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西省同煤一中联盟校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山西省同煤一中联盟校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关于糖分解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甜菜里的蔗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果糖
B.乳汁中的乳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
C.发芽小麦种子中的麦芽糖经水解可产生果糖
D.枯枝落叶中的纤维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
2.关于结核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结核杆菌同时含有两种核酸,DNA是它的遗传物质
B.结核杆菌需利用宿主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刺激浆细胞,会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
D.人体依赖细胞免疫即可将入侵宿主细胞的结核杆菌清除
3.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缺氧条件下葡萄糖不再发生脱氢反应
B.电子传递链的发生场所线粒体内膜
C.需氧呼吸产生的H2O 中的氢来自于丙酮酸和水
D.丙酮酸脱去CO2生成二碳化合物的过程无ATP 生成
4.下列叙述与所给的概念模型不相符的是()
A.若该图表示能量流动,则E可表示羊摄入的能量,F可代表羊同化的能量,G、H可分别代表被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和羊粪便中的能量
B.若该图表示诱变育种,则E可表示诱变因素,F可代表处理材料,G、H可说明变异的不定向性
C.若该图表示无氧呼吸,则E可表示葡萄糖,F可代表丙酮酸,G可代表CO2和酒精,H可代表乳酸
D.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则E可表示抗原和淋巴因子,F可代表B细胞,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5.真核细胞中,部分复合物仅由核酸与蛋白质组成。
研究发现,某毒素只能与这些复合物结合,并阻止复合物中的核
酸发挥相应的作用。
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毒素,随后细胞内()
A.染色体和DNA数目都加倍
B.产生水的化学反应过程均不再进行
C.tRNA丧失识别与携带氨基酸的能力
D.代谢减弱,与凋亡相关的基因的活动减弱
6.下图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图中A~C 表示物质。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A 为氧气,该过程产生的氧气部分释放到空气中
B.图中B 为NADPH,在增加CO2浓度时,B 的含量暂时升高
C.该过程消耗的NADP+和 C 来自叶绿体基质
D.该过程发生了光能到活跃化学能的转化,能量储存在ATP 中
7.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研究早于“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B.实验中用细菌培养液对R型菌进行了悬浮培养
C.S型菌的DNA使R型菌发生稳定的可遗传变异
D.R型菌的转化效率仅取决于S型菌DNA的纯度
8.(10分)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
下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可能为零电位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二、非选择题
9.(10分)1859年,24只野兔被无意带入澳洲,一个世纪后,它们的后代达到了6亿只以上,对袋鼠等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后来,人们引入能特异性感染野兔的黏液瘤病毒才使野兔数量得到控制。
回答下列问题:
(1)从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野兔最初被引入澳洲时数量迅猛增加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野兔引入澳洲初期,其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最接近___________型。
对野兔而言,当时生存的环境具有
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等特点。
(3)引入黏液瘤病毒对野兔数量进行控制属于____________防治。
引入该病毒能够解除野兔对袋鼠造成威胁的原因是黏液瘤病毒能特异性感染野兔,使野兔种群数量下降,减弱了其与袋鼠间的___________,从而有利于袋鼠种群的增长。
10.(14分)某草原中有野生黄羊和草原鼠,也有它们的天敌草原狼。
近年来,由于人类的猎杀,狼的数量锐减,野生黄羊的数量开始上升,但同时草原鼠泛滥成灾,草场极度退化,结果又使得野生黄羊数量骤降。
请回答下列问题:(1)草原狼的存在,在客观上对野生黄羊的进化起促进作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原鼠和野生黄羊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草原狼的存在对该草原群落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原狼一般不会将所有的野生黄羊和草原鼠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该策略对人类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4分)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结构示意图如下:N-核衣壳蛋白,M-膜糖蛋白,E-血凝素糖蛋白,S-刺突糖蛋白,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新型冠状病毒结构示意图与HIV 比较,从病毒分类上看,二者都是_________类病毒,组成该病毒的元素有__________。
M所在位置____(答是或不是)细胞膜,高温能杀死病毒的原理是_____
(2)目前准确快速检测COVID-19的方法是使用核酸检测试剂盒,此检测属于_______水平上的检测。
检测病毒之前,首先要通过体外复制获得大量病毒核酸片段,试根据高中所学知识,推测可能需要用到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然后利用已知序列的核酸通过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出COVID-19 的RNA的核糖核苷酸的序列,此检测依据的原理是____。
12.研究小组在透明的密闭温室里,进行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发育的研究,实验测得温室中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种子萌发时往往需要加水浸泡,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
种子萌发时,种子堆中的温度会
_____________(填“不变”或“升高”或“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水稻种子长出幼叶的时间_____________(填“早于”或“等于”或“晚于”)第10天,原因是_____________。
种子萌发17天以后,限制温室内氧气浓度增加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C
【解析】
A.蔗糖、乳糖、麦芽糖都是二糖。
蔗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果糖,A正确;
B.乳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B 正确;
C.麦芽糖水解的产物全部为葡萄糖,C错误;
D.纤维素是多糖,经含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D 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化合物——糖类的知识,属识记水平的基础题。
2、A
【解析】
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
A、结核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体内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A正确;
B、结核杆菌体内有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在自身细胞中进行,B错误;
C、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会侵入细胞,抗体无法进入细胞,因此此时体液免疫无法发挥作用,机体会先发生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将病原体释放出来,然后再发生体液免疫,C错误;
D、细胞免疫的作用是将靶细胞中的病原体释放出来,之后还需要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才能将其清除,D错误。
故选A。
3、B
【解析】
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糖酵解,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主要为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还原氢,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场所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
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场所在线粒体内膜,还原氢和电子传递给氧,最后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生成大量ATP。
【详解】
A、在缺氧的条件下,葡萄糖的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仍具有脱氢反应,A错误;
B、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电子传递链的过程,发生场所是线粒体内膜,B正确;
C、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和水的分解以及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的分解,C错误;
D、丙酮酸脱去CO2生成二碳化合物的过程有少量ATP 生成,D错误。
故选B。
4、A
【解析】
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无氧呼吸分为产酒精的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
A、若该图表示能量流动,则摄入量分为同化量和粪便中的能量,A错误;
B、若该图表示诱变育种,则E可表示诱变因素,F可代表处理材料,可以突变为不同的等位基因,故G、H可说明变异的不定向性,B正确;
C、若该图表示无氧呼吸,则E可表示葡萄糖,F可代表丙酮酸,G可代表CO2和酒精,H可代表乳酸,表示不同途径的无氧呼吸,C正确;
D、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则E可表示抗原和淋巴因子,F可代表B细胞,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D正确。
故选A。
5、B
【解析】
1.核糖体是由rRNA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2.结合题干信息“某毒素只能与这些复合物结合,并阻止复合物中的核酸发挥相应的作用”准确答题。
【详解】
A、核糖体是由rRNA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该毒素能阻止核糖体上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从而导致染色体的复制受阻,染色体数目不能加倍,A错误;
B、核糖体是由rRNA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该毒素能阻止核糖体上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而产生水的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酶的催化,故不再进行,B正确;
C、tRNA识别与携带氨基酸时不需要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成特定的复合物,因此不会受毒素的影响,C错误;
D、毒素是阻止复合物中的核酸发挥相应的作用,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无关,D错误。
故选B。
【点睛】
6、B
【解析】
图示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相关生化反应,图中A表示氧气,B表示NADPH,C 表示ADP和Pi,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A 是由水的光解产生的,是氧气,若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氧气会部分释放到空气中,A 正确;
B、B 是由NADP+和H+和电子参与下形成的,为NADPH,增加CO2 浓度会使C3 的含量增多,消耗NADPH 增多,故B 的含量会暂时降低,B错误;
C、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的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消耗NADPH 和ATP 生成NADP+和C(ADP),用于光反应合成NADPH和ATP,C 正确;
D、该过程发生了光能到活跃化学能的转化,能量储存在B 和ATP 中,D 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熟记光反应及暗反应的场所及过程是解题关键。
7、D
【解析】
肺炎双球菌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证实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来源。
科学家又进行了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从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并进行悬浮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其中的DNA组分能够把R型菌转化为S型菌,又进一步研究表明,用DNA酶处理
DNA样品,DNA被降解后就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可见一种细菌的DNA掺入到另一种细菌中,能够引起稳定的遗传变异,后来的研究不断证实:DNA不仅可以引起细菌的转化,而且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研究证实了这样的论断:DNA是遗传物质,DNA赋予了生物的遗传特性。
【详解】
A、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早于“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A正确;
B、由分析可知,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用细菌培养液对R型菌进行了悬浮培养,B正确;
C、实验表明,S型菌的DNA使R型菌发生稳定的可遗传变异,C正确;
D、R型菌的转化效率不仅取决于S型菌DNA的纯度,而且还取决于培养条件,D错误。
故选D。
8、C
【解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详解】
A、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A正确;
B、由图可知,刺激前电表向右偏转,因此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可能为零电位,B正确;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恢复到刺激前的状态,即向右侧偏转,C错误;
D、根据刺激前后记录仪指针的偏转情况可推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9、出生率大于死亡率J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生物竞争
【解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J”型曲线是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详解】
(1)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野兔最初被引入澳洲时,由于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天敌少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迅猛增加。
(2)野兔引入澳洲初期,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其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增长模型最接近
J型。
(3)引入黏液瘤病毒对野兔数量进行控制属于利用专性寄生的生物抑制种群数量增长,故为生物防治。
引入该病毒能够解除野兔对袋鼠造成威胁的原因是黏液瘤病毒能特异性感染野兔,使野兔种群数量下降,减弱了其与袋鼠间的竞争,从而有利于袋鼠种群的增长。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和生物防治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0、草原狼吃掉的大多是野生黄羊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野生黄羊群的发展竞争草原狼的存在制约并稳定了野生黄羊和草原鼠的数量,同时可以让植物资源也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的数量及其食物链保持相对稳定要合理地开发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
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详解】
(1)据分析可知,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和年幼的个体,因此,草原狼的存在在客观上对野生黄羊的进化起促进作用。
(2)草原鼠和野生黄羊都以植物为食物,二者是竞争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草原狼的存在制约并稳定了野生黄羊和草原鼠的数量,同时可以让植物资源也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的数量及其食物链保持相对稳定。
(3)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
草原狼一般不会将所有的野生黄羊和草原鼠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该策略对人类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启示是要合理地开发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睛】
本题通过考查种间关系间接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理解不同物种的存在对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指导生产生活。
11、RNA C、H、O、N、P、S 不是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在高温条件下变性失活分子RNA复制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析】
核酸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物之一,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是细胞生物的遗传
物质,而RNA与基因的表达有关。
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组成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核糖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前者所含的碱基为A、T、C、G,后者所含的碱基为A、U、C、G。
【详解】
(1)据新型冠状病毒的成分为RNA和蛋白质,属于RNA病毒,HIV的成分是RNA和蛋白质,属于RNA病毒。
RNA 的元素组成为C、H、O、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为C、H、O、N、S,因此组成该病毒的元素有C、H、O、N、P、S。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M 所在位置不是细胞膜。
高温能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得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在高温条件下变性失活,从而杀死病毒。
(2)核酸是生物大分子,核酸检测属于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该病毒为RNA病毒,要通过体外复制获得大量病毒核酸片段,需要大量复制RNA,可能需要用到的酶是RNA复制酶。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利用已知序列的核酸与COVID-19 的RNA 的核糖核苷酸的序列配对,检测出COVID-19,该技术称之为分子杂交技术。
【点睛】
熟记、理解核酸的分子结构及检测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增加种子的含水量,促进种子的新陈代谢(或细胞呼吸)升高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早于第10天温室内氧气浓度最低,此点水稻幼苗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二氧化碳浓度
【解析】
据图分析:水稻种子萌发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子叶形成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
图中第10天温室内氧气浓度最低,此点水稻幼苗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随着萌发天数的增加,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氧气含量上升。
在第17天左右温室内的光合速率又等于呼吸速率,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详解】
(1)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种子萌发时需要浸种的目的是增加种子的含水量,促进种子的新陈代谢(或细胞呼吸)。
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增强,种子通过呼吸作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其中一部分能量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导致种子堆的温度升高。
(2)据图分析,前10天种子呼吸作用占优势,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减小。
第10天时氧气浓度最小,说明在第10天时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度相等,所以水稻种子长出幼叶的时间早于第10天。
第10天~17天之间幼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大于幼苗(和其它微生物)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所以氧气浓度增加。
在第17天左右温室内的光合速率又等于呼吸速率,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点睛】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掌握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及相关曲线图,能紧扣题干中关键词“密闭”等关键信息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