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单元助学稿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助学稿
1、新闻两则
撰稿:李小勤编审:周青
班级学号姓名
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学习导语:
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中,1949年4月20日晚开始的渡江战役具有标志性意义,开战后三四天是关键,就在这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课前预习:
1、字词梳理
给加点字注音,并把词语在横线上抄写两遍。
荻.()港锐不可当.()
溃.()退高屋建瓴.()
要塞.()歼.灭击溃()
2、朗读
大声朗诵课文两遍(可模拟电台播音员,看自己像不像哦);我在读音或解释上还有疑问的字词是()
3、整体感知
请先阅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相关知识,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①、新闻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部分,
②、_______是新闻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_________的六要素,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③请分别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用铅笔
在文中标示出来,以备老师课前检查)。
4、质疑与发现
初读课文,我的疑问和发现是:
三、课内导学:
资料助学:
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一)检查订正预习,学习新闻的基本常识
(1)、新闻又叫消息,以记叙为主,要求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言简意明地报道人物或事件,所以它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和简明性的特点。
(2)、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组成。
(具体详解见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3)、新闻的六要素。
(具体详解见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二)、朗读课文,用“‖”划出导语和主体,理清各要素。
从结构上来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这则新闻的_____________,
这则新闻的导语是:
这则新闻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在:
人物是:
事情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三)、细读主体部分,思考主体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它们又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呢?
(四)、思考、讨论:本文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一方面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先后顺序能否颠倒?
(五)、品味语言:
(1)、文中很多语句的使用都精确、饱含情感,你能把他们找出来简要分析一下吗?
示例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我的分析:“百万大军”“冲破”“横渡”这三个词用的好,充分显现出战役的壮阔和我军的的气势锐不可挡。
示例2: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我的分析:“二十四小时内即已”用的精确,它不仅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你也尝试着找出这样的语句吧,相信你一定分析的很不错!
句子:
我的分析:
(2)请仔细品读,再就本文语言的其他特色例举一二:
示例:适当采用文言词语。
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了发出电文的时
候为止”,就拖沓了。
我品出的语言特色:
我找到的句子和分析:
学生反思:请回味本文的学习过程,想一想我们该如何阅读新闻,如何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呢,快快把自己的总结写在下面和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助学稿
1、新闻两则
撰稿:李小勤编审:周青
班级学号姓名
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学习导语: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课前预习:
1、字词梳理
找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和书写的错误,并改正。
A阌.乡mén 襄.阳xiāng监督回胀荡气________
B荻.港dí歼.灭qiān阻遏气式磅礴________
suíjìng 宋希濂.qián 消耗锐不可挡________
C绥靖
..
D溃.退kuì杜聿.明lù逃窜高屋建领________
2、朗读
大声朗诵课文两遍(可模拟电台播音员,看自己像不像哦);我在读音或解释上还有疑问的字词是()
3、整体感知
在文中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和背景部分,并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用铅笔在文中标示出来,以备老师课前检查)。
4、质疑与发现
初读课文,我的疑问和发现是:
三、课内导学:
资料助学:
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一)朗读: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二)、整体感知。
a. 说说本则新闻的六要素。
b. 说说本则新闻的标题、导语、背景和主体。
(三)重点研讨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①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②文章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概括出各层大意。
③认识战争的性质
通过主体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瓦解了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军队。
国民党最怕共产党的什么?请找出这句话并试着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四)品味语言
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繁茂了。
”中的比喻?
(五)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反思:
本文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古人云:“文如其人。
”毛泽东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一位指挥若定的军事家,文章也自然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你从两则文章的哪些内容安排上能看出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
(以某一则为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助学稿
2、芦花荡
撰稿:李小勤编审:周青
班级学号姓名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导语
在华北平原上,有90多个相连通的大小湖泊,它们统称白洋淀,又被誉为“华北明珠”。
在人们眼中,白洋淀风光是神奇的、美丽的、迷人的。
白洋淀最吸引人的当属水乡风光,而且随季节不同景色各异:春季芦苇丛生,满湖青翠;夏季荷花初绽,风光旖旎;秋季芦花纷飞,鱼鸭满淀;冬季湖面冰封,莹润如玉。
白洋淀还盛产鱼虾,有芦苇十四万亩,年产编织苇席七百万片。
白洋淀,河淀相连,沟壕纵横。
淀内既有村庄又有田园,景色清新、淡雅。
白洋淀独特的风韵,使人难忘。
然而,这么美丽的白洋淀,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那茂密的芦花荡里,更是革命战士奋勇杀敌的好战场,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孙犁一同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感受革命前辈的英雄壮举。
二、课前预习
1、字词梳理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并抄写两遍。
提.()防寒噤.()
蹿.()仄.()歪
飒飒.()吆喝.()
(2)查字典,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ào( )子转弯mò( )角竹gāo( )
(3) 查注释或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语意思。
央告___________________ 张皇失措__________ __
寒噤___________________ 仄歪________ _________
2、朗读
大声朗诵课文两遍;我在读音或解释上还有疑问的字词是()3、整体感知
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要求:①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语言简洁。
4、批注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然后完成以下填空。
孙犁(1919---2002)原名孙树勋,现代家、家。
是最能代表他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被称为《芦花荡》的姊妹篇的小说《》。
三、课内导学
资料助学: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②情节要素: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③环境要素: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1.了解背景,进入情境。
《芦花荡》是孙犁的代表作,写于1945年8月。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展。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敌,保家卫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表明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这里所说的就是白洋淀。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2)、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3)、“老英雄英勇杀敌”的这一片段,作者是怎样来渲染其传奇色彩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悟读课文,讨论主题:文中对老头子形象,作了细致的刻画,文章还刻画了哪些值得敬佩、歌颂的形象?从他们的种种行为上,你悟到了什么?
4、拓展、延伸
文中“老头子”身上,凝聚着所有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假如“老头子”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仿照下面的颁奖词,给“老头子”也写一段颁奖词。
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堪称无怨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气。
他像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
(颁奖词的写作要点:概述事迹,评论功绩,饱含深情。
)
四、学后反思
1、读完全文,我认为文中的老头子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用四字短语概括)
我认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抗日老英雄。
2、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助学稿
2、芦花荡
撰稿:李小勤编审:周青
班级学号姓名
第二课时
一、学习导语:
孙犁曾经说过:“我非常怀念经历过的那一个时代,生长过的那些村庄,作为伙伴的那些战士和人民。
我非常怀念那时踏过的路,越过的小溪,记得那些风雪、泥泞、饥寒、惊扰和胜利的欢乐,同志们兄弟一般的感情。
”正是因为孙犁对白洋淀这片土地的满腔热忱与执著热爱,才有了《白洋淀纪事》这些充满深情的作品。
这些深情不仅熔铸在文中那些富有人性美人情美的鲜活动人的人物形象上,更是表现在小说中那一组组清新朴素的美丽画面中。
这些环境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芦花荡》,感受孙犁先生以诗为文,蕴籍淡远,散文化的写作特点
二、课前预习:
1、朗读:
请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篇,体会在小说那一组组清新朴素的美丽画面中老头子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2、整体感知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思考这对刻画老头的形象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质疑与发现
再读课文,我还有的疑问和发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导学:
(一)、品味语言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你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并从中任选一句,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例句:天空的星星也象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我的感受:美丽的环境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把星星倒映在淀水里,微风拂起层层涟漪,星星随着水波闪烁不定的情状准确生动的描摹出来,令人赏心悦目!
句子:_______________
我的感受: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感情的诵读,并参与和同学间的交流,进行记录积累。
同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品味,细心揣摩,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思考:
1、小说既然主要讲述了有关“老头子”的故事,那为什么不以“老头子”为题,而以“芦花荡”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孙犁的《荷花淀》中景物与人物之间也极为和谐,为什么在孙犁的笔下,虽然是反映战争时代的作品,其人物、景物都是这么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四、学习反思
1、你喜欢孙犁这种风格的作品吗?试着为《芦花荡》写一句点评或推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梳理归纳本文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例句:
环境描写特点:
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助学稿
3、蜡烛
撰稿:李小勤编审:周青
班级学号姓名
一、学习导语:
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二、课前预习:
1、字词梳理
给加点字注音并抄写两遍:
地窖.()匍匐
..()()鞠.躬()瓦砾.()
拂.晓()颤巍.巍()
2、朗读
朗读全文两遍,我在读音或解释上还有疑问的字词是()3、整体感知
朗读令人感动的一些片段。
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4、质疑与发现
⑴初读课文,我的疑问和发现是:
⑵搜集并阅读本文作者的相关信息,然后填空: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国籍)作家___________(人名)。
三、课内导学:
资料助学:
1、了解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
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2、了解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
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文写的就是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3、了解文体:
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通讯即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
它要求真人真事,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报道人们的实践活动。
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
1、默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让你最感动的地方在哪里?
2、细节分析
文中反复出现了蜡烛、黑围巾,还有敌人的炮声等情节,(在文中划出你找到的相关情节)然后想想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
3、人物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4、探究思考
①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如何理解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反思:
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灭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助学稿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撰稿:李小勤编审:周青
班级学号姓名
学习导语: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在信中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他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
他没有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没有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
他体现了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作家所应有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封信,认识感受雨果的伟大之处!
课前预习:
1、字词梳理
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两遍。
箱箧.()晨曦.()
瞥.见()珐琅
..()
惊骇.()制裁.()
眼花缭.乱()
2、朗读
有感情地读两遍。
我在读音或解释上还有疑问的字词是()
3、整体感知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并把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分别画出来,细细体味。
4、批注:查资料了解作者。
并完成以下填空:
本文作者是(国家)著名作家(人名),他最著名的小说代表作品有《》、《》、《》等。
课内导学:
资料助学:
A.背景简介: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
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B.圆明园:清代名园,在北京海淀附近。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
周约十余公里。
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
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
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
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
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
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____________ 2、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我们发现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时用了不少反语,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并说说作者这样有什么用意吗?
示例: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
...,以至于荡
...,更漂亮
然无存。
我的理解:这里的反语表达了作者极端愤慨,揭露了小额尔金比老额尔金更贪婪,更疯狂,对人类文明的毁灭更酷虐。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综观全文,你发现雨果具有哪些伟大的品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 如果雨果当时在中国,他会做什么?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你从雨果身上学到了什么?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助学稿
5、亲爱的爸爸妈妈
撰稿:李小勤编审:周青
班级学号姓名
学习导语:
当我们用稚嫩的嗓音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亲切的呵护;然而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小城,当300个孩子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时,迎接他们的却是法西斯匪徒灭绝人性的枪声。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裔作家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让我们去认识法西斯强盗的凶残,去感受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
课前预习:
1、字词梳理
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抄写两遍:
荒谬.()纳粹.()
蜿.蜒()恍.惚()
屹.立()憧.憬()
明赫.白()聂华苓.()
2、朗读
有感情地读两遍。
我在读音或解释上还有疑问的字词是()
3、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试着说一说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质疑与发现
初读课文,我的疑问和发现是:
课内导学:
1.如何理解引言中“沉重”和“美丽”?文章为什么要引用萨特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章第三部分作者特别记下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发言,对于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人们对这两位作家的发言有什么不同态度吗?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证明。
对西德作家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日本作家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课文,探究语言
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示例: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我的理解:这不仅是在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
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
这样开头一来就让读者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我找到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领悟主题
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心声(主题),你能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拓展延伸
①充满感情地朗读结尾处孩子们的遗言,把心中涌动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就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聂华苓在文中也同样发出了这样强烈的呼唤,请从文中找出这样的文字,并联系世界形势谈谈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