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精品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猪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目录
第一章总论 (5)
二、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6)
第二章项目提出背景和建设必要性 (8)
一、有助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8)
二、提高畜产品品质、促进我县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8)
三、解决“三农”和菜篮子工程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8)
四、改善养殖环境、形成生态养猪的需要 (9)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10)
一、区域概况 (10)
目前尚塘乡具有特色的农贸项目有: (11)
三、场址选择 (15)
3.相关建设条件 (16)
第四章生产方案 (17)
安徽聚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出栏4800头生猪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养殖场的良种母猪养殖数达到250头提高到300头,每头母猪每年产仔数存活数从15头提高到20头,养殖场年出栏优质商品猪4800头,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7)
1、转变生产方式 (17)
2、规范化管理 (17)
3、健全养殖档案管理 (20)
第五章建设方案 (23)
一、项目工程设计方案 (23)
本项目主要是通过对现有条件的规范化改造和布局,实现项目实施单位“人畜分离、净污道分离、干湿分离、封闭管理”的标准化养殖目标。

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减少人畜、粪污交叉污染,同时改善饲养设施条件和环境,提高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提高生猪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疾病风险能力。

(23)
第六章生产组织及劳动定员 (26)
一、组织机构 (26)
二、项目经营管理模式 (26)
三、工作制度 (26)
四、劳动定员 (26)
五、人员培训 (27)
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 (29)
一、建设地点环境状况 (29)
二、主要污染源 (29)
三、项目执行的环保文件及标准 (29)
四、治理措施 (32)
第八章组织管理和实施进度 (40)
一、实施原则 (40)
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40)
第九章投资估算 (43)
一、投资估算 (43)
9.1.2建筑工程费 (43)
9.1.3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43)
9.1.4安装工程费 (43)
9.1.5工程建设其它费用 (43)
2、流动资金估算 (44)
9.3融资方案 (44)
第十章效益分析 (45)
一、编制依据及说明 (45)
二、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45)
三、销售收入估算 (45)
四、财务评价指标 (46)
五、敏感性分析 (46)
第十一章结论和建议 (47)
一、结论 (47)
二、建议 (48)
年出栏4800头生猪繁育养殖基地 (49)
建设项目 (49)
建 (49)
议 (49)
书 (49)
安徽聚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49)
(2016年9月28日) (49)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1 项目名称:年出栏4800头生猪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1.2 项目单位:安徽聚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1.3 项目地址:凤台县尚塘乡安圩村
1.4 项目性质:标准化养殖场建设
1.5 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50万元,流动铺底资金500万元,预备资金50万元。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年均净利润200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10个。

1.6 资金来源:企业自筹
1.7 项目占地:25亩(约合17000平方米)
1.8 建设规模:项目总面积17000平米,其中,生产设施(包含公猪舍、母猪舍、育肥猪舍、哺乳舍、保育舍、配种舍、饲料仓库)16500平方米,采用轻钢结构;疾病防控室130平方米;沼气池等环保设施200平方米;场区道路等附属设施170平方米
1.9公司简介:安徽聚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生猪繁
育养殖,强化养殖场管理,注重信息技术和传统工艺的结合,积极探索规模化、标准化养猪。

法人代表孙长白,敢于创新,谋于发展,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和人才意识。

2.0 建设目的:为促进我县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稳定我县生猪产业发展,向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安徽聚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尚塘乡人民政府及安圩村民委员会招商引资的要求,结合凤台县生猪养殖发展现状,拟建设年出栏4800头生猪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使之符合国家相关生猪的标准化养殖要求,提高生猪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以“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环境友好”为示范,有效促进凤台县生猪养殖业良性发展,通过此项目的建设,养殖场建成后,每年可以向社会提供优质肉猪4800头以上。

二、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2.1编制依据
(1)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发改投资 [2006]1325号《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2)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审定出版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计办投资(2002)15号];
(3)建设单位所提供的有关的基础资料
1.2.2研究范围
(1)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市场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3)建设方案;
(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财务评价
第二章项目提出背景和建设必要性
一、有助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随着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凤台县规模养猪业发展迅速,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已成为全县养殖生产的主要形式和发展方向。

所以,本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养猪业的发展,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还可带动相关产业如饲料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种植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对农业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畜产品品质、促进我县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我县养猪业一直是以散养和小规模养殖为主,上规模养殖企业较少,效益较差,品质较差。

为了提高和带动全县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和提高养猪效益,提高猪肉品质,需建立一批高标准的生猪养殖场和养殖基地。

本项目建成实施后,能提高商品猪的质量,增加无公害生猪产量,辐射、带动凤台县,甚至全市规模养猪向特色优质畜产品发展。

三、解决“三农”和菜篮子工程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和农业工作的重点。

畜牧业对
农民的脱贫致富、稳定农村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因此,发展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而养猪业是我县畜牧业的新兴产业,特色优势畜产品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改善养殖环境、形成生态养猪的需要
实施规模猪场粪尿综合治理和生态养殖工程,增加调节池、氧化塘面积,利用沼气工程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废水处理后达标排放,部分作为冲洗水综合利用;通过有机肥加工工艺,促进猪粪的综合利用;通过喷雾系统规范消毒,预防疾病传染。

改善养殖环境,形成生态养猪。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一、区域概况
1、尚塘乡自然概况
气候与气象
本区处于暖温带向向亚热带过渡的边缘,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水量充沛,无霜期长。

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5.2℃,年平均降水量为800~860mm,年日照时数为2323.1小时。

1.5.2地质
境内地层30~35M为全新统,其下为更新统。

全新统上段为青灰、青黄杂色的亚粘土,中段为紫红色粘土,下段为浅黄及青灰色的粉细纱;更新统的顶部和上部为灰黑色、青黄色、土黄色的亚砂土和西沙土,质地较为紧密。

1.5.3 地震
尚塘乡历史上无重大地震记载。

根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1992)160号文件“关于发布《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的
通知”,本区地震烈度为6度,并按6度设防。

二、社会经济概况
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集镇建设为依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

该乡立足实际,有组织、有秩序的做好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工作。

2004年开始,乡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发展规模养殖生产,实现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 0%突破,集镇建设及管理基本达到建设镇要求,凤利路南侧花生大市场建设为繁荣该乡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龙丹”牌花生已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证书,乡村道路建设村村通柏油路,计生工作成绩显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信访工作年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目前尚塘乡具有特色的农贸项目有:
1、尚塘乡农贸大市场
尚塘乡农贸大市场,地处凤台、蒙城、利辛三县交界处。

紧靠208省道及茨淮新河。

距阜(阳)、界(首)、蚌(埠)高速公路25公里,交通便捷。

该大市场计划占地520余亩,有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

市场内水、电、路三通一平,绿地、花卉、树木、欧式建筑交相辉映,环境怡人。

规划建设
中的农贸大市场分粮油(主要是花生、大米)、畜禽两个经营贸易区及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区。

该地区农副产品区资源丰富,市场内土地可租赁使用,价格优惠。

2、尚塘乡肉牛生产
尚塘乡农户饲养黄牛的历史久远,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

当地农户饲养黄牛主要以耕田为主,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黄牛由“使役型”逐步向“商品型”转轨,黄牛价格一路攀升,农户们抓住市场行情,大力发展养牛业,高峰期全乡黄牛年存出栏量达3万头以上。

为改良黄牛品种、优化牛种组合,地方党委政府采取举办黄牛大赛,统一配种、防疫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户养牛赚钱,成立养牛协会,养牛品种由地方土杂牛更换为“秦川牛”和“西门塔尔”等优质肉牛,饲养周期短,育肥快,商品价值高,生产肉牛供不应求,成为外地客商的抢手货。

多年来,全乡优质肉牛存出栏量始终保持在2.5万头以上。

丰富的饲养厂饲草资源及当地气候和自然条件又是黄牛生长最佳的环境。

3、尚塘乡玉米生产情况
尚塘乡种植玉米已有多年历史,玉米在过去成为当地农户的主食。

随着优质小麦、水稻等品种的大面积播植,玉米
成为养殖业的主要原料,因为它具备能量高、转化快等特点,是畜禽生产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

全乡年播种春、夏玉米在3万亩左右,随着高档具有保健功效的玉米油在市场上的出现,玉米销售价格居高不下,玉米在当地和周边乡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生产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4、尚塘乡生猪生产
尚塘乡是养殖业大乡,生猪生产异军突起,该乡年存出栏绿色无公害生猪达10头万元以上。

生猪品种有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品种。

通过推进牧业产业化,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改良母猪品种,分散统一配种,全乡10000余头母猪,产仔量和品质提高到一个新档次,逐步淘汰“土三元”向“洋三元”过渡,生产的生猪品种好,抗菌力强,育肥快,周期短,商品价值高。

不仅无公害,而且瘦肉率高,成为全国各地副食品市场的抢手货。

5、尚塘乡经薯生产
尚塘乡红薯生产历史悠久,栽培面积占全乡土地面积的40%以上,其产品主要食用,当地流传一句顺口溜“红薯饭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反映出红薯在一段时期的写照。

多年来由于传统食用习惯,及加工淀粉和粉条需要,其生产
栽培面积仍然很大,全乡年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10000亩,总产量1600万公斤,主要栽培品种有皖薯1号、徐薯18、北京553、徐21-5、岩五等,这些品种产量高,淀粉含量高,适于加工。

该乡又引进推广了一批山芋脱毒品种,其高产、优质特点,激励了广大群众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将逐年扩大。

6、尚塘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尚塘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始建于1999年,已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10000亩,年生产各类蔬菜5万余吨,主要有辣椒、黄瓜、西红柿、豆角、芹菜、马铃薯、大白菜等30多个品种,栽培方式以大棚栽培,保护地栽培和露地栽培为主。

基地区域内的各类蔬菜生菜,严格按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操作,产品外观及品质十分优良,市场销售畅销。

7、“龙丹”牌花生产品
“龙丹”牌花生已被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A 级产品。

该乡年种植花生2万余亩,生产的花生果饱、粒大、品质好,富含钙、硒及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

随着农业发展及市场需求,“龙丹”牌花生已形成以尚塘为中心逐渐向周边市、县、乡辐射的生产基地,总产量达近1000万吨。

当地农户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需求,从播种到收获乃至深加工,均采取科学的控制手段,生产出的花生产品,远销内蒙、新疆、北京、天津、上海及安徽省各地。

是花生油、花生蛋白奶、花生酱、糖衣花生米、五香花生米、花生饼等生产厂家极好的原料。

三、场址选择
1.选址原则
(1)场区三面环水,隔离条件好,离最近的畜牧场或其他可能的污染源至少1000米以外。

(2)养殖场地势高燥,被风向阳,夏天利于通风,冬天利于保温。

(3)水电供应充足,交通便利。

2.场址选择
场址位于尚塘乡安圩村西南侧,远离居民区等公共场所,符合农业委员会关于禁养区发展规划的要求,符合环保要求。

场区周边乡镇耕地面积达到22000亩以上,附近有超过2000亩的耕地, 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

玉米等作物经加工后是猪的极好饲料,而项目产生的猪粪又是极
好的有机肥,可以出售给周边农户,为农户减少种植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还较好地解决的项目污染问题,一举而多得。

3.相关建设条件
生产环境
项目区周围人家较少,远离居住中心,有利于生产和日常管理,有利于卫生控制和防疫。

交通、电力、通讯状况
项目区距离凤利省道3公里,村道接该公路。

项目区有三项电直接入场,电力供应有保障
项目区附近有通信网络接入口,可联接电话及互联网。

第四章生产方案
安徽聚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出栏4800头生猪繁育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养殖场的良种母猪养殖数达到250头提高到300头,每头母猪每年产仔数存活数从15头提高到20头,养殖场年出栏优质商品猪4800头,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转变生产方式
养殖场均按照“种养结合、标准化生产、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模式进行生猪生产。

一是既饲养种猪生产商品猪,又饲养商品猪。

二是根据商品猪的生长规律,养殖场将生猪的养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哺乳期、保育期和育肥期,根据生猪不同的生长阶段,分别采用全价配合饲料或浓缩饲料添加玉米、麦麸等进行饲喂。

三是商品猪饲养周期为112—150天,商品猪达到100—125公斤体重及时出栏。

2、规范化管理
(1)建立卫生防疫制度
包含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身体,不得患有人畜共患病;工作人员不准外购猪肉,不准带入可能染病的畜产品,出入生产区要更衣换鞋,严格消毒;车辆进入猪场要严格消毒和管理的制度;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要从严控制,需要进入时要更衣换鞋,严格消毒的制度;猪场的疫情监测与免疫接种制度;猪场周围、生产区、猪栏及各种用具要定期清洁卫生和消毒制度;生产区内禁止饲养鸡、犬等其它动物的制度。

(2)建立疫病监测
猪场每年制定疫病监测方案,定期进行监测。

常规监测的疾病包括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布氏杆菌病等。

(3)建立免疫接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配套法规的要求,结合实际和疫病监测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疫苗预防接种,疫苗符合《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并确保活疫苗不被外源病原污染,灭活疫苗的佐剂未被动物吸收前,该动物产品不能作为优质生态商品猪。

免疫接种程序按照省市业务主管部门指导程序进行。

(4)疫病控制与扑灭
猪场一旦发生猪只发病,及时进行隔离,所用治疗药物符合《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NY/T472—2001),禁止使用未经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或已经淘汰兽药,严格执行休药期。

怀疑发生疫病时,尽快将病料样品送达指定实验室进行确诊。

当确诊发生口蹄疫、猪水泡病、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疫情时,立即向当地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配套法规,立即实施严格的封锁、隔离、扑杀等措施,病畜尸体按《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按《畜禽产品消毒规范》(GB/T16569—1 996)要求进行彻底消毒。

(5)驱虫按《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NY/T472—2001)标准要求选择抗寄生虫药。

仔猪宜在8周龄—9周龄转群前驱虫一次。

(6)病猪、死猪处理
有治疗价值的病猪,应由兽医鉴定后隔离,进行诊治。

需要淘汰、处理的可疑病猪,采取不会把血液和渗出物散播的方法进行扑杀,属于疫病尸体按《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
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进行无害化处理,消毒按《畜禽产品消毒规范》(GB/T 16569—1996)要求进行。

(7)消毒制度
消毒剂选择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

不使用酚类消毒剂。

消毒方法采用喷雾消毒、浸液消毒、熏蒸消毒、紫外线消毒、喷撒消毒、火焰消毒相结合。

(8)鼠、蚊、蝇的控制
猪场定期灭鼠,并对扑杀的鼠和残余鼠药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灭蚊、灭蝇。

3、健全养殖档案管理
根据国家农业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养殖场养殖档案制度,建立养殖种类档案、营养档案、免疫档案、用药档案、疫病档案、健康档案六项制度。

(1)养殖种类档案。

每批入舍生猪都必须建立档案,对入舍时间、日龄、产地、品种、重量(个体重及总重量)及引种运输方式、天气情况、气温变化等项都要有清楚的记载。

(2)营养档案。

对养殖场内不同阶段的生猪建立饲料配方档案。

原则上分三阶段配方:50日龄—30kg;30kg—60kg;60kg—100kg(出栏)。

加之每个时期的饲料标准、饲料来源、饲料价格和添加剂的种类及添加的方法都不一样。

(3)免疫档案。

生猪要按程序进行免疫。

生猪在各个体重阶段对外界的反应与适应不一样,接种的疫苗也就不一样,都应有具体的免疫档案记录,方便备查。

(4)用药档案。

首要的是生物药品,要详细地记录疫苗的生产厂家、生产时间、疫苗名称、规格、批准文号、生产日期及免疫接种时间,还要记清楚接种人员和接种方法。

其次是常用药物档案,要记明药物的名称、主要成分、来源、购买地点、药品的质量(GMP)标记,还有商标、出厂日期、批准文号、生产厂家、包装规格、含量、使用方法及使用的日期和使用的时间及使用的量。

这样有三个好处,一是方便计算成本,二是记录药物敏感度和用药量,防止产生抗药性,三是防止有药物残留,留有充分的排泄时间,留出休药期,保证产品无药残。

(5)疫病档案。

疫病档案要记明发病时间、某一圈舍、
发病日龄、数量、发病率、发病特征、死亡数量、诊断方法、用药情况、用药过程、用药反应、用药来源、用药量和用药时间、临诊人员、消灭措施及处理结果,以防引种防病时备查。

(6)健康档案。

按照《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的规定,记明本场发生过的传染病的情况,场内饲养员工要定期(每年至少一次)检查身体,有传染病的如布病、结核、肝炎等要加以防范。

第五章建设方案
一、项目工程设计方案
本项目主要是通过对现有条件的规范化改造和布局,实现项目实施单位“人畜分离、净污道分离、干湿分离、封闭管理”的标准化养殖目标。

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减少人畜、粪污交叉污染,同时改善饲养设施条件和环境,提高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提高生猪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疾病风险能力。

二、规划布局
(1)种猪圈舍与商品猪圈舍分开,种猪圈舍与仔猪保育圈舍分开。

一是避免种猪与商品猪、仔猪相互影响;二是减少疫病传播机会;三是便于饲养管理。

(2)净污分离。

通过对养殖场内通道的重新规划设计,实现净污道分离,降低场内交叉感染的几率。

场内合理布置沼气池和干粪堆积发酵池,有效处理猪粪便成为种植业用的有机肥。

(3)人畜分离。

通过项目建设,将饲养员住所与生猪生活区绝对分开,有效减少人畜混居的现状,改善养殖场环
境。

通过建设围墙把猪场圈舍与外界隔开,减少生猪接触外界的机会,有效保障生猪健康生产。

三、主要建设内容
包括生猪圈舍标准化建设、干粪堆积发酵池、雨污分离建设、兽医室建设、消毒室建设、饲料加工房、围墙道路建设等。

四、建设标准
圈舍座南朝北、干平向阳、通风保暖。

猪舍规格内空宽度8.4米,沿口(滴水)高度3.2米,单间圈舍长3.6m,宽2.78米。

母猪圈舍面墙高1.5m,间隔墙高1.5m,商品猪圈舍面墙高1.3m,间隔墙高1.3m,后墙高3m,侧面墙檐高3.5m,墙尖高4m,“∧”型彩瓦顶;圈舍地面要求水泥、沙、碎石混凝土防滑地平,前高后低,坡度为5°,后有排粪沟,圈舍四周有排水沟,整体建设为砖墙瓦顶结构,仅在饲喂通道侧设门,门高1.0~1.2米,宽0.6米。

通道的门高1.8米,宽1.0米。

猪舍后窗长为1米,高为80厘米,上框距墙顶40厘米,下框距地应为1.8米。

雨污分离为W型剖面,高50公分,宽36公分,采用细石混凝土沟底,预制混凝土沟盖板,水泥砂浆抹沟壁。

五、养殖场建设工程量预算和测算
养殖场修建圈舍16500㎡,沼气池200m³、兽医防疫室130㎡、道路及附属设施170㎡。

六、投资概算
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50万元,圈舍建设300万元、粪污处理、消毒、防疫设施建设100万元、围墙、道路以及其它配套设施建设100万元。

第六章生产组织及劳动定员
一、组织机构
本项目建成后,根据职能设置机构,设技术及防疫办公室、财务办公室及综合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营亏的经营模式。

二、项目经营管理模式
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全权处理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

三、工作制度
企业采取二班制,每班12小时。

四、劳动定员
本企业各类管理人员及工人全部实行合同制,所有工作人员在社会公开招聘。

全场劳动定员为10人,其中经理1人,其他管理人员3人(含技术人员),饲养员及其它辅助人员为6人。

五、人员培训
本项目为专业化生产,对工作人员有着严格要求。

职工和技术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达到要求后方可上岗。

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
一、建设地点环境状况
场址位于凤台县尚塘乡安圩村,场区占地总面积17000平方米,项目产生污染对周围居民影响很小。

二、主要污染源
主要污染源为以下两部分:
1、施工期:
①施工产生:扬尘
②搅拌机等产噪设备:噪声
③施工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
2、营运期:
①猪舍:粪渣、臭气;
②锅炉:烟尘、SO2;
三、项目执行的环保文件及标准
(1)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单位:mg/Nm3),见下表。

(2)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质标准,见下表,单位:mg/L(除pH外)。

(3)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标准,见下表,单位:mg/L(除pH外)。

(4)环境噪声: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1类标准,见下表,等效声级LAeq:dB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