“内卷”的同义词出现,但通过对网络平台语料的观察,这种情况并不具有普遍性。

“卷”通常只作为动词“内卷”的同义词出现,如:
(7)你在睡觉的时候别人已经在卷了!
(8)卷啊卷,内卷把人变成鬼。

值得注意的是,“卷”若作为“内卷”义出现在句中时,句中多有“内卷”一词出现来限定“卷”的词义。

“卷”的独立性并不强,绝大多数情况都依赖“内卷”的出现来表达意义。

“内卷”出现的语言环境使“卷”附上了其原本没有的内卷义,因为“卷”是“内卷”主要构词语素。

同时,很多情况下具有内卷义的“卷”还保留了其作为汉语词所具有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7]中“卷”的释义为:
卷(juǎn) ①[动]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②[动]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来或裹住;
③[名]裹成圆筒形的东西;④卷子;⑤[量]用于成卷的东西。

外来词只是来源于外语,而并非外语的词,它不仅仅在词语形式上经过了汉语的改造,其意义也经历了汉语的重新认识和重新消化。

[8]“卷”正是如此,作为一种社会学概念,人们对“内卷”的意义并不熟悉。

不同于其他流行语的“观词知义”和“听音明义”,“内卷”带有的社会学核心义是需要人们习得的。

人们在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时往往无法直接依据词形或语音获得词义,需要进一步地查阅资料,这使得它们在传播中会遇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碍。

然而汉语词“卷”是人们非常熟知的,所以人们在认知“内卷”一词时一定会建立在对汉语词“卷”的词义认知上,这就使得“卷”在吸收新词义的过渡阶段会既带有内卷义也带有它作为汉语词本身的含义,如:
(9)内卷卷到天上是吗……
(10)内卷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终于把鲜活的人卷成了卷饼里躺着的一块咸肉。

(11)花式内卷,简称花卷!
一旦新词义吸收完成,“卷”就有可能获得独立性,在句中独立存在,这种情况目前并不多见,如:
(12)卷不卷已经无所谓了!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peer,比昨天的自己或去年的自己好就快乐。

(13)不卷了,躺平做废物可好?
随着发展,“内卷”可能会逐渐变成“卷”的常用语义,成为其新的义项收录在辞书里。

二、“内卷”的句法功能
(一)“内卷”早期的句法功能
“内卷”早期作为行业语意义相对单一,所以句法功能也相对贫乏,形式上也多伴随有词缀“化”。

此时,“内卷”最常见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如:
(14)由此,他甚至对自己察人阅世的立场作出了完全内卷化的调整,“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从观棋到阅人》,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8日第24版)
作宾语的情况也比较多见,如:
(15)克服“内卷化”,避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需要靠外界的纪律规矩约束,也要靠自我严格要求。

(《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人民日报2015年9月15日第4版)
如果不是为了解释其词义的需要,“内卷(化)”一般不作主语。

(二)“内卷”现在的句法功能
如今,“内卷”在流行过程中词义不断泛化,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句法功能也在不断增多。

目前,“内卷”主要有四种句法功能:
1.独立成句
(16)内卷?66666666
2.作主语或宾语
(17)内卷是常态。

(18)刚才魔鬼王霸说了内卷,我思来想去,这种感觉可能也只有我最能体会吧。

3.作定语
(19)我并不是一个积极主动去努力学习的人,只不过是被内卷的社会逼迫着前行罢了。

(20)内卷的地方可太需要朋友了
“内卷”作定语时有形成“内卷X1”词族的倾向,目前X1多为与时间有关的名词、与人
有关的名词以及一些抽象名词,如:
(21)卑微文院学子的内卷假期要开始啦……
(22)当代内卷青年图鉴——比比谁的读书报告字数多。

(23)一大早的就有同事在积极工作,强烈谴责这种内卷行为。

4.作谓语
“内卷”作谓语时大多数情况不能带宾语或补语,偶尔能受状语修饰,如:
(24)大城市现在也开始内卷了。

(25)上这学很难不内卷。

(26)实验室真吓人,我只想做一只咸鱼,大佬们疯狂内卷千万别带我。

“内卷”作谓语时,有形成“X2内卷”词族的倾向,并且该倾向是大趋势。

X2多为能抽象出内部环境的名词,如:
(27)大闸蟹是不是一种饮食内卷的代表?
(28)班级内卷,最讨厌的就是那个带头的人。

(29)而且我真的好讨厌粉圈内卷。

(30)消费内卷,连驴牌门口都排起了长队。

(三)“卷”的句法功能
因为“卷”是动词“内卷”的同义词,所以“卷”只能充当谓语。

然而“卷”作谓语时与“内卷”作谓语时的情况有很大区别,“卷”通常能带宾语,如:
(31)前浪和后浪相互看不惯,天天你卷我、我卷你,是为“内卷”。

带补语的情况也很常见,如:
(32)假期后第一天就要被内卷卷窒息了。

也经常能受状语修饰,如:
(33)卷就硬卷,加速卷,但凡能说出“没人逼你996”“不想996就辞职”的人,非蠢即坏。

“卷”作谓语相对于“内卷”作谓语更为灵
活,能够组成更复杂的谓语结构,表达更为丰富的意义。

三、“内卷”的社会心理分析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互联网文化现象,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社会群体内的流行心态。

”[9]人们借助网络热词的词义与运用来宣泄自我,网络热词一定程度上集中表现了某一时期人们的情绪共鸣点,它有着强大的共情能力。

近年来,网络上频繁出现以“焦虑”为主要传播情绪的网络热词,如“XX自由”“隐现贫困人口”“令人头秃”“吃土”等等。

这些网络热词以“焦虑”为核心情绪,连带各种“无奈”“失望”“嘲讽”“悲伤”等相关消极情绪在网络中蔓延开来,同时应运而生的还有“丧文化”。

据分析[10],网络群众经常使用和接触的网络情绪词汇的愉悦度是偏低的,即网络语言主要表达的是负面情绪,且焦虑词的使用更容易诱发相关的负面情绪体验。

“内卷”是非常典型的消极网络热词,它在运用中裹挟着大量以“焦虑”为核心的网络情绪。

李铁锤(2012)将消极网络热词分为三类:第一类与负面新闻有关,如“鸿茅药酒”“激情杀人”;第二类与非正常社会现象有关,如“毕剩客”;第三类与民众日常生活有关,如“房奴”。

[11]“内卷”属于第三类消极网络热词,它以极简单的符号概括了自社会学“内卷化”而来的一个复杂概念,网络群众积极加入“内卷”从认知到流行的解码再制码的过程。

“内卷”一词的传播唤醒了网络群众对自己处于某一种正在“内卷”的群体中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共识,同时也在表达上表现出了标签式的表达偏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们现在在表达时但凡想表达的意义与“内卷”有一丝“沾边”,“内卷”就会成为大脑词库中的当下最优选,如大众媒体在制作标题时就常选用热词博人眼球:
(34)《四十正好》想收割女性焦虑,要看大龄婚恋市场够不够内卷!
(35)宁愿累死自己,也要先饿死别人的博士:高校内卷起来真的吓人……
“内卷”是一个极复杂的概念,网络群众在运用中很难给它营造能够明晰其词义的上下文语境,这就导致人们会先接收到“内卷”在运用中所包含的情感——焦虑,再接收到“内卷”真正的意义,从而使“内卷”一词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倾向,其包含的情绪也越来越复杂。

然而“内卷”也不完全是贩卖焦虑的消极网络热词。

浸润在“丧文化”中成长的青年群体并非因为“丧”而真的无所事事。

“青年大学生对‘丧’式话语的运用更倾向于‘发泄’和‘解压’,尤其是对自身现实境遇的一种‘嘲讽’是其根本目的。

”[12]人们使用“内卷”一词并不是仅仅去描绘各种现象传播焦虑情绪,而是借助这个词来宣泄自己面对的压力。

同时,“内卷”也不是要表达当代年轻人群面对压力得过且过的一种完全消极心态,而是他们在面对压力消解压力继续努力的一种自嘲式奋斗心态——一边说自己奋斗无用,一边继续奋斗。

四、结语
短时间来看,“内卷”和“卷”因句法功能多样以及词族的产生而带来的能产性是十分可观的,但是它仍无法脱离其社会学核心义素[+内部细化]独立生存在网络话语里,其新增义素也没有任何一个强势到可以取代其核心义素,这可能使得“内卷”和“卷”两词的生命力并不长久,或是传播的范围有限。

但如果“内卷”与“外卷”能在传播中长时性地曝光,“内卷”也可能同为常用词,“卷”也可能会获得新的义项。

注释:
①本文例句未标明来源的均采自新浪博客,文后不再一一标注。

参考文献:
[1]徐菁菁.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N/OL].三联生活周刊,2020-09-14(2020-09-20)[2020-12-06]. https:///a/419676894_105067.
[2]郭继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J].社会学研究,2007(03):194.
[3]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05):98.
[4]刘婵.“内卷”这个词怎么突然就火了?[N].河南日报,2020-09-24(009).
[5]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04):33-36.
[6]计亚萍.“内卷化”理论研究综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03):48-49.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10.
[8]李彦洁.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81.
[9]李博文,杨舒航,肖铮.贩卖焦虑类网络热词的传播分析[J].青年记者,2020(24):30.
[10]黄慧玲.网络情绪词的心理功能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10-11.
[11]李铁锤.试论消极网络热词的表征偏差[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科学版),2018(04):95-97.
[12]郝文斌,张鹏飞.网络“丧文化”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样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0(10):107.
The Popularity of the Hot Word "Involution(内卷)"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Psychology
XIAO Jingyi
(Center for Linguistic in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0, China) Abstract: "involution(内卷)" is one of the top 10 catchwords of 2020. As a jargon, "involution(内卷)" goes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metaphorical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successively. In the third stage, the meaning of "involution(内卷)" gradually becomes vague and can express a variety of negative emo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syntactic functions of "involution(内卷)" are also increasing, and there is a tendency to produce word families. As a synonym of the verb "involution(内卷)", "juan(卷)" has been widely used. Although its independence is not strong, it tends to be used independently.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he word "involution(内卷)" evokes people's identity and reflects the label expression of network emotion. Although it is a typical negative hot word on the Internet and accompanied by the atmosphere of "decadence culture", it does not completely spread negative emotion, but expresses the self-mockery effort mentality of the contemporary young people.
Keywords: "Involution(内卷)";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Label Expression
【责任编辑:王兴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