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倭国传》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汉书《倭国传》译文赏析
倭国传
【题解】
倭国即今日本本岛。

本传是古代日本与我国交流的重要史料。

【原文】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

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1]。

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

乐浪郡徼,去其国万二千里,去其西北界拘邪韩国七千余里。

其地大较在会稽东冶[2]之东,与朱崖、儋耳[3]相近,故其法俗多同。

土宜禾稻、麻纻、蚕桑,知织绩为缣布。

出白珠、青玉。

其山有丹土。

气温暖,冬夏生菜茹。

无牛、马、虎、豹、羊、鹊。

其兵有矛、楯[4]、木弓、竹矢,或以骨为镞。

男子皆黥面文(纹)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别尊卑之差。

其男衣皆横幅,结束相连。

女人被发屈紒,衣如单被,贯头而着之。

并以丹朱坌[5]身,如中国之用粉也。

有城栅屋室。

父母兄弟异处,唯会同男女无别。

饮食以手,而用笾豆。

俗皆徒跣,以蹲踞为恭敬。

人性嗜酒。

多寿考,至百余岁者甚众。

国多女子,大人皆有四五妻,其余或两或三。

女人不淫不妒。

又俗不盗窃,少争讼。

犯法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族。

其死停丧十余日,家人哭泣,不进酒食,而等类就歌舞为乐。

灼骨以卜,用决吉凶。

行来度(渡)海,令一人不栉沐[6],不食肉,不近妇人,名曰“持衰”。

若在涂(途)吉利,则雇以财物;如病疾遭害,以为持衰不谨,便共杀之。

【注释】
[1]传统:世袭爵位或王位。

[2]会稽东冶:今属浙江绍兴。

[3]朱崖:今海南海口。

儋耳:在今海南儋县西北。

此处作者地理有误。

[4]楯(dùn):本义为栏杆的横木,引申义盾牌。

[5]坌(bèn):堆积,涂抹。

[6]栉沐:梳头,沐浴。

【译文】
倭在韩东南方向的大海中,依海岛居住,共有一百多个国家。

自从武帝灭掉朝鲜,倭人派使者和翻译和汉来往的有三十个左右的国家,每个国家都自称国王,世代相传。

大倭王住在邪马台国。

乐浪郡的边界,距邪马台国有一万二千里,距倭的西北边界拘邪韩国有七千多里。

倭地大致在会稽东冶的东面,与朱崖、儋耳相近,所以他们的法度习俗大多相同。

那里的土壤适合种植稻谷、麻,适合养蚕种桑,倭人懂得将丝麻织为布帛。

那里出产白玉珠和青玉。

山上有红土。

气候温暖,冬夏都生长蔬菜,没有牛、马、虎、豹、羊、鹊。

他们的兵器有矛、盾、木弓,箭用竹制作或用骨头制成箭镞。

男人都在脸上刺字和文身,以身上花纹的左右、大小分别尊卑贵贱。

那里男子穿的衣服都是用整幅布帛横过来,结扎相连。

女人披着头发,发髻盘曲,衣服像薄被,从头向下套在身上;而且用朱砂粉敷在身上,类似中原人用粉。

他们有围墙、栅栏和房屋。

父母和兄弟都分开居住,唯独聚会时没有男女分别。

吃喝用手,并且使用礼器笾、豆。

他们习惯上都赤脚,认为蹲着和坐着是对人恭敬。

那里的人生性嗜酒。

很多人长寿,活到一百多岁的人非常多。

国内女性较多,首领们都有四五个妻子,其他人有的有两个妻子,有的有三个妻子。

女人不 *** ,不妒忌。

并且那里的习俗不偷盗,很少有争执诉讼的事情。

犯法人的妻子儿女要被没收,严重的要杀掉满门全族。

人死了要停尸十多天,家里人哭泣,不吃饭不喝酒,但别的人到死者家中唱歌跳舞,以此为乐。

他们烧烤骨头进行占卜,用来判断吉凶。

他们渡海往来,让一个人不梳妆,不洗沐,不吃肉,不近女色,称之为“持衰”。

如果在途中吉利,就给持衰的人财物;如果在外生病或是遇害,就认为是持衰的人不严谨,就一同将他杀掉。

【原文】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
也。

光武赐以印绶。

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

有一女子名曰卑弥呼,年长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众,于是共立为王。

侍婢千人,少有见者,唯有男子一人给饮食,传辞语。

居处宫室楼观城栅,皆持兵守卫,法俗严峻。

自女王国东度(渡)海千余里,至拘奴国,虽皆倭种,而不属女王。

自女王国南四千余里,至朱(侏)儒国,人长三四尺。

自朱(侏)儒东南行船一年,至裸国、黑齿国,使驿所传,极于此矣。

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

又有夷洲及澶洲[7]。

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

人民时至会稽市[8]。

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洲者。

所在绝远,不可往来。

【注释】
[7]夷洲:约为今台湾。

澶洲:约为今琉球群岛。

[8]市:做买卖。

【译文】
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国派人带了贡品前来朝拜庆贺,使者自称大夫,倭奴国在倭国的最南端。

光武帝赐给倭奴国印绶。

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人献来一百六十个人,希望能够朝见。

桓帝、灵帝年间,倭国大乱,互相攻打,许多年没有国君。

有一个叫卑弥呼的女子,年长以后不出嫁,从事鬼神之术,能够用妖术迷惑大家,于是大家一同立她为国王。

她的侍者婢女上千人,很少有人见到她,只有一个男子供给她饮食,传她的话。

她居住的宫室楼观和栅栏城墙,都有人手拿兵器守卫。

法律习俗非常严峻。

从女王国向东渡海一千多里,到达拘奴国,虽然都是倭人,但不属于女王管辖。

从女王国向南四千多里到达侏儒国,人有三四尺高。

从侏儒国向东南方向乘船走一年,可到裸国、黑齿国,使者能到的地方,就到此为止了。

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多个国家。

又有夷洲和澶洲。

传说
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带领几千童男童女渡海,寻找蓬莱神仙,没找到神仙,徐福害怕被杀头不敢回来,就居住在夷洲上,世代相继,有几万家。

百姓经常到会稽做买卖。

会稽东冶县有人在海上航行遭遇大风,被漂流到澶洲。

澶洲所在的地方非常遥远,没办法往来。

【原文】
论曰:昔箕子违衰殷之运,避地朝鲜。

始其国俗未有闻也,及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遂乃邑无淫盗,门不夜扃[9],回顽薄之俗,就宽略之法,行数百千年,故东夷通以柔谨为风,异乎三方者也。

苟政之所畅,则道义存焉。

仲尼怀愤,以为九夷可居,或疑其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亦徒有以焉尔。

其后遂通接商贾,渐交上国。

而燕人卫满扰杂其风,于是从而浇异[10]焉。

《老子》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若箕子之省简文条而用信义,其得圣贤作法之原矣!
赞曰:宅是嵎夷[11],曰乃旸谷。

巢山潜海,厥区九族。

嬴末纷乱,燕人违难。

杂华浇本[12],遂通有汉。

眇眇偏译,或从或畔(叛)。

【注释】
[9]扃(jiōng):从外面关门的闩、钩等。

[10]浇异:民风险恶。

[11]嵎(yú)夷:古代指山东东部滨海地区。

[12]浇本:扰乱根本。

【译文】
史官评论说:从前箕子远离衰败的殷商,到朝鲜避难。

朝鲜最初的习俗没有听说过,到箕子实行八条禁令以后,使人们知道法禁,因而城邑没有奸淫和偷盗,夜不闭户,改变了愚昧野蛮的习俗,接近宽大简略的法律,实行了几百几千年,所以东夷普遍形成温和谨慎的风气,和另外三方的夷人不同。

只要政治通达,那么就会存有道义。

仲尼心怀感愤,认为九夷可以居住。

有人怀疑九夷鄙陋。

孔子说:“有才德的人在那里居住,有什么鄙陋的呢?”也仅有这种想法罢了。

自这以后朝鲜商贾往来做生意,逐渐和中原来往。

然而燕国人卫满扰乱
了朝鲜的风尚,自此风气变得险恶不同了。

《老子》说:“法令愈益昭明,盗贼就有很多。

”像箕子这样省简法律条文而用信义治理的,这是得到圣贤制订法律的本意了!
赞论说:居住在嵎夷,被称作旸谷的地方。

在山里栖息,藏海上生活,由此和中原的宗族相区别。

秦朝末年发生祸乱,燕国人逃离灾难。

糅杂进华夏人的习俗,原有的风尚浇薄,于是同汉国往来。

地处遥远通过翻译,有时归顺有时背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